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顏寺,建於北周,原名靈居寺,隋朝改稱齊顏寺。隋文帝向佛塔贈送舍利子,這座寺廟就是其中之壹。隋唐時期,寺廟極為繁榮。山頂、山腰、山麓有三座寺廟,1000多名僧人。隋末李世民進攻周浦時,魏徵曾在此受訓。在唐代,該寺被稱為管群寺,這是河東最著名的景點,也是唐黃明的避暑勝地。
齊顏寺智通禪師塔明的碑文,高壹尺六寸二分,寬二尺三寸四分,二十七行,十八至二十三字不等。書法家不詳。原在山西永濟齊顏寺塔林,現已成廢墟。據說此碑文收藏在永濟市文物部門,啟功先生收藏有壹件古拓。結之美有三錯,疏之趣在其中。只有何明和童燦不是其他的溫泉。“評價挺高的。這個因成功而得名的碑文傳遍了世界。我把它當作河東碑刻的瑰寶。
“涼州刺史陳矛碑”,建於隋開帝十四年五九四年。紀念碑位於臨猗縣李卓鄉陳平莊村口的陳矛公墓。篆書為“大隋涼州刺殺陳宮碑”,碑文為楷書,“字畫精美,格調高雅,疏密適宜,大小適宜”。1979年,國家文物局公布其為第壹批全國書法藝術古跡。1400多年後,碑上幾乎沒有字跡。
陳矛(534-594),本名毛焰,彜族,家境貧寒,為人耿直恭敬,受到國家的尊重。北周隋朝時,隋文帝為隋公時,引為輔佐,為人和善恭敬。黃門侍郎、行軍元帥蘭司馬、府長石、太傅卿、按察使黃門侍郎、尚開府義通三司、涼州刺史等。
《羅比碑》的全稱是《李遜等人為死去的父母修建的大道雕像》,成書於唐高宗李治三年(公元670年)。漢高祖李淵的第十壹個兒子的兒子李遜、李毅、李傳和,為他們死去的母親方氏祈福,立了壹座“大道佛”,刻在佛背上(長久)。因椎伸不便,鑿刻於石,宋元兵損,元代重鑿。現藏於山西省新絳縣龍興寺。此碑高2.26米,寬1.03米,厚0.21米。銘文結構起源於商代甲骨文、周代鐘鼎、秦代雕刻和石鼓,是用小篆筆法書寫的壹種創造。書法家不知道書法優美,筆法工整,布局陰森,篆字奇古,字間互借,難讀。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瑰寶,國家壹級文物。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興寺,位於新絳縣成龍興路北端的高阜上。該寺始建於唐代,原名碧螺觀,唐高宗鹹亨元年(公元670年)更名為龍興寺。宋代毛曾在此居住,改寺為宮,後有僧人居住,恢復龍興寺之名。原有建築主要有大雄寶殿、龍興塔等。1990年,修復龍興塔和寺廟,築山門,築108青石臺階,建羅比碑亭。
《鹽池靈慶公廟頌》成書於唐貞元十三年797年,為魏宗樞丹所作。碑文謳歌了唐朝主持修復河東鹽池並賜名祭神的盛況。現藏運城博物館。
河東鹽池,約有4000年的發展歷史,是中國最古老的鹽池之壹。國學大師錢穆在《中國文化史概論》中寫道:“謝賢縣附近有壹個著名的鹽池,成為中國古代中原各部落爭奪的目標。所以占領鹽池,就意味著他有資格做各部落的首領。”黃帝打敗了九黎部落首領蚩尤。
?池塘寺,唐朝歷年間,連續下雨,雨水浸入鹽床中的鹵水,產生“自生紅鹽”,被視為“吉兆”。唐代宗李玉特上諭,賜鄆城鹽池壹個“寶應淩青”池,赦建“池廟”,冊封池神為“淩青公”。潭柘寺坐北朝南,總面積26000平方米,依丘陵地形而建。它的南門面對著廣闊的鹽池,田漢先生稱贊它是“千古中的壹潭雪”。相傳舜帝遊覽鹽池,在此彈琴,寫下《南風之歌》:“南風可解吾民之憂;南風壹吹,就可以充實我們人民的財富。”赤神寺內有明代石刻《河東鹽池圖》和元朝皇帝鐵木爾植的《新赤神寺碑》。據統計,包括唐太宗、宋徽宗和清康熙在內的39位皇帝都曾在鄆城參觀過鹽池神。
“王卓碑”,全稱“追樹,十八代祖晉祖師,司空河東,後羿,太原太子墓碑”,17 (801) 65438+24十月,王彥為其十八代祖師王拙立碑。原碑在山西省臨猗縣廟上鄉城西村西200米處。為砂巖,高3.43米,寬1.05米。碑文共4行20字,“憶墓碑,太原公,司空太守,十八代祖宗”,楷書25行56字。碑的陰是“王景佐碑”。前後的銘文很難讀懂。
中條山靖遠道觀碑文原位於芮城縣大王鎮後坪村西山道觀。1982年,因道觀被毀,移至縣博物館碑廊(即城隍廟)。唐貞元刻於14 (798)。太原刺史王彥,尚書尤袁俊子書。鐘政楊雯印章“中條山靖遠道堂銘”。題記篆書,* * * 647字。紀念碑大體完好,但右側邊緣略有破損。碑文記述了在太原行刺王彥,晚年用官宦收入在中條山修建靖遠道堂的概況,以及王本人的移民經歷。碑的書法家袁子是唐代篆書和隸書的集大成者。他的題字都是小篆,書法委婉而嫻熟。他是唐代篆書碑刻中的瑰寶。王彥是王維(右丞)和王錦(宰相)的侄子。臨猗的王卓碑是王衍為他的第18位祖先王拙所建。
“姜鐵”為北宋江州人尚所刻,上附馬盤石丹。因刻於江州,故名“潘司馬鐵”。此帖刻於宋祐、嘉佑年間(1049-1063),是宋代以前著名書法家全集,以《春華亭帖》為基礎進行增刪。《姜鐵》前十卷第壹卷為各派古抄本,二至五卷為歷代名臣抄本,六、七卷為王羲之書,八至十卷為王獻之書;後十卷,第壹卷是《大宋皇帝書》,第二卷是《歷代皇帝書》,第三至第六卷是《王羲之書》,第七、八卷是《歷代名臣法帖》,第九卷是《唐代法帖》,第十卷是《唐宋法帖》。歐陽修《古錄後記集》卷十壹:“凡有商潘者,最近盜官法帖數十件。不要從自己身上刻石留人,傳與寫都丟了,但有時也有好的。”
潘死後,這塊石頭被分成兩半,前十卷屬於長子,後十卷屬於幼子。因長子官債,職葬官庫。刻好後,江州知府編十卷,題寫“日、月、光、天、德、山、河、莊、帝、居、太平、無、取、報、願、升、封、寫”?二十次穿越才知道第壹次。連成四句話,就是“日月天德,山河壯。”太平無報,我願登封。“這個版本叫《宮庫本》,也叫《東庫本》。小兒子把前十卷抄成壹卷,作“私書”。所以又叫“潘氏二子帖”。這是姜鐵二代。這兩塊石頭是在1126年靖康之亂時落入采金人手中的。1212(金重慶初年,南宋嘉定五年)金代高據公庫翻印,* *十二卷,是新壹代的“絳帖”,稱為“新絳帖”。新帖避金帝赧顏諱,故“亮”字缺筆,亦稱“亮字不全”
宋代刻本《姜鐵》世界罕見,即使在明清時期也不多見。?
潘嘗秀州(嘉興),城內有宅,湖岸有廟,官至尚書。趙武星(即趙孟頫)應其二年憲的要求,關註了書苑匾,並為《湖景亭》壹書評價潘:“夫學以成其誌,誌壯以興其學,退隱以娛其老。他沒有自己的孩子,但他覆蓋了全世界,不計人。我以《宋尚書》潘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