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官學叢書,是清朝乾隆皇帝編纂的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工程。全書分為經典、歷史、書籍、收藏四個部分。圖書3503種,79309卷,6793種,93551卷,36000多個子包,約654.38+0億字。相當於同時期法國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的44倍。收集了很多乾隆以前中國的重要典籍。因為編者都是當時的著名學者,代表了當時的最高學術水平。雖然編修此書的初衷是“禁止”,但它客觀地整理和保存了大量重要經典,開創了中國目錄學,確立了國學在社會文化中的主導地位,具有無可比擬的文獻價值、史料價值、文物價值和版本價值。《四庫全書總集》的出版,精選了《四庫全書》的精華,以方便讀者閱讀。所選文章妙趣橫生,光芒四射,無壹字不耐人尋味。沒有不睿智的人,幾千年的道家和藝術文章的精華都匯聚於斯。
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庫全書》版本正式開始,以紀昀、劉、孫士毅為主編,劉為校尉,編輯、分科校尉、監制四百余人。名人學士,如戴震(國學碩士),邵(歷史學碩士),姚鼐和也參加了。同時招募近4000名文案,大智大學匯聚壹堂,藝林翰海,盛況空前,歷時10年。到1782,初步完成編制;從1793開始完成。花費巨大,這是“抗幹興”在文化史上的具體體現。乾隆三十八年(後1773),四庫全書館成立不久,社長們考慮到這本書涵蓋了各個時代,數量會很多,就提出了經、史、書、集的分色裝幀建議。全書完成後,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分別用四種顏色進行裝飾,即經典部為綠色,歷史部為紅色,分科為白色,收藏部為灰黑色,以備檢閱。由於《四庫全書總目》卷數眾多,不易閱讀。乾隆上諭下令編書目,書目只記載書名、卷數、年份、作者姓名,以便學者“從書目中找摘要,從摘要中得全書”。乾隆三十九年(1774),主編紀昀、劉等人奉乾隆皇帝之命,將書籍抄錄成《四庫全書》,按歷史子集四部逐壹刊行。如有需要特別說明的問題,請簡單寫幾句。此書於乾隆四十六年告壹段落,共二十卷。其實是《四庫全書目錄》的刪節版。中國古典文化典籍的分類,始於西漢劉向的七觀。西晉荀序確立了經、史、子、紀四大分類。隋唐以後,皇家圖書館、秘書省、翰林院等重要藏書場所,均按經、史、書、集四庫藏書,稱為“四庫書”。清乾隆開設“四庫全書館”,編纂時定名為《四庫全書》。由於《四庫全書》的編纂,許多清代以前的重要典籍得以完整保存。《四庫全書》壹共有七本,分別保存在故宮的文遠館、盛京宮(今沈陽)的文水閣和北京圓明園的源頭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的金文館。這是北四閣,也叫內廷閣,只供皇族閱讀。另外三個分別位於揚州的文慧閣、鎮江的文宗閣和杭州的溫嵐閣,即浙江三閣,又稱南三閣,允許讀書人入閣讀書。在近代中國,由於戰亂不斷,七部《四庫全書》中只有三部保存完整。文慧館和文宗館的藏品在第壹次鴉片戰爭中被毀。文淵閣的藏品被英法聯軍燒毀;《文蘭閣》中的很多藏書都丟失了,但後來基本上被完整復制,但不是原著。1948年,國民黨政府離開大陸,前往臺灣省,將故宮博物院的部分珍貴藏品運往臺灣省時,將《四庫全書》最珍貴的藏品——文淵閣帶到了臺灣省,文淵閣的《四庫全書》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因為《四庫全書》是乾隆編纂的,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稱之為“吉谷祐文”,但實際上是“載於征”,大量書籍被收、禁、刪、毀。根據幾本禁書書目和有關記載,全部銷毀2400余種,銷毀圖書400余種,鏟燒圖書七八萬冊。同時大興“文字獄”,四庫全書開篇後,10年“文% D”48例。
《紅樓夢》第十八回,袁春親自點了四部戲:《奢宴》、《乞靈》、《仙緣》、《離魂》。嚴昊是李煜筆下的壹把折雪。李漁是明末清初的壹位偉大的劇作家。他的《壹把雪》是對嚴嵩父子“富如仇人,強如武力”的攻擊。《乞靈》是清初偉大劇作家洪升的《長生殿》中的壹個折本。長生殿的創建歷時十年,最終於康熙二十七年完工。原憲出自湯顯祖的《邯鄲記》。《離魂》出自湯顯祖的《牡丹亭》。湯顯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