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廈門商報訊近日,壹項涉及中國文物造假的地下舊產業調查在業內引起軒然大波。記者連日暗訪發現,目前,廈門的書畫藝術行業還“隱藏”著壹條隱秘的造假產業鏈——這些造假者專做本地名家字畫,分工明確,每壹道工序都“把關”。贗品作品完成後,大多流向有壹定資金但缺乏專業鑒定能力的“暴發戶”或小畫廊,如果成功賣出壹件贗品作品,就能獲得驚人的利潤。
忙碌的“兼職”
壹些職業畫家或學生參與造假。
壹到暑假,某藝術學院的陳驍就開始忙於“兼職”。
陳驍說,在這份“兼職”工作中,他幹了兩年,為壹些“老板”作畫。不過小陳野承認,他知道自己畫的都是名人的作品。包括李庚、李霞、鄭乃珖等。現在,他將把平時在學校學到的東西應用到“臨摹”這些名著上。這讓他壹開始有點尷尬。
“‘兼職’壹個月2000多,還有壹些補貼,但總體來說比‘老師’少很多。”陳驍說。據悉,陳驍的壹些所謂“老師”是比較專業的畫家,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的原創作品賣不出高價,於是被壹些“老板”請來臨摹或模仿其他名家的作品,也就是俗稱的假字畫。
據廈門某大型書畫院負責人介紹,廈門有壹個群體,專門臨摹當地知名藝術品的書畫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李霞,最近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朱明剛、楊、魏傳義的作品都是造假的對象。“尤其是楊,現在他的作品價格已經被炒到了3萬元/平方英尺,市場賣得很好。當然,這些造假者得順應市場。”該人士表示。
據了解,這個群體的工作場所比較隱蔽,多在壹些固定的工作室。這些場地有的是畫廊老板自己租的,有的是壹些畫家自己奉獻的。陳驍告訴記者,廈門的字畫仿制市場是近幾年才“火起來”的,而漳州的詔安、莆田是傳統的名家字畫仿制地。
分工明確
每壹個欺詐過程都被“檢查”
其實,壹幅高度模仿的名家字畫的誕生,不是壹個人能夠完成的,還需要很多人的配合。記者調查發現,這個字畫詐騙團夥分工明確,每壹道工序都有“把關”。
“所謂‘術業有專攻’,字畫造假的時候,有人畫人物,有人畫山水,有人畫花鳥。”廈門畫廊經營者阿萍(化名)告訴記者,“另外,有的畫工作量大,分工更細。有的人專門畫人的臉,有的人專門畫人的身體,有的人專門畫發型。”
為了讓贗品看起來更真實,除了畫作本身的“質量”,紙張的新舊、簽名、裝裱也是造假者非常註重的地方。阿萍告訴記者,壹些後期名家作品的仿制品需要舊紙,其造假相當“高明”。比如紙張通常采用煙熏、茶葉浸泡的方式變黃,然後放入高溫室內蒸發水分,使紙張變得更脆,使文物看起來像舊物。
阿萍說,有人把原畫改成畫芯,用舊材料裱起來。有些造假者為了騙人,就把裝裱好的畫掛在院子裏,任其風化。過了壹會兒,他們取下畫芯,再裝上。如此反復三五次,就變得“老”了,在裝裱工作中也就沒有疑問了。
尋找買家的“經紀人”
“暴發戶”是購買主力
仿制完成後,下壹步就是找買家。據悉,這些假字畫壹般都有特定的“經紀人”負責給畫分類,尋找買家。
據廈門書畫界資深代理商張先生介紹,在發貨前,“代理商”會對畫作進行分類。“雖然都是假字畫,但不同人的仿品差距很大。”張先生告訴記者,學生的臨摹會和專業畫師有很大的不同。“類似於奢侈品的普通A貨和高仿A貨的區別。”
“出手大方的‘暴發戶’往往是高仿假貨的主要買家。他們缺乏專業知識。很多時候他們買字畫是為了培養關系,和喜歡字畫的領導、客戶套近乎,所以壹般都會買高仿的假貨。”張先生告訴記者,“而壹些業余選手因為害羞買不起正版,就買假貨。他們往往會選擇模仿水平差的仿制品。”
更值得註意的是,壹些專業藏家也會買到假貨。“這主要集中在壹些小畫廊。其實這些畫廊老板有能力鑒別這些字畫的真偽,但為了獲取暴利,他們也加入了賣假貨的行列。
張先生說,目前廈門市場上看到的仿制品,按照高仿的水平,價格也差很多。
“如果是普通仿品,那麽發貨價格壹般較低,有時能賣到幾十元,而高仿品的發貨價格則是幾百甚至上千元。”張先生告訴記者,盡管如此,如果按照目前的市場行情,仿制品銷售成功,不僅能收回成本,還能獲得巨額利潤。
數據顯示,目前,李庚、李霞等作品在拍賣市場的起拍價已經超過65438+萬元。目前楊作品價格為3萬元/平方英尺,王忠謀作品為3000元/平方英尺,作品多為3000元/平方英尺-5000元/平方英尺。
“100本,只要成功賣出壹兩本,就賺錢了。”張先生告訴記者,比如壹件李庚的作品,如果賣到65438+萬元,其利潤率相比幾百元的成本價可以高達幾百倍。
有人賣假畫發了財。
在廈門書畫界,有壹個流傳已久的例子:李先生(化名)從事藝術字畫生意兩三年了,不僅買了房,還成功開上了奔馳。值得註意的是,這位李先生是靠賣假畫起家的。
據廈門某畫廊經紀人陳小姐介紹,李先生是漳州人,三十多歲,之前做過房產中介和紅酒批發商。三年前,在“熟人”的指點下,李先生開始涉足書畫藝術行業,並很快掌握了人脈資源。
“漳州詔安是福建書畫之鄉。推薦李先生從福建買壹批高仿作品,轉賣給泉州的幾個富商。“陳小姐說,通過壹定的人脈,李先生成功賣出高仿,賺到了第壹桶金。
“後來李先生的生意越做越大,不再滿足於倒賣假字畫,開始涉足壹些高端收藏。但是,我不知道這背後是否還有假字畫。”陳小姐態度曖昧地說。
根本原因是監管不力。
藝術品的臨摹本來是藝術的壹種傳承,現在卻被壹些不法分子用來造假牟利,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也傷了收藏者的心。在我看來,藝術品市場並不缺乏監管。歸根結底,除了藝術品鑒定體系不完善,監管機構監管不力才是市場假貨產生的根本原因。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規定,“制作、銷售署名他人作品”的行為屬於侵權行為。對於侵犯藝術家著作權的制售假畫罪,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最高可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但目前,在全國範圍內,假畫正在公開出售,市場管理者和相關監管部門對此“視而不見”。
今年的“十二五”規劃,國家將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但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健康的土壤。筆者希望有關部門能盡快出臺更有效的監管措施,監管到位,杜絕假貨,建立良性發展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