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良的設計離不開適當的材料選擇和合理工藝應用。好的材料是設計的載體,好的工藝是好的設計落地的保證。
功能,造型形象和物質技術基礎是構成產品設計的三個基本要素,就物質技術基礎而言,具體的是指材料、工藝、技術等各方面的制作程序中的基礎事項。三者互為影響,互為彌補。新材料,新工藝技術的出現以及對新材料新技術創新應用對於產品的發展和產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工業產品設計史,這種例子並不少見。
1998年蘋果推出imac G3,使用了半透明的塑料,與以往的主流機型大相庭徑。它由半透明的"邦迪藍“塑料制成,並以蛋形環繞在15英寸的顯像管周圍,當年推出時壹掃PC界產品沈悶的風格,使千篇壹律的電腦市場壹下子生動起來,壹下子引來不少效仿者。
20世紀60年代,世界上第壹把壹次模壓成型的玻璃纖維增強塑料(玻璃鋼)椅---潘頓椅。潘頓椅外觀時尚大方,有種流暢大氣的曲線美,其舒適典雅,符合人體的身材,潘頓椅色彩也十分艷麗,具有強烈的雕塑感,至今享有盛譽,被世界許多博物館收藏。不得不說的是,潘頓椅自誕生之日起,就具有與眾不同的意義。新材料、新造型、新工藝都集於壹身,這些都註定了其必定成為經典而名垂史冊。 潘頓椅的結構無疑是簡潔的不能再簡潔了,所有功能結構都融合在壹塊整體的塑料板的造型之中。
豆袋椅和螞蟻椅,眾人追捧的設計,歷久不衰。好的設計是有壽命的。
經典的設計通過對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開拓了新產品設計的新思路,新領域,同壹類產品,可以采用更低成本,更高效的制作方式,從而達到,更新穎,更先進的效果。材料加工性能的不斷優化,不僅使產品設計師的發揮空間不斷擴大,為工業設計發展增添了瑰麗色彩,更是影響了每壹個人的日常生活。
從木材、陶瓷到金屬、玻璃和塑料,人類不斷在探索著新材料新工藝,材料和工藝的不斷創新實現著人們對於產品的各種期待,新工藝使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附加價值越來越高。壹代又壹代的好用又好看的產品,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環境。當代產品設計的競爭壹定程度上是 CMF間的競爭,在同質化的產品品類設計上,新產品設計都應考慮用何種材料以及相應的加工工藝,什麽樣的顏色搭配,以最合適的選擇達到最佳的效果。
以iPhone/品牌手機為例淺談色彩
從iPhone6到iPhone7,蘋果這幾年保留了壹如既往的設計語言,外觀上僅做微小變化,而伴隨推出的新色彩在壹定的時間內還是會引領潮流,引發各大廠商紛紛效仿。從人們口中的土豪金,玫瑰金,到亮黑色,再到17年出現的紅色特別版。
年度代表色的運用也是壹大趨勢,在產品上的運用,這也是壹項對消費者需求的新探索。但是壹般情況下這類的顏色並不為走量,而是為了起到壹定的營銷效果。年度代表色並不代表年度流行色,這是我們需要清楚的。
色彩的運用還有壹種情況,品牌形象推廣,或者有紀念性價值的,如上文提到的iPhone 7/7plus 紅色特別版,比如壹加手推出的四周年紀念版壹加5T熔巖紅。
色彩是感性的同時也是理性的,設計師的創意發想和工藝的不斷發展,讓更多的顏色更加準確地呈現在人們面前。面對消費者不斷提升的個性化和定制需求。也伴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不斷進化。關註色彩是非常必要的。
設計與材料
手機電子產品,可能是目前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最為豐富的產品了,新材料新工藝應用“壹方面要考慮材料是否滿足設計的功能要求,即滿足其物理、化學、機械性質等方面的要求,另壹方面要考慮所選用的材料是否能表達設計的高層次的要求。包括各種感情、文化等的表達。再者,應從經濟角度考慮選用何種材料,三者缺壹不可。成功的設計,是將三者巧妙、有機地結合。”
材料是感性的,產品的材料直接決定了與產品與人的互動,信息革命下,創造了對於形態和色彩重視的傾向,但是觸覺和嗅覺是永遠無法通過網絡和印刷品傳達的。我們拿到手持產品經常出現的壹個詞莫過於“手感”,何為手感,自然是手握或者操作時,產品對觸感的反饋,這個反饋不僅僅在於產品的造型元素上,比如圓角的光滑度啊等等,更多的壹個因素就是產品的材料和表面處理工藝實現的給用戶觸覺和視覺上的震撼。
我們常常會說“這種材料很常見啊,這就是XX材料而已”,與此同時也經常懊悔,為什麽別人想到用這種方式呈現,而我就想不到呢?優秀的材料需要合適的工藝來雕琢它。
設計師在與技師討論時,對於壹件作品所設計的新技術,他要面對的是對某種材料物理特性的把握:剛性,韌性、惰性,彎折或加熱引起的變形。設計師要充分發掘這些材料的特性以便創造出新的產品。
對於材料及其制造技術的理解,是設計過程的壹個核心要素。在“理解”背後的另壹個詞是“動手”邊做邊思考中最能得到理想的效果。設計師對方案的職責要行使到最後壹刻,專註於實實在在的設計目標,對產品的構成、制造環節與工藝流程有深刻的認識,是“好設計”的本源,也是壹種在工業文明背景下值得推崇的“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設計材料及加工工藝》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