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院,作為文化大省的唯壹壹座綜合性博物館,展現了冀州大地悠久的歷史,積澱了燕趙故地的千年文明,保存了大河之北的文化精品,內藏文物十五萬件,展覽面積兩萬兩千余平方米,為國家壹級博物館,實乃燕趙之瑰寶!這其中,就有被稱為河北博物院十大鎮館之寶的十大珍寶,見下表。
序號
珍寶名稱
珍寶年代
出土時間
出土地點
1
透雕龍鳳紋銅鋪首
戰國
1966年
保定易縣燕下都遺址
2
中山王鐵足大銅鼎
戰國
1977年
石家莊平山縣中山王墓
3
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座
戰國
1977年
石家莊平山縣中山王墓
4
錯金銀虎噬鹿屏風座
戰國
1977年
石家莊平山縣中山王墓
5
劉勝金縷玉衣
西漢
1968年
保定滿城漢墓
6
長信宮燈
西漢
1968年
保定滿城漢墓
7
錯金博山爐
西漢
1968年
保定滿城漢墓
8
高洋墓墓道壁畫
北齊
1989年
邯鄲磁縣高洋墓
9
彩繪散樂浮雕
五代
1995年
保定曲陽縣王處直墓
10
青花釉裏紅開光貼花蓋罐
元
1964年
保定市永華南路小學
從上表,可見這十大珍寶有六件是出土自保定大地,占比之高遠超其他兄弟地市,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又是如何的呢?歲風君嘗試以普通群眾的角度去分析這種現象產生的緣由。
燕下都銅鋪首
壹方面,這是與保定地區這片土地豐厚的歷史積澱與文明沈積密不可分。
保定地區(含定州與雄安三縣面積廣達兩萬兩千平方公裏,人口眾達千萬有余,地處燕南趙北,河北中心位置,西有巍巍太行,丘陵綿延,東有河湖密布,直通大海,中央平原廣闊,河曲穿流,土地肥沃。這樣壹方寶地,自古以來就是文明昌盛之地。
保定地區地形圖
雖說保定城,僅有千年建城史,始自宋金,但是保定地區的文明卻與中華民族同起步,可謂有五千年文明。徐水西部釜山相傳即為黃帝合符之地,唐縣、望都和順平壹帶相傳為堯帝和舜帝的主要活動範圍,至今有眾多遺跡。除卻這些無信史可靠的傳說,易縣為燕下都,“風蕭蕭兮易水寒”刺秦荊軻就是在這裏出發,表中的透雕龍鳳紋銅鋪首就是那個時代燕下都文明的見證。同時期,中山國也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文明的足印。西漢初年的中山靖王劉勝在其統治地區選擇了滿城陵山這壹背靠大山,前往大平原的風水寶地作為自己的千古之地,也將彼時的珍寶完好無損地保存了兩千年。千年之後,這批珍寶,甫壹出土便震驚世界!保定大地,這片肥沃的土地,是農耕時代最優良的生存之地,物阜民豐。及至唐代,安史之亂就是源自包括今保定地區的河東,成為藩鎮割據的地區。再到元代,以及明清兩代,保定成為京畿重地,重要性自不必多言。
元青花蓋罐
悠久的歷史和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得保定大地留存了眾多文物,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到的河北博物院十大珍寶中的六件。在保定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出土了河北省最多的文物,也出土了河北省文物中精品珍寶。某壹件文物的出土具有偶然性,但是如此多而精的文物出土對於保定這片厚重的土地而言就是有壹定的必然性,這是文明留存的象征。
古蓮花池
另壹方面,保定出土六件珍寶入藏河北博物院,本地博物館幾無珍貴文物,這是與河北博物院的歷史有關的。河北博物院建國初年建於當時的省會古城保定市中心的古蓮花池,當時保定並沒有建有自己本地的博物館,所有的本地出土文物幾乎全部由河北省博物館收藏。比如說,滿城漢墓精品文物幾乎全部由省博收藏。再比如,距古蓮花池僅幾百米遠永華南路小學出土的多件極品元青花,除個別由國博收藏外,其余全部由省博收藏。即便當年保定本地有意收藏,也無地可藏,因為當時保定並沒有地方博物館,全部由河北省博物館收藏。及至1982年,河北省博物館隨省會播遷落地石家莊,珍貴文物亦隨之帶走。1998年,保定市博物館才姍姍來遲。這就造成了文物大市的博物館卻無壹精品文物的尷尬局面!這是近幾十年省府駐地變遷造成的歷史現實,雖無奈,卻真實。
長信宮燈
其實,壹省珍品文物入藏該省最高等級博物館是十分自然和合情合理的。不論文物收藏於何地,在國家級博物館,在省級博物館,亦或是在地方博物館,都應該得到妥善的保護和展示,因為它們是古人智慧與技藝的結晶,展現了我們燦爛的古代文明,是中華民族和人類的財富!
元青花
以上內容,便是歲風君關於河北博物院十大珍寶六件出自保定緣由的淺顯探索,拋磚引玉,期待諸君匡正。
河北博物院南門
市井小民,歲風潤物,碼字不易,淺薄粗鄙,博君壹笑,若能壹思,不勝欣喜。
2021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