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中文名:犍陀羅mbth:犍陀羅,犍陀羅,犍陀羅-瓦提別名:堅陀羅,甘多威地址:阿富汗東部和巴基斯坦東北部歷史沿革,文字,佛教史,犍陀羅藝術,新聞報道,歷史沿革犍陀羅國,不同歷史時期的疆域差異很大,核心區,拉丁文音譯:Tak?答?ilā巴利文:Takkasilā;中文:塔克斯拉,當時印度半島八大商業城市之壹,現在是塔克西拉(烏爾都語,旁遮普語:?;),海拔549米,地理坐標:北緯33.4445度;東經72.445438+05度。城亦音譯為狄士洛,佛國記為朱砂屍羅國,大唐西域三記記為始羅國,兩者均可理解為城邦《大唐西域記》描述“國學都城壹周十余裏”,“皇族失嗣。過去屬於加蓬國,最近是亞斯米諾國的附庸。”從65438年到0980年,大其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公元前5世紀,塔克西拉古城所在的地區成為崛起於西亞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國的壹部分。公元前4世紀,來自東南歐巴爾幹半島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在波斯滅亡、征服中亞後來到犍陀羅地區。這個時候的都城是Buseklovadi,縮寫為Fogaro City,是梵文Puskaravati的音譯。在希臘語中,它被稱為Peukalaotis,在巴利語中,它是Pukkusāti,即現在的巴基斯坦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東經71.7308度,恰爾薩達也是縣名)。據《唐書·西域記》卷二記載,布色羅傑伐底城,是在十四、五周。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將塔克西拉城納入了摩揭陀國的版圖。阿育王信佛後,塔克西拉逐漸成為香火鼎盛的佛教聖地,學者雲集的哲學、宗教、藝術中心。法顯、玄奘等中土高僧都曾在此朝拜,易發太子塔(吉朗貴、吉納羅、鳩那羅等譯音)遺跡。)被他們記錄下來的至今還存在,城市周邊還有很多佛教遺跡。1世紀,大月氏建立的桂雙朝崛起於印度半島北部,並逐漸擴大疆域。致迦膩色伽壹世(英文:Kanishkai I,梵文天體:?(拉丁文音譯卡尼?Ka),大俠語:κ α ν η?κχ,在位127 -151年),繼位後,巴基斯坦首都普魯薩普拉成為白沙瓦。法顯的《佛國物語》和《舒威》是梵文的不同音譯,而意譯是夫地夫城,《續僧傳》第二卷是夫宮。據《唐書·西域記》卷二,布洛沙布洛城壹周四十余裏。這壹時期犍陀羅國強盛,疆域北至華拉墨子(中亞),南至溫德雅山,大致包括中國新疆的阿、巴、克什米爾、喀什、和田、莎車全境,以及印度瓦拉納西以西的廣大地區。甘尼斯喀徹溫國王在位期間皈依佛教,在各地修建了大量佛教建築,為犍陀羅藝術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溫床,稱贊佛教第四集。貴雙王朝時期,因為疆域遼闊,犍陀羅國王根據春夏秋冬四季居住在不同的城市,並於2世紀建造了夏都——加布試驗城(梵文:?,音譯:Kāpi?a、卡皮奇、卡皮薩亞等。,中文又音譯為:甲八石、甲皮屍、甲貝石、甲碧沙、潔碧舍雅等。),現為阿富汗喀布爾國際機場所在地,內有貝格拉姆古城遺址。據《唐人西域記》卷壹記載,公元7世紀,都城十余裏,出產良馬郁金香。在貴爽王朝時期,以華氏為首都的木加陀州還在抵抗。為了鞏固對印度半島中部的控制,犍陀羅國王在亞穆納河流域修建了第三個國家首都(音譯:Motoro(法顯)、Momoro(玄奘)等。),也就是現在印度北方邦的馬圖拉。,梵文:mathurā),地理坐標:北緯27.2700度;東經77.4312度,從而完全控制了公元2世紀的世界香料貿易。馬圖拉迅速發展成為與犍陀羅齊名的佛像制作中心,並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5-7世紀,與法顯和玄奘的記述相比,城市變化不大,非常繁榮。《大唐西域記》第四卷對此有更詳細的描述。都城有二十多英裏長,出產黃金、上等布料和芒果,有二十多座佛教寺廟,2000多名僧侶。公元1018年,馬哈茂德率領的穆斯林軍隊在城中掠奪了20天,摧毀了城中所有的印度教和佛教寺廟及書籍。公元5世紀,印度半島進入以華氏為首都的笈多王朝的黃金時代,肯德拉的勢力衰落。根據法顯大師的記載,此時,肯德拉的疆域已經縮小到斯瓦特河和卡布爾河交匯的狹窄範圍,核心區域是巴基斯坦開伯爾-普什圖省的齊爾薩達縣。公元7世紀,玄奘大師到達印度半島時,犍陀羅荒蕪人煙,王室滅絕,成為加蓬王國的屬地。在犍陀羅地區,公元前4-3世紀,博魯文(Kharo?h:,意為“驢唇”),最早可考證的使用魯文的記載是公元前251年的阿育王銘文。巴魯文,源於波斯的阿拉姆語,屬於拼音,書寫格式是從右到左,上下翻動。巴魯文在梵文(梵文是其分支之壹)之前在印度大陸使用,因此有學者認為最早的書面佛經可能來自巴魯文。在貴雙王朝時期,博魯文在其統治疆域內被廣泛使用和發展,並傳入南疆,成為古代於闐、鄯善等國的通用文字。隨著貴爽、於闐、鄯善等國的衰落,7世紀時波羅文停止使用。巴魯文早已迷失在印度半島。在阿富汗,發現了1世紀寫在樺樹皮上的佛經。在中國新疆,發現了寫在錢幣、木簡、絲綢、羊皮、石頭上的各種實物,共計1000多件。同時,郭侃和鄯善的魯文也自成體系。在各國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博祿已成為壹種可譯可讀的古文字。佛教歷史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5世紀,佛教曾壹度盛行於犍陀羅。阿育王派布覺來此講學,是犍陀羅佛教的開端。甘尼薩加國王統治著廣闊的領土,當時犍陀羅是他的政治中心,也是東西方文化交匯的樞紐。國王後來改信佛教,在首都建寺塔,豎立佛像,開啟了希臘著名的犍陀羅佛教藝術,壹般來說犍陀羅是小乘佛教萬物圓滿論的中心,是世界的朋友,是佛法的拯救者,是惡霸等。,也是犍陀羅整體性的傑出理論家。公元4、5世紀,秦時制作了30卷《全舍》,將壹系列復雜的學說進行整理、統壹和批判,壹直被認為是壹部集教義於壹身的傑作。來世後,哥哥在犍陀羅出家,先入文化部學習,後到東方,受壹羅漢教導,學習大乘空性論,但仍不滿足,於是又去中印學習大乘空性論,入大城府禪定三昧,升壹級,見彌勒菩薩,學修行者地論。他壹家人從小到大回國後,專門從事大乘教,遊歷中國和印度,推廣大乘教,撰寫了數百部大乘方面的書籍,親傳弟子達1000多人,於是大乘佛教在印度北部流行起來。在那個沒有工作,世界封閉的年代,犍陀羅雖然已經開始逐漸修行大乘,但是小乘仍然是主流。東晉的法顯、宋雲等人都去過這個國家,稱贊這個國家的人民敬畏佛教,愛讀經典。宋雲曾把自己在犍陀羅等地的經歷寫進宋雲的旅途中。宋雲返洛三十余年後,壹位犍陀羅市民嶽來到長安,翻譯了天竺的《金仙經》兩卷和《蓮華經》、《普門品》等三十九首頌文。因此,從4世紀到6世紀,犍陀羅佛教與中國佛教的交流越來越受到重視。公元6世紀後,佛教失去了皇室的保護。雖然有突厥諸王的死灰復燃,但在10世紀,被穆斯林逼迫,佛教終於銷聲匿跡。犍陀羅地區的傳教僧人於2世紀開始在中國大陸傳教,尤其是他們翻譯的佛經,對中國佛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包括:智樓高嘉、姚智、智前、朱法虎、那月多、般若三藏等。犍陀羅藝術古印度是宗教盛行的地區。受婆羅門教的影響,世人虔誠地崇拜神靈。但早期佛教不崇拜神靈,不塑造偶像,只把釋迦牟尼當領袖,不利於佛教在民間的傳播。公元1-2世紀,犍陀羅地區開始出現受希臘雕塑影響的佛像,隨後擴展到建築、繪畫等藝術領域。這些自成壹體的藝術形式,結合了希臘、波斯和印度的三種元素,被稱為犍陀羅藝術..今天阿富汗巴米揚河谷的巴米揚大佛等典型雕像。簡陀羅藝術對中國隋唐美術產生了巨大影響,成就了壹批中國古代藝術瑰寶,如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敦煌石窟等。十世紀末,犍陀羅藝術伴隨著佛教從克什米爾(今青藏高原)傳入西藏,對藏傳佛教藝術的形成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聞報道重走玄奘之路特稿:肯德拉民族石雕2006-11-9 9:16:47來源:洛陽日報、本報記者寇、白沙瓦、巴。公元628年秋,玄奘進入印度北部,也就是當代的印度河流域。印度是壹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古代對印度有很多稱呼,比如“身毒”、“天竺”。根據古印度語,玄奘主張在《大唐西域記》中稱之為“印度”,這壹名稱成為印巴次大陸的通稱。玄奘從納傑拉(今阿富汗賈拉拉巴德)東南山出發,行程500裏,到達肯德拉首府布魯沙布羅(今巴基斯坦白沙瓦西北)。建多拉東臨印度河,其佛教屬於“萬物有其份”,傳至中亞和中國,被稱為“北傳佛教”。玄奘印度之行的壹個主要目的是學習瑜伽大師的地論,其作者生於肯德拉,無書。犍陀羅王國的建立者,原是公元1世紀進入其境內的大月氏(敦煌附近),由於疆域的擴張,在巴基斯坦白沙瓦西北部建都。這裏被希臘人長期占據,留下了希臘風格的雕塑藝術,犍陀羅人吸收了古埃及、希臘、羅馬和波斯的雕刻技術,並加以發展,形成了優美的比例、和諧的幾何圖形和充滿活力的人體雕塑藝術,白沙瓦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的肯德拉藝術珍品。6日上午,隊員們來到這座藝術寶庫,大飽眼福。博物館有兩層,展廳是十字形的。玻璃櫥窗裏陳列著小石雕,最小的只有手指的長度;窗戶之間有大雕像,最大的兩個很高。肯德拉雕塑藝術的影響極其深遠。雲岡巨大的佛像是直接從巖石上雕刻而成的,有著剛勁的肯德拉風格。到了龍門石窟,中國的藝術家已經充分吸收了印度和中亞的風格,雕刻藝術具有了中國的民族氣質。作為壹個洛陽人,難免會把肯德拉雕像與龍門石窟相提並論。兩個都太偉大了,看了都會很震撼,就從我平常的眼光來看:肯德拉的雕像更逼真,人體結構更準確;龍門石窟的造像更寫意,人體結構更誇張。早期佛教用菩提樹、佛的腳印等符號代替了佛陀,而肯德拉的藝術賦予了它個性化的形象。我想,起初犍陀羅的藝術家們更註重希臘藝術的精確結構,想象力的翅膀還沒有完全張開;在洛陽,雕塑家創造了想象中的佛,所以它更生動,更有啟發性。但不得不佩服很多肯德拉的小雕像(如圖),極其精美,而龍門的小雕像略顯欠缺。或許,這與當時雕塑家的財力和胸懷有關:犍陀羅只是印度北部的壹個小國,屢遭外族入侵,而秩序天下、壹心為皇族王公的北魏和唐朝,從來沒有相同的愛好和追求。肯德拉和洛陽,佛教雕塑藝術中的兩座裏程碑,遙相呼應,閃耀於世界藝術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