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河西走廊的歷史介紹有哪些?

河西走廊的歷史介紹有哪些?

論河西走廊的歷史演變

翻開中國的歷史,自秦漢以來,河西走廊就此起彼伏,成為中原王朝與歷代西方文明,乃至西方世界的交流之路,也是中原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角力之地。回顧這壹歷史演變有助於我們理解河西地區的民族融合。

壹、河西走廊優越的地理因素

河西走廊位於今天的甘肅地區,其名稱來源於:“隴西、甘肅、梁肅等地,因地處黃河以西,自古稱河西。”[1]其地位於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間,也位於“祁連合力山和南山”之間[2],形成平原地區,適宜農耕和交通,是天然走廊。因為這個地區連接中原和西域,所以傾向於步行。北接寧夏,南接青海,東南與陜西接壤,西北與新疆、內蒙古接壤。中國最長的東西向鐵路幹線隴海-藍欣線從這裏穿過,鐵路沿線有武威、張掖、酒泉等重要城市。目前,它仍然是連接亞洲和歐洲,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通道。河西走廊壹帶地勢險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奪取此地,就可以南北連橫入侵中原。中原政權遵守的話,可以切斷西部少數民族的南北聯系,以不同的方式出兵控制。

河西走廊的具體優勢有:(1)河西走廊北臨鶴立山、龍首山,南接祁連山,中間夾著兩條脈。它有壹個狹長的平坦區域,看起來像壹個走廊。走廊長度超過1000公裏,寬度只有100公裏。自西漢張騫畢生致力於開辟這條走廊以來,兩千年來這裏荒涼而明亮,著名的古絲綢之路就經過這裏。河西走廊地處祁連山,受高原寒冷氣候影響。祁連山處於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帶,終年積雪。春暖花開時,祁連山冰雪融水形成的溪流,是河西走廊地區人們生存的基礎,也是這裏經濟文化繁榮的基本保障。綠洲星羅棋布在中國西北幹旱的土地上,是古今郵路商旅的必經之地。嘉峪關作為河西走廊祁連山的關隘,意為“美麗的山谷”,是萬裏長城西端的起點,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它位於祁連山和黑山之間,位於河西走廊西部最窄的地方。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被譽為“天下第壹關”。(2)河西走廊灌溉農業和生態農業的氣候類型。由於河西走廊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東西狹長,而南部的祁連山又是河西走廊的重要水源,其冰雪融水和河流對河西走廊綠洲的形成、人口分布和城鎮的興起與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中央走廊平原灌溉農業歷史悠久,是西北綠洲灌區的精華。河西走廊農業生產技術和經濟發展水平居甘肅省前列,灌溉歷史悠久。春小麥、小米、玉米、高粱、馬鈴薯和亞麻是綠洲的主要作物。但是,也面臨著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艱巨任務。河西走廊的綠洲只占總面積的17.4%,其余都是難以利用的沙漠、戈壁和綠洲。河西走廊每年大風日數在60-70天左右,平均風速可達每小時4公裏。它不僅是我國沙塵暴東移南下的大通道,也是我國北方主要沙塵源區之壹。現有民族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哈薩克、裕固族等民族。

二、古代河西走廊的歷史演變

從秦朝到漢初,河西走廊先後為烏孫、月氏、匈奴。【公元前174-161】匈奴國王修圖和匈奴邪王趕走了在此居住的烏孫和越國氏族,占領了河西走廊。西漢,從漢武帝開國大典第二年[公元前121]開始,建郡,劃歸涼州刺史。後延至西晉,屬涼州刺史管轄。東晉時期,先後屬於梁倩、前秦、侯亮、西涼、北涼的版圖。北魏統壹北方,保留涼州。後來北魏分裂,其地分為幾個州府。到了唐朝,大歷元年[766]以後,河西走廊相繼被吐蕃占領。大中五年[851],張壹超收復河西,回歸唐朝。五代時期,回鶻占據了很多地區,西夏建立後,河西走廊成為西夏的管轄區。嘉定十七年後歸蒙古[1224]。元朝時,蒙古放棄西夏的凡河郡,於元十八年[1293]建立甘肅省為中書省[在張掖]。明朝洪武五年[1372],河西走廊劃歸陜西。二十七年【1394】任陜西都督。清初沿襲明制。雍正七年[1729]任直隸甘肅省[駐蘭州]公使。

中國與外來文明的交流歷史悠久,各地發掘的古代文物充分證明了這壹點。公元前二世紀,張騫“掏空”西域,絲綢之路正式成為溝通中外的“國道”。使者和商人眾多,使得西域的“秘境”並不隱秘。綠洲絲綢之路起於長安(Xi安),經渭河,入隴隴,經河西走廊,到達敦煌,再由陽關、玉門關、哈密分為南、中、北路。因為通過這條路出口的貨物量最大的是中原絲綢,所以後來被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命名為“絲綢之路”,原意是漢代中國到中亞(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和中印之間的交通要道。由於絲綢之路能形象而高度地概括中西交通的精髓,中外史家從此沿襲下來,成為中國通往亞非歐交通的總稱。所以說到絲綢之路,有四種觀點,即橫跨歐亞大陸的北方草原絲綢之路;穿越中亞沙漠的綠洲絲綢之路;穿越東南亞、印度、波斯灣、紅海的海上絲綢之路;經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廣西到印度、東南亞。總的來說,絲綢之路就是綠洲之路,這裏強調的也是綠洲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開通為中外文化藝術在亞洲中心的匯聚和交流創造了條件。當時駱駝馬和馬車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往返壹趟需要三年多的時間。中國的絲綢、玉器、火藥、造紙術、造紙術傳入亞非歐廣大地區,祆教、景教、摩尼教、佛教、伊斯蘭教傳入中原。文明世界的絲綢之路成為名副其實的紐帶。玄奘去印度取經後,他寫的《大唐西域記》描寫了沿途的地理風光、民族風情和歷史傳說。今天,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仍然有許多反映當時文化、經濟和政治交流與融合的遺跡。近代以來不斷出土的調查和發掘,不斷印證著當初的盛世。

三。河西走廊的重大歷史事件

(壹)河西走廊形成時期的事件

1.新建縣。元壽二年[121],漢武帝為了切斷威脅,打通與西域的聯系,派出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春夏兩次攻克盤踞河西的渾渾王、休屠王。霍去病領兵深入腹地,橫掃五個匈奴國,大獲全勝,迫使匈奴邪王殺了休土王,重回漢朝。相傳霍去病曾在金泉邊飲酒作樂,與士兵共飲禦酒,故名酒泉。漢朝選擇這個名字在河西設立酒泉郡和武威郡。2.按兩關,有四郡。西漢為了鞏固河西,管理西域,於公元前11年將張掖、敦煌兩縣從武威、酒泉兩縣中分離出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位於河西。同時修建了陽關和玉門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為治理西部、打通中西交通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在我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建長城,立亭臺。西漢在戰勝匈奴的基礎上,把秦始皇修建的長城延伸到酒泉,再從酒泉延伸到敦煌縣隆樂縣,把秦長城向西延伸了1000多公裏。長城沿線每隔五十裏就有亭臺樓閣,也就是烽火臺。大的叫屏障,小的叫亭子。有駐軍防守,肩負著屯田生產和戰鬥保邊的雙重任務。4.對人民誠實。漢代的移民政策在河西開發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韓曙》和《史記》記載,西漢設立張掖郡、酒泉郡後,設立天官,從內地遷來60萬人守衛這裏的田地。大量移民到酒泉和敦煌,不僅增加了人口和勞動力,也給中原地區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為酒泉地區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5.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西漢在河西設立四郡,加強對河西地區的控制,同時也註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絲綢之路的繁榮。138年前,梁武帝派張騫穿越匈奴占領的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聯絡嶽石人,攻打匈奴。錢126失敗。119年前,皇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隨行300余人,攜帶牛羊萬頭,黃金、絲綢、財物壹億元,從長安出發,經河西酒泉,過新疆到烏孫,遠至印度、伊朗的哈馬丹都派出使節。到了二年【前115】,錢回長安復,絲綢之路開通。皇帝後移居伊拉克、亞歷山大、埃及等國。從此,中西交流空前頻繁。絲綢之路,橫貫亞洲,連接非洲和歐洲,長達7000公裏,連接中國、印度、巴比倫、埃及、古希臘羅馬文化,酒泉、敦煌是其必經之地。出使西域的使節“隔路相望,少則幾百人,多則幾百人,少則十幾批,多則壹年五六批。”中國的四大發明通過這條路傳入西方,西域和中西亞的特產也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原。

(2)鞏固發展時期的歷史事件

1.竇固擊敗北匈奴,班超治理西域。東漢初,建元元年[公元25年],北匈奴勢力強大,征服了大部分曾經被西漢統治的西域,絲綢之路被切斷。公元29年,占據河西的軍閥都榮率領河西五郡歸順東漢。公元73年,漢武帝劉秀派竇固率領壹萬二千士兵和胡強騎兵在張掖、酒泉、敦煌三地,從酒泉擊敗了北匈奴的呼延王,從而打開了西域的大門。著名的班超在這場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於是竇固派他出使西域。經過努力,班超重新與西域各國建立了關系,終於恢復了中斷了60多年的內地與西域的交通。91年,被任命為西域的都城。班超在西域生活了三十多年,但因年事已高,上書東漢皇帝,說“不敢望酒泉郡,望玉門關生”,要求離開西域。公元102年,班超終於奉命返回洛陽,壹個年逾古稀的老人。2.王錫良搬到了酒泉。在兩晉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內亂中,酒泉經歷了西晉、、前秦、、西涼、北涼、北魏、西魏、北周九個割據政權的統治。統治時間最長的是北魏的96年,最短的是前秦的10年。其中,西涼國李嚴於隆安四年[400]建立敦煌,藝兮元年[405]遷都酒泉。在這個300多年的動蕩時代,也是壹個人與集群大融合的時期,河西走廊成為中西貿易文化融合的國際城市。名人輩出,人才輩出。索靖、朱發虎、宋雲、宋賢、李國、劉芳、壹真、齊佳等。都是全國著名的本土學者。比如酒泉人齊家,到敦煌研究院學習讀經,然後在酒泉開門授徒,弟子2000多人。3.楊迪皇帝下西洋。公元581年,隋朝建立,589年滅亡,結束了長達280年的南北分裂,統壹了全國。大業元年【605】止蘇州,福祿郡入張掖郡。公元609年,楊迪西巡張掖,西域27個地方政府的使節壹同前來迎接。他們都穿金戴玉,披錦緞,焚香奏樂,載歌載舞,吵吵鬧鬧。楊迪還讓張掖和武威的女士們盛裝打扮,穿上幾十裏路,以顯示中國的強大。這是酒泉敦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件,也反映了當時酒泉和敦煌的繁榮。唐僧去蘇州取經。唐貞觀三年(629)秋,玄奘從長安出發,途經、蘭、涼州、蘇州,做了短暫的停留,即在瓜州紮營,收胡為徒,授“五戒”,在瓜州官李昌和壹位老人的幫助下,踏上了漫長的西行之路。後來,在守衛烽火臺的隊長王翔的幫助下,王伯龍得以通過敦煌到達義烏。4.張壹超重回唐朝。廣德元年【763】,蘇州陷吐蕃。公元848年3月,沙州人張壹超率部起義,追剿吐蕃駐軍,先後攻克瓜州、伊州、西州征途番]、甘州、肅州、蘭州、鄯善[青海東部]、賀州[臨夏]、周敏[岷縣]、闊州[青海化隆]。沙洲起義成功後,張義超派使節到長安回義。大中五年[851]八月,張壹超正式拜沙洲防禦使,十壹月,升任沙洲節度使。河西又趨於安定富庶。

(三)統壹時期的河西走廊

1.成吉思汗拿下了酒泉。1206年,成吉思汗統壹了漠北各部落,建立了強大的部落聯盟和勇猛的蒙古騎兵。1225年,蒙古兵西征歸來。因為1211投降的西夏毀約不隨西征,所以恢復了西征。1226年三月,河西諸州大旱,百姓無糧。四月,蒙古兵攻西夏。成吉思汗率兵先到了瓜兒沙洲。被沙洲駐軍的假埋伏打敗,轉投蘇州。蘇州是西夏的重鎮,戒備森嚴,鐵木真圍城數日,他十分焦慮。剛守城的是蒙古千戶兄弟,設沙縣城,其親屬免106戶,歸田。封其子阿莎為蘇州世襲大儒華池。其余的城裏人全都被屠殺了。次年,沙洲破,其後甘、梁二州,西夏、蘇、瓜、沙三州,均歸蒙古兵於1227。雖然元朝二十七年恢復了被戰火燒毀、奪取、毀壞的農桑之地,但江蘇和沙特仍只有壹萬人,蘇州只有8700人。蘇州是大路花池的住所,而夏河秦皇城、文殊山、金塔王耔村、玉門金池、布隆吉爾和沙洲是元朝國王的住所。2.盛豐建造了嘉峪關。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派大將盛豐打敗元軍,平定整個河西地區。盛豐位於蘇州的最邊緣,建造嘉峪關城以控制西域的門戶,並放棄了關外的瓜國和沙國。3.沛城擴建蘇州城。洪武二十八年[1395],蘇命沛城擴張蘇州城。明成化二年[1466],巡撫許再建東關。東市外4裏建80級臺階,新老城區周邊建8.3裏。4.米甸叛亂。清朝順治四年【1647】,清朝疆域初步確定,部分明朝將領暗中升起反清大旗,伺機而動。和米慈音,丁國棟先以蘭州為據點,城破後跑到甘州。贛州破,米死。丁到了蘇州,以土龍臺為王,集結蘇州回民和哈密維吾爾族援軍,占領了這座城市。嘉峪關內外,維吾爾族和其他民族紛紛響應。5月,清軍在清軍總經理余顯龍的指導下,追擊蘇州。十二月,張勇、馬寧督破蘇州。殺了丁國棟。安西,敦煌從戰爭的災難中得救,密定之亂是和平的開始。

(四)近代河西走廊事件

1.左管轄河西。光緒三年(1877)二月,左遷居蘇州。次年七月,左捐資修復鄰縣學者治所建酒泉書院。1880期間,左督各營閑時,承修各郡房屋、道路、橋梁、寺廟、學校,修渠築壩,廣植樹木。次年,酒泉書院改為書院,舉行考試,就地取士。縣社區預防接種分局為兒童接種疫苗。中俄伊犁條約的簽訂,規定俄國人可以在新疆和蘭州到嘉峪關進行貿易。貿易初期暫時免稅,俄羅斯商品進口,驗票放行。1890 10安至蘇州的電報線建成,全長2900余裏。要二十萬兩銀子。1904重建蘇州鼓樓。2.文家泉起義。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的黑暗腐敗和喪權辱國的外交政策,激起了民眾越來越多的反抗。河西地區農民飽受苛捐雜稅之苦,革命情緒壹觸即發。1911年10月10年武昌起義後,各省紛紛響應。冬季,革命家齊德龍以行醫為名,在酒泉、金塔等地積極組織聯絡革命行動,在酒泉組織了四次。壹支500人的隊伍,以槐茂文佳圈為基地,訓練軍隊,制造火藥和武器,定於臘月三十進攻酒泉城,以響應辛亥革命【1917二月】。結果被清軍鎮壓,100多人被殺。齊德龍在方家屯村附近英勇犧牲。3.紅軍浴血奮戰出祁連。民國二十六年[1937]二月,西路軍開進祁連山,國民黨在酒泉縣派出三個民團配合衛生部馬部,在紅崖子、高泰、祁連山壹帶阻止紅軍西進,還使酒泉商團跟隨馬軍到安溪、石寶城等地追擊紅軍。西路軍左支隊走出祁連山休整蘑菇臺。攻打安西城失敗後,在王家莊突圍,在紅柳園苦戰,進入新疆。4.和平解放河西。1949年8月25日蘭州解放後,第壹野戰軍第二兵團沿甘新公路追擊河西走廊之敵,先後解放了沿線城市,建立了各級軍控委員會。

重新研究河西走廊的歷史,既要認識到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又要看到歷史上河西走廊是中國多民族雜居區,這也是當地多民族雜居的歷史原因。學習歷史,我們不僅要回顧過去,還要從中吸取教訓。良好的民族關系不僅有利於河西走廊的繁榮,也有利於中國西部邊境的穩定。

  • 上一篇:求3條100字左右的新聞評論,求最新消息。好人有好報。
  • 下一篇:浙江寧波旅遊指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