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父母們給孩子的付出哪些方法是不對的?

父母們給孩子的付出哪些方法是不對的?

孩子小的時候操心孩子是不是能健康平安的長大;稍微大壹點的時候,就想著孩子是否能融入更大的生活環境;孩子再大壹點,就想著孩子孩子的學習成績。

身邊因為孩子教育,家庭出問題的例子不在少數。我大學同學童童在孩子都小學的時候,為了孩子辭掉了在壹線城市人事主管的位置,全心全意回家照顧孩子。為了孩子的學習實際可以說是費盡心思,但是孩子的表現壹直平平淡淡沒啥太大的進步。每天孩子下課以後家庭作業,變成她和孩子的“家庭作業”,每天都奮鬥到半夜十壹二點;補習班壹個都沒少報,孩子學習的效果卻是平平淡淡;選擇了不少獎勵機制,孩子卻望而卻步。壹次偶然的聊天,建議她不要對孩子太緊迫了。她壹臉難過地說:“人家的孩子不僅要上這些補習班,還要去參加興趣班,可是成績仍然很好。哪有不在意孩子成績的家長,我也著急啊。”

這就是很多現在父母忽略的問題,給孩子無條件的付出但是收到的效果甚微。

那麽到底孩子的成績跟哪些因素有關系的呢?

上個世紀,美國教育部門開展了壹系列關於幼兒早期教育的持久跟蹤研究實驗。調查結果顯示接近九百所壹萬多名孩子血液的進展情況,調查出來的這些因素與孩子明顯關聯性。

最終的研究成果和表明這些方面將會決定孩子的學習成績:

父母擁有高學歷

有壹個和諧的家庭環境

父母擁有壹定的社會地位以及經濟實力

居住在條件優越的的小區

堅持每天閱讀的習慣

家中收藏大量書籍

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不參加工作

研究結果表明:其中4個因素和孩子將來考試分數息息相關,而其余幾個和孩子的考試成績毫無關聯。

那麽妳知道有哪些嗎?

壹、父母擁有高學歷的家庭孩子普遍學習成績優異

其實父母學歷比較高,教育出來的孩子成績優異這是預料之中的事情。因為自身的原因,所以很看重教育方式和方法。智商較高的父母相比之下教育水平也將更加突出。但是壹個和諧完整的家庭不是完全決定孩子考試成績的原因,這對為了孩子,婚姻不幸福但為了孩子壹直隱忍的父母來說這是最好的證明。有這麽壹個故事,壹位媽媽每天和老公吵架,吵架幾乎變成了取代日常生活的事情,這其中的滋味只有她知道,她從內心早已知道她的婚姻走到了盡頭。

其實關於婚姻,從開始到結束也就是“緣分兩個字”,緣分盡了。這感情就走到盡頭了。但是婚姻只要涉及到孩子,那就不是壹兩個字或者是壹句話壹段話能說清楚的了。因為無法再繼續這風雨飄搖的婚姻更是因為不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選擇和丈夫協議離婚,但是仍然在家裏住著。撐到孩子高中畢業,她想了想準備和孩子坦白,但是等她說到壹半還沒有說完的時候,就被孩子打斷“妳們的事我其實很早之前就知道了,我知道妳們是為了照顧我的情緒也怕影響我的成績才沒和我說。妳們都這麽努力的隱忍了,我還有什麽理由不努力呢?”

孩子比他們想象的更加懂事,假裝“和諧的”度過了自己的學習生涯。跟孩子聊天時,孩子還告訴她,孩子認為兩個人在壹起不幸福,分開其實是更好的選擇方式。後來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壹路研究生、博士碩士甚至最後選擇出國留學。這時候,妳就會發現其實家庭原因對孩子的成績影響真的不大。

有的父母為了不影響孩子的學業和生活,雖然盡管婚姻不幸福,但是仍然在堅持不懈的維護。其實妳們不知道的是,父母的狀態或者是相愛與否作為和父母待在壹起時間最長的孩子,是最有發言權的。

有的孩子知道父母在維持著“所謂的恩愛”時,拒絕和外界的壹切事物聯系。

其實很多時候,表面上的親情維持,沒有溫度的交流才是最傷害孩子的方式。

二、父母的社會地位比較高或者是有壹定的經濟地位確實會影響孩子的成績

有壹年北京市的壹名高考狀元說過這樣壹番話:“家庭屬於中產階級,生在北京,長在北京。因為地理和經濟條件優越的原因,導致了我在學習生活中可以更多的走上學習直接捷徑。其實這事情很普遍,現在很多高考狀元多半是家裏有實力經濟能力也相對比較好的家庭。”

確實,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存在著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成績優異的程度遠遠超出他人。

以為著名作家說過這樣壹番話:“如果妳不努力賺錢那麽,那麽妳的孩子將無法接受最優質的教育;因為妳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妳就不會告訴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妳不明白教育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永遠無法教育處壹個適應社會生活的孩子。”而是否住在條件優異的小區跟孩子的學習成績並沒有太大的關系,搬到基礎建設更好的小區以及學區房孩子的成績就可以變好?那只是壹部分家長的幻想罷了,這和換了筆參加考試是想通的道理。

三、家中藏書多的家庭孩子的成績就比較好嗎?

剛開始可能覺得家裏藏書多少跟孩子考試成績其實是搭不上邊的,但是仔細思考就會覺得其實還是很有道理的。如果父母喜歡讀書,家裏書籍量比較大,即使父母沒有長時間給孩子培養閱讀的習慣,孩子耳濡目染時間長了,就把妳喜歡讀書的樣子記在心裏。

孩子會潛意識的認為讀書或者是閱讀就是生活中的壹部分,從小培養這樣的想法孩子慢慢的就喜歡上讀書,以後讀書的成績自然也不是問題。

但是如果孩子生活在壹個每天父母從來就是討論:今天的菜市場這個菜多貴、那個菜便宜了多少錢,在這種成長環境中長大就算最後每天仍然給孩子堅持壹個小時的閱讀也於事無補。

無關:父母每天給孩子讀書

因為,久而久之在孩子心理樹立的就是:菜市場在這些雞毛蒜皮的才是生活的必須,而書籍不是,這樣的想法持續下去就會讓孩子不喜歡讀書,甚至直接影響孩子以後的學習成績。

有這麽壹句話:孩子小學時候的成績是具有不確定因素的,裏面摻雜了太多欺騙因素,沒有大部分閱讀的支持,只會讓孩子本來的天賦慢慢的磨滅。而六歲到十二歲這壹階段,是孩子的閱讀擁有的黃金期。

孩子從來沒閱讀過壹本好的書籍,字數不超過五萬。那麽孩子與身俱來的天賦就會逐漸消失,對於增加成績更是遙遙無期的。

四、父母本身對孩子的影響遠遠比為孩子做多少事更加重要

其實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父母的學歷、經濟社會地位說的都是父母自己身上的標誌,就父母是怎樣的人。而其他的不相關因素比如:搬家、辭掉工作陪還讀書說的都是,父母為孩子做的事情。

這無疑是從側面就證明了“父母本身的特征”對孩子的影響遠遠大於父母真正為孩子做了多少事。

為了孩子放棄工作的時候,還不如審視壹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問題;為了孩子在不幸的婚姻裏苦苦掙紮的時候,不如解脫自己,也給孩子空間;為了孩子每天堅持讓孩子閱讀還不如改變自身的問題,用環境感化孩子。

  • 上一篇:炒股很多人都可能會傾家蕩產,為什麽還是有那麽多人進去呢?
  • 下一篇:玉米和紅薯讓康幹繁榮了,為什麽沒有拯救之前的大明王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