解析:
大提琴(Cello) 是近代管弦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樂器。在管弦樂曲中大提琴聲部經常演奏旋律性很強的樂句,也與低音提琴***同擔負和聲的低音聲部。它也是非常為人們所喜愛的獨奏樂器。
大提琴是由古代歐洲的膝琴(Viola de gamba)演變而來的,自16世紀以來即流行於世。但在很長壹段時間內,其樂器的大小壹直未能固定下來,經過許多年的實踐與改革才算告壹段落。現代大提琴標準高約48英寸,具有深厚動人的音色。
大提琴和小提琴或其它弦樂器家族成員壹樣,都有四根弦,音域約為四個八度,音高比中提琴低八度(C—G—d—a),樂譜通常用低音譜表,在較高音區有時用中音譜表。大提琴的第壹根a弦發音華麗有力,富於歌唱性,第二根d弦,音色較朦朧,第三、四弦(G、C)低沈響亮,能夠承受樂隊的非常沈重的音響。它的發音原理雖然與中、小提琴相同,但其手指的把位在低音區與小提琴迥然不同,尤其是在高音區時能用拇指把位演奏。至於演奏技巧,由於大提琴在琴身大小、琴弦排列與琴弦長短等方面與小提琴均不相同,因而它的奏法與中、小提琴不同,是夾在兩腿之間演奏。演奏時,演奏家將琴身輕輕夾於兩膝間,底部以壹根可調整高度的金屬棒支撐。演奏方式則計有用弓毛拉弦、手指撥弦和用弓桿敲弦。
自17世紀大提琴家多曼尼科·加布裏埃利(Domenico Gabrielli)創作了第壹首大提琴獨奏曲以來,已有不少作曲家專門為大提琴創作樂曲。如18世紀的維瓦爾第、塔爾蒂尼和萊奧等作曲家,都曾模仿小提琴協奏曲而為大提琴寫了不少協奏曲;後來在英國、奧地利與法國等地也相繼出現了意大利風格的大提琴協奏曲及其他樂曲。至於18、19世紀的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作曲大師們,如海頓、莫紮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德沃夏克以及柴科夫斯基等,也都大量寫作了大提琴獨奏曲、協奏曲和有大提琴聲部的室內樂,使這壹樂器的性能與技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其中最常演奏的有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組曲、博克尼尼協奏曲、海頓的D大調與C大調協奏曲、勃拉姆斯為小提琴與大提琴譜寫的a小調協奏曲、舒曼的協奏曲、德沃夏克的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的《羅可可主題變奏曲》、聖·桑的協奏曲等等。
其他如拉洛、埃爾加、柯達伊、興德米特等近、現代作曲家亦創作了許多優秀的大提琴樂曲,深受人們的喜愛。
大提琴協奏曲 : 指的是針對壹種或壹種以上獨奏樂器以及管弦樂團所做的作品 , 其主要特色是獨奏者與管弦樂團並非處於主從的地位 , 而是屬於平等的競奏 .
大提琴是種柔和的低音樂器 , 有人說他像女低音 , 有人說他像男中音 , 看樂曲個性而定 . 不過正如歌劇主角大都由女高音或男高音擔任壹樣 , 大提琴作為協奏曲主角的機會相對減少 . 原因是他的音域低 , 演奏不如小提琴般靈活 , 所以樂曲如果寫的技巧不夠 , 大提琴獨奏很容易被管弦樂團吃掉 .
巴洛克及古典時代只有海頓的大提琴協奏曲較為有名 , 直到德佛劄克的大提琴協奏曲問世後 , 才讓世人重新評估大提琴的角色 . 對於德佛劄克的大提琴協奏曲 , 布拉姆斯曾感嘆的說 : 早知道大提琴協奏曲可以寫的這麽美 , 我早就自己來做壹曲了
特色 :
最早的大提琴,是被稱為"Viola da gamba" (即古大提琴) 的樂器 , 這種樂器***有六條弦,又稱為「腿上提琴」。
演奏方式 :
「大提琴」的原名為"Violoncello",是指大型的提琴之意,今天都稱為"Cello",它的體積大概有小提琴兩倍,琴弓短而重,琴弦則調成比中提琴低八度音。由於是大型樂器,所以不像小提琴、中提琴壹樣夾在肩上,而是著地靠在左肩上演奏,也因為體積的關系,橋(Bridge)的弧度較大且弦與弦間的距離較遠,右手無法像小提琴那樣快速地移動到其它的音。但左手就可以不必用拇指支住樂器,必要時,可使用包括拇指在內的所有指頭來按弦,因此能產生壹般小提琴和中提琴所發不出來的效果。
ㄏ哈這就是站長我平常ㄉ"親密愛人"喔~~
音域特色 :
大提琴擁有廣潤的音域,能奏出比中提琴更低沈的聲音,也可以發出非常光輝優美的高音,它通常不似小提琴的輕快,但音質卻柔和優美,正好擔任管弦樂中低沈的音域。在十八世紀初期之後,幾乎每個作曲家都把大提琴列入演出目錄裏,如巴哈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以及海頓、德弗乍克等人的協奏曲,這些音樂家把大提琴的技巧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在弦樂器中,除了小提琴外,大提琴是擔任獨奏最多的樂器。
樂團位置 :
在弦樂團中,大提琴的位置在指揮的右側,由於演奏的姿勢特殊,不難辨認出來。其占樂曲裏非常重要的角色!!
名曲 :
巴哈:大提琴無伴奏組曲
海頓: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聖桑:「動物狂歡節」的「天鵝」
貝多芬: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二樂章,自始自終,均由大提琴暗示小河的潺潺水聲。
羅西尼:歌劇「威廉泰爾」序曲,此曲開頭的「黎明」是由五支獨奏大提琴優美地主奏出來的。
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