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焦作名勝古跡 風物特產 民俗風情

焦作名勝古跡 風物特產 民俗風情

首先介紹下焦作的名勝古跡:

壹、焦作市

1、昭惠王行宮

在焦作市山陽區百間房鄉李貴作村東北。廟建於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8),殿宇巍峨,清順治、嘉慶、道光屢有修復。大殿是壹座元代木結構建築,雄偉壯觀,坐北朝南,面闊8.54米,進深6.44米,單檐懸山頂。結構基本上保存了元代木結構建築特征,且保留了部分元代以前的構件。該殿是河南省元代木構建築中純度較高、時代較早、具有重要文物價值的壹座。

2、老萬莊金代壁畫墓群

在焦作市西北郊老萬莊村西的向陽山坡上。地面現存石羊、碑座遺跡。1973年發現墓葬,後發掘清理其中3座。均為金代仿木結構磚砌壁畫墓,平面呈八角形,穹窿頂,以彩繪木棺作葬具。墓壁上滿繪大型人物彩色畫,三號墓正北壁繪頭戴展角巾,身穿朱紅圓領長袍,端坐椅上,似為墓主人,余者皆為男女侍從形象。其中二號墓出土的彩繪木棺,外觀精巧別致,距今700年左右,保存基本完好,棺板上有4幅人物故事畫。

3、山陽城

在焦作市東南4公裏墻南村的北側。地處太行山麓,北面靠山,南臨黃河,丘陵起伏,地勢險要。城為不規則的長方形,周長約5公裏,九門九關,城墻寬14-16米,殘高4-6米,夯築而成。秦時長信侯曾居此。東漢末,曹丕篡位又封獻帝於此。城址猶存,城北尚有獻帝冢。

4、許衡墓

在焦作市西南5公裏的許氏墓群中。墓群占地600畝。神道南有敕建牌坊壹座,過坊建高大碑樓壹幢,內立乾隆禦祭碑壹通。再北又壹高大碑樓,內立歐陽文撰神道碑壹通。碑樓與牌坊兩旁,有石獅、石虎、石羊、石馬、石人***5對。碑樓後有磚築享堂3間,內置石案。過享堂即許衡墓冢,高9米,冢前立石碑壹通,上題“元儒許文正公之墓”八字。墓前兩旁排列手捧笏板石翁仲兩對。墓區蒼松參天。許衡(1209-1281),宋元之際學者,河內(今沁陽)人。

二、沁陽市

1、天寧寺三聖塔

在沁陽市區內。金大定十壹年(1174年)建。塔門南向,平面方形,下為石臺座,***13層,高約30米。塔內設塔心室和環轉的梯道,梯道兩側施須彌座,其上設佛龕多處,頂為穹窿頂。這種密檐式方形磚塔,外形與唐代同類型磚塔相似,內部結構又與宋塔類同,別具壹格。

2、懸谷山摩崖造像

在沁陽市區西北45裏懸谷山貞谷寺東北崖壁上。有洞窟兩處,佛龕6個。第壹、二龕均雕壹佛二菩薩。此二龕造像均為唐代以後作品。第3龕內為壹立佛,可能為宋代雕刻。四五兩龕並列,東為壹佛二菩薩二力士,西為壹佛二弟子二菩薩。均為唐代作品。第6龕門為壺門形,內雕壹佛二菩薩,亦為唐代造像。第壹洞窟在第3龕之東,為擬雕未成之窟。第二洞窟長方形,穹窿頂,雕像多殘,後壁龕內的雕刻可能為明清所刻,洞壁上滿雕小佛龕。

3、清真寺

在沁陽市內自治街。俗稱北大寺。建於明代,清代重修。為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伊斯蘭教建築。前有廈殿,面闊3間,單檐歇山,藍琉璃瓦覆頂,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後為客庭,面闊3間,綠璃璃瓦覆頂,建於清初。客庭四隅有4座講堂,均為清末單檐硬山建築。客庭後的大拜殿為長方形,綠琉璃瓦覆頂,此殿為清代建築,保留少許明代構造。拜殿後為主殿,挺拔高聳,頂部所有構件均為藍琉璃質,殿內不用梁柱。其北有女寺壹座,雖為小型建築,但平面布局保存較好。

三、孟州市

1、韓愈墓

在孟州市城西韓莊村。此地北望太行,南臨黃河,是壹片丘陵地帶。墓冢高大,有磚石圍墻。翠柏蓊郁,棗樹成林。墓前有韓愈祠。韓愈(768-824),號昌黎,河陽(今孟州南)人。唐代文學家。

四、修武縣

1、勝果寺塔

在修武縣城西南隅。塔東向,平現呈八角形,為九級樓閣式磚塔,高26.15米。塔身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其寬度逐層收斂,使整個塔身輪廓呈拋物線形。各層檐下均用仿木結構的鬥拱裝飾。其特點是塔外形呈八角形,塔心室則為六角形,向上攀登的梯道,不僅施於塔內,還沿塔身外壁進入相鄰塔門,拾級登高,直達塔頂。

2、馬坊泉

在修武縣城東北10公裏的馬坊村。南北長390米余,東西寬130余米。馬坊泉在海蟾宮,雖旱不涸。海蟾宮在馬坊村原真清觀中,因邱長春書《海蟾宮入道歌》而得名。海蟾子為五代時燕劉守光的宰相,名劉操,後棄官遊覽名勝居此。真清觀早已無存。現存的海蟾宮為明代建築,清代復修。附近尚有聖井泉、海子泉、龍母泉、吳公泉和馬坊泉合稱五泉。

3、雲臺山(☆☆☆☆☆)

距焦作市30多公裏。因山頂常有雲霧繚繞,後改名雲臺山。全山可分為奇峰秀石景觀等景區。奇峰秀石景觀以茱萸峰為代表,海拔1304米,因峰上遍有茱萸得名。潭瀑景觀主要集中在老潭溝和小寨溝,以老潭溝中的雲臺山大瀑布為最雄,落差310多米,為全國之冠、亞洲第二。最秀的是小寨溝山水,小寨溝長1.5公裏,兩岸高山聳立,中為峽谷,溪流涓涓,泉、潭、瀑比比皆是,號稱“潭瀑川”。

宗教景觀有真慶宮、萬善寺、元帝觀等,真慶宮在雲臺頂下院,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萬善寺在真慶宮與元帝觀之間,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元帝觀在茱萸峰頂,舊時香火很盛。歷史文化景觀主要集中於百家巖景區,百家巖古稱柏巖,又稱百家言,含“百家爭鳴”之意。魏晉時期,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鹹、王戎、劉伶相與友善遊於這裏的竹林,號稱“竹林七賢”。現存有嵇康醉劍池、劉伶醒酒臺等遺跡,並有唐宋以來石刻多處。盆景峽谷景觀主要在溫盤峪。集溪泉潭瀑於壹谷。

五、溫縣

1、盟誓遺址

在溫縣東北武德鎮西張計村。1980年對盟誓遺址考古發掘,發現盟書7000多片,羊骨架坑30多個。該盟書屬宗盟類,其字體書法、體例與山西侯馬盟書相近。遺址南北長約120米,東西寬約70米,過去是個高土臺子。在西張計村西發現壹座古城遺址,經勘察南北長約1400米,東西寬約1300米,面積約182萬平方米。據《史記》記載,當為春秋時晉國的州城城址。盟誓遺址在古城東城墻北壁的外側,與古城有密切關系。

2、慈勝寺

在溫縣西北大吳村。創建於五代。原有主殿5座。現存的大雄殿、天王殿為元至元五年(1339年)重建。大雄殿結構精巧嚴密,上覆彩色琉璃瓦,光彩奪目。天王殿西壁的四大天王圖,人物目光炯炯,是研究我國元代繪畫藝術的寶貴資料。大雄殿前的石刻經幢,***13節,高5米,為五代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建,刻工精湛。大雄殿的匾額,造型古樸大方,書法遒勁,素有“銀鉤鐵畫”之稱。寺內保存有明天順五年(1461年)大鐵鐘壹口,重達500多公斤。

六、武陟縣

1、千佛閣

在武陟縣城南大街北端。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重修於清鹹豐六年(1856年)。因閣內佛像很多,故名。閣為三重檐歇山十三脊回廊式建築,面闊5間,進深3間。閣頂用綠色琉璃瓦覆蓋。閣內頂部繪陰陽五行、天幹地支、八卦太極等圖案,為明清時期佛道合壹的反映。千佛閣建築高大,氣勢宏偉,雕工精湛。

2、妙樂寺塔

在武陟縣城西南8公裏。寺早毀,唯塔獨存,為河南省現存形制最大的五代磚塔。塔平面方形,十三層疊澀密檐式,高20余米,塔身輪廓略呈拋物線形,巍峨挺拔。塔檐用疊澀磚砌,具有唐代磚塔的建築特征。塔身南壁2-13層各辟壹龕,內置銅佛;其余壁面,間或辟設佛龕,亦置銅佛。塔心室為方形,每層設樓板和樓梯,現已不存。

3、嘉應觀

在武陟縣城東13公裏廟宮村。南距黃河4公裏。清雍正初年建。相傳黃河修堤時雍正帝駕臨,扳石填基,故觀前的堤壩至今仍稱禦壩。觀內現存殿宇100余間,皆采用清代官式建築形制,規模雄偉。觀前山門正中嵌石,上刻“敕建嘉應觀”,門周石雕5條奔龍和海水、雲氣等,技藝頗精。門左右有掖門,山門內兩側為重檐歇山式鐘鼓樓,正中為禦碑亭。亭內有清雍正二年(1724年)建立的銅碑,高430厘米,下為獨角獸碑座,側刻龍紋。亭後為前殿,其側有配殿4座。前殿之後有大殿,面闊7間,重檐歇山。藍琉璃瓦覆頂,殿檐下層層鬥拱相承,殿內雕梁畫棟,殿前月臺寬坦,建築雄偉,金碧輝煌。大殿後有禹王殿,面闊7間,重檐硬山,巍峨壯觀。山門外青石基座上,有清代鐵獅壹對。

七、博愛縣

1、月山寺和塔林

在博愛縣城北7.5公裏太行山麓。四面群山環抱,相傳建於唐代,明永樂三年(1405年),以其山勢似月,定名月山寺。當時規模宏大,分東、西、中三個院落,和尚達500余名。清乾隆帝曾在此居住數月,賜匾、賦詩並增修寺院。當時寺有八大景、八小景之說。後因戰亂,多已無存,僅有禦碑亭2個,碑碣15通和塔林1處尚存。塔林在寺西側,現存明清兩代舍利塔11座,由山下至山上排列長達500米。山頂為蒼公大師寶塔,高約5米。月山寺在我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國內外頗有影響。

其二,介紹下焦作的風物特產:

有四大懷藥:懷山藥(鐵棍山藥)、懷菊花、懷地黃、懷牛膝;

懷慶府的驢肉

五裏源的松花蛋

武涉油茶

武陟縣油茶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特產,在焦作名吃中堪稱壹絕,既是飯,又是茶。它是由多種天然綠色食品面粉、花生、芝麻、豆類、果仁等加上多種天然調料精制而成,具有很高的營養滋補功能。由於它味感純厚、香氣馥郁、濃而不膩、淡而不寡、制作快捷、食用方便、老少皆宜,因而馳名國內外,遠銷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

其三、焦作的民俗風情

其實民俗風情焦作的和北方其他地方的基本都壹樣。

  • 上一篇:漫畫《漂白劑》中有哪些設定被棄用或不壹致?
  • 下一篇:牧場物語1遊戲攻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