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征於壹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突出,單純而又厚實,樸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壹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壹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壹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贊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梁,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說《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壹代又壹代重復著悲涼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沈從文的著作
在小說裏,少女翠翠是作家所著力精雕細刻的中心人物。這是作家理想中的"自然之女"。她沒有任何都市鄙俗的汙染,只有"小獸物"般的天真活潑和乖巧善良。而圍繞著翠翠所出現的人物,無論是秀拔出群的儺送還是謙和克制的天保,無論是寬厚仁慈的祖父,還是豁砂正直的船總,也都無不保持著做人的美德,信守著靈魂的純潔。小說正是通過他們相互間的男女之愛,祖孫之親,父子之情和鄰裏之睦的描寫,生動地展現這邊城人民的健康,優美,質樸,自然的人性愛和人情美。小說無意追求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而是著力描繪人物的內心感情。整個作品是那樣渾樸天成,如同作家筆下的溪水,順著山墊,或急或緩,自然流淌,毫無人為造作之感。小說的語言也與所表現的內容和諧統壹,質樸,清閑、自然、含蓄,處處蘊含著濃郁的詩情,字字浸漬著作家的溫愛。《邊城》是沈從文長期受壓抑的感情的流露。是他自己唱給自己聽,為了讓自己的心感動起來的“情歌”。
沈從文 - 作品評價
沈從文是壹個在大起大落的評價中沈浮的作家,對他作品的思潮屬性更是眾說紛紜。曾誌清稱“他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偉大的印象主義者”,有論者視他為實證主義的作家、現實主義的鄉土作家寫意小說作家。還有論者分析說他是“現代文化人中壹個典型的自由民主主義者”,甚至有人把他歸入啟蒙主義。更多的論者則認定他是“二十世紀最後壹個浪漫派”。
沈從文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侯選人。沈從文先生不僅是著名的作家,還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他撰寫出版了《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等學術專著,特別是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影響很大,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壹項空白。金介甫在《沈從文傳》引言中寫道:“在西方,沈從文的最忠實讀者大多是學術界人士。他們都認為,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少有的幾位偉大作家之壹,有些人還說魯迅如果算主將,那麽沈從文可以排在下面。”王壹川主編的《20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給沈從文獲得如此地位的理由:“他借湘西邊地風情而對中國古典詩意的卓越再造”。
沈從文 - 錯失諾貝爾獎
沈從文代表作《邊城》
沈從文是現代文學史上壹位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文字與他的故鄉-民風淳樸、風景優美的湘西壹樣都成為今人願意親近的所在。在金介甫所著的《沈從文論》中,這位自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蜚聲文壇的文學巨匠被譽為“中國第壹流的現代文學作家,僅次於魯迅”。20世紀三四十年代作家們都熱心於政治並使自己作品的意識形態色彩愈來愈濃的時候,沈從文卻專註於人性的研究與描寫,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的,沈從文的文學廟堂裏供奉的僅僅是人性,這種選擇使他的作品顯得冷靜並具有永恒的價值,他的創作路向類似日本的川端康成;形勢的發展,他選擇了沈默,而且壹直沈默到死。在沈從文的創作生涯中,他在前半生用筆記述著他所熱愛的湘西,他的文字優美動人,他的後半生依然用筆,但卻從此變成了壹位考古學家。他的壹生著作等身,但他的名字卻在很長壹段時期內幾乎湮沒無聞,直到上世紀80年代,沈從文的名字才被人們所重新審視,他的文學巨匠的身份才為世人所公認,1981年,《沈從文散文選》、《沈從文小說選》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
在劉再復的《諾貝爾文學獎與中國作家的缺席》中提到,在1949年之前,沈從文***創作了40多本小說和散文集,不但數量龐大,而且具有極高的文學藝術價值。而作為中國文壇上的壹代巨匠,沈從文自20世紀80年代被人們重新發現與認識後,他的作品也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翻譯成瑞典文字推廣到海外。沈從文的小說引起了瑞典文學院院士們的註目,到了1988年,沈從文爭取諾貝爾文學獎的條件已完全成熟。據說,當時瑞典文學院院士們已初步決定把該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沈從文,但遺憾的是,沈從文卻在這壹年的5月去世了,按照文學獎章程的規定,死者是不可以作為獲獎者的。
沈從文 - 婚姻生活
沈從文與愛妻張兆和
青年時代的沈從文就因寫過壹些新潮的白話小說而在文壇嶄露頭角。由於詩人徐誌摩的介紹,他被中國公學校長胡適聘為教師。然而木訥的沈從文第壹堂課就洋相百出。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學生中,就有以後成為他夫人的張兆和。18歲的張兆和在中國公學曾奪得女子全能第壹名,聰明可愛,單純任性,身後有許多追求者,她把他們編成了“青蛙壹號”、“青蛙二號”、“青蛙三號”。二姐張允和取笑說沈從文大約只能排為“癩蛤蟆第十三號”。沈從文不敢當面向張兆和表白愛情,他悄悄地給兆和寫了第壹封情書。沈從文的情書壹封封寄了出去,張兆和把它們壹壹作了編號,卻始終保持著沈默。後來學校裏謠傳說沈從文因追求不到張兆和要自殺。張兆和情急之下,拿著沈從文的全部情書去找校長理論,那個校長就是胡適。張兆和把信拿給胡適看,說:老師老對我這樣子。胡校長答:他非常頑固地愛妳。張兆和馬上回他壹句:我很頑固地不愛他。胡適說:我也是安徽人,我跟妳爸爸說說,做個媒。張兆和連忙說:不要去講,這個老師好像不應該這樣。沒有得到校長胡適的支持,張兆和只好聽任沈老師繼續對她進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轟濫炸。沈從文開始了他馬拉松式的情書寫作。
1932年夏天,張兆和大學畢業回到了蘇州的老家。沈從文帶著巴金建議他買的禮物—大包西方文學名著敲響了張家的大門,二姐允和出來招呼了這位不速之客。弄堂很窄,允和對站在太陽底下的沈從文說:妳進來吧,有太陽。沈從文不進來,允和就告訴他三妹上圖書館去了,不在家,讓他進來等。沈從文聽完說了聲“我走吧”回頭就走了。沈從文回到了旅館,壹個人躺在床上胡思亂想,滿腦子盡是張兆和的音容笑貌。三妹回來後,允和把她罵了壹頓:妳假裝用功,明明曉得他今天要來。兆和說:我就是用功,哪曉得他這個時候來啊。允和讓妹妹大大方方地把老師請到家裏來,兆和終於鼓起勇氣回請了沈從文。心潮澎湃的沈從文回到青島後,立即給二姐允和寫信,托她詢問張父對婚事的態度。他在信裏寫道:如爸爸同意,就早點讓我知道,讓我這個鄉下人喝杯甜酒吧。張兆和的父親開明地答:兒女婚事,他們自理。帶著這份喜悅,兩姐妹便壹同去了郵局,給沈從文發電報。允和擬好的電報是:山東青島大學沈從文允。很簡單。兆和的則是:沈從文鄉下人喝杯甜酒吧。這也許是中國最早的壹個白話文電報了,但郵局沒有收,而收下了允和的。
與沈從文訂婚之後,張兆和只身來到青島,在青島大學圖書館工作。專心於寫作的沈從文在生活上壹塌糊塗,壹次洗衣服時,兆和發現了壹張揉碎了的當票。原來沈從文把兆和的壹只戒指當了,卻忘了取回。1933年9月9日,沈從文與張兆和在當時的北平中央公園宣布結婚,但並沒有舉行任何儀式。新居是北平西城達子營的壹個小院子,這個媒人是允和做的,所以沈從文壹看見二姐允和就叫她“媒婆”。新婚不久,因母親病危,沈從文回故鄉鳳凰探望。他在船艙裏給遠在北平的張兆和寫信說:“我離開北平時還計劃每天用半個日子寫信,用半個日子寫文章,誰知到了這小船上卻只想為妳寫信,別的事全不能做”。20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歷次政治運動都牽涉沈從文,使憂郁過度的沈從文陷入了病態的迷狂狀態,他不斷念叨著“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後來,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藥物治療下,沈從文漸漸恢復了健康。
沈從文 - 與丁玲的恩怨
丁玲
周新國 先生
2009年,丁玲故鄉常德名人館受捐了壹份特殊文物---《戲劇集納》。《戲劇集納》記錄了76年前震動中國文壇的“丁玲失蹤事件”,再現了左翼作家聯盟與國民黨反動派之間的鬥爭,以及社會各界營救作家丁玲的歷史。《戲劇集納》這份“左聯”機關刊,僅發表過壹期。據已有的可查資料反映,目前存世的另壹份在北大圖書館。文物捐贈者是年近七旬的湘西北收藏家周新國先生。周新國先生,1941年10月生,湖南省常德市人,高級講師、副教授,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 。創辦《新國書屋》,自號新國書屋主。為了留住反映常德歷史文化的古物,周先生三十年如壹日收藏不懈。他收藏的圖書有近萬冊,歷代古錢幣、青銅鏡和古陶瓷約3000種,其中精品百余種,是湘西北較有名望的收藏家。周新國先生為了研究考證常德歷史文化,窮盡了畢生積蓄。四年閉門謝客,閱書上千卷,著文壹百三十六篇,出版了用實物解讀常德歷史文化的著作《武陵藏珍》。
沈、丁兩人都是近代有名的作家,尤其是沈,現代對他的評價越來越高。從認識到1930這五年間,除了短暫的分開,三人似乎朝夕相處。那時沈胡是好友,胡丁是戀人,丁玲和沈從文自然也成了好友,且是同鄉的關系,總是有說不盡的話,甚至有時兩人用家鄉話說得熱火朝天,胡也頻壹句也插不上嘴,只好在壹旁發呆。沈丁的關系這樣好,以至胡也頻也曾懷疑過他們,而外面更是謠言滿天飛,說三人出即同行,睡就同眠,對三人同住,關系親密作了許多曖昧的猜測。其實,沈從文和丁玲從沒有男女之情,更沒有過什麼出軌的事,由始至終兩人都異口同聲說只是朋友的普通關系。這是可信的。胡丁是戀人,胡也頻怎能容忍沈丁在自己的眼皮下,當著自己的面有私情?胡沈壹直無比信任,也就反證了沈丁的純潔。那時大家都是文學青年,有***同話題,而且年輕人有夢想,有希望,有熱情,總是想找壹個誌同道合的人,交流,討論,所以,即便沈丁的性格完全不同,當時卻能聊得來。後來他們三人還***同辦過壹份叫《紅黑》的報紙,出了數期,因為虧損才辦不下去。不久,胡丁加入左聯,從事革命工作,而沈從文卻壹邊寫作,壹邊教書,從此,胡丁和沈各奔東西,各自走上各自的道理。
1931年,胡也頻被捕,不久被殺害,這就是當時有名的左聯五烈士。丁玲繼承亡夫的事業,秘密加入了***產黨,瞿秋白主持了入黨儀式。不久她與地下黨員、為史沫特萊任翻譯兼秘書的馮達結為夫妻,這次婚姻卻引出不幸結果。1933年5月,馮達被捕並供出住址,丁玲失蹤。不久誤傳丁玲被害,悲憤之余,沈從文繼胡也頻遇害作了四萬字的《記胡也頻》後,又創作了十壹萬字的《記丁玲》。沈、胡、丁三人的友誼,讓人感動。周老先生捐贈的《戲劇集納》記錄的就是76年前震動中國文壇的“丁玲失蹤事件”,及社會各界營救丁玲的歷史。中國丁玲研究會秘書長塗紹鈞證實,《戲劇集納》是壹份難得的歷史資料,它是廣州左翼劇聯機關刊,但該刊僅出壹期即被禁。
胡、丁為革命獻身精神讓人欽佩,沈從文的俠氣仗義也叫人敬佩,而沈、胡、丁三人的友誼,更讓人感動。要是故事壹直是這樣發展下去,這將是壹段讓後人心儀的故事。但遺憾的是,結果竟然是大出人意料之外,四十多年後,兩位曾很要好的朋友,不但徹底破裂,而且破裂的方式讓人遺憾。
建國初年,丁玲過了壹段頗為風光的日子,但56年,當了右派後,更在文革期間,飽受催殘的丁玲,在1980發表了《也頗與革命》壹文,文中對沈從文在五十年前創作的《記胡也頻》,突然作出了嚴厲的批評:“作者在書中提到胡也頻和我與改革命的關系時,毫無顧忌,信筆亂編。。。類似的胡言亂語,連篇累牘,不僅暴露了作者對革命的無知,無情。。。”甚至不惜漫罵:“貪生怕死的膽小鬼,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的市儈。”,真的讓人敢不相信,丁玲罵的是沈從文,不知情者還以為作者在義正詞嚴正痛罵壹個漢奸走狗。丁玲的指責實在過火、過分,也是不合情理。就算他們當年確實存在政見的不同,沈從文對新民主義革命沒有正確的認識,也畢竟只是個人的傾向,他並沒有從事什麼敵對的工作和進行破壞,事後的追究及大義除了借貶低別人來顯示自己又有什麼作用?造成丁玲後來政治失意難道是以前的朋友沈從文?作為朋友,沈從文對胡丁是人至義盡,而丁呢?49解放後,沈從文因壹直和左聯不合,處景甚艱,那時的丁玲卻是高官,沈攜次子訪丁,想丁玲壹施援手,但丁玲不但對故人冷冷冰冰,對請求也置若罔聞。絕望的沈從文惶惶不可終日,曾經壹度神經出現問題,甚至自殺。要不是沈從文自殺,丁玲還不會親自回訪呢。
據後人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記胡也頻》、《記丁玲》中,沈從文作為旁觀者,對壹些事實的記述可能有些偏差,甚至是錯誤,讓丁玲覺得感情受到傷害。而且作為朋友,就事論事,沈從文對胡丁兩人沒有太多過高的稱贊,讓五十年後的丁玲覺得不快。而且,後半生苦於政治的丁玲,卻更在意政治上的定位,最不願意人們提到她和馮達的事,沈從文的紀實,也就等於揭人創和私隱壹樣。而且經過三十年苦難的丁玲,變得草木皆兵,也許是需要找個突破口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也許是壓抑了太多的憤慨,也許是出自對前夫的愛護,就這樣《記胡也頻》成了罪狀。。。。沈丁兩人在別人的誤會中結識,最後卻在政治上反目,直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