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繪畫發展到宋代達到了壹個歷史高峰,出現了反映市井生活的“風俗畫”,描繪對象轉向下層生活的普通人群。張擇端的《清
明上河圖》是這壹時期的產生的藝術傑作,以敘事的手法,將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華景象以長卷的方式呈現給觀者。其內容之復雜,技巧之精湛,
無論是藝術價值還是社會價值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關鍵詞風俗畫;虹橋;藝術價值;社會價值
中國歷史進入宋代,結束了五代十國連年的征戰局面,社會逐步
走向穩定,農業經濟也得到了發展。農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商業和手工
業的空前繁榮,形成了新興的市民階層,於是表現市民生活題材的文、
藝作品也應運而生,社會生活畫也因為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城市規模
的擴展和經濟的繁榮持續的發展,壹部分畫家逐漸走出畫室,融入現
實生活。隨後就出現了壹種取材於市民生活的“風俗畫”,主要反映當
時身處下層人們的社會生活狀態,如商人、小手工業者,還有婦女和兒
童,這些普通的人物形象不斷的出現在畫家的筆端,也提高了他們的
藝術興趣,成為他們樂於表現的題材和重點描繪的對象,由於對生活
實際體驗的增強,所以在表現上得心應手,真實生動,這在以往的人物
畫作品中是很少見的。
尤其是宋徽宗時期建立了翰林圖畫院,把五代時期散落的各地著
名的畫家逐漸集中起來,形成了龐大的畫家陣容,有壹套完整的繪畫
制度和適合統治者趣味的藝術風格。這更有利促進了宋代繪畫的發
展,乃至於達到鼎盛時期。
北宋晚期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可謂是“風俗畫”的宏篇巨
制,它就象壹部紀實片,向觀者詳細真實地講述了北宋時期都城汴京
的時代風貌,該作品內容復雜,場景開闊,人物眾多,是壹幅不可多得
的藝術珍品,也是壹幅最具傳奇色彩的繪畫作品,還是歷朝歷代被臨
摹最多的壹幅作品,如明代畫家仇英曾仿畫過。該畫堪稱中國美術史
上的稀世神品,是歷朝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珍品。
張擇端,東武(今山東諸城)人,生卒年月不詳,北宋晚期著名畫
家,主要活動在宋徽宗時代。史書上說,他自幼好學,曾遊學於京師,後
因畫藝出眾,才華橫溢,被宋徽宗趙佶召進翰林圖畫院,親自命題讓張
擇端繪畫北宋京都的繁華盛景。張擇端請旨到郊外作畫,這樣可以安
心創作。誰能想到,這樣壹幅北宋京都的繁華盛景,竟是在東京都城郊
外的偏僻農舍裏創作完成的。當張擇端嘔心瀝血完成此作品,並將畫
好的長卷呈給宋徽宗禦覽時,徽宗大喜過望,連連誇贊,愛不釋手。從
此,《清明上河圖》被宋徽宗趙佶收入皇宮內府。歷史上確切記載張擇
端傳世作品也只有壹件,那就是《清明上河圖》,但僅此壹件,足可光照
千秋。
《清明上河圖》,絹本設色,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表現了北
宋宣和年間,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清明時節的繁華景色。這幅作品
內容極其豐富,技巧高超。畫中人物超過550人,船只20余艘,車、轎
20余乘,房屋店鋪,嶙次櫛比,人馬喧鬧,充分反映了宋代京城水陸兩
運繁忙和商業興盛的景象,是北宋汴京社會風俗的全面反映,眾多的
人群,豐富的場景,自然逼真,它不是壹般的表面熱鬧場面的記錄,而
是以各個階層的人物的活動為中心,深刻地把這壹歷史時期的社會動
態和人民生活狀況展示出來,是壹幅有著高度的歷史性、真實性的藝
術作品,是壹部前無古人的宏偉史詩。
《清明上河圖》在歷史上也數次歷經劫難,最後壹次是1945年8
月19日,末代皇帝溥儀在沈陽機場乘飛機準備逃往日本,飛機起飛後
被蘇聯紅軍迫降,溥儀和他的隨從人員,以及隨身攜帶的珍寶、字畫被
蘇聯紅軍截獲,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卷,從此該畫下落不明。直到
1950年,著名書畫鑒定專家楊仁愷先生在負責整理鑒定解放戰爭收
繳來得大量書畫珍品時發現了《清明上河圖》,後經鑒定就是張擇端的
真跡,使得這壹遺失多年的國寶重見天日,再次入藏北京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超越傳統題材
傳統的人物風俗畫題材,多表現帝王將相,神仙佛道,達官貴婦的
日常起居,而張擇端表現的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人物,特別是下層人,
這源於畫家深刻的生活體驗和關照,對老百姓安居樂業生活狀態的深
入了解和感受。普通百姓的尋常生活、平凡小事已經登上了大雅之堂,
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突破。在《清明上河圖》中,不僅僅表現了
士、農、工、商、僧、道、醫、蔔、官吏、婦孺、車夫、船夫等形形色色眾多的
人物面貌,人數多達550人左右,僅從人數上就足可以與四大名著作
個比較。而且安排上疏密有致,聚散有理,同時還表現了他們的各種活
動,真可謂洋洋大觀,生活百態。
2.人物刻畫神形兼備
《清明上河圖》中人物始終是整個畫面的核心,畫家巧妙地將各種
人物安排在生活背景中,唇齒相依,自然和諧。隨著畫面的不斷展開,
人物位置的安排也恰如其分。整幅畫卷真實地表現了不同人物的體態
形貌,數百個人物,不同行業,年齡,性格,活動,人物雖高不過寸,但須
眉畢現,栩栩如生,並能真實地表現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情趣,或緊
張,或閑適,或冷漠,或焦慮等,作者生動逼真的刻畫與描繪可以說入
木三分,達到了極至。如虹橋上看熱鬧的人群在表情刻畫上傳神生動,
姿態不壹:有的靜心觀望,有的指指點點,有的大聲吆喝,有的擔心焦
慮,還有的高喊助威;橋下面來往船只更是熱鬧非凡,壹條大船正從在
激流中通過橋洞,船夫20多人,動態各異,有人在放倒桅桿,有人在船
舷用力撐篙,有人在艙頂用竿抵住橋洞,還有人從橋上扔下繩索,以避
免船過橋洞時碰橦對方,發生意外,釀成大錯,橋上觀看的人也表情緊
張,畫面從不同角度描繪了熱心關註和參與這場搏鬥的人們,人物刻
畫生動細膩,表現出他們的互幫互助,我們通過畫面似乎聽到了船工
的呼喊聲和喧鬧聲。
3.高度的藝術真實性
這幅作品為我們留下了社會的、歷史的真實畫卷,是現實主義的
偉大傑作,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畫家通過自己對生活深入地觀察和
研究,分析和揣摩宋都汴梁的社會生活,了解汴梁城內外的各行各業、
各色人物的身份、年齡和穿著打扮,客觀真實、精細準確地再現了“典
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如畫面開首處在嫩柳初綠的鄉間小道上,壹行
人掃墓歸來,街口遇到了同去掃墓的夫妻倆,丈夫頭纏柳枝,趕著壹頭
母驢,妻子則身披鬥篷騎在公驢背上。由於那頭母驢發情拼命掙脫主
人手牽的韁繩而狂奔向公驢,主人壹時沒有防備而亂了手腳,驚恐萬
分。等他冷靜下來以後,壹手用力扯著韁繩,壹手則慌忙地保護小驢躲
避,而那只公驢竟發狂把背上的女主人掀翻倒地,丈夫見妻子危險便
驚慌的向四周求救。刻畫的極為生動樸實,沒有絲毫造作。還有如畫面
所出現的宋代宣和年間汴京街道上的店鋪,無論是酒樓飯店,還是當
鋪旅館等等,都與宋人孟元老撰寫的《東京夢華錄》完全相符合。而畫
面出現的虹橋,則具有更高的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因其外形結構新
穎獨特,宛如飛虹而稱之為“虹橋”。該橋是古代木拱橋的典型代表,完全以木梁相接而成,雖然通體沒有
壹根支柱,卻堅固、實用、美觀,而“巨木虛架”又解決了急流沖倒橋柱
和大船過橋難的問題,從工程學來講非常符合科學原理。虹橋外型獨
特,樸實美觀,是古代建造師們的智慧結晶。據橋梁專家研究,藝術家
真實地表現了橋梁的結構和比例,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建築學資料。
4.全景式的構圖
當我們欣賞《清明上河圖》時,應當清楚的感覺到,中國畫與西方
畫有壹個很大的區別。打壹個比方,畫家像壹個導遊,而看畫的人,像
壹個遊客。西方的導遊,可以原地不動,看到什麽,就給遊客介紹什麽。
這是在西方藝術作品中常見的“焦點透視”。中國的畫家與西方的畫家
不同,采取全景式構圖,象是在飛機上俯瞰大地,邊走邊看,走到哪裏,
就講到那裏,空間跨度可以無限延展。中國畫的這種表現方式叫做“散
點透視”。《清明上河圖》在構圖上巧妙靈活地運用了這種傳統的透視
原理,表現了繁多而連續的場景內容,或是遠望,或是近觀,畫家的視
角似乎總在流動變化,自由自在,隨心所欲,無論視角如何變換,整個
畫面卻有壹種氣韻貫穿其中,渾然壹體,絲毫不顯得呆板和突兀。張擇
端在這幅畫巨作中將“散點透視法”的應用發揮到了極致,展示了他驚
人的藝術才華和藝術表現力。
《清明上河圖》氣勢宏大,包羅萬象,觀為者展現了壹個真實而鮮
活的北宋京城的全貌,無論從社會價值,歷史價值還是藝術價值,都是
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作品,它的出現為中國古代美術史抹上了最輝煌的
壹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