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賽場考古」Group C霸者之保時捷956

「賽場考古」Group C霸者之保時捷956

#寶藏車型# 不管是車廠還是媒體,都養成了壹個習慣,老是拿紐北圈速來強調某款車有多快,而《Top Gear》卻經常帶出“紐北毀了這車”的諷刺言論。壹款買菜車,或者運動見長的性能鋼炮,能在如此顛簸的紐北刷個最快圈速,十之八九已放棄了日常駕駛所需的舒適性和實用性。 汽車 科技 壹日千裏,圈速確實越來越快了,哪怕是買菜車也能在紐北獨當壹面。然而,即便現在的買菜車有多牛,看看紐北的最快圈速紀錄保持者是誰?沒錯,迄今為止最快的仍然是保時捷(Porsche)956(圈速6分11秒13),不是買菜車,不是鋼炮,不是超跑,那是鐵錚錚的原型賽車。這個圈速紀錄是在1983年紐博格林1,000公裏耐力賽的排位賽創下的,整整34年無車能破(2007年Nick Heidfeld曾駕駛寶馬索伯F1跑出更快的圈速,不過官方並沒有計時),956妥妥的紐北圈速之王。

關於Group C

保時捷956是順應FIA Group C而生的原型賽車,介紹這款車之前,我們先來粗略了解壹下Group C這個組別。1982年FIA推出了Group C,跟Group A和Group B形成壹系列的姊妹組別,Group A是為房車而設,Group B是為GT而設,而Group C則是為跑車而設,所謂“跑車”包括公路跑車改裝而成的賽車以及原型賽車,必須是兩座,而且四輪不直接外露。Group C是為了取代原有的密閉式座艙房車/原型賽車Group 5(代表車型保時捷935)和雙座敞篷原型賽車Group 6(代表車型保時捷936)。

Group C能成功出臺,少不了壹些車廠的“功勞”,上世紀七十年代,保時捷和藍旗亞(Lancia)等車廠統治跑車賽事,這些車廠的成功之道很簡單,就是提高渦輪增壓值,榨取更大動力輸出,尤其是排位賽更是將動力發揮到極致,例如搭載3.2升渦輪增壓引擎的保時捷935動力輸出超過800馬力,大車廠在引擎開發技術上確實占有優勢,單靠引擎動力便可碾壓壹切。面對這個失衡的發展局面,ACO(勒芒24小時耐力賽管理方)和FIA提出Group C這個概念,定位介乎於Group 6和GTP(大獎賽原型賽車)兩個組別之間,當時的GTP組別賽車在油耗方面有嚴格的規限,而Group C也秉承了節油這個理念。當然這個“節油”只是相對而言,Group C賽車的最小車重800kg,最大載油量不能超過100升,例如壹場1,000公裏的比賽,只能進站加油5次,換言之600升燃油跑完1,000公裏,百公裏油耗60升左右,油耗差不多追上V10時代的F1引擎。FIA就是希望通過Group C這個組別,遏止車廠無止境地進行引擎升級,也避免過分註重引擎忽視其他方面,而導致賽車畸形發展。不但如此,FIA還設定了壹個附加條件,Group C賽車的引擎必須來自FIA認證的引擎供應商,並且是Group A或Group B的引擎供應商。

Group C對應的是1,000公裏甚至更長距離的耐力賽,主要是勒芒24小時耐力賽,對於這個組別不同車廠有不同的解讀方式,必然會掀起新壹輪大排量NA與小排量渦輪增壓的引擎之爭。福特C100和保時捷956成為Group C的第壹批參賽車,其中福特C100選擇了稍大排量的3,955cc V8自然吸氣引擎,而保時捷956則搭載了更小排量的2,650cc水平對置六缸渦輪增壓引擎。隨後捷豹(Jaguar)、梅賽德斯-奔馳(Mercedes-Benz)、日產(Nissan)、豐田(Toyota)、馬自達(Mazda)和阿斯頓馬丁(Aston Martin)等車廠紛紛加入戰團,使得Group C非常熱鬧。盡管為節油而生,不過Group C這個組別的花費可不少,為了進壹步降低成本,1983年FIA推出了Group C青年組,隨後在1984年更名為Group C2,這是專門為私人車隊和小廠商而設的組別。Group C2賽車的最小車重為700kg,最大載油量55升,百公裏油耗降到33升,幾乎比原生Group C賽車減半。

打著節油旗號的Group C,整治了八十年代的偏科問題,到了八十年代末,Group C的精彩程度不輸給F1。1988年搭載標致(Peugeot)3.0升V6渦輪增壓引擎的WM P88 Group C賽車在勒芒的慕尚直道(Mulsanne Straight)創下407km/h極速紀錄,該紀錄讓F1賽車也自愧不如。當然那時的慕尚直道長達6公裏,Group C賽車才能跑到400km/h,1990年起FIA勒令所有賽道的大直道長度不能超過2公裏,6公裏長的慕尚直道被分割成三段,Group C賽車的極速也降到330km/h左右,對於九十年代的賽車來說,這個極速表現也是杠杠的。

圖:使用超低風阻設計的WM P88,1988年在慕尚直道創下407km/h極速紀錄。非常吊詭的是,由於當時標致剛推出405車型,幹脆將407km/h極速紀錄改寫為405km/h。

所謂壹雞死壹雞鳴,賽車隨著規則的更替而換代,Group C取代了Group 6和Group 5,保時捷也就用Group C規格的956取代Group 6規格的936。保時捷956項目從1981年6月開始啟動,第壹輛原型車於1982年3月27日下線,956使用了鋁合金單體殼車身,這讓整車的重量非常輕,剛好達到Group C規定的最小重量800kg。至於動力方面,956搭載的是壹副2,650cc水平對置六缸雙渦輪增壓引擎,動力輸出在635馬力左右。原本這是壹副專為Indycar賽車而設的引擎,為了將其投放到956,保時捷做了不少準備功夫,956面世的前壹年,也就是1981年,這副2,650cc引擎率先搭載在936/81賽車上進行測試,然後再被應用到956上。

圖:當時的保時捷沈迷於風冷引擎,不過對於賽車而言,風冷的效果不全面,之前935賽車便吃過虧,於是保時捷作出了改善,保留風冷中缸的前提下,使用水冷式缸蓋。跟935壹樣,956的引擎也是使用水冷式缸蓋。

圖:人們熟悉的保時捷是後置引擎布局,也就是911那樣,不過對於中後置引擎這種布局模式,保時捷表示沒有怕過誰。確實,後置引擎的空間如此局促,保時捷尚且能輕松應對,更何況中後置引擎,相比別扭的911布局,956的引擎、變速箱、進氣、中冷器都安裝在合理且正確的位置上,再加上保時捷的調校實力,956沒理由不快。

跟前任車型936壹樣,956也是壹輛主要為勒芒而設的原型賽車,因此同樣是采用右舵布局,順時針走向的勒芒賽道右彎居多,右舵車型在配重方面更占優勢。936已經是非常成功的壹款賽車,而956的戰績更彪悍,相比936有過之而無不及。保時捷廠隊的956壹出道便已光芒四射,連續奪得1982年和1983年兩屆勒芒24小時耐力賽冠軍。廠隊956賽車大獲成功後,保時捷才向私人車隊提供956賽車,如Kremer Racing和Joest Racing等車隊都是1983年之後才拿到956。隨後,Joest Racing車隊的956也成為勒芒明星,奪得1984年和1985年勒芒24小時耐力賽冠軍,使956在勒芒實現四連勝,當之無愧Group C霸者。

圖:保時捷廠隊956噴塗的是樂富門拉花,熟悉的藍白色調已經成為壹代經典。

圖:鋁合金單體殼車身使956整備質量只有800kg,而右舵布局則是當時勒芒原型賽車的基本樣式,只是德國不是右舵國家,因此可以看到換檔桿依然在駕駛席右側。盡管駕駛席挪到右側,熟悉的右手換檔姿勢保持不變。

關於設計師Norbert Singer

說起保時捷956,不得不說其設計師Norbert Singer。從慕尼黑工業大學畢業後,Norbert Singer入職保時捷,他的第壹個任務是為保時捷917賽車的變速箱開發壹套更完善的冷卻系統,看似很瑣碎的壹個任務,其實頗為重要,需知道1969年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中,兩輛917賽車都出現變速箱離合器故障。Norbert Singer接手這個任務後,917賽車隨即贏得1970年和1971年兩屆勒芒冠軍。隨後Norbert Singer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保時捷911民用車,經過壹番磨練後,再回到賽車領域,並帶來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作品保時捷935,壹款獲得1979年勒芒24小時耐力賽冠軍的賽車(詳情請點擊:《三只手才駕馭得了的猛獸 賽場考古之935》)。Norbert Singer的人生高峰是設計出956和962,畢竟這兩款Group C原型賽車壹***為保時捷贏得七個勒芒24小時耐力賽冠軍,當之無愧成為世人皆知的經典賽車。Norbert Singer的成就並不止步於此,其後的作品有保時捷WSC-95勒芒原型賽車,壹舉拿下1996年和1997年勒芒24小時耐力賽冠軍,然後再有保時捷911 GT1-98,也就是1998年的小升級版911 GT1(詳情請點擊:《能上路的勒芒戰車 保時捷911 GT1》),這款賽車奪得1998年勒芒24小時耐力賽冠軍,也就是保時捷在勒芒的第16勝。可以這麽說,保時捷取得的16個勒芒冠軍,直接或間接都跟Norbert Singer扯上關系。

關於地面效應

地面效應在七十年代已經在F1賽車上湧現,當然這是空氣動力學的進階形式,在其他賽車上的應用必然會慢了壹拍,例如本文主角保時捷956就是延後十年才美滋滋地享受到地面效應。七十年代的保時捷917雖大獲成功,卻並沒有應用地面效應,而八十年代的956則是保時捷家族中第壹款應用地面效應的賽車,在強大的地面效應加持下,956產生的下壓力驚人,比917翻了三倍之多,可謂是翻天覆地之變化。關於956的地面效應,也有優劣之分,廠隊的956采用壹體式底板,車底的氣流效率更高,所產生的地面效應作用更強,而客戶車隊的956則是采用雙片式底板,壹定程度上削弱了氣流作用,產生的下壓力也比廠隊956更低。

圖:廠隊956賽車的地面效應相對更強,能產生更大的下壓力。

圖:956賽車有兩款尾翼,在壹般的賽道使用更高下壓力的大尾翼,而在勒芒賽道上,慕尚直道長達6公裏,956需要用到風阻更低的小尾翼,使極速超過360km/h。

圖:客戶車隊的956賽車在地面效應方面相對較弱,空氣動力學沒有廠隊般極致。

關於F1引擎測試

如果妳是老車迷,必定知道保時捷曾經是F1引擎供應商,只是當時並不是打著“Porsche”商標,而是“TAG”。然而,八十年代的保時捷僅僅是F1引擎供應商,並沒有屬於自己的F1賽車,那麽保時捷又是怎樣測試F1引擎的呢?問客戶車隊借F1賽車?不,別太小看保時捷,他們居然將956派上用場。1983年,壹輛底盤代號為#107的956被用作保時捷F1引擎測試車,測試的引擎代號為P01,隨後P01引擎獨家供應給邁凱倫(McLaren)車隊。在F1服役的P01引擎取得異常優秀的戰績,在1984至1987四個賽季內,搭載P01引擎的邁凱倫賽車取得25個分站冠軍,為邁凱倫奪得兩個車隊總冠軍和三個車手總冠軍。956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其實也不是無稽之談,如前文所述,956是第壹款應用地面效應的保時捷賽車,在空氣動力學方面,956壹定程度上已經向F1賽車看齊。或許956跨區作業並不是偶然事件,或許保時捷早已計劃好壹切,956做好原型賽車本分的同時,也可輕松客串F1引擎測試車。

關於PDK

保時捷956的傳動系統可謂是別出心裁,除了有傳統的五前速手動變速箱,八十年代初期956賽車還搭載PDK雙離合變速箱,與其說是保時捷第壹次使用PDK,不如說這是以實戰作為測試。而實戰證明PDK確有其優勢,保時捷繼續將PDK應到到956的繼任車型962上。隨後PDK被應用到民用車,2009年PDK搭載到997車型上,接下來就是我們熟悉的畫面,PDK 911車型的起步加速普遍比傳統手動變速箱911還要快,這就是賽車技術的魅力所在。

當年6分11秒13的紐北圈速紀錄是由德國車手Stefan Bellof所創下,此外他還在那場紐博格林1,000公裏耐力賽創下了紐北的正賽最快圈速紀錄6分25秒91。不過在1985年的Spa 1000公裏耐力賽中,Stefan Bellof駕駛的956跟壹輛保時捷962碰撞,956的安全性顯然不及其繼任車型962,Stefan Bellof在這場事故中喪生。雖然當時的956在Group C稱霸,然而這起事故暴露了956安全性不足的弊病,客戶車隊對956的信心大減,各客戶車隊更願意購買更安全的962,這也間接加快了956的淘汰速度,1986年末956正式退役。

  • 上一篇:汪涵的老婆是楊樂樂嗎?還有楊樂樂的個人檔案?
  • 下一篇:壹組火車的漫畫,有壹個希望,它是什麽,三輛黑色的火車,其他的是白色的和其他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