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黃帝的後代是誰?——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

黃帝的後代是誰?——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

雖然炎黃是中國歷史記憶中的當代人,但顏地被描繪成蠻荒時代的富有酋長,而黃帝則是文明帝王的雕像。這兩幅畫像表明,戰國時期,人們處於壹個中國剛剛成型的時代;在這種新的時代和新的認知下,他們以顏地時代的原始和混亂,襯托出黃帝時代的文明和統壹,以黃帝打敗顏地,展示了“現在”與“過去”的斷裂。炎黃的歷史形象留在了中國的文化記憶中,並在這兩幅“三人才會”的畫像中得到巧妙的表達。

黃帝的後代是誰?王明科

蚩尤的後代在哪裏?與黃帝同時代的其他人的後代在哪裏?中國少數民族的蒙古族、藏族、苗族、滿族也是炎黃子孫嗎?——《我們是炎黃子孫》。在這個對中華民族歷史最簡單的判斷中,隱藏著“歷史”最深的密碼。

五千年前,黃帝和顏地兩位“英雄”在漢泉大戰,黃帝打敗了顏地。後來黃帝調動各路軍隊,在涿鹿與另壹個部落首領蚩尤作戰,取得了蚩尤的勝利。此後黃帝繁衍了他的後代,所以後來的華夏或漢人都是黃帝的後代;也就是說,有些人是炎帝的後代,所以常常自稱“炎黃子孫”。中國最簡單的國家歷史就是如此。

然而現在,大家對這段歷史都有看法。蚩尤的後代在哪裏?與黃帝同時代的其他人的後代在哪裏?中國少數民族的蒙古族、藏族、苗族、滿族也是炎黃子孫嗎?經過壹番考證,這段歷史變得有些復雜——據信是黃帝和炎帝的壹些後裔遷徙或逃亡到了遙遠的地方,所以中國北方的滿、蒙、藏等民族和今天朝鮮半島的朝鮮民族都是黃帝或炎帝的後裔。蚩尤被流放或被迫南遷,成為許多南方少數民族的祖先。但仍有許多人不滿意這種對歷史的解讀;中華民族還有很多民族與炎黃蚩尤的關系不清。更何況,除了這些英雄,當時的普通人應該還有後代。

歷史,這個詞,在中文裏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意思。第壹,真實發生的過去;第二,我們記憶、講述、書寫的“過去”。在英語中,壹個詞,歷史,代表著兩個意思-歷史事實和歷史記憶。為什麽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這是因為人類生活在壹個由歷史記憶造成的社會中,而社會現實又是如此真實,所以我們壹般都把歷史記憶當成歷史事實。

作者研究了川西羌族的歷史記憶。在那些高山深谷裏,如果壹條溝裏有三個寨子,當地人常說:“從前有三個兄弟來到這裏,壹個到壹個地方修築寨子,他們是這三個寨子的人的祖先。”說到更廣泛的人群,比如七條溝附近各村的人的來源,他們說:“七兄弟以前來過這裏……”乍壹看,我們以為這是壹段怎樣的歷史?但是當地人相信這段歷史。生活在壹個山溝裏,三個寨子的人們都擁有、分配和爭奪山溝裏的資源。外地人來這裏挖藥,三個村子的人聯合起來趕走他們,因為“歷史”告訴人們,這裏是三兄弟祖先占領的地盤。壹個村民上山砍柴,要進入二寨遺址時不得不停下來,因為“歷史”告訴他,這裏是二寨遺址。這是我之前說的。社會現實如此真實,以至於人們普遍將歷史記憶視為歷史事實。

但是歷史記憶不代表不真實。我是臺灣歷史學家。我們以臺灣省的歷史為例。臺灣省目前最強烈的歷史記憶之壹,就是臺灣省最早的居民是原住民。300年前閩粵移民隨鄭成功來臺,是閩南人和客家人的祖先。60年前,壹群大陸軍民跟隨蔣介石來到臺灣,他們是大陸人的祖先。相信這段歷史,臺灣省的社會現實是人分為四大族群,其中原住民是被征服的,大陸人是新居民,閩南人和客家人是真正的臺灣省人。以上哪壹段歷史不是歷史事實?

不過臺灣省的歷史也可以用羌人在深溝裏講歷史的方式來寫。那些英雄就不用提了,“從前有四兄弟來到臺灣省,他們的後代就成了臺灣省的四大族群。”相信這段歷史,那麽臺灣省的社會現實將是:沒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分,沒有老居民和新移民之分。歷史不壹定要從鄭成功和蔣介石這樣的“英雄”開始。但是,在大多數人類社會中,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分,有老居民和新移民之分,所以大家都喜歡談論英雄歷史。

黃帝在眾多古代帝王的記憶中脫穎而出。

五千年前黃帝、顏地、蚩尤等幾個部落首領之間的戰爭,當然可能是歷史事實。商周之前不知道發生過多少次類似的部落戰爭。商周甲骨文中沒有黃帝、顏地、蚩尤的記載。當時沒有人自稱華夏。有意思的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貴族開始自稱華夏,而此時也出現了很多關於黃帝、顏地、太尉等英雄先人的歷史記載。而且,就像戰國的思想家們對如何治理人民,平息戰爭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見解,所謂“百家爭鳴”。此時,人們對於如何將黃帝、太乙等部落的祖先記憶集結成壹部“歷史”,也提出了不同的方案。例如,其中壹個方案是稱黃帝和顏地為兄弟。但最後還是出現了被大家廣泛接受的版本史;這個“歷史”就是太昊和伏羲是上古蠻荒世界的皇帝,炎帝和蚩尤是部落首領,被黃帝打敗,成為唯壹壹個結束亂世,開啟文明的皇帝。在政治上,黃帝自稱是當時中國的外族,趕走了戎狄,爭霸天下。事實上,所有這些現象——政治上的爭王與合並,為社會長治久安的意識形態之爭,以及歷史記憶中各部落祖先的多個版本的出現——都表明當時的中國正從多元分合走向統壹。就連華夏這個詞也從復數變成了單數。“華”本來有很多意思。戰國時“華夏”為“朱霞”,意為不同於夷地的“許多夏國”。但從戰國末期到西漢初期,華夏逐漸泛指壹個整體民族。“族群”是指凝聚在壹個祖先記憶中,在同壹個領域內分享和分配資源的人。因此,祖先的歷史記憶也“規劃”了壹個族群或民族的內部關系。以炎黃為兄弟,這壹歷史計劃的意義在於試圖以祖先的手足之情,將分別以黃帝和顏地為代表的兩個同輩群體連接起來。這是壹種“兄弟祖先史”。無論如何,在中國的歷史記憶中,黃帝成為唯壹打敗對手、結束亂世的英雄始祖,也預示著中國正在走向政治統壹、中央集權的道路。

到西漢初年,中國及其帝國已經穩固形成。這時,最完整的黃帝史也出現在第壹部中國模擬史《史記》中——模擬史和模擬社局面同時形成。這也解釋了為什麽中國人在接下來的兩千年裏沒有懷疑過這段“歷史”,因為人們生活在“歷史”規劃的世界裏。中國的性質在《史記》對黃帝的描述中得到了完整的體現。我們來看看《史記》作者司馬遷是如何通過黃帝來定義中國的。在書中,黃帝是王朝的征服者和建立者,他是中國政治制度的祖先。黃帝是堯舜夏商周的祖先,說明黃帝是中華血族的祖先。史書記載黃帝和他的嬪妃、臣子有很多發明,所以黃帝代表了中國文化的開端。《史記》還說黃帝東征大海,西征崆峒山,南征大江,北征肉粥,這就是中國表達空間的起源。所以,從《史記》對黃帝的描述可以看出,至少從漢初開始,中國就是壹個政治、民族、文化、域空間* * *同體。這也說明了歷史記憶的珍貴——它不壹定是歷史事實,但很多歷史事實是被“密碼”藏在裏面的。

黃帝的子孫在邊疆

戰國時期處於中國邊緣的秦、楚、吳、越國的人民,在中原被華夏視為蠻夷,但他們的統治家族,當時可能都自稱是炎黃子孫。據許多漢文文獻記載,吳國皇族為周太伯之後,越王家族為大禹後裔,楚、秦皇族為顓頊帝後裔。然而,壹些兄弟和祖先卻經常出現在這些家族的歷史記憶中。例如,據《史記》記載,楚人的祖先昆吾和彭祖是兄弟,而秦元祖的祖先鳥叔和史飛是兄弟。

在東北,商太子跑到朝鮮;在東南,太子周太伯跑到句吳;西南,楚將軍莊彪奔雲南;在西北,秦逃奴,不帶劍跑到西羌。據史料記載,他們和他們的後代世世代代都是這些地方的國王。據史書記載,前三位英雄(姬子、太伯、莊知)是黃帝子孫,而逃奴秦劍是炎帝子孫。四個英雄,四面八方跑,都成了文明的土皇帝——歷史事實有規律嗎?還是歷史記憶中有模式?

史書記載,吳、秦、楚“炎黃子孫”的後代,有的在中國,有的在蠻夷。這就為中國後世在遙遠的異國尋找“炎黃子孫”埋下了伏筆。漢朝有些中國人認為匈奴人是大禹的後代,所以是黃帝的後代。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人認為統壹北方建立北魏的鮮卑慕容氏和鮮卑拓跋氏是黃帝後裔。從漢代到魏晉南北朝,這類歷史書寫往往遵循壹個模式:壹個失意或失意的英雄離家出走,在那裏被人信服和崇拜,成為當地的國王。例如,在如東的北方,商王子姬子在朝鮮橫行;在東南,太子周太伯跑到句吳;西南,楚將軍莊彪奔雲南;在西北,秦逃奴,不帶劍跑到西羌。據史料記載,他們和他們的後代世世代代都是這些地方的國王。據史書記載,前三位英雄(姬子、太伯、莊知)是黃帝子孫,而逃奴秦劍是炎帝子孫。

歷史事實都遵循壹定的模式嗎?路途遙遠,語言不通。這些英雄怎麽去那裏說服原住民,讓自己成為當地的執政國王?對於這四段歷史記憶,我有另壹種解釋:這些歷史記載中的商、周、秦、楚、王侯、將軍、逃奴,都是“密碼”,隱藏著當時中國對這些人的不同感情和意圖——他們認為朝鮮人、吳人之後應該是中國的高貴後裔,滇人也是中國的後裔,只是地位稍次,而西強做了炎帝之後,勉強算是中國的後裔。

中世紀的中國後裔

炎帝,這個被視為被黃帝打敗的古代皇帝,並沒有退出中國的歷史記憶。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只有少數家族自稱炎帝後裔。畢竟在中國的歷史記憶中,炎帝是壹個戰敗的古代皇帝,所以人們還是喜歡稱自己為炎黃子孫。魏晉至隋唐時期黃帝與蚩尤作戰,因為大量北方貴族遷入中原,進入朝廷和地方門閥社會。這時出現了壹些出生在北方草原部落的炎帝後裔。比如在中國北方建立北周的鮮卑宇文氏,據史書記載有其祖源。炎帝被黃帝滅後,其後裔逃往北方,其中壹支發展為鮮卑的宇文氏。唐代鮮卑貴族宇文宛也在墓誌銘中說,宇文家是炎帝的後裔。《新唐書》記載,唐朝武則天有壹次問臣下:有學問的人講各種宗族的起源,說自己是炎黃子孫。古代沒有普通人嗎?這真是壹個好問題。可見此時自稱炎帝後裔的家族還真不少。後來耶律大石家族,壹個在北方建立大遼朝的契丹貴族,也是在炎帝之後,據遼史記載。遼史裏還有壹段話大意是炎黃子孫很多,四皇長大後大多是他們的後代,所以建立中原王朝的皇帝其實就是從這個根上來的。《遼史》編纂於元代,主編是蒙古族歷史學家托克托。這可以說是歷史學家用“黃帝子孫”來合法化遼、元政權。

近代黃帝子孫之爭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次人們熱烈討論黃帝。壹個是在戰國時期,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中國形成過程中。另壹次發生在清末民初,傳統華夏人和中國人向當代中國人演變的時期。

近代的炎黃子孫之爭,發生在中國受到當時世界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思潮沖擊的背景下;中國必須成為“民族國家”,才能聯合起來在世界上存在,這也是很多晚清知識分子的相同想法。但這個民族(或民族)究竟是只有漢族,還是包括大清帝國所有民族,在當時是有爭議的。因此,許多知識分子壹方面以“炎黃子孫”主張民族團結,另壹方面又互相爭論誰是炎黃子孫。最後,在大清帝國的政治版圖框架下,歐日列強爭奪滿洲、蒙古、西藏和西南邊疆的經濟利益時,聯合各民族成為壹個中華民族,最終成為晚清知識分子的民族理想。

在清末民初的知識分子心目中,中國有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如何解釋這些民族是炎黃子孫,確實讓很多學者煞費苦心。當時粗略地說,滿族的祖先是黃的後裔。匈奴,蒙古人的祖先,黃帝之後的春衛後裔。回民安息,安息是黃帝的孫子“安”在西方建立的國家。藏族是西羌的,黃帝的後裔“休”是西羌的祖先——所以大家都是黃帝的後裔。雖然上述理論都能在中國古代史文獻中找到,但這種“國史”顯然無法滿足當時的另壹種知識走向——科學理性。於是,顧頡剛等學者開始了古史論戰運動,眾多學者熱切卷入三皇五帝之爭,說明此時確實需要壹部國史來團結中華民族,但黃帝子孫的歷史遠遠不能滿足這種需求。後來的中國民族史運用了大量考古學、語言學、民族學、體質學的知識,從語言、文化、體質等方面確立了中華民族的統壹性,並解釋了其與歷史的分化融合過程;顏地和黃帝曾被解釋為各個民族的代表,他們的戰爭遷徙解釋了漢族和各個少數民族的起源,但歷史學家越來越不願意談論他們。

說到黃帝和顏地,我們忘記了蚩尤。從漢朝開始,華夏就沒有把他當成南方某個民族的祖先;華夏認為南方各民族都是林俊或盤瓠的後裔。直到近代,在為各少數民族尋找史料來源時,蚩尤才被認為是壹些南方少數民族的祖先。值得壹提的是,今天的苗族人往往自稱蚩尤後裔,並號召蚩尤與炎黃並稱華夏第三祖。不管這是不是歷史事實,在舊的明清帝國,苗族的很多祖先曾經受到歧視,自稱是黃帝子孫。今天,他們的後代驕傲地宣稱自己是蚩尤的後代,這是壹個非常有意義的時代變遷。

蚩尤漢畫像石拓片

說到英雄歷史,我們不要忘記兄弟的歷史。漢朝的蜀人接受“蜀在黃帝之後”而成為中國的時候,當地還流傳著壹個歷史故事。根據這個故事,黃仁在中原稱帝,他的八個兄弟在周邊地區。蜀的祖先是的壹個兄弟。唐宋時期,華夏聲稱湘西“五溪人”的始祖是盤瓠,但也記載了當地長老的說法,巴基斯坦的五個王子逃到這裏,他們的兄弟各占壹個山谷繁衍後代。1930年代,有人說滇緬邊境的野人(今景頗族)是蚩尤後裔,但當地老人說的是另壹段歷史:“最早的時候,野人、白彜人(今傣族)、漢人是三兄弟……”。彜族也有人說,古代有兄弟三人,老大是漢族的祖先,老二是藏族的祖先,老三是彜族的祖先。四川延邊的苗族也說伏羲兄妹結婚後生了三個兒子。這三個兄弟是苗族的祖先,二哥是漢族的祖先,三哥是彜族的祖先。

最後回到“誰是中國人的後代”這個問題上來。這麽說吧——五千年前在中國北方作戰的顏地、黃帝、蚩尤等部落首領,他們的鮮血可能流淌在今天任何壹個中國人身上,就像每個人身上都可能流淌著魔都汗、成吉思汗、松贊幹布的鮮血壹樣。古代華夏或漢人成為黃帝子孫,與顏地和黃帝的“史實”無關,而是因為人們有這樣的“歷史記憶”。我們需要關心和深思的是,他們為什麽會有這種歷史記憶?“攀附”是壹個重要的社會文化背景,使得很多人成為黃帝的後代。在中國民間神話中,黃帝登龍時,很多人都爬上了龍,想和他壹起上天,就隱含了這種深遠的社會文化背景。執著於模仿,是因為人們希望生活得安全而美好——就像毛毛蟲把自己偽裝成樹枝或蛇,以避免受到傷害——而他們成為中國人的後代,要麽是因為他們欽佩這壹點,更多的是因為他們不想被歧視。今天中國人應該感到驕傲的是,這種邊緣人對黃帝血源的眷戀已經成為過去。這就好比,當今天的美國人不是200年前的美國人的時候,很少有人願意談論“五月花英雄祖先的移民史”。

我上面說的關於中國人的歷史,妳可以信也可以不信。但人們往往根據歷史記載的“明碼”來爭論史實,黃帝、顏地、蚩尤誰是兒子;這些爭論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沖突,或者讓壹些不是英雄後代的人陷入邊緣。我在這裏強調的是,我們也可以從歷史記憶的角度去探究歷史敘事中的“代碼”,去理解和明白為什麽人們會宣稱自己或他人是黃帝、蚩尤、盤瓠的後裔,或者是丹根的後裔而不是姬子(比如今天的朝鮮人)。我們也可以思考壹下,為什麽總有人說歷史是從“兄弟的祖先”而不是英雄開始的,這樣我們或許就明白了,“兄弟的民族”不僅僅是壹個強調民族團結的說辭,而是有著深遠的歷史和人類生態意義(包括悠久而頑強的陽剛之氣)。

  • 上一篇:「江浙滬」四月份有什麽好看的展覽?(第2期)
  • 下一篇:珍藏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