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來源於生活,有高於生活的例子:藝術是生活的濃縮和提煉,它有時會讓生活中的壹些東西變得更加純粹和極端。它是美好而純粹的,帶有創作者的個人傾向,它必須是展示和提煉他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在這壹點上,與日常的復雜程度相比,好與壞的差別是很高的。可能不是很準確,但比如文學中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讓作品與現實不同,更強烈,更震撼,等等。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參觀宋博美術畫社想到的。
摘要:本文是以參觀宋博美術畫社小麥小寫意的感受為導向,由此引發了壹系列的聯想。第壹,我自己的漫畫《工廠煙囪》源於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和體驗,被現實生活場景所震撼和驚悚。然後是陳丹青的藏畫,宋代清明上河圖,再聯想到姊妹藝術片——龍須溝和本命年。音樂二胡《二泉映月》流行歌曲《寂寞沙洲冷》;以及文學上魯迅的《阿q正傳》、唐詩《江雪》、外國畫家《女貴族莫洛卓娃》、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這些集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於壹身的作品。最後,齊白石的“蝦”源於他長期的蝦生活習性和形態觀察,進壹步闡述了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關鍵詞:小寫意,四屏,驚悚,借景抒情,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感性,理性,意象,平行展開。
上導軌軸承
壹進宋博美術畫社,就有古樸的美術——雕花桌椅,磨砂紫砂茶壺茶杯,還有五彩繽紛的中國畫花鳥山水,還有各種寫意表現的珍奇動物...藝術的氣息撲面而來,我留戀往返了很久,尤其是壹組“四屏”,其中四種植物以“春夏秋冬”表達“壹屏”。小麥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是常見的,但在這裏,藝術家在普通人視而不見的“小麥”中發現美,表達美。
作者真的在麥粒的表現上下了很多心思,對麥粒進行了精心的排列組合。每壹顆麥粒都是統壹的形態,只是形狀和姿勢不同。麥葉的概括與虛實交織,麥稈的藝術誇張與拉長,色彩與筆墨的巧妙運用,配合明暗線條的變化,整個畫面清新、工整、沈穩、俊朗、挺拔,是攝影絕對無法替代的。比起那些所謂的臟、亂、怪的藝術,這才是真正的藝術。
這說明作者只有對現實生活中的“麥子”進行深入的觀察和體驗,再加上高超的繪畫技巧,才能畫出這樣的傑作,從而說明“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然後是我畫的壹幅漫畫——《工廠煙囪》,畫的是壹群工廠煙囪噴著濃濃的黑煙,濃濃的黑煙壹波三折,最後演變成壹張面目猙獰的臉,大眼睛像兩個鈴鐺,大嘴張開,壹個長著獠牙的怪物,迎面撲來...這幅畫源於我對現實生活的觀察。由此,我進壹步聯想到汽車和摩托車的尾氣(含有硫化氫等致癌有害氣體)。他們像看不見的藍色惡魔壹樣悄悄地吃掉人類...由此,我可以畫出壹個系列的漫畫,叫做“煙囪系列”。
陳丹青在中央美院研究生班時的畢業創作《西藏組畫》源於他在西藏的生活經歷。作品采用極其樸素的現實主義手法,描繪普通的生活場景,沒有戲劇或文學主題。作品清新質樸,在中國藝術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當然,作者借鑒西歐古典繪畫的技巧多於蘇聯繪畫。後來,在國內各藝術院校的畢業創作中,我們都能看到貼近生活的普通人、普通生活場景;高校的藝術創作開始走向藝術的本真,也就是視覺語言上來了,把作品的解讀還給讀者——觀眾。陳丹青說:“如果觀眾能意外地被作品的真實描寫所感動,覺得這就是生活,那就是我最大的願望...有人叫好,說我揭露和譴責了這種可怕的落後和無知的現象,我的答案是不,我討厭用繪畫揭露任何東西。有人說我對他們深表同情和憐憫,也未必……”宋代張擇端著名的《清明上河圖》。畫面以汴河為構圖中心,詳細描寫了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和民俗風情。作品表現了藝術家對社會生活驚人的熟悉和獨特的把握能力。它們不僅是古代寫實繪畫的傑出代表,也為後人研究宋代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民俗提供了詳實的圖像史料。
至於繪畫的姊妹藝術——電影,在排演老舍先生的話劇《龍須溝》時,導演經常帶演員到老北京的臭水溝居民區,很多電影也是如此。強調深入生活的目的是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有真實的感受。
許多觀眾在1989中批評了著名導演謝飛的“本命年”,認為這是壹部關於城市流氓的普通電影。但是根據影評人的分析,這部電影有很多而且非常深刻的時代色彩,這說明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正面臨著壹場生活和文化的大轉型,在這場轉型中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影片的主人公李惠全沒能適應社會的轉型,因此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越來越不適應,最終死去。(現實生活中,如果有李惠泉,99%都不會死,這是藝術來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提煉於生活的生動例子。)他的死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我們可以從小人物李慧泉身上,體會到謝飛這個知識分子在社會轉型中所承受的巨大社會壓力,從而把握經濟社會和消費時代當代知識分子的人文心態。
《二泉映月》這首千古絕唱,表現了對月光和泉水的體驗,憧憬了壹個冰冷淒涼的音樂形象,正是基於阿炳對現實中勞動人民淒涼生活的深刻體驗和觀察,才創作出這樣壹部驚世之作。《孤獨的沙洲冷》,壹首現代年輕人愛唱的流行歌曲,我想作詞作曲的人大概也是有著和這首歌壹樣的人生經歷,才能寫出如此感人的作品,能夠喚起壹些人的心聲。
藝術中的情感來源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但又不同於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後者有著明顯的現實原因和功利色彩,即情感傾向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決定的,而前者與現實有壹定的距離。藝術創作是以壹種審美的態度來審視和體驗世界,這種態度更持久、更深刻。比如,當我們看到壹個遊手好閑的懶漢,大都市就會感到厭惡。魯迅從這些人身上找到了阿q,並結合其他類型國民的劣等形象,塑造了壹個不朽的藝術典型形象。他對阿q的感情,是對中國國民的憐憫、悲傷和仇恨。
俄羅斯畫家蘇裏科夫創作了名畫《女貴族莫羅佐娃》,即有壹次他看到壹只烏鴉站在雪地裏,壹只翅膀垂下來...壹個黑點停在雪地上...許多年來,他說他無法忘記這個黑點...後來又畫了《女貴族莫羅佐娃》。
西班牙著名畫家畢加索的代表作《格爾尼卡》(這幅畫目前的價格高達1000萬美元),是壹幅集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於壹身的畫作。在這幅畫中,畢加索調動了各種技法,運用了立體主義的變形和任意組合,還采用了超現實主義的誇張、象征主義等造型手法,只全面運用了黑、白、灰三種顏色,強調了悲劇氣氛和復雜的象征。畢加索創作這幅畫是為了抗議二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對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野蠻轟炸。根據畫家自己的解釋,這幅畫的中心形象是壹匹受傷的馬,象征著被法西斯殘酷屠殺的西班牙人民。畫面左上角壹個咧著嘴笑的牛頭,象征著殘忍、殘忍和黑暗。此外,為了表現人民的苦難和法西斯的暴行,還有被殺的士兵,手持斷箭,婦女抱著死去的孩子,以及各種象征性的形象,如壹個人頭,壹只手臂舉著燈向前,太陽似的眼睛。顯然,畢加索在這幅畫的感性形式中包含了深刻的理性內容,強烈地反映了畫家愛與恨的鮮明感情。據說德國法西斯占領巴黎後,壹個德國軍官看到這幅畫後問畢加索:“這是妳畫的嗎?”畢加索生氣地回答:“這是妳的作品!”
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只有四句話:“百山無鳥,千路無腳印。壹只小船,壹件竹鬥篷,壹個老人在冰冷的河面上釣魚——雪。”詩人用短短的20個字,通過山川、小徑、寒流、孤舟、壹個戴著帽子、拿著蓑衣、拿著魚竿的老人、白雪等感性意象,表達了崇高、孤傲、敢於抗爭的理性精神。聯想到柳宗元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在被貶低,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是用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感情,用景物中的感情來表達自己苦悶的心情和倔強不屈的性格。
再如齊白石的《蝦》,以淡墨為主,層次多變,有通透感,生動地表現了蝦在水中漂浮的動態,以及蝦外硬內軟、透明如玉的身體。這幅畫之所以能達到如此高的藝術水平,與齊白石對蝦的生活習性的長期觀察和對中國畫藝術語言的巧妙運用是分不開的。因此,齊白石畫的蝦名揚海內外,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從上述並列展開的論述可以看出,藝術來源於對生活的觀察或感受或體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提煉、分析、選擇、概括、綜合,進而形成生活中的藝術作品。
壹、蠶絲被的特點
1、蠶絲被譽為“天然纖維之王”,富含1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能促進細胞活力,改善睡眠,延緩衰老。
2.絲綢具有特殊的透氣性和吸濕性。內潤而不濕,溫而不燥,對風濕、關節炎、哮喘有保健作用。
3.蠶絲中含有的特殊絲膠蛋白具有親膚、抗過敏、抗菌的天然特性,使人的皮膚細膩光滑,保持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