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至清乾隆年,懷遠知縣胡紹租請帑重修波羅堡城以後,城內建設已具壹定規模。城南北壹條街,北高南底,中凹平,街中南北二樓,北為玉皇閣,南為三官樓,樓下有洞可通車馬行人。南有石牌,北有木牌坊,給街道增加了潤色。鋪面東西相對林立,鋪門前砌有石級臺階,可供商旅客人站息之地,街中寬10—12米長。街雖窄但也整齊。街北建有堆房子現存舊貌,是前清傳送消息的地點。
1、當鋪四處,天順當、永遠當、和合當、恒順當,分上下當鋪。如三官樓巷,上當鋪為永遠當。現存完整無損,院落敝寬、有卷棚,有當臺,當窯,偏門正門,照壁。特別有壹大“當”字刻在進門對首,有壹米見方,進門壹望就很醒目,是壹完整古跡了。下當鋪分左右對門,左有恒順當,右有天順當,恒J頃當,是當年曹貢爺曹林祥開的,現其後代曹占寬住在院中四合院完整無損,曹貢爺同治七年,西回回反亂,殺在雷沙梁莊。民國九年(1920)橫山縣城財主尉修文子兒尉澤保繼其父在波羅開設,德恒當地點在上當鋪院中。如波羅人杜全章領二石磕思姓資本,在橫山縣城東關開設恒順當。上當鋪由邑人白海山買去,其後人白繼明,榆林中級法院刑二庭長。當鋪是用錢急緊的人,把衣物貴重東西折價存入,按時付息,如到期還不上錢的人,所存東西下當歸當鋪所有。
2、波羅堡城內商號,有復興號、長興號、天佑號、永遠號、天義恒、永泰號、通順和、飯店有恒泰館、恒盛館等。義盛館是我祖開設的。以上當鋪商號,是白蓮溝村永福寺,碑中清雍正十年建牛馬王行宮,施舍布施石刻記名中抄來,原波羅堡永勝昌,是響水鄧家財主。源昌美波羅龍泉墩王家開設,財主掌櫃都姓王,如波羅中學退休老教師王生樹父親王德仁掌櫃,橫山縣人大主席王生林父親王德恒為坐賬先生。這二人都是解放前源昌美的人手。我記47年春獨立營退波羅時,王德恒和我都去擡架送傷員,把獨立營的傷員用壹天壹夜時間送至響水鄉高樓村。還有永興隆、永長雷、復義昌、萬利生、復盛魁等,如永盛昌,寫首對聯是:駱駝運來五湖四海貨,物美招進四方三江客。眉聯生意興隆。清時波羅城較大商號,都自有駱駝(沙漠之舟)。解放前永盛昌還養駱駝30余頭,駝運貨物,東渡黃河,到柳林汾陽太原、大同、運來百貨、杏花村白酒、西出靖邊走五馬路經往寧夏蘭州運回,甘肅出產的水煙,甘字煙、黑牛王、潮煙等。南到西安關中、四川、鄭州拉運棉布綢緞,江西景德鎮細瓷,四川表紙大茶。北達包頭天津運進洋貨。波羅堡起運皮毛羊絨,糧豆鹽堿等土特產品。遠銷各地。
3、錢鋪、明清時市場交易主要銀兩銅錢為主,錢鋪是兌換銀兩的地點。波羅堡錢鋪自建堡開市就有兌換銀兩的錢鋪,古來無法考查民國年間有邑人白海山開設“通盛昌”錢鋪,東家邊姓,從業數人。銀分元寶、銀定、銀庫、銅錢有卦錢、麻錢、銅元,清後期發行銀元(壹枚7.15錢)元寶有太谷寶50兩、銀定10兩八兩不定等,銀庫幾錢不等,人叫銀滴子,銅元分大板、小板兩種,大板1枚頂麻錢20個,小板壹枚頂麻錢10個。最為人喜愛的是康熙通寶叫青錢板大質好。有種康熙麻錢叫師錢,我小時最愛玩師錢,有20個字分先後,先大後小,耍時大壓小。字是“同福臨東江,宣遠蘇薊昌,寧河南廣浙,臺桂陜雲章。”這20個字可能代表清時所轄行省代稱。
4、銀匠鋪:有專業十余家,波羅堡銀器首飾比較繁榮,是有兩個方面原因,壹是舊社會銀器為女人主要裝飾品,婚嫁必備之物,二是波羅靠蒙地近,蒙人婦女最講究頭帶銀器珠寶之物,特別烏審旗通過邊客,每年都來波羅銀匠鋪訂貨,或於每年秋冬親自來波羅城,挑選自己的用品,銀匠鋪延續到民國時還有數十家存在。我祖父張德昌從小學銀匠,後開銀匠鋪,我小時我家還存銀匠工具,拔絲板、鐵針子等物。聽說來過什麽灰土匠,和銀匠有關的匠藝,又說我家有壹窖“硼砂”埋在地內找不到了。據說冶煉銀子,離不了硼砂,可能是壹種化學原素。波羅解放前有八家銀匠鋪,白汗忠(其子白楚榮西安水利水保專家)杜三茂(解放時五旅打波羅被炮彈炸死的和平居民)。蘇四爺、劉四娃、牛三(其父牛啟者辛亥革命哥老會十家弟兄之壹,事敗跳城殉難。)還有榆林來的牛銀匠。銀匠當時確實是壹紅門生意,現波羅堡無壹人會銀匠手藝。只有流入橫山縣城波羅人張三羔、吳陽鎖的後人,可能會銀匠手藝。
5、油房:小麻籽解放前是陜北地方主要食用植物油。食用照明天天日日離不了的必需品。本地農民用小鍋熬油,費工費時,滿足不了市場需要,波羅地處蒙漢交界,口外大面積排子地宜種小麻籽。故小麻籽每年產量很大,資源豐厚。小熬油趕不上需求,利用大炸出油多、質量高、省時省科。波羅是個商業中心區,油房自然不少。城內有萬利生南油房,恒順宮曹良才油房。梁家院梁尚盈油房、張樓底油房,(由窯現存)。西門外西門灘有兩處油房,高油房雙梁雙榨。楊沙畔油房,大榨油房首先壹根油梁粗近壹米,長7—8米。這樣的木材,就地很難找到,要去很遠的地方運來。當時運輸條件不方便。運回壹根油梁費工費時造價很高,油磨很大很重,又要西石磨,西石是從寧夏賀蘭山運來。造價更高,(本地沙石磨質量差不能用)開油房的人,要資金雄厚的東家。蒙地大量小麻料運來波羅榨油,油房生意紅及壹時。
6、磨坊,城內軍民人等都要吃白面,人推磨趕不上需用。用牲口推磨,能較減輕人力。手工蘿面。改用腳踏蘿省時。腳踏蘿,做壹木櫃,吊木架蘿(或磚砌)置木樁,用雙腳踩蘿面比手蘿面快。壹天每座磨坊推二鬥麥子,從五更到中午12點至1點結束,約70—80斤麥子。出面粉50余斤,波羅城十幾家磨坊,都餵牲口,騾馬驢等,就這樣工序沿續波羅人老幾輩子。特別抗日戰爭胡五駐波羅,隊伍拿農民交給的麥子和磨坊換面。波羅人賺吃麩皮。今天現代化的機器磨,代替了石磨,原來的石磨和磨坊變成古跡了。
7、粉坊,波羅地處沙土地質,宜於種豆,南部山區廣種豆類,特別大明綠豆產量最高,波羅人到了冬天家家戶戶推綠豆澄粉面。人吃粉槳,豬吃渣,壹般人家都會加工粉條。用白葫蘆瓢,瓜籬制粉條粗寬由人選定。粉面加白礬,制粉條,質量高美味,波羅的粉條粉面銷內蒙,靖定延安等地,用綠豆粉面,打涼粉,白亮嫩晶,堅狀好吃,夏天能降暑解毒。粉漿飯更具地方特色常吃不厭,百吃不煩,俗話說粉漿飯“吃窮當鋪”因為粉漿飯能和貴重食品調食並用,添加風味更加好吃。
8、豆腐坊,波羅堡水好,特別水門溝的泉水,冬暖夏涼,做豆腐質好量大,白嫩堅狀,繪不爛,用油炸虛軟可口,如老爺廟臺康家,南門口薛家,做的豆腐很出名,前清潘將爺做的臭豆腐也有名氣,民國年白廣惠做的豆腐幹,是下酒的壹道成熟食好菜,做豆腐的人家,豆渣站壯豬,餵母豬,俗話說“做豆腐的發了,不知發做生意窮了不知窮”。是這個道理,做豆腐人家站豬踏類都有用。做買賣的最後留些貨底子賣不出去,不就窮了。波羅營伍地方人口多用量大,做豆腐的十幾家。
9、醋醬鋪、掛面鋪、饃饃鋪、有賣鹵雞、涼糕等地方特色小吃,黃米饃、攤黃、煎餅、粳糕、蕎麥疙饦、燉羊肉、應有盡有,各具風味,如雷登弟醋醬鋪,復盛魁薛根山的掛面鋪,張仲義白面饃,老財主的油果餡,楊三羔鹵雞,吳克仁涼糕,慕七粳糕,吉長水黃米饃,李高爺的羊雜碎,劉海儒的禍盔,新生食堂的羊肉泡饃(我父親開設),總的來說波羅堡兵營地方,兵員來至全國各地,匯成各地食品的做法帶進波羅。
10、糖坊:冬天開設,用小米麥芽制糖,有甜糖、麻糖、芝麻糖、黃豆糖、糖稀等,民國年間有張治堂(我父親)廖長安蘇牛幾家,每年的古歷臘月二十三日,波羅人家家戶戶祭竈媽爺(竈神)都要買米糖給竈君爺吃,糊竈君口,不叫上天說壞話,只言好事,故竈君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因臘月二十三是新竈君到任,舊竈君離任上天。婦女們最註重這個節令,怕自己日常生活中得罪竈君爺,上天告自己的狀。糖稀能熬醬搭色,做醋醬離不了糖稀。米糖又是有基糖吃了耐飽,我父親張治堂在波羅開糖房很有名氣,他十四歲時,給橫山縣城王炳孝聘為糖大師傅。
11、藥鋪:波羅有萬生堂、福恒永、永泰德。萬生堂開設年長延至民國年掌櫃康思明,自家資本請河南人張醫生坐診,號脈開藥方。萬生堂有付對聯:藥到病除
神州到處有親人,不論生地熟地。
春風來時盡著花,但聞霍香木香。
福恒永波羅吳子江開設,(吳克增父親)。永泰德藥房波羅人邊正江開設,延續到解放後成立聯合診療所。後轉為波羅地段醫院,老中醫邊威震橫山、內蒙地區都很出名,現83歲健在,仍為醫者號脈開方,從不說累,現雖臥病在床來人不煩。
12、皮坊:因和內蒙交界皮源方便,牛羊皮加工業有專門開皮坊,波羅人韓瞎子(因為眼有毛病人叫瞎子),韓少余的父親。民國年的張茂林,馮起勝幾家,都會做皮革用品,牲口攏頭韁繩鞍仗皮條等。波羅堡鞋匠們都會自熟皮革,民國年,張文政、張文治、馮起勝、薛鞋匠等,釘鞋都自制皮子。
羊皮加工更為普遍,過去我們懷遠人冬天都穿皮衣,俗話順口留:“身穿壹領大皮襖,白天晚上離不了,天陰下雨毛朝外,虱子咬起墻頭曬。”晚上蓋皮被子十家九戶都是這個樣。皮匠村村都有,有專業跑蒙地的,壹年四季做皮活地,多半農忙回家種地,農閑出門做皮活,冬天是皮匠忙的季節,多半農忙回家種,平時走村串戶攪活縫皮子。無定河兩岸的人家家會熟皮子,這裏我附壹首清朝壹位朝官來巡視三邊,寫首七筆勾其中壹首:“沒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丟。紗葛不需求,褐衫耐久留,褲腿寬而厚,破爛且將就,氈片遮體被褥全沒有,因此上把綾羅綢緞壹筆勾”,這首詩說明我們懷遠人民當時情景。我小時去響水師範學校念書,只拿壹領破皮大襖作為鋪蓋,在沒有什麽行李了。
13、染房:波羅堡因商號多,遠地運來白小布,要本地加工染成各色出售,分藍布、蘇蘭布、等幾種。前清有王坪人王繼成在波羅開染坊,在辛亥革命,是波羅哥老會頭子,成立十家弟兄推翻滿清,殺了守備,穆克金額,建立民國。不幸遭鄉勇圍剿遇難而亡。壹家是黑木頭川沙峁溝人李宏賓在波羅城開染房,還有葉五染坊。
14、糧行:波羅堡糧食專設鬥行數人,備笸籮壹個鬥,升合各件,買賣雙方,都由鬥行過鬥,抽稅(為鬥損)。波羅本地耕地很少,糧食來源大部由黑木頭川農民供應,固有幾個村莊的農民專門販糧為生,有菜家溝,國盡甫山、東山溝、沙峁溝,碗家崖、王樹峁溝、白家灣等地的莊子群眾,起五更趕毛驢或馬騾去殿市,韓岔集上把糧食買上販波羅市上銷售糧食,品種冬老麥,小米豆類,天天如此,他們很辛苦,五更動身晚上回家,天陰雨濕,寒冬臘月,集集不誤,會會都到,無定河北農民運來蓧麥,肉類禽蛋,幾道溝的農民運來大米春小麥,二石克、沙河、磚窯溝、龍泉墩等地。使波羅軍民有充足的糧食來源,波羅人多數不種地,靠耍手拾藝過光景,因此波羅糧行很多,糧行擺木汗(木櫃類)用木做長方形壹個大木鬥、匣、壹米長短,放各種糧食供用戶挑選。窮戶人家,吃壹噸,買上三合兩合過光景,也不誤事。抽洋煙的提油瓶,去糧行壹兩五錢,買油,糧行人員不麻煩,窮人過的塊塊炭,合合糧的日子。
15、店鋪:波羅堡沿無定河這條大道,東至黃河畔,西通三邊寧夏,南達綏延,北到內蒙的交通要道。西門灘常有過往客商蒙回漢各族人民。西門灘李家店人老幾輩開設,傳至民國年李招海為掌櫃,現其女李柱蘭住地就是當年李家大店,前清時接引寺底有閆六的騾馬大店,(閆六是前清營伍中閆守令的兒子)。店鋪日日有人,夜夜有客,有草有料畜拴滿槽,人喊馬叫店鋪紅火,解放前波羅城內南門口,有個店鋪叫“吉仁站”是波羅鎮長雷登吉吳克仁合和開設。長城外有三馬路、四馬路、五馬路途中都有店鋪。
16、學坊:清朝前波羅城沒有公立學校,但有私塾教學,如波羅城雷家幾輩是貢爺、有雷古人,還有邊古人,他們都立私學,招收學徒,收取學費來維持生活,冬天去各農村教冬書,請波羅的教師,如清末明初的吳子俊、雷安、閆大爺、雷八爺等都串農村教夏學攬冬學,自戌戍維新事變,光緒34年波羅設公立學校(分小學、完校)。其次寺廟文化,波羅和尚收徒弟教學,教佛教音樂等。民國十四年波羅設第三完全小學校,幾度遭劫幾度興。延續到現在中小學師生發展到2400余人。
17、戲房:波羅從明朝開始就有樂樓,及群眾自組樂班,搞音樂沒報酬。到清末明初有人組織戲班。主要晉劇為主。冬天排戲,夏天出演。我曾祖張銀,就領過戲,本人會拉二胡,壹年四季跟班。冬天在波羅雷沙梁自己窯內排戲,供跟班老師家(山西人)冬天吃用,排戲掙工資,墊支費用,第二年開臺扣回,民國年把戲班推給蘇牛領去。胡五來波羅成立秦腔劇團。延伸到解放後成立橫山縣秦腔劇團。
18、煙局: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內地廣種洋煙,陜北尤勝。無定河南北兩地更為普遍。民謠“洋煙開花花果餡油炸炸,洋煙下架架皮襖爛掛掛”。吸食鴉片之人,村村都有戶戶不缺,固波羅城煙鋪林立。如有壹家煙鋪對聯寫:橫眉“神仙居”。
壹股香姻下咽喉,五體酥麻上心頭。鴉片吸食者,覺得精神舒暢,神經振奮。吸久成隱,則萎靡不振,骨瘦如柴,煙價格高貴,吸者多數,壹敗塗地,傾家蕩產,家破人亡,如波羅城鞋匠馮宗榮民國18年吸煙加災年把妻子賣於山西人。家中留下幾歲的男孩起世,見了人人落淚。又如波羅城吳克仁(今波羅中學教師吳世才爺爺)吸洋煙將自己兩個親生女兒子賣與山西,壹個兒子賣與蒙人為兒。解放前榆林人郭鐵匠吸煙,把自己的唯壹長女賣與二石磕村做童養媳,最後把老婆賣於波羅人牛三羔,現住內蒙城川生子4人,郭鐵匠早已不知去向。這類事情村村皆有。
鴉片煙民國二十三年(1934)鏟除煙苗,加強禁煙,終在解放後絕跡。還有不上隱的煙從甘肅運來水煙名“黑牛王”甘字煙,還有小包潮煙白條煙,價錢便宜沒隱,煙在波羅是個大銷售點。
19、賭坊:波羅城原來,每年從正月開始城內自由賭博,大人耍紙牌,明暗寶、滴骰子、推牌九、麻將牌壓單雙等。娃娃們砍錢、滴碼(小銅錢)拍幹對出鐘等。過了二月二,城內不準賭博,移到南門外城壕賭去。如遇城內過會唱戲,開官賭設賬房,抽中指,包賭稅,紮賬房包“中資”作為公用唱戲等支費。故招來四方八面的遊人,人山人海進行賭鬥。比如有人給賭場寫付對聯為:時氣手氣試試運氣,浮財浪財場場生財”橫眉“神仙保佑”四字。有的喜氣,多數灰氣,還有尋死上吊弄的不得回家。
20、嫖娼:波羅堡沒有專門妓院,多數為半開門娼婦,本地人把娼婦叫“媳婦”如叫張媳婦、李媳婦、何媳婦、思媳婦。娼婦集中地點叫爛大院。有人給爛大院貼了壹付對聯:“男情女情日日調情,妳思我思月月相思。”橫眉“情緣孽債”。
工礦業方面
21、陶瓷業波羅烏瓦窯瓷廠,明清前早就有廠,瓷器也很出名,工藝精巧,品種齊全,如大缸、二缸、龍壇、盆罐、碗碟、盤勺、水管、花盆、瓷瓦、瓷磚、寺廟需要的琉璃瓦。舊社會吸鴉片煙小瓷葫蘆幾厘米也能做出的,裝油的各式各樣瓷瓶應有都有,瓷貨遠銷內蒙靖定西花池寧夏延安等地。深受各地人民歡迎。瓷匠柳姓最多,原來都用手工操作,清末民初有柳風保解放前有柳玉英,柳登槐等,現在健在的柳登祥89歲高齡,柳登祥,人稱柳古董,什麽活只要他見了都會幹出,是個多才多藝的瓷匠。人活潑笑話多。波羅婦女結拜,發咒“出了南門遇上柳登祥”成了本地壹個出名的大笑話,他有大小老婆,愛說愛笑紅火人,周圍人取笑說大球柳登祥,是否?只有他兩個老婆知道,別人耳聞了。
22、香坊:波羅寺廟文化,群眾多信鬼神迷信等活動,逢年過節用香,上廟敬神用香,按神獻土用香婚喪奠祖用香,清巫治病用香,特別過大年香要燒到從三十晚上星全起,第二天天明止,敬過壹個正月,早晚三爐香,到二月初二龍擡頭結束。神位又多,天地土神,家它六神,門神竈君,碾磨青龍白虎之神,還有圈神爺,位位不能缺香,敬不到得罪神靈,會降災人間。故此用香量很大,波羅堡無定河北,大、二、三石克利用天然水源加上地處石畔有利條件,設木輪水打磨數處,較人力推磨進步很多,水磨推木材,榆樹皮,柏木材、推成粉面。攪活在壹齊手工制香,二石磕香分上中下三種,好香叫頂料,柏木材做的加香藥,香氣襲人,價格之貴。中等叫雙料,桿粗長價中,下等叫、窄皮香,材料次造價底,價底賤。但銷售量大。二石磕很有名氣,遠銷內蒙,西花池、陜北各地。民國年間思五羔香房很出名。鄉人敬神燒香從不吝惜錢財。
23、煤礦:波羅地區煤炭資源從古就很豐富可以說遍地是煤,開采時地下水多較為困難,但煤是人生活必須的燃燒資源,人類總會想方設法去開采地。故波羅奕河莊無定河灘下,原小煤窯林立。如50年波羅區政府派組織科長思銀山,結合河北區派劉汗邦等人,組織抽派民工挖煤窯,於奕家河灘挖壕排水,當時我被派參加,同時有上爛泥灣農民王長毛,現年89歲健在,柳家溝村張振玉75歲健在,在奕河灘芹河口挖壕排水。挖深4米左右,出現舊煤窯口,我們用牛皮包打水後用水輪車絞水,挖出舊窯的淤泥,進去都是原來開采過的空塘口,我們進去在炭柱子上采零炭,我用柳框背過煤,現奕河國營煤礦在此基礎上開了壹號井,開二號井時我給煤礦攔工用牛皮包打過水,現在的機械化水泵,抽水,代替了舉重的牛皮包,減輕了人力,就是進步,就是科學的威力。當年的炭毛子,最吃苦、最受罪、活遊地獄的生活,俗話說“炭毛子埋了沒死”確實這個道理,原來掏炭的人,都是當地農民,農忙種地,農閑掏炭延續多少輩子。現在炭毛子叫工人,機械化采煤,設施建全,安全可靠。采煤的安全性較有保證,原來奕家河、高家溝、宋家窪、槐樹峁都是小煤窯采區,這幾個莊人老幾輩掏炭過光景。用血汗、用生命換來子孫的繁延,走向進步光明的大道,清水黑炭是古堡之寶。
24、冶煉:波羅沒有什麽冶煉廠,但波羅有四處廟,都有鐵旗桿,老爺廟壹對、城隍廟壹對、娘娘廟壹對、祖師廟壹對,每根旗桿高7—8米,粗10—20公分,底坐有鐵鑄獅子,重量壹噸以上,波羅睡佛爺長有3—4米,寬90—100公分,重量壹噸多,老爺廟有壹對鐵鶴,高二米寬長1—1.5米。鐘樓山,大鐵鐘重量都很大,當時運輸條件從遠處運來是不可能的,絕對是本地鑄造的。沒有冶煉設備,和鑄造技術是根本辦不到的。還有玉帝樓,玉皇銅像,三官樓三官銅像,8尊銅像都體積很大,很重,遠地運來是很難辦到的。也可能就地鑄造,如58年大煉鋼鐵,我在下爛泥灣領導民工采礦石。在下爛泥灣下邊壹公裏處,公路上側拐溝,發現壹個洞深有300—400米的空洞,我們進內采過礦石,用土高樓煉出生鐵。具我推測不知什麽朝代時波羅有過冶煉工業,因為礦源不足而後消失。
25、鐵匠、木匠、泥水匠、軲轆匠(釘鍋匠),各種匠藝工人,波羅城都設專行鋪戶,因為波羅的繁榮農工商兵人口全俱增,五色匠藝,樣樣不能離開,鐵匠農民需要四季農具,工人的工具,兵營的兵器,獄史要刑具。波羅沒有鐵的原料,都從臨省山西運來,壹般駱駝運進,每駝只運幾根條鐵,費時費工,造價高貴。另壹個辦法收集就地破鍋、爛犁、生鐵加工炒成熟鐵。波羅鐵匠本地外地人皆有,如解放前民國年間河南人柴元功隨姐夫趙鐵匠到波羅娶妻落戶,人忠厚手藝出名,他做的農具鋤鐮鐵銑周邊農民特別喜歡,合適耐用壽命長。他給胡五的隊伍,修槍、打刀、訂馬掌,給犯法的軍民,打鐵鐐手烤,給獵戶打鐵夾子,他做的樣樣玲巧結實,隨他來的河南人李忠憲流入橫山縣城柴興梁娶妻生子落戶橫山。(建在) 木匠有木匠鋪,有做家俱的,有做壽木的,比如解放前波羅城有個老木匠張二木匠能抽梁換柱。波羅的建築人多數是波羅人,波羅匠藝自古有名,釘鍋匠有波羅人張世德、劉珍和等人。 泥水匠瓦工石工都是本地人,比如解放前薛應華老人,雖生富裕家庭,但人為忠厚老實,壹生吃苦耐勞,他做泥水活,隨叫隨到做活周到細致,活到九十年代,每天打石臼(用石臼杵米)石磨,供四鄉用戶選購。壽終九十以上。
26、堿場:波羅樊河灘,地下濕潮堿土,原先戶戶掃土熬堿,熬成液體,倒入長方形模子內,凝固成大塊白色土堿,能蒸饃頭,去汙。質純,價錢便宜,遠銷四方,是當地農民壹項可觀收入,解放前樊永勝堿廠很有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