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縣城西去,秦楚邊關壹帶,峰峰峭立,川川秀麗,如徐徐展開的山水長卷。其間,中峰鎮的同慶溝村,壹個依山傍水的美麗山村,平疇村舍如畫,峒溪河蜿蜒其間。溝之南,青山巍峨,飛瀑如練。那山,挺拔硬朗,峻峭秀麗,端莊威嚴卻可親,英氣逼人仍可愛。且三峰簇擁,高低錯落,俯仰顧盼。
同慶溝的山上,有堡寨三座,分別為方石寨、和慶寨、同慶寨。石垣壘於絕壁之上,寨門隱於榛棘之中。寨中有溝壑存身,寨後引山泉供給。三寨各占壹峰,前後呼應、左右配合。尤以方石寨聞名遐邇,其四面險絕,石垣四合,磐石橫臥,寨門開在如削的崖壁邊上,僅容壹人側身而過……
同治版《竹溪縣誌》載,同治三年(1863年),“發逆”(太平天國西征軍)進入竹溪縣北部,“駐溪七十余日,日以攻寨為務”。山寨紛紛被攻破,“殉難男婦更仆(無)數,慘目傷心……”。但“(發逆)復攻方石、和慶兩寨,同慶寨首徐純鑒、劉賢鬥等,率勇突進重圍,兩寨人隨援勇,且戰且走,未遺壹人。”三寨憑犄角之勢,在昔日戰亂中守望相助,百姓免遭劫難。
因此,鐘靈毓秀的同慶溝是養育過英傑、走出過英雄的地方。村口至今有壹石柱,當地人稱“將軍下馬石”。在村民的口頭傳說中,有壹位將軍曾率軍在同慶溝駐紮,壹到村口就下馬,然後步行進村入寨……
將軍遠去後,英雄無覓處。然而,不知何時,村民在同慶寨山前余脈的山脊上,發現了三塊獨具特色、棱角分明的石頭。它們並肩佇立,似三兄弟,讓人不由聯想到《三國演義》中桃園結義的劉、關、張三人,因此被村民命名為“三結義”石。村民們憑著想象與傳說,把英雄長久地留了下來……
峒溪河,流經方石寨,過疏林幽壑,穿磐石榛莽,最終出現在山外的時候,已在高高的峭壁之上。遠觀之,但見青崖聳峙,飛流泄玉,如壹條細長的白練,飛出兩巖之間,飄逸動人,壹瀑而三疊,名龍女瀑。
裊娜多姿的龍女瀑,飛花濺玉,綠霧生煙,不斷傾註在山下的巖石上,然後曲曲折折,流向山外。瀑激為淵,水積成潭,形成高低錯落的五個碧水深潭,村民謂之五龍潭。青的山,綠的水,纏綿激蕩,孕育出秀峰、美瀑、碧潭。走近五龍潭,但見潭水淡淡,明鏡堪磨;龍淵澈澈,水晶透碧。
現在,龍女瀑壹側的山崖上,臨潭近瀑,修有棧道、木亭,壹路向上,便於遊人上下觀景、登臨覽勝。飛瀑在前,碧潭在下,煙輕霧淡,遊人登臺憑欄,宛若置身仙境,籠罩在小龍女的香霧雲鬢之中……
在方石寨下,峒溪河上遊,林莽深處有壹處洞天福地,溪流潺潺,巉巖簇擁,仙氣彌漫。有壹石獨立於眾石之前,恰如人的側面,隱然有頭、嘴、頸、手,讓人聯想到壹位溫柔端莊、和藹微笑的母親形象。更巧的是,“她”抱著的壹個小石塊,像極了壹個背靠在母親懷裏恬然而笑、憨態可掬的幼兒。這就是同慶溝著名的“觀音抱子”石。長期以來,周邊鄉村的新婚夫婦們,婚後多有到同慶溝拜此石以祈福求子的習俗,據說頗為靈驗。
田園如畫境
山靈水美、山清水秀的同慶溝,又擁有壹川良田沃野。春夏季節的同慶溝,水車悠悠,溪河湯湯。在滿目青山的呵護下,峒溪河兩岸的田疇間,壹縷縷荷香漸漸地彌散開來;壹片片稻浪,不知何時開始湧動,從溝口湧到了山前。秋天,田野金黃,層層梯田洋溢著收獲和成熟的氣息;村後山丘上的植被,染出紅黃藍紫,多彩爛漫,令人陶醉。
冬天,同慶溝的山村褪盡鉛華,壹堆堆稻草垛子,猶如山村歲末靜美的音符;龍女瀑愈發顯得斯文和纖細,而峒溪河上的水車,悄然停息了悠悠轉動,唯有冬水田,閃著銀白色的光。此時的山村,怡然自足,安靜地籌劃著春節的喜樂時間,等待著春天的到來……
黎明,同慶溝的山寨、溪流、田地、村舍,組成錯落有致的輪廓,在晨曦和晨霧中若隱若現。站在龍女瀑對面的觀景臺上俯瞰,整個山村宛若壹幅淡雅質樸的水墨畫……夕陽西下,唐代山水詩人孟浩然筆下“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鄉村詩情,在同慶溝的各處村舍、院落裏,意趣盎然地呈現……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傍山臨水,山環水繞。村後築山寨避亂,山間墾良田耕作。良好的自然山水、農耕生態,與沿襲數百年的傳統生活相融合,成就了同慶溝的田園風光、山水勝景,更生長出農耕文明的奇葩——貢米文化。
據傳說,公元684年,唐中宗李顯被皇太後武則天廢為廬陵王,遷至房陵,開始了長達14年的流放歲月。期間,房陵地方官將上庸縣——今竹溪縣中峰鎮壹帶出產的優質稻米送給廬陵王李顯。李顯品嘗之後,贊其上等品質和絕佳口感,又將這種稻米進獻武則天。李顯因此贏得武則天的好感,而上庸縣的稻米也被敕令年年進貢。最終,武則天采納了狄仁傑等重臣的建議,將唐中宗召回長安,重立為太子。唐中宗不久重新即位……
歷史上,包括彭峪溝、同慶溝等地在內的中峰鎮壹帶的稻米成為貢米,加重了鄉民的負擔,壹度是禍。而今,這昔日宮廷珍品,已然惠及大眾,成為竹溪人的福祉。有“貢米之鄉”美譽的中峰鎮,組織發展貢米的產業化經營。中峰鎮的貢米,帶著新的傳奇,讓越來越多的人分享它那天然的淳香美味。
? 同慶溝之美,美在自然。山有靈性,石現靈異,水展靈動,村舍田園顯靈秀。得益於片區建設,今日的同慶溝片區,隨著景觀河道、產業基地、休閑景點、文化廣場、瀑布開發、貢米山莊等壹系列重點工程的完成,正把壹種田園風光、農耕風情、貢米文化等自然與人文相融合的美麗鄉村風貌,定格在秦頭楚尾。
家風有大美
同慶溝的人文之美,更突出表現為淳樸的民風、醇厚的家風。在同慶溝,走進農家院,看壹看老鄉們曬出的家規家訓,聽壹聽老人們講的家規故事,妳會發現,那些傳承多年,承載優秀傳統,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的家規家訓,經過收集、傳播,已經融入村民的生活,使同慶溝的自然環境美與道德風尚美、家風人文美,相得益彰。
在同慶溝,美麗的家風故事,如峒溪河的水,涓流不息,潤物無聲,滋養壹溝人家。同慶溝村3組的陳受江,父母體弱多病,兩個弟弟常年外出打工,照顧父母的擔子就落到他的肩上。2001年,恰逢陳受江準備建新房,父親心臟病、母親膽囊結石同時突發,需轉到市級醫院住院治療。村民勸他:“人老了,總是要走的。”可陳受江說:“即使房屋不蓋了,貸款也要給父母治病!”他立即帶上蓋房款,把父母送到十堰市太和醫院治療。在陳受江夫妻倆的精心照顧下,經過壹個多月治療,其父母康復出院。剛起地基的新房,卻耽擱三年才建成。
同慶溝村2組的郭曉麗,1990年與鄒東結婚。婚後的20余年,她從沒與公、婆紅過臉。村民贊譽郭曉麗:“壹流兒媳!”在郭曉麗的影響下,兒子鄒誌鵬更有孝心,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生日,他都記得清清楚楚;每年長輩生日當天,他都會打電話問候。
同慶溝村1組的林義九,嫉惡如仇、熱心快腸,遇到鄰裏矛盾、家庭糾紛,總愛說上幾句勸和話,以“化幹戈為玉帛”。村民甘桂芝下肢癱瘓,大兒子遭遇礦難身亡,兒媳對老人不夠孝順。林義九看不下去,就經常到甘家去坐坐,壹來陪癱瘓的甘桂芝聊天,二來勸說兒女盡孝。他說:“每個人都會老的,對公婆應該孝順,等妳老了,妳的孩子才會孝順妳。”在他的勸說下,兒媳改變了對公婆的態度,變得孝順起來……
同慶溝的家風故事,美麗、豐富而影響深遠。人們從中發掘出系列代表,並提煉出以 “誠信”、“和睦”、“勤勞”、“友善”等為主題的典型家風。
現在,同慶溝村把“信、儉、禮、善”等蘊含傳統美德的文字、本地家風故事,以及80句家訓格言,制成牌匾,懸掛在村裏顯眼位置,教育警醒村民,成為同慶溝又壹道亮麗的人文風景。
整潔的農家院與漂亮的小洋樓,城市化的優點與鄉村的良好生態,田園文化與現代文明,靈秀的山水與醇美的人文家風,在同慶溝這個美麗的鄂西北山村,和諧美妙地結合在壹起,並將承載著鄉情,慰藉著鄉愁,優美地傳承下去。
註:此文原發《十堰日報》201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