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

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

霧鎖江南,寶親王是什麽人?便是鈕祜祿皇後從陳世倌家裏換來的兒子,取名弘歷。

 康熙皇帝在二十四年間先後六次南巡,分別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十八年(1689年)、三十八年(1699年)、四十二年(1703年)、四十四年(1705年)、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南巡從北京出發,由山東入江蘇,涉江而南到蘇州、南京、杭州,最遠是渡過錢塘江到了紹興。康熙的南巡較為務實、勤勉,也很簡樸,他的臣民不會忘記,當南巡的時候,船泊於鄉間,而皇帝燈下讀書至午夜未歇。康熙皇帝第壹次下江南時,途經多個城市卻沒有停留,晝夜行船三百六十余裏,住宿多在船中夜泊。其次選擇地方官員的府邸、運河岸邊的寺廟作為臨時居所,很少修建行宮。康熙南巡的主要目的是視察水利河工,沒有半點遊玩的意圖。在行船途中,政務也從未荒廢,他與在京城壹樣,每日例行處理奏章,並撰寫《南巡筆記》。其中有壹段很生動地記述了他平日的生活方式:夜坐舟中,與侍臣高士奇談論古今興廢之跡,或讀《尚書》、《左傳》及先秦兩漢文數篇,或談周易,或賦壹詩,每至漏下三十刻不倦,日以為常。

康熙皇帝的南巡自始至終貫穿著治世的目的、求索的意圖與偉人的風範。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的第壹次南巡,為了爭取江南士大夫的支持,康熙皇帝在途中祭拜禹陵、孔廟、明太祖陵,以此爭取江南士大夫及明代遺民的支持,取得了壹定的效果。十壹月初壹,康熙抵達江寧(今南京),初二壹早,就先派遣內閣大學士席爾達於明太祖陵讀文致祭,後親率內閣大臣、部院官員、侍衛壹起前往祭明太祖。康熙皇帝本人極為推崇明太祖朱元璋,為了表示對朱元璋的尊敬,他由甬道旁前行,並行三跪九叩禮至二門外,又於寶城前三奠酒。當時,江寧的平民百姓數萬人在場,追憶前朝,又目睹此情此景,盡皆感慨流淚。

此外,康熙把自己在紫禁城與避暑山莊中潛心研習的西洋測繪方法廣泛應用於南方河流的實地勘測。他利用歐洲的儀器、公式、圖表準確地測繪了黃河、淮河、洪澤湖的水位及周邊地勢,並且親自潛心鉆研治理方法,應用於工程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治理成效。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熱愛科學的康熙皇帝在南巡歸途中接見了清代大數學家梅文鼎,向他請教並與他探討數學問題整整三日,毫無倦意。多年以後,康熙皇帝將梅文鼎的孫子梅玨成召入京城,將自己研究多年的西洋代數傳授給他。

而乾隆下江南就完全不同了,似乎他留給江南的盡是流傳於街頭巷尾的傳說故事。他縱橫於市井、街頭、茶館、青樓之間,瀟灑的身影周圍簇擁著無數傾國傾城的南方佳麗。他的身世在江南糾結成壹個紛繁的巨大謎團,引發了野史、小說、戲曲、影視劇的大肆追捧。乾隆皇帝的個人生活與榮耀的血統在江南全都陷入了空前的混亂與崩潰。無數俗文化販賣者的爭相傳播,讓不同面貌的他在銀屏上大肆演繹著光怪陸離的八卦傳說和豐富多彩的愛情故事。壹時間,中國文學與影視作品充斥著這位帝王的喜怒哀樂和恩怨情仇。銀屏上到處閃耀著他各色各樣的身影,流傳著各種各樣的版本,以致使人厭煩。嚴肅的歷史學者呼籲對清宮“戲說”作品的數量加以限制,但這仍阻擋不住這位清高宗乾隆皇帝在俗文化的演繹中狂瀉而出的風流韻事。這壹切是有民俗文化作為基礎的,乾隆皇帝的各種故事自古就在江南精致的房屋、小巷和潺潺的流水中傳播,為平民百姓所津津樂道。盡管這些故事為學院派歷史學家所不屑,但其中卻蘊含著江南民間特有的塵俗趣味。諸如“乾隆在江南縱情聲色,皇後醋性大發,投水自盡”的傳說,“大和尚登山途中向乾隆諂媚,致使大皇帝將身上所有物品盡行賞賜,最終裸奔下山”的故事,甚至“乾隆包養美貌江南尼姑,為她在北京修建行宮和蘇州街”的故事等等,不勝枚舉。如果壹定要去考證這些民間傳說的歷史真實性,將它們壹壹駁倒,反而顯得無聊了。

乾隆皇帝壹生中曾有六次南巡,分別為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其中有四次駐蹕在浙江海寧陳家的私園中。這引起了後人對他身世的猜疑: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四次到海寧,而且每次都住在陳家,陳家人與乾隆是什麽關系?陳氏夫婦是否為乾隆的親生父母?這壹問題看似荒謬,但其實有廣泛和復雜的成因。人們對乾隆下江南赴海寧的這個疑問並非空穴來風,它牽扯到清代影響最大的“懸案”之壹——乾隆身世之迷。

乾隆身世之迷是清宮四大疑案之壹。首先是他的出生地存在疑點:浙江海寧?熱河避暑山莊?北京雍和宮?這個問題在史學界和民間流傳著不同的版本,而這些版本又為人津津樂道。由於乾隆的出生地直接關系到他的生母是誰:浙江海寧陳夫人?熱河女子李佳氏?滿洲貴族鈕祜祿氏?而他的生母又直接關系到他的血統——他是漢人?還是滿人?還是滿漢混血?疑點涉及到血統,因此,乾隆身世之謎在辛亥革命以後的壹段時間裏甚至成為壹個敏感的政治問題。然而,現代人眼中民族與政治的爭端已然淡化了,人們的關註更多是出於對歷史考證的熱衷或獵奇的興趣。

在民間最為深信也流傳最廣的是晚清天嘏所著的《滿清外史》中《弘歷非滿洲種》壹節關於乾隆身世極具顛覆性的說法。書中稱,乾隆即非生於熱河避暑山莊也非生於北京雍和宮,而是生在浙江海寧朝臣陳世倌家。此外,這種說法為人深信的原因是有實物為證的。海寧陳家有乾隆親筆題寫的兩塊堂匾,壹塊是“愛日堂”,壹塊是“春暉堂”。“愛日”二字是指兒子孝順父母,出於《法言》“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不可得而久者,事親之謂也。孝子愛日。”感嘆奉事父母的日子不能長久,因此對與父母相聚的每壹日都倍感珍惜和眷戀,此為“愛日”。“春暉”則出自唐代詩人孟郊的名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遊子吟》這段詩句完全是兒子感念母恩的真情流露。題寫這塊匾額的乾隆如果與陳世倌沒有血緣關系,怎麽會題匾以示報答“春暉”呢?按照這個傳說,如果乾隆是陳世倌夫婦的兒子,那麽他就完全是漢人,沒有半點滿洲血統。也就是說,自乾隆朝開始,清王朝實際上就是漢族王朝。因此,這種說法的確是極具顛覆性。除天嘏所著的《滿清外史》之外,20世紀初著名的歷史作家蔡東藩也秉承這種說法,蔡氏在其《清史演義》中提到:相傳鈕祜祿氏,起初為雍親王妃,實生女孩,與海寧陳閣老的兒子,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鈕祜祿氏恐生了女孩,不能得雍親王歡心,佯言生男,賄囑家人,將陳氏男孩兒抱入邸中,把自己生的女孩子換了出去。陳氏不敢違拗,又不敢聲張,只得將錯便錯,就算罷休,之後,1925年出版的許嘯天著的《清宮十三朝演義》也如是說:寶親王是什麽人?便是鈕祜祿皇後從陳世倌家裏換來的兒子,取名弘歷,書中稱,乾隆後來從乳母嘴裏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便以下江南督促河務的名義到浙江海寧去見陳閣老夫婦,但當時二老已經去世,乾隆為報答父母的恩情,只得到陳氏夫婦的墓前行大禮,行禮時周圍用黃幔遮擋。這個情節在小說《書劍恩仇錄》裏也有演繹。香港著名作家金庸撰寫的《書劍恩仇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而書中最大的懸念就是乾隆的身世之謎。乾隆朝最大的反清復明幫會紅花會的總舵主於萬亭涉險潛入紫禁城,將乾隆的母親陳世倌夫人的手書交給乾隆,信中詳述了當年在雍王府掉包的經過,稱乾隆左股有壹塊朱記。乾隆帝大驚之下,連忙詢問自幼撫養自己的乳母廖氏,方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原來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四皇子允禎的側妃鈕祜祿氏生了壹個女兒,不久聽說大臣陳世倌的夫人同日生產,命人將小兒抱進府裏觀看。哪知抱進去的是兒子,抱出來的卻是女兒。陳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駭之下,壹句都不敢泄漏出去。然而,這個故事已經被各種事實證偽,它完全是壹個虛假的傳聞。首先,歷史學家孟森做過考證:海寧陳家確有“愛日堂”和“春暉堂”兩塊禦書匾額,也確是為贊頌父母的恩情而題,但分別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和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陳家在朝中做官的侍讀學士陳元龍、陳邦彥奏請康熙皇帝題寫後賞賜其父母的。而傳說中的乾隆生父陳世倌,在清宮檔案中也有所記載:乾隆六年(1741年),陳世倌升任內閣大學士後,因起草諭旨出錯被乾隆斥責“少才無能,實不稱職”。之後將他革職。如果乾隆當時並不知道自己無情奚落的這個陳世倌竟然是自己的親生父親,那麽他知道內情後,六下江南,四赴海寧,住在陳家花園,就應該上演“報父母恩,墓前行大禮”的壹幕了。但是這並沒有發生,乾隆到海寧的目的只有壹個,按他自己的話說是“海寧往何為?欲觀海塘形”,也就是視察耗費巨資修築的錢塘江海塘工程。

從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開始,錢塘江海潮北趨,海寧壹帶潮信告急。壹旦海寧壹帶的大堤被沖毀,那麽臨近的蘇州、杭州、嘉興、湖州,這些全國最富庶的地區將會被海水淹沒,成為澤國。乾隆皇帝從“海塘為越中第壹保障”的認識出發,四次到海寧親自檢查海潮屏障魚鱗石塘,以確保萬無壹失。海寧岸邊的地形和土質很不理想,施工難度很大。負責修建海塘的官員在具體措施上意見不壹,有諸多分歧。因此,乾隆皇帝必須親臨現場視察,對海塘修建的關鍵部分做出決策。最終,在乾隆皇帝密切的關註和巨資投入下,海寧壹帶建起了堅實可靠的魚鱗大石塘,牢固地抵擋住海潮的侵襲,使當地民眾的生命、房屋、土地得以保全。魚鱗石塘全部用整齊的長方形條石丁順上叠,自下而上壘成。每塊條石之間用糯米漿靠砌,再用鐵鋦扣榫,層次如同魚鱗,並加幫土墩塘。其背水則以地壅固加厚,並形成地堰,工程浩大。中國歷史上歷代君王都十分重視海塘的修建。現存的海塘大多為清代重修,因從縱面看形似魚鱗,故稱“魚鱗大石塘”。時至今日,經過了兩百多年的海水沖刷,海寧石塘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當年的海寧是個偏僻的縣城,陳家花園是當地唯壹像樣的房子,所以乾隆四次赴海寧都住在那裏。乾隆皇帝還將陳家花園賜名“安瀾園”,以勵治水之誌。乾隆回京之後,在圓明園仿造了壹個安瀾園,而且還寫了壹篇《安瀾園記》,希望百姓遠離江河湖海泛濫之苦,這更讓海寧陳氏安瀾園在民間名聲大噪。海寧陳氏安瀾園位於鹽官鎮西北隅,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在宋、明、清三代都是江南名園之壹。南宋時為安化郡王王沆(王國維的祖先)故園。明代中葉,太常寺少卿陳與相(陳元龍曾祖)得之,該園經歷了元代的荒蕪,尚遺存池塘、土坡及壹些百年老樹。陳與相便依園林原來的形貌而重新復建,重新修建了竹堂、月閣、流香亭、紫芝樓、金波橋等亭臺樓閣。陳與相號“隅陽”,在園林復建完畢後便取名為“隅園”,而民間則俗稱“陳園”。到了乾隆朝,這座園林傳與清代文淵閣大學士陳元龍,陳元龍在隅園的故址再度擴建,占地增至六十余畝,並大量種植了花草竹木,雇用能工巧匠裝修整治,希望自己告老還鄉後能在此安度晚年。八十二歲時,陳元龍終以大學士乞休故裏,心遂初願,所以將“隅園”改名為“遂初園”。這座園林池水幽深,林木恬靜,房舍古樸,保存了明代園林特色。到陳元龍的兒子陳邦直時,更是再度擴建這座園林,占地增至百畝,含樓臺亭榭近四十所,達到全盛。

清代文人沈三白在《浮生六記》中對這座園林推崇備至:遊陳氏安瀾園,地占百畝,重樓復閣,夾道回廊;池甚廣,橋作六曲形;石滿藤蘿,鑿痕全掩;古木千章,皆有參天之勢;鳥啼花落,如入深山。此人工而歸於天然者。余所歷平地之假石園亭,此為第壹。

在明清時期,安瀾園與南京瞻園、蘇州獅子林、杭州小有天園並稱為江南四大名園。而乾隆皇帝也直白地表示,駐蹕陳家花園是因為“喜其結構至佳”,而且這座園林景色宜人,在園中就可以聽到海潮的聲音,所以乾隆皇帝每次駕臨海寧都要駐蹕此園,流連忘返。這成為乾隆被民間傳言為陳家後代的主要原因。

江南行宮,乾隆皇帝在江南確實留下了壹些讓人迷惑的歷史疑問,他曾居住過的房子被人們稱作“行宮”,而那些乾隆皇帝每次都會臨幸的地方,就成為了名勝古跡,它們保存著歷史的蛛絲馬跡,成為那些民間傳說的有形載體。其實,這些地方所承載的真正歷史,沒有那麽多波瀾起伏。乾隆曾六下江南,他固然有遊山玩水的算,但主要的目的還是視察江南的水患。龍王廟與虹飲山房都是乾隆皇帝入住次數比較多的江南行宮。龍王廟為康熙所建,乾隆駐蹕五次。虹飲山房是徐士元的私宅,乾隆駐蹕六次。但這些地方似乎都沒有引起過什麽波瀾。

與治水相關的行宮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江蘇北端的大運河畔的宿遷龍王廟。龍王廟坐落於宿遷西北二十公裏處的古鎮皂河,緊鄰大運河,這裏自古就是黃河和運河泛濫的災區,有洪水走廊之稱。此地在元末明初曾建有壹座“草堂廟”。據說康熙年間,由於這裏頻發洪災,草堂廟的主持多方奔走,籌集善款,賑濟當地的災民,深受鄰裏鄉親的愛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視察,禦船泊在此處時,正巧是這位高僧壹百四十壹歲生日。康熙皇帝為他親筆題寫了壹副壽聯:“甲子重逢三七歲月,古稀雙度壹載春秋。”以此褒獎他歷年來的義舉。同時,康熙皇帝為了祈禱人民免遭洪水的侵襲,決定在此地建造壹座“安瀾龍王廟”,供奉大禹王、東海龍王與五湖四海神的塑像。落成後的龍王廟規模宏偉,氣勢磅礴,布局嚴整,軸線分明。整體呈長方形,雙重圍墻。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十七座主體建築,牌樓、亭臺、殿堂主次清晰、錯落有致、金碧輝煌。廟宇中的參天大樹掩映其間,更增幽深之意境。龍王廟建築群分為六大部分。最南端為古戲樓,額枋上懸掛“奏平成”鎦金匾壹塊,上下門懸有“陽春”、“白雪”金匾各壹塊。該戲樓主要用於壹年壹度的初九廟會及清帝駕臨時看戲之用。1976年戲樓被拆,現僅存石基。古戲樓向北,為青磚鋪設的寬闊廣場。廣場兩邊有兩根六丈高的木質神桿,神桿兩邊有相對應的“河清”、“海晏”牌樓。乾隆皇帝下榻龍王廟,都是從“河清”、“海晏”牌樓門進出的。廣場北側是山門,亦稱禪殿。禪殿大門的兩旁,置放兩尊清中前期的皇家石獅,雄獅重噸,雌獅重噸。石獅的造型為前腳直立,後腳盤曲,昂首挺胸,雄強威猛。多年以後,乾隆皇帝也從大運河順水而下抵達此地,六次南巡中,他有五次都在這座龍王廟裏祭祀、下榻,並建亭立碑,帑金修繕。龍王廟的禪門上方鑲嵌著乾隆皇帝禦筆題寫的“敕建安瀾龍王廟”鎦金禦匾和壹方“乾隆禦筆”印。

龍王廟內的禦碑亭六角重檐攢尖頂的金黃色琉璃瓦屋面,內外兩重亭柱,凝重端莊,酷似清朝皇室成員的冠帽,具有皇家獨有的高貴氣派。亭中的禦碑高約四米,碑身正面刻有禦制碑文,主要內容記敘了康熙建廟的原由和經過。碑身背面刻有乾隆的詩文。乾隆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五次來此下榻,每次都留下禦筆詩文,前後歷時四十八年才完成此碑。詩文中表達了乾隆皇帝對於當時國家大事的種種憂慮:西北邊境叛亂侵擾、江南水患不斷、黎民百姓流離失所……似乎這位壹生自命不凡的大清皇帝在這個運河旁的寺廟中把壹切煩惱都傾訴於此。龍王廟的大殿內供奉四大金剛坐像,分別持寶劍、雨傘、琵琶、蟒蛇,象征“風調雨順”,佛像造型逼真,堪稱佛教藝術精品。乾隆的寢宮在龍王廟中軸線的最北端的禹王殿,壹米高的須彌臺上坐落著二十多米高的豪華殿宇,殿宇分為上下兩層,占地三百六十平方米。殿前的院落內植有柏、柿、桐、椿、槐、楊六樹,取意“百世同春”、“百世懷揚”,象征大清江山世世代代興旺不衰。經雍正、乾隆、嘉慶各代皇帝的復修和擴建,龍王廟形成了現在占地三十六畝,周圍紅墻,三院九進的北方宮殿式建築群。

揚州天寧寺始建於東晉,相傳為名相謝安的別墅,後由其子司空謝琰請準舍宅為寺,名謝司空寺。武周證聖元年(695年)改為證聖寺,北宋政和年間,宋徽宗賜名“天寧禪寺”。明洪武年重建,正統、天順、成化、嘉靖間屢經修葺。清代列揚州八大古剎之首,康熙六次南巡,五次駐蹕揚州,其中有兩次駐蹕天寧寺內。乾隆帝二次南巡前,於寺西建行宮、禦花園和禦碼頭,禦花園內建有禦書樓——文匯閣。

小艇沿流畫槳輕,鹿園鐘磐有余清。門前壹帶邗溝水,脈脈常含萬古情。作為揚州歷史最悠久的佛教名剎,天寧寺不僅是康熙與乾隆南巡時的行宮所在,而且是曹寅受命設局刊刻《全唐詩》、纂修《佩文韻府》的場所。天寧寺內收藏了大量漢代、唐代、清代的文物。它的藏品與其自身的建築和歷史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木瀆古鎮上有壹座虹飲山房,是乾隆皇帝在江南的另壹處著名行宮。虹飲山房就建在運河支流胥江的香溪岸邊,門前有禦碼頭和禦碑亭。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天,乾隆皇帝首次南巡,就在此碼頭舍舟登岸,這座碼頭也從此更名為禦碼頭。虹飲山房主人徐士元是個落第秀才,他家境富有,且生性喜愛自由,壹生不慕功名,以閑雲野鶴的生活為樂。每當朋友來拜訪他,他就與朋友在自家園中吟詩作對,縱酒歡歌。徐士元酒量非常大,酒到杯幹,千樽不醉。朋友之為“虹飲”,這座“虹飲山房”由此而得名。

乾隆也是徐士元的朋友之壹,因此他六下江南時,每次都要駐蹕在這座虹飲山房,徐士元在這裏陪同乾隆下棋、喝茶、看戲。乾隆的隨臣劉墉、和珅、紀曉嵐也曾數次下榻於此。因此民間壹直稱虹飲山房為“乾隆宮”。虹飲山房的花園名為“秀野園”,園中間是壹所花廳,花廳中有壹把康熙皇帝當年南巡駐蹕靈巖山行宮時使用的九龍金椅,是由千年紫檀木精雕細刻而成。乾隆對祖父遺留的這把龍椅愛不釋手,特地把它從靈巖山行宮移到虹飲山房使用。虹飲山房迎賓中廳的布局非常嚴謹、厚重,門廳與舞彩堂、戲臺等建築自南而北排列。徐士元在乾隆第壹次下江南之前特意造了高大寬敞的大戲臺以供使用。最終這座大戲臺達到了預想的效果:乾隆皇帝看得興起,親自登臺舞劍助興。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曹家與康熙皇帝素有淵源。曹璽生前深受康熙器重,康熙二年(1663年),康熙皇帝親授曹璽江寧織造,賜予曹璽蟒服、加正壹品官階,還曾為他寫過“敬慎”匾額及禦制詩文。曹璽就任江寧織造後,大規模改造了府邸。他派人在院內廣植樹木,修建房屋。並建壹亭名“楝亭”作為讀書之所,賦詩詠嘆:我聞楝亭下,嘉樹多婆娑。書卷擁百城,尚友自吟哦。

曹璽的夫人孫氏曾經擔任康熙皇帝年幼時的保姆。曹璽的兒子曹寅曾擔任康熙的伴讀(另壹說是禦前侍衛)。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曹璽在江寧織造任上去世,康熙親至江寧悼念,命曹寅留在故土為父親守喪,並委任他繼承父親的事業,管理江寧織造署。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曹寅出任蘇州織造。康熙三十壹年(1692年),曹寅正式調任江寧織造。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駐蹕在江寧織造署時,曾面見孫氏(孫氏非曹寅之母,曹寅生母是曹璽的另壹個妻子顧氏),並賜“萱瑞堂”匾額。陳康祺的《郎潛紀聞三筆》中對此有所記載:

康熙己卯夏四月,上南巡回馭,駐蹕於江寧織造曹寅之署,曹世受國恩,與親臣世臣之列。爰奉母孫氏朝謁,上見之,色喜,且勞之曰:“此吾家老人也”。賞賚甚渥。會庭中萱花盛開,遂禦書“萱瑞堂”三字以賜。

這座“萱瑞堂”被認為是曹雪芹所撰《紅樓夢》中“榮禧堂”的原型。康熙皇帝六次南巡,除第壹次駐蹕在江寧將軍署,其余五次均駐蹕於江寧織造署,其中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及以後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都由曹寅承辦接駕大典。此外,曹寅的兩個女兒都嫁給親王為妃。

曹璽是曹雪芹的曾祖父,曹寅是他的祖父。康熙五十壹年(1712年),曹寅病逝,在江寧織造任職二十二年,駐江寧二十年。曹寅的兒子們——也就是曹雪芹的伯父曹颙、曹子承父業,繼任江寧織造近六十年。在歷史上,南京的絲織業壹直負有盛名,三國東吳、東晉、南朝時期,都曾在建康(今南京市)設立錦署(織造署)。在清朝,江寧的絲織業繼承了優秀的傳統,江寧織造署的絲綢產品——金陵雲錦只供皇帝和親王大臣使用,高度壟斷了當時的服裝奢侈品市場。江寧織造署規模弘大,***有三個工場:壹在西華門,壹在常府街橋邊,壹在北安門的靼韃城(即明皇城)。江寧織造署擁有織機三萬多臺,男女織工逾五萬,關聯產業解決當地民眾就業二十多萬人,歷年的產值都超過壹千萬兩白銀。江寧織造署裏的金陵雲錦生產規模和工藝創新也在康熙年間達到頂峰。金陵雲錦因其燦若雲霞、美若綺雲而得名,是我國絲織工藝中具有優秀藝術傳統、鮮明地方特色和獨特藝術風格的織錦。金陵絲織生產的開端,最早追溯到南朝,而“雲錦”的形成和發展則是在元、明、清三代。金陵雲錦集歷代織綿之大成,在元、明、清三朝均為皇家禦用品。

江寧織造署不僅是清代舉足輕重的輕工業部門,還是江南重要的政治部門,可直接向清政府報告江南地區的各種情報,因此只有清帝的親信及內務府大臣才可擔任,其地位僅次於兩江總督,所以權勢顯赫。不僅如此,曹寅與妻兄李煦輪流兼任設在揚州的兩淮巡鹽監察禦史,曹家還曾兼理江南的制銅部門,在上述領域握有壟斷的特權。六十年間,曹家勢力逐漸擴張,成為江南舉足輕重的豪族。雍正二年(1724年),曹雪芹誕生在江寧織造署內,自幼生活在“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的環境中,他的童年記憶充滿了這個家族鼎盛時期奢華生活壹個又壹個繽紛多彩的場景,這壹切根植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化作成年以後淒美絕倫的夢幻,同時也表現在《紅樓夢》中花團錦簇的貴族生活場景。但是,江寧織造署並不確定是《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據壹些紅學家的考證,大觀園可能來自曹氏家族位於南京小倉山的隨園,或來自位於北京柳蔭街的恭王府。由於北京恭親王府至今遺跡尚存,所以傾向於此的紅學家有更多的證據。然而,江寧織造署是曹雪芹生活多年的地方,它對曹雪芹必定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乾隆皇帝南巡時,顯赫的曹氏家族已經衰落。乾隆十六年(1751年),兩江總督尹繼善為迎接乾隆皇帝南巡,在江寧織造署的基礎上大興土木,將其改造為乾隆行宮,現在南京“大行宮”的名稱便由此而來。整個行宮內假山圍繞,清溪穿流,花木蔥蘢,流水潺潺,樓榭亭閣布處其間,有綠靜榭、聽瀑軒、判春室、鐘中亭、塔影樓、彩虹橋、釣魚臺等勝景。大行宮後不幸毀於火災。太平軍占據南京時,在原基址上建天王府。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天王府又被焚毀。清朝末年,大行宮壹帶辟為馬路。現在的南京市大行宮街區就是清代江寧織造署的所在地,但行宮本身卻已無跡可尋。

乾隆皇帝駐蹕過江寧織造署所改建的行宮,但他的身世之謎與曹家並無幹系,而洶湧的俗文化與四平八穩的正史卻構成了強烈的反差:關於乾隆生母的各種傳說中,最為荒謬的說法來自某些紅學愛好者們,他們“考證”出,曹雪芹有個深深相愛的女朋友,該女友不慎懷了曹雪芹的孩子,但很快被選入雍親王府,得到雍正的寵愛,生下乾隆。鑒於《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壹向被視為曹雪芹滿懷深情所刻畫的女友,那麽這種說法即認為乾隆的母親是林黛玉。誠然,這種說法是極具顛覆性的,它不僅顛覆了清史和文學史,而且在虛構與現實之間架起橋梁。那麽,乾隆的身世為何在江南引起如此大的波瀾?他究竟出生在何地?《清史稿》中的孝聖憲皇後(雍正即位後封為熹貴妃,乾隆即位後加尊號為崇慶皇太後,去世後謚為孝聖憲皇後)究竟是不是乾隆皇帝的生母?

康熙辛卯肇建山莊,皇父(乾隆)以是年誕生都福之庭。——嘉慶

  • 上一篇:浦發信用卡權益
  • 下一篇:火影忍者卡片收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