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
我跟舅舅學書,後來又跟魏夫人學書,讓我看到了漢魏以來的著名書法家,草書的張芝,正書的鐘繇。我善於做壹個好官,大大咧咧,剛正不阿,多才多藝,博采眾長,準備了各種風格。我擺脫了漢魏的文風,自成壹家。筆法開闊明快,結構嚴謹。《黃庭經》和《樂毅論》是最重要的楷書。《蘭亭序》是最重要的行書;草書為“貼晴雪”“貼第壹眼”。作為國寶,唐太宗號召世人臨摹他的書法,他的書法變得正宗而不是漢魏筆法。他的字素有“飄如浮雲,靈巧如龍”和“鐵書銀鉤,古今之最”之稱,後佛相傳為“書聖”,他的行書《蘭亭序》與李世民合葬。現在代代相傳的都是復印件。
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可以從鵝的壹些姿態中領悟書法的道理。壹天清晨,王羲之和他的兒子王獻之乘船遊覽紹興的風景。當他們到達鮮水村附近時,他們看到岸邊有壹群白鵝,搖搖晃晃,磨磨蹭蹭。王羲之被這群白鵝迷住了,想把它們買回家。王羲之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鵝賣給他。道士道:“若右軍大人要,請為我寫壹本道家養生書《黃庭經》!王羲之渴望鵝,爽快地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贈白鵝書”的故事。
二十歲時,阿丘·郗鑒派人到王導家挑選女婿。當時人們講究門第,門當戶對。王導的兒子和侄子聽說秋家要來提親,都喬裝打扮,希望能被選中。只有王羲之,仿佛什麽也沒聽見,躺在東邊的竹榻上,壹手吃著燒餅,壹手畫著衣服。當人們回來時,他們向Xi·太尉報告他們所看到的。當他知道還有壹個安靜的王羲之倚在東榻上時,不禁拍手稱快,這才是我要的女婿!於是郗鑒把他的女兒Xi君嫁給了王羲之。這個故事就成了“東床”和“靈潭”兩個典故。
他身上出現的成語比那還多。據說有壹次,他把自己的話寫在木板上,交給雕刻師雕刻。那人用刀切開木板,卻發現他的筆跡印進木板三分之二深。這就是“開門見山”這個成語的由來。
王羲之壹生最好的書法是《蘭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時的作品。
東晉有個習俗。每年農歷3月3日,人們都要去河邊玩耍,以消除不祥。這叫【修復】。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壹些學者,41 * * *,到蘭亭河畔修廟。大家都在壹邊喝酒壹邊寫詩。詩寫完後,大家把詩收集起來,合成了壹個蘭亭集,公開推薦王羲之作序。這時,王羲之喝醉了。他趁著酒勁,拿起小胡子筆,在繭紙上揮了揮。這篇序就是後來聞名千古的《蘭亭集序》。這個帖子是草稿,28行324字。描述了當時文人雅士收藏的場景。因為作者當時興高采烈,寫得很得意。據說後來寫不下去了。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最好的行書”。相傳唐太宗李世民生前珍藏《蘭亭序》,死後葬於昭陵。剩下的只是別人的翻版。今天人們看到的是壹本《蘭亭序》。王羲之的書法作品非常豐富。除了《蘭亭集序》之外,還有其他著名的書法作品,如《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橘帖》、《姨媽帖》、《快雪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其書法的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法委婉含蓄,婉約婉約,後人評價為“若浮於雲端,恐被青苔所驚。”王羲之的書法美極了。
漢朝以後,經過六十多年的三足鼎立,進入了晉朝。書法達到了又壹個高峰。隸書的草書寫法稱為隸書,將隸書的基本結構進行分解,只保留波浪,主要用於書寫奏章,所以又稱為章回。寫曹彰的代表書法家有尤氏、黃翔和索靖。在曹彰的基礎上,這種草又出現了。同時出現了楷書和行書。可以說,到了晉代,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壹應俱全。
晉代楷書和行書成就最大,對後世影響也最大。代表書法家是鐘繇和王羲之。鐘友(151-230)潁川長社(今河南省長葛縣東)人。在曹魏時期,他是壹名教師。擅長隸書、楷書和各種行書,尤以楷書見長。宋代《宣和樸樹》中評價他的書法為“楷書之祖”。他的楷書繼承了東漢隸書的遺風。分為八部分,左右浪挑,巧妙而密集,自然而古雅。他寫的《鶴解表》,頗有鴻鵠之誌,被梁武帝的蕭炎譽為“海中戲水,天中舞鶴”。他的楷書裏,也有隸書的筆法。作品還有《顯靈表》、《原力生命表》、《回帖》。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農歷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壹種驅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動)時,大家飲酒作詩,詩被收入文集,Xi即席作序。這就是著名的《蘭亭序》。這個帖子是草稿,28行324字。描述了當時文人雅士收藏的場景。因為作者當時興高采烈,寫得很得意。據說後來寫不下去了。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最好的行書”。相傳唐太宗李世民生前珍藏《蘭亭序》,死後葬於昭陵。剩下的只是別人的翻版。王羲之(303-361,321-379之作),本名邵毅,瑯邪建邑(今山東臨猗)人,後遷居會稽,晚年隱居金亭縣。擅長書法,被譽為“書聖”
王歷任寧遠將軍秘書、江州刺史。後來是會稽的文史,右將軍叫“王右軍”。永和十壹年(355年)三月,自稱有病棄官,隨子曹遷居金庭。建圖書館,種桑果,教孩子,寫詩,做書畫娛樂。並與許遜、支遁等各路名士,遍遊山水。自王定居金庭後,書法興起。他的後人擅長書畫,作品掛滿廳堂和書房,故稱“華苑畫堂”。後人將該村命名為“華堂”,此後壹直如此稱呼。王羲之的遺骨遍布全縣。勝西之西的獨秀山是王羲之的讀書之地,山上觀音堂掛著“右軍舊遊處”的牌匾。桃源鄉的主廟建在山麓,王右軍為鄉主。聖勝北面廬山的西支坪、聖勝東面的印青廟、聖勝交界處的王漢嶺等。,都是王消遣的場所,至今仍有跡可尋。
東晉五年(361),王葬於金庭瀑山(又名紫藤山),其第五任孫恒的家為金庭寺,遺址猶存。梁大同年間(535-546),墓前建有孫建佑君廟,廟旁建有書店和墨池。唐培通著有《金庭觀金佑君書屋墨池之書》。隋大業七年(611),七僧孫智勇指示弟子商高(吳興永新寺少門)前往金庭祭祀掃墓,撰寫《瀑布山墓展》在墓前立碑。明朝永樂年間,張土官為墓右立碑。弘治十五年(1502),重修“王進幽君墓”石碑,至今仍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冬,王的繼承人在金亭關修建了右軍牌坊,至今保存完好。
說到對鵝的喜愛,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是最突出的壹個。這裏有壹個故事:
據說王羲之,壹個高潔賢淑的人,對做官興趣不大,於是離開了喧鬧無聊的京城,來到了風景宜人的江南。當他住在紹興時,他經常在水鄉澤國遊蕩,以觀察鵝。鵝壹只接壹只,羽毛整齊美觀,姿態優雅。他們有的飄,有的唱,有的玩。..................................................................................................................................................................................
有壹天,他驚喜地發現壹只鵝的外表很不尋常。它的羽毛像雪壹樣白,它的皇冠像寶石壹樣紅,它的叫聲特別悅耳。他非常喜愛,立即派人在附近打聽。他想買這只鵝,即使它要花兩倍的錢。原來鵝的主人是壹位白發蒼蒼的老婦人,老人身邊沒有親人,只有這只白鵝為伴。她家雖然窮,鵝也舍不得。王羲之得知這些情況後,完全理解老人的心情,表示不會買這只珍貴的鵝。為了進行觀察,他決定打電話到家裏。況且,老婆婆聽說書法家王羲之要去她家做客,心裏很高興,可是怎麽招待客人呢?老人正在發愁,突然院子裏傳來壹聲“哦——啊——”的叫聲。哦,對了,為了招待客人,老人殺了心愛的白鵝,做了壹道美味的菜,等待王羲之的到來。不壹會兒,王羲之邁著急促的腳步走進了這間簡陋的小屋。當他得知熱情大方的主人帶來了唯壹心愛的東西招待客人時,眼睛濕潤了:他為鵝的死感到惋惜,更為主人的善良感動...於是叫人找來壹支墨水筆,在他隨身帶來的六角竹扇上寫下,遞給老婆婆,說:“老伯,我沒有什麽好謝妳的。請把這把扇子拿到市場上賣100元。老人拒絕了,喜之深情地說:這是我對妳老人家的壹點心意!
譚倩(1594 ~ 1658)。祖籍汴梁(今開封),浙江海寧棗林人。隨宋渡江南下,定居嚴觀西南棗林村,後遷居馬橋馬靜港西(今海寧馬橋)。遠祖就生活在這種國殤之中,也是這種歷史背景下的明末清初史家。原名易迅,字中牟,號射父,馬橋人。明朱升。明太祖死後改名為遷,字如沐,本名關若。把“錢”改名,是把壹個局面托付給了歷史,托付給了自己,當然也可能是追求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意思。目前,有壹個研究中國歷史的外國人,中文名字叫“史景遷”。耶魯大學歷史學家喬納森·d·斯潘塞(Jonathan d . Wilson)自幼刻苦學習,家境貧寒,靠寫作、代筆或做秘書為生。我這輩子沒當過官,靠抄寫、代筆或者當秘書維持生活。用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壹個真正潛心學術,自學成才,然後私下寫歷史的人。他雖然壹生清貧,但卻是壹個活得很有骨氣、節氣、使命感和責任感,不計報酬、不計名利的歷史學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內閣大臣高鴻圖出謀劃策,試圖恢復。受到高宏圖和張的高度贊賞。後擬推薦為中國書法家、禮部書記。他覺得“時事不夠好,前途不大”,於是辭職退隱。
譚謙學了很多書,擅長百家爭鳴,精研歷史,尤其是明朝的典故。他決心編纂壹部準確可信的明史。從天啟元年(1621)27歲開始,歷時20余年,“六稿轉百卷”,完成了這部編年史。全書500萬字,取名《國闕》。手稿在清順治四年(1647)被盜。53歲時,他憤怒地重寫了它。經過四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的手稿。順治第十年帶著手稿北上,走訪在京大臣、皇族、宦官、公務人員,搜集明朝軼事,實地考察史跡,進行補充修改。該書完成後署名“江左遺民”,表達亡國之痛。十四年,赴山西平陽(今臨汾)拜謁昔日恩師張,死於客堂。祖籍在汴梁(今開封)的譚謙,隨宋南渡,在嚴觀西南棗林村設戲場,遷至馬橋馬靜港以西。其他作品有《棗林集》、《棗林詩集》、《棗林雜記》、《北遊》、《西遊記》、《歷史回顧》、《海昌海外記》等。
天啟元年(1621),譚謙28歲,譚謙母親去世。他在家服喪,看了很多明朝的史書。他覺得其中有許多錯誤和疏漏,於是許願要寫壹部真實可信、符合明朝史實的明史。在接下來的二十六年裏,他背著行李走了數百英裏。到處訪書借冊,饑梨棗,遍讀城內戶籍,廣泛搜索資料,終於用了五年時間完成初稿。後來又陸續修改,經過二十六年的不懈努力,六易其稿,寫成了壹部100卷500萬字的巨著。沒想到兩年後,清順治四年(1647)八月,手稿被盜賊盜走,他滿懷悲憤重寫。經過四年的努力,新的草稿終於完成了。順治十年(1653),60歲的他帶著第二稿遊歷北京,在北京待了兩年半,走訪明朝遺風,收集明朝遺風、遺風及相關史實,實地考察古跡,進行補充和修訂。該書完成後署名“江左遺民”,表達亡國之痛,才得以完成這部嘔心瀝血的巨著。
這個賊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可恨的賊!小偷不時偷錢和衣服。但這種家境貧寒並沒有讓小偷感到意外,於是順手拿走了譚謙的稿子,算是泄憤。這是壹個努力了26年的“歷史學家”。這個小偷應該被殺!如果我有評判歷史的權利,我壹定會抓住小偷,讓他償還譚謙的“心血”,這是無價之寶!我們完全可以理解譚倩在手稿被盜後的痛苦。壹個53歲的學者,窮其壹生,盡全力完成手稿,無疑是壹個極大的打擊!譚千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哎,我強!”這時候學者的堅韌發揮了作用。譚千快從水槽裏走出來說:“我的手還在,我寧願在!”
命運對這個老人是多麽不公平啊!喔!
賊的“贓物”不如江湖上的賊。那個小偷太卑鄙了!多麽卑鄙的小偷!順治十四年,譚潛死前不久,應同鄉好友沈仲嘉之邀,與好友錢大秋前往山西平陽,路過山東聊城,遇到兩個持刀劫匪。譚謙平靜地說:“我們都是讀書人,箱子裏全是破書。我們哪來的錢?”劫匪見狀,用拳頭說了聲“報警”就走了。
可見這兩個劫匪比那個卑鄙的小偷可愛多了!
《國缺》以《明史》為基礎,是研究明代歷史的壹部重要著作,它參考了各種史書,取材廣泛,選材考究。書中有很多貶損滿人的言論,當時還不能流傳。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村民張宗祥開始整理修訂,編成108卷,由中華書局於1958年出版。
附《清史稿》,其傳記如下:
譚倩,原名易迅,海寧人。第壹次。由中書推薦的李,被召入史館,都辭了職,說:“我國家的不幸是不是虧欠了壹個官員?”過了壹會兒,李走回來。司前試圖從歷史中學習壹百個單詞,尤其是明朝的典故。品味說:“歷史是以記載為基礎的。唱片露出了它的表面,裏面的那個已經看不見了。楊文珍被免職不準確;隨著泰陵山的繁榮,焦碧陽醜了。上帝和Xi支持反對選舉的提交人。至於17歲的思令的焦慮和勤奮,以及太史公的敗亡,皇帝的烈焰,國家的滅亡,歷史的毀滅,全世界的心痛莫過於此!”是十五朝滅的記錄,是是非非。參觀崇禎
十七年,地寶彌補了文章的不足,寫了壹本叫《國闕》的書。當時人在服喪,想追根溯源以示來世,但見識狹窄,無所依靠。
聞之有書,欲竊為己有。那些背井離鄉、壹無所有的人,晚上潛入自己的房間,四處躲藏。“我的手還在,”錢嘆息著說。“為什麽不呢?”向嘉善錢家借書。張陽城·沈燕的眼睛是壹個奇怪的人,所以我會折疊它。死而慎之,北遷長平,哭為墓,欲去陽城慎哭。
他還沒到就死了,順治十二年冬十壹月。黃宗羲代表他的墓。
譚千詩選:過河
大江限東南,當日降帆可惜。空聞是多麽慷慨,畢竟,投他壹票是很沈重的。
龍天浩劫走了孤塔的剩余,海悅書生離開了老廟。我聽說海貍曾經生活在馬來西亞。有橙子是因為它的味道好嗎?
廣陵
南朝,老故事是歷史名城,故國失傳。劉穎天涯隨它而去,陽化江成了浮萍。
遠山依舊開滿新花,殘岸依舊見寒螢。今日廣陵思往昔,十年前也叫成平。
國家Que:
記載明朝重要史實的編年體史書。譚倩寫的。譚謙擅長歷史。鑒於明代史籍已被史家破,曲筆已訟,且多有諱莫如深,不準確,各種編年史也粗糙得不真實。他們努力查找各種資料,廣泛征求信息,盡壹切努力收集信息。天啟元年(1621)編,六年完成初稿。順治四年(1647)全本被盜,大力改寫。《國缺》壹書的編撰,歷時30余年。這位秘書講述了從元文宗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誕生,到順治二年五月清兵進入南京,到斧王政權滅亡,317年的歷史。《史明錄》中不敢提及的明代重要史實:壹些重要事件之後往往是個人和學者的評論。其史實經過仔細考證,材料具有相當的可靠性或參考價值。萬歷以後70多年的歷史,以及建州女真發展的記錄,後金與明朝的關系,在他的書裏都特別少見。根據地寶、地方誌、官員遺民口述資料整理補充的崇禎十七年史實,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但書中有些敘述過於簡略,有些事件前後重復,說法不壹。此外,封建正統歷史觀、儒家天命論、佛道思想等迷信思想也在書中得到強烈體現。《國闕》手稿重100卷,譚謙死後只有手稿流傳至今。後在浙江海寧根據姜《艷粉草堂》手稿和《四明盧氏抱堂書稿》收藏,並對崇禎十卷進行校對和標點,共104卷,卷首共4卷,* * 108卷。1958由古籍出版社出版六冊。
壹是書法家出身貴族,二是史家出身貧寒。兩個人的性格、修養、學習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