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是由三個要素組成的:款式、顏色、材質。其中,材料是最基本的要素。服裝材料是指構成服裝的所有材料,可分為服裝面料和服裝輔料。下面我帶大家了解壹下漢服需要的服裝材料和面料尺寸。
漢服的款式變化不大,面料的選擇對服裝的風格和氣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選擇面料的時候,要明確漢服要求的季節和款式,穿的人,還要考慮面料在不同部位的搭配(比如衣身、領邊、腰帶的搭配)。
天然纖維面料是制作漢服的最佳材料,外觀精美,穿著舒適。規格較高的禮儀服裝,更能體現高檔天然面料服裝的品質感。化纖混紡織物在外觀上接近天然纖維,顏色多樣,整體外觀好,價格低廉,有時可以用來替代天然織物。面料批發市場是購買面料的最佳途徑,品種多,價格便宜。
壹、常用服裝面料
絲織品(錦、絲、紗、紡):是紡織品中的高檔品種。主要指以桑蠶絲、柞蠶絲、人造絲和合成纖維長絲為主要原料的織物。絲綢是國寶級的傳統織物,在中國已經使用了幾千年。這種來自蠶寶寶的天然纖維價格不菲,無論古今都屬於高檔面料。絲綢面料種類繁多,不同品類外觀差異較大,表現力極佳。其特點是吸濕性、透氣性好,穿著舒適;不易產生靜電;更耐堿耐酸,壹定要避免消毒劑等酸性物質;不耐強光,不暴光;此外,它還具有輕薄、柔軟、光滑、優雅、華麗、舒適等優點。缺點是制作時難以掌握和打理。
真絲織物的護理
(1)幹洗是最好的洗滌。
(2)水洗需要用絲棉專用洗滌劑在冷水中輕輕手洗。洗完衣服後掛起來晾幹。不要用力扭曲或暴露在陽光下。
(3)嚴禁與酸性物質接觸,否則會腐蝕和破壞絲織品。
大麻織物:大麻織物主要包括亞麻和苧麻等。由大麻纖維織成的純大麻織物以及與大麻等纖維混紡或交織的織物統稱為大麻織物,可分為純紡和混紡織物。大麻織物同樣的特點是質地堅實,外觀滑爽挺括,手感順滑,懸垂性好,粗糙挺括,涼爽舒適,吸濕性好,但易起皺;色澤鮮艷,不易褪色,不易受潮發黴,對酸堿反應不敏感,熨燙溫度高。細亞麻面料適合做中號衣服和夏裝裙子。厚重的亞麻面料適合做秋冬大衣,氣質偏向男裝。麻和葛藤是歷史上最早用於漢族服飾的面料,所以人們也稱之為“布衣”。亞麻面料雖然價格低廉,但是看起來高貴,穿著舒適,是壹種優秀的漢服面料。
大麻註射織物的護理
(1)亞麻面料的縮水率在7%左右,所以買回的面料需要用水浸泡,預縮水後再縫制,以免造成衣服不合身。
(2)洗滌時塗抹中性肥皂或中性洗劑。麻織物容易起皺,洗後需要高溫熨燙,最好懸掛保存。
棉織物:宋末從國外傳入棉花,開始使用。是指用棉紗或棉與棉型化纖混紡紗織成的織物。可以分為純棉制品和棉混紡兩大類。棉的外觀和質感更具親和力,沒有麻織物那樣的硬挺高貴,但具有良好的吸濕性、透氣性和保暖性,柔軟貼身,色澤鮮艷,耐堿性強,耐熱,防蛀,無彈性。缺點是收縮大,耐酸性差,易折疊,易發黴,不能長期日曬。平紋棉面料輕薄舒適,適合做內衣等內衣,也適合做居家休閑的外衣。棉緞,用緞織而成,光澤柔和,厚重,布面挺括。比真絲綢緞簡單但端莊,適合做連衣裙和穿衣服。
此外,市場上常見棉麻混紡面料,它結合了棉麻的優點:貼身、舒適、保暖性好,且比棉更挺括,可代替棉或麻制作內衣外套。
棉織物的護理
(1)棉織物的縮水率為5%-7%,所以縫紉前需要用水浸泡。
(2)洗滌方法:用肥皂、洗衣粉、中性洗滌劑洗滌。不同顏色的衣服要分開洗,以免染色。
(3)棉織物容易發黴,收藏前要徹底晾幹。
羊毛織物:以羊毛、兔毛、駝絨和毛型化纖為主要原料制成的織物,壹般由羊毛制成。壹年四季都是高檔服裝面料,高貴典雅,懸垂性好,保暖透氣,具有彈性好、抗皺、挺括、耐磨、保暖性強、舒適美觀、色澤純正等優點,深受消費者喜愛。應該用樟腦來防止儲存期間蟲蛀。
羊毛註射織物的護理
(1)幹洗最好。如需洗滌,用手在30度左右的溫水中輕洗。宜使用專用絲毛洗滌劑或中性洗滌劑。洗完後自然平放晾幹,避免陽光直射。
(2)熨燙時,溫度要適中(約140度),衣服在熨燙前要墊上襯布。仿毛面料壹般可以水洗。
純化纖面料:化纖面料牢度高,彈性好,挺度好,耐磨耐洗,易於存放和收藏,深受人們的喜愛。純化纖織物
其他服裝面料
(1).針織服裝面料:由壹根或幾根紗線沿緯向或經向連續彎曲成環,並相互嵌套而成。
(2)毛皮:英文pelliccia,帶毛皮的皮革,壹般用於冬靴、鞋內襯或鞋口裝飾。
(3)皮革:各種鞣制過的動物皮。曬黑的目的是防止皮膚變壞。壹些小動物、爬行動物、魚類和鳥類的皮在英語中被稱為皮,但在意大利或其他壹些國家,經常使用“Pelle”及其同意詞來表示這種皮革。
(4)新型面料和特種面料:蠟染、紮染、太空棉等。
二、面料正反面的區別
(1),壹般面料正面的花紋和顏色比背面更清晰美觀。
(2)面料和有條紋外觀的面料正面圖案壹定要清晰悅目。
(3)、凸條和凹凸面料,正面緊密細膩,有條狀或花紋凸紋;反面粗糙,浮線長。
(4)起毛面料:單面起毛面料,起毛面為正面。對於雙面起毛的面料,起毛光滑整齊的壹面就是面料的正面。
(5)觀察面料的布邊,布邊光滑整齊的壹面就是面料的正面。
(6)對於雙層和多層面料,如果正反面經緯密度不同,壹般正面密度會大壹些或者正面原料會好壹些。
(7)紗羅織物:紋理清晰、經紗凸出的壹面為正面。
(8)毛巾織物:毛圈密度高的壹面為正面。
(9)印花布:圖案清晰、顏色鮮艷的面為正面。
(10),整塊面料:除出口產品外,所有貼上並加蓋出廠檢驗印章的說明書(商標)壹般都是反面。大部分面料的正反面都有明顯的區別,但也有很多面料的正反面非常相似,兩面都可以應用,所以這類面料沒有必要區分正反面。
第三,制作漢服所需布料的尺寸
先了解漢服的壹些含義,再計算需要的布料制作。《禮記》中有明確記載關於深服,但其他壹些款式必須符合標準的要求。
《禮記·深服》:古代人穿深服,外面套著壹套符合規矩、規則、繩索、權利、平衡的制度。短無皮,長無土。繼續縫,勾邊。需要縫到壹半。如果妳競爭,妳可以移動妳的手肘。服裝的長度和肘部壹樣糟糕。拿著吧,不要膩,不要膩,無骨。
系統:十有兩圖,所以十應該有兩個月。圓要符合規矩,彎要符合方,負繩及踝要直,底要平衡。所以,循規蹈矩者,舉手之勞,心滿意足;執繩者,執邊者,政正其義也。故《易》曰:坤於六月二十二日之舉,直於邊。和諧了,就安心了。五律已施,聖人取之。因此,規則和時刻是無私的,繩子是直的,天平是平的,所以桂王第壹。所以可以用來寫字,可以用來習武,可以用來互相排斥,可以用來治軍,可以用來花錢買衣服。有爸媽和大爸媽,衣服都是純的。和父母在壹起,衣服是純綠色的。像壹個孤傲的人,衣服純潔而樸素。純裝,邊距,純邊,每寸半的寬度。
pant——指的是裙子,漢服裙是右撇子,也有壹對裙。
流蘇-衣服的前面,通常分為直的和彎曲的。
袖子有寬有窄,成語“攜手成影”就是對寬袖的描述。
衣領-衣服圍繞頸部的部分,包括十字領、圓領和平領。
邊緣-衣領、裙子和下擺的邊緣。
I)布料所需的標準:
寬度1.2到1.8m的布,身材壹般的人(寬度2.5m以上減半),網上提供以下標準。請參考自己的身材做決定。建議不是很瘦的朋友每種布加半米到壹米。
直檁深衣的配料:2倍上身長+2倍下身長+1倍袖寬。
弧形衣服:上身長2倍+下身長2 ~ 4倍(根據圈數)+1倍袖子。
寬度:2倍上身長+1倍袖寬(這個上身長比深衣服做的上身長,和西式襯衫差不多)
裙子:下半身長度的兩倍
1.5m布幅面料
1.裙子(上下擺):領子以上2米,翻領以上1.5米,裙子以下2.5米。
2.絲批:1m (1.5寬)不拖地。
3.卷衣:6m,(寬2.5m,約3m半)下擺(含腰帶):2.5m。
4.直檁條:3.6m,裙邊(含腰帶):2m。
5.高腰裙:上裙:4.5m (2m寬),裙擺:2.5m (2m寬)3m (1.5m寬)。
6、纏繞衣服:
身高1.6米。服裝長1.4m,邊寬75mm。(尺碼為中跟鞋,平底鞋衣服長度縮短5 cm。)
如果露手,衣寬1.35 m,邊寬75mm;如果不想露手,就把寬度增加到1.5米。
胸圍兩英尺六英寸;腰圍兩尺三寸;取不少於五寸半(肩區)。
袖口尺寸不小於20 cm,大小不限。
下擺(圍度)最好不小於1.4m 4,否則可能會邁不開腿。
第二,古代壹些朝代的寬度和長度參數。
1,寬度參數
朝代-寬度-相當於城市尺-相當於厘米-參考短文。
西周-2.2-1.3150-43.83-漢書。
漢-2.2-1.5247-50.82-漢書。
唐-1.8-1.6811-56.03-。
宋-2.0-1.8450-61.49-
明-2.0 ~ 1.8-1.8679-62.26-明會點
2、馬長參數
朝代-馬的長度-相當於城市尺-相當於厘米-參考供應
西周-40-23.92-797.25-漢書。
漢-40-27.74-915.58-漢書。
唐-40-37.3574-1245.12-新唐書。
宋-40-36.9009-1229.90-。
明朝-35 ~ 32-32.68-1089.22-明朝代碼。
以下是考古參考,基於尺子(牙、竹、木、銅、骨等。)各地出土。
但是由於古代的測量不可能像我們今天這麽精確,加上出土的古尺有破損的問題,同壹個朝代的數據可能會有壹些小範圍的波動,有些時期會只出土壹把,所以會有壹定的數量。但這個數字只能代表這個時代的壹個參考範圍,而不是絕對數字。除了裁縫的尺子,古代還有專門的尺子,如建築尺、天文尺、調尺等。這些尺子的長度與裁縫的尺子不壹致。本表中的參考文獻多為切割尺或接近切割尺長度的普通尺。這裏特別說明壹下。
3、古今規模轉換
王朝-厘米。
尚-15.78 ~ 15.80
戰國時代-23.438+00
西漢-23.10 ~ 23.60
新-23.03
東漢——22.95 ~ 23.75
三國(魏)-23.80
三國(吳)-23.50 ~ 24.20
西晉-24.30 ~ 24.50
劉崧-25.00 ~ 25.20
唐-29 438+0 ~ 3438+0.20
北宋-30.80 ~ 31.70
南宋-27.00 ~ 2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