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絳彩瓷在其最盛期,幾乎占據全部日用瓷範圍,在此僅介紹幾種常見的器形。
⑴瓷板、淺絳彩瓷板尺寸、從現存清末民國初的“潤例”看,從六寸到三尺都有,而傳世淺絳彩瓷板多為30至40厘米寬,40至50厘米高。厚度有兩種,壹種為厚片,約6至8毫米,壹種薄片厚僅3至5毫米。形狀以長方為主,用於鑲嵌家具則有圓形、扇形等。薄而小的瓷板,通常平置於窯中燒制,故底面時有“砂底”,中型及壹尺以上的大片,背面有等距凸起的胎骨以防變形。
⑵瓶類,清末流行較大型(80厘米以上)的花瓶,甚少淺絳彩器,這與淺絳彩只適合寫意畫有關。淺絳彩器中最常見是琮瓶。左右兩側有象耳鋪首,通常是正背兩面作畫,左右兩側書法。此外還有棒槌瓶、膽瓶等,大都為小件。
⑶帽筒,流傳至今的淺絳彩帽筒也許比任何壹類器物都多,高度在40厘米左右,以圓形為主,也有六角、方形的,有的還在各面開窗作透氣或裝飾用。此類器通常成對擺設於廳堂,以同治、光緒年間最為流行。
⑷食具及茶具,食具之中以湯盆數量最多,壹般為圓形直身,高約6至10厘米,兩側配銅耳,厚胎,上有蓋。此種食具流行於鹹豐同治年間。碗則以六角棱角形碗為典型。這種碗胎釉均厚,高足,多帶同治款。扁平的碟類較少見。茶具類以茶壺、茶盤及蓋盅為大宗。茶壺有六角、方形、圓、瓜棱等各種,多帶底款。茶盤是承茶盅的器物,多為橢圓式正圓形,邊高1厘米左右,盤內繪人物或山水,壹般為露胎或砂底。蓋盅是清末時期流行的茶具,由蓋、盅、水底二部分組成,講究的淺絳彩蓋盅三者上都有繪畫。
淺絳彩瓷器物有壹些典型的特點:⑴光緒年之前,方形及棱形的器物(包括瓷片)多為“米湯釉”。⑵多數器物胎都較厚,白釉白度普遍不高,名家所制者有時釉會細滑、潔白壹些。⑶除瓷片等需要鑲嵌的器物外,絕大部分彩器口沿都有壹道金邊,以金釉塗壹圈作裝飾,有點類似清初的“醬口”。但這道金釉極易剝落,保存至今鮮見完整的。
淺降彩瓷底款分為兩類:⑴年號款,目前僅發現“同治”及“光緒”兩朝。“同治”款出現最多,以礬紅直接書於器底,帶邊框。光緒年間款多寫“光緒年制”字樣,也有不帶框的。⑵室名款,分作者名和收藏者名兩類。前者如俞子明的“友竹軒作”,後者如程門《幽居琴趣》底款“筱園珍藏”。有個別底款用青花作,則為較晚期出品。
淺絳彩繪成就最高的畫科是山水,往往體現了元代以來文人畫中的意境,且多配以題詩。淺絳山水多取林亭壹類幽靜小景,點景人物用紅色或青色,取其醒目。回遠山則常用壹層赭石壹層花青,以表現層次感。
淺絳彩花鳥畫取材多為吉慶祥瑞的寓意,與海派花鳥畫面貌相似。禽類畫鸚鵡、綬帶、仙鶴、喜鵲;花卉多作紫藤、梅、蘭、松、竹、牡丹等,以迎合當時市民欣賞趣味。淺絳彩由於受材料影響,花卉著色不太鮮艷,因而牡丹、荷花等都畫得較小。但藝術家們的創造力並未因此受到限制,他們選取木本團簇狀花卉作對象,如紫薇、桃花,同樣取得很好效果。
淺絳彩人物畫可分肖像與人物兩種。肖像畫必力求細意描繪。非淺絳所長。能畫淺絳肖像者僅知有王少維及王琦二人,肖像畫在淺絳瓷中極為罕見。
淺絳彩仕女人物造型面容消瘦,神態嫻靜,裝束素雅,多效仿道光年間著名人物畫家改琦(1773—1826年)風格。《陶雅》雲:“道光窯人物似改七薌”。又雲:“歷朝畫瓷人物,其面目神采,大抵相同,緣當時畫手不過壹二人,惜姓氏不傳耳。”
淺絳彩瓷上還以獨立的書法作裝飾,這也是革新性的突破。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等人都兼工書法,整體看來,不脫趙(子昂)、董(其昌)壹路,這與清代早、中期行書崇尚走勢相似。而“當紅”的書法家的風格對當代時興書風會有所影響。例如許達生的楷書似成親王,任煥章的行書類何紹基。清季嘉道以還,研究金石碑版成為文士風尚,這種風氣在淺絳彩瓷上也有體現,如俞子明《女魁星圖》瓶壹側就有金文書法。錄自阮元《積古齋鐘鼎款識》。之後則流行起用金文來裝飾淺絳彩器,往往是在器物的壹側繪畫。另壹則用金文(通常以礬紅書寫)作裝飾,內容是“子孫永享”之類的吉祥語,這種風尚壹直到民國初年。
淺絳彩瓷價值漸變現
近幾年,在瓷器收藏中,壹種淺絳彩瓷正吸引越來越多收藏者的註意,其身價也在不斷上升。特別是在古玩市場上,不時可以看到有人在向攤主問詢是否有淺絳彩瓷,而攤主自然是把暢銷壹些的淺絳彩瓷擺出來且要價不低。同時在國內壹些拍賣會上也出現了像程門、王鳳池這樣有名氣的淺絳彩瓷藝人的作品,並且逐步有了固定的購藏群體。這種境況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淺絳彩瓷不為收藏者所認知,無人問津,形成鮮明對比。有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收藏者對淺絳彩瓷獨特工藝價值的逐漸認識,淺絳彩瓷在市場上還會有所作為。
淺絳彩瓷是壹種瓷器彩飾品種。“淺絳”是借用中國畫的概念。它是中國元代開始出現的壹種山水繪畫技法,淺絳彩瓷則是清代晚期景德鎮生產的壹種釉上彩瓷新品種。它以濃淡相間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繪出紋飾,再染以淡赭、草綠、淡藍等顏色,經低溫燒成的釉上彩瓷。題材除山水外,尚有人物、花卉等。
從事淺絳彩瓷制作的藝人大多有較高的藝術修養,他們大多通書畫,能詩擅文,制作淺絳彩瓷時,從圖稿、勾畫到渲染都是由壹人來完成的,使畫面自由灑脫,充滿了藝術表現力。這種彩瓷特點是在上面題上作者名字,或題上詩句,首次將中國畫中的詩書畫壹體的傳統表現手法展現在瓷器上,文化氣息濃郁。
同治、光緒兩朝是淺絳彩瓷最流行的時候,瓷瓶、瓷板、帽筒、茶壺、花盆等都有制作,在當時風行壹時。後來,藝人開始用進口的彩料繪燒瓷器,也就是壹種新粉彩,開始成為壹種新的流行,並代替了淺絳彩瓷。淺絳彩瓷是中國歷史上的壹個獨特品種,是清末這段歷史上所特有的藝術種類。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內在文物商店中有許多這類淺絳彩瓷器,當時許多人都不認識這類瓷器,國家博物館和民間都少有收藏。文物店在銷售中幾乎是成批的低價銷售。後來,少數人意識到了它的收藏價值,開始有選擇地收藏。上個世紀90年代後,特別是最近幾年,隨著人們對這類瓷器的認識,淺絳彩瓷的價格開始不斷升溫。在1994年上海拍賣公司曾專門推出了壹些淺絳彩瓷,吸引了人們的興趣。現在,淺絳彩瓷已成為壹個獨立的收藏品種,擁有眾多的愛好者,有壹些民間收藏團體還專門組織了淺絳彩瓷的收藏展覽。
在收藏淺絳彩瓷器時,壹是要註意畫面的完整性。淺絳彩瓷器是低溫燒成,受彩料與燒制工藝的限制,彩料與胎釉的結合不夠緊密,容易脫落,這在收藏時要引起註意;二要註意收藏名人作品,淺絳彩瓷在制作中,湧現出了壹大批傑出的人才,他們的作品藝術水平高,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同時,因為歷史條件的限制,保存的相關資料並不是很多,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人們才對他們有壹定的認同,當時的代表人物有:程門,字松生;金浩,字品卿;王廷佐,字少維;王鳳池,字丹臣,其實還有許多未見著錄的淺絳瓷高手,只能根據他們的作品來判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