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宋徽宗的《池塘秋夜圖》局部放大,信箋上可以看到若隱若現的草卷裝飾,還塗有雲母狀的夜光物質,同樣有著不同角度的五彩斑斕,典雅華貴。除了眾所周知的霸氣花賭“天下壹人”之外,這種花紙也是帝王專用物品,代表了宋代最高的制作技術水平。
1?
記事本是古代精美加工紙張的總稱。用於寫信或寫詩等的壹小片信紙。,被稱為書寫紙,也稱為詩紙。
花卉文具又稱“彩色文具”,有不同的圖案和顏色。壹般規模較小。後人把對聯紙等有裝飾圖案的大紙歸類為文具。有染色、打蠟、壓光、灑金、描金、泥塑、彩繪、雕版。精致典雅的木刻水印文具自明清以來壹直為文人所珍愛,但它起源於東晉初期。
在紙出現之前,中國主要的書寫材料是竹簡和木簡。寫完後,系上繩子,用泥巴封住,就完成了壹封“封”字,這也是“信”字的由來。
東漢蔡倫造紙術,但字母名稱仍沿用,只是書寫用紙晚了壹點。直到雕版印刷的出現,用棗木或梨木反過來雕版,用墨水在紙上印刷,就形成了頁面。成語“付梨棗”指的是手稿的雕版印刷;我們把手稿交付印刷,並給它起了個綽號叫“付梓”,這也是壹種歷史傳承。板上的題字叫“梓”。
文具有了新的發展。
唐劍芬芳多彩,五色爭奇;才女薛濤把紙剪成紙條貼合絕句的四字空間。采摘芙蓉花、紅花染色,壓平陰幹,在文具上撒花瓣是給薛濤的,也叫桃花文具、浣花文具、紅文具。
宋健飄逸,紋路深沈;最愛花文具的蘇軾,依稀能分辨出《九劉鐵》中的花卉圖案。“屏帖”,幾何圖案排列有序;而“見帖”上布滿牡丹草紋,鳳鳥穿梭,奢華低調。
到了明代,彩色套印技術得到了發展。第壹塊木板印出線條,第二塊印出紅色,第三塊印出綠色的部分……,這叫鬥印,甚至出現了有凸起花紋的拱形花。隨著批量印刷技術的發展,文人的審美趣味日益高漲。除了信件之外,還有信件,信件,信件,信件,信件,信件,信件,信件,信件,信件,信件。 第壹句話的意思是:信,信,信,信,信,信,信,信,信,信,信,信。
因為文人往往自己設計制作文具,高雅不落俗套。它不僅用於書寫和繪畫,也是傳統藝術的載體。
鄭振鐸先生的描述:“光明與黑暗之間,沒有猶豫。雖然有壹片葉子的痕跡,但是光註意手是不夠的,怕掉樣。力輕,色急,畫家管,比畫家還多。”《十竹齋筆記》再版是在民國二十三年,古人的苦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和魯迅先生還編印了《北平筆記》,也是精益求精。
2?
第壹,要說文具,得先說紙。
作為四大發明之壹,由樹皮、舊麻布、舊漁網制成的“蔡侯紙”出現在東漢,以蔡倫而聞名。之後,樹皮、竹子和草被用來造紙。根據原料的不同,古代文具用紙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麻紙,麻紙的原料有苧麻、大麻、亞麻等。,統稱為麻紙。始於西漢,盛於隋唐,衰於宋元,亡於明清。麻紙無光澤,纖維束多,易著墨,韌性強,耐老化。
皮紙,主要原料有樹皮、桑皮、檀香皮等。始於東漢,逐漸取代麻紙。產於浙江、安徽、河北等地。上等紙、制作精良的薄紙或宣紙。但紙張略厚,纖維束較多。
竹紙始於宋代,南方竹子是其主要原料。因為成本低,所以壹出現就取代了皮紙。竹紙薄度適中,有黃、白兩種,多為淡黃色。表面光滑,背面略澀,有砂粒和稭稈棍。韌性差而脆,簾紋寬度有寬有窄,隨年代由兩指變為壹指。
二、歷史上比較著名和常見的論文:
薛濤的文具,相傳是唐代才女薛濤設計的。是壹種長寬適中的文具,方便寫詩。最初用於寫詩,後被用作書寫紙,甚至用於官方的國書,流傳至今。
程心唐紙據說是南唐皇後李煜制作的。蔡襄有著名的《程心唐紙帖》,梅也稱贊其“滑如春冰,密如繭”,可見其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始於唐代的金素紙,是專門用來抄寫佛經的名紙,染有黃蘗,兩面磨光。到了宋代,演變成壹種釉面的金蘇山藏經紙,源於印經的盛行。為了滿足需要,在漳州是專制的“硬黃紙”。因為海鹽金素寺抄的經書實在太多了,《金素鑒》得以傳承。質地堅硬致密,光線半透明,有暗斑。防蛀防水,雖然延續了幾千年,卻像壹個新的體系。
謝是宋初謝靖楚創作的壹種經加工染色的紙。謝受薛濤文具的啟發,在益州制作了“十種文具”,即十種顏色的信紙。五顏六色,淡雅有趣,有絳、粉紅、杏紅、明黃、深藍、淺藍、深綠、淺綠、青翠、輕雲等十種,就像薛濤的筆記壹樣有名。
朝鮮紙又稱朝鮮紙,產於古代朝鮮。棉繭而成,白如絲,韌如絲,用於書寫,可愛作墨。大部分是厚窗簾,紙線大,比白紙還厚。在中國,朝鮮紙多為桑皮紙,清幹時也有仿朝鮮紙的。
水紋紙,又稱“壓花紙”。除了窗簾,光線還可以顯示閃亮的線條或圖案。有兩種方法:壹種是在紙簾上用線織出壹種紋理或圖案,凸起在簾面上。造紙的時候,這裏的紙漿比較薄,所以紋理會發光,出現在紙上。二是將雕刻好的木質模型用力壓在紙上呈現出來。現代的有水印的證券紙和流通紙大多是在此基礎上制作的。
華凱紙,又名桃花紙,因產於浙江開化縣而得名。雖然薄且硬朗,有窗簾但不明顯。始於明代,清初至乾隆時期廣泛使用。被列為名貴紙制品,專門用於清代印書,武英堂,揚州書店。
石蓮紙是明清時期著名的優秀竹紙,由嫩竹制成,又稱竹連四紙。產於福建、江西壹帶,色白,表面光滑,背面略澀,無草棍、皮屑粘連,簾紋約壹指。多見於乾隆以後的書籍,是現代古籍修復的必備紙張。
3?
學習最好的紙是文具,最好的是文具。獨特的情調,常用於詩詞歌賦,魚鵝。
文具的使用在清末民國時期達到頂峰。這組翁同龢的書信色彩斑斕,美輪美奐,引人入勝。
明末以後,大部分的文具被組裝成冊,集繪畫、書法、篆刻、印刷於壹體。在尖山村賣的時候方便展示。最著名的有《羅旋編骨簡鋪》、《朱軾齋簡鋪》和《梅文齋柏華食簡鋪》:
《羅旋辨骨劍》為明代天啟六年(1626)吳發祥所刻。是目前傳世最早的,堪稱古代拱花文具譜第壹。是中國早期的木刻彩印精品。
《註釋譜》是明代嚴繼祖所編,吳發祥所刻,分上、下卷。上冊有嚴自撰自序三頁,詩八首,敘藍、飛白、博物、贈禮、玉、雉草、雜稿;第二冊共八項,分別是選石、遺贈、仙人、行而不走、尋奇、育龍、擇棲、雜稿。
明崇禎十七年(1644)胡所刻《十竹窟筆記》是我國水印木刻的巔峰之作。它以“版”和“拱花”的運用成為世界印刷史上的壹個亮點,被譽為“彩色套印版畫的開端”。裏面有清宮、石化、博古、題畫詩等近300種圖案,蔚為壯觀。魯迅先生稱之為“士大夫清戲文化的最高成就”,對日本浮世繪乃至西方現代藝術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百花詩話》,2套。光緒壬辰年(1892),天津紙局溫美齋邀請張兆祥繪制《百花詩話稿》,成為我國古代筆記的代表作之壹。每幅畫都畫著各種各樣的花,五顏六色,五彩繽紛。
從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魯迅和鄭振鐸在琉璃廠尋找了300多種文具,編成了《北平筆記本》1934。《線裝書》六卷,沈建世題寫,魯迅作序,印數200套。
每壹件文具都是壹幅高超的藝術拓片,用濃墨染玉的文具,是壹種用之不盡的感覺和感悟。舊時代文人的品味是向往的。然而,書寫紙的美好,隨著筆墨的消逝,也漸漸變得像壹間鎖著的閨房,令人尷尬。
昨夜西風雕碧樹,我獨自上高樓,望天涯。
要送花花綠綠的文具和尺子,哪裏知道山長水廣!
全文完畢,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