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列傳第六十五.王嘉》
王嘉,字子年,隴西安陽人也。輕舉止,醜形貌,外若不足,而聰睿內明。滑稽好語笑,不食五谷,不衣美麗,清虛服氣,不與世人交遊。隱於東陽谷,鑿崖穴居,弟子受業者數百人,亦皆穴處。石季龍之末,棄其徒眾,至長安,潛隱於終南山,結庵廬而止。門人聞而復隨之,乃遷於倒獸山。苻堅累征不起,公侯已下鹹躬往參詣,好尚之士無不師宗之。問其當世事者,皆隨問而對。好為譬喻,狀如戲調;言未然之事,辭如讖記,當時鮮能曉之,事過皆驗。
堅將南征,遣使者問之。嘉曰:「金剛火強。」乃乘使者馬,正衣冠,徐徐東行數百步,而策馬馳反,脫衣服,棄冠履而歸,下馬踞床,壹無所言。使者還告,堅不語,復遣問之,曰:「吾世祚雲何?」嘉曰:「未央。」鹹以為吉。明年癸未,敗於淮南。《晉書.列傳第六十五.王嘉》
王嘉,字子年,隴西安陽人也。輕舉止,醜形貌,外若不足,而聰睿內明。滑稽好語笑,不食五谷,不衣美麗,清虛服氣,不與世人交遊。隱於東陽谷,鑿崖穴居,弟子受業者數百人,亦皆穴處。石季龍之末,棄其徒眾,至長安,潛隱於終南山,結庵廬而止。門人聞而復隨之,乃遷於倒獸山。苻堅累征不起,公侯已下鹹躬往參詣,好尚之士無不師宗之。問其當世事者,皆隨問而對。好為譬喻,狀如戲調;言未然之事,辭如讖記,當時鮮能曉之,事過皆驗。
堅將南征,遣使者問之。嘉曰:「金剛火強。」乃乘使者馬,正衣冠,徐徐東行數百步,而策馬馳反,脫衣服,棄冠履而歸,下馬踞床,壹無所言。使者還告,堅不語,復遣問之,曰:「吾世祚雲何?」嘉曰:「未央。」鹹以為吉。明年癸未,敗於淮南,所謂未年而有殃也。人侯之者,至心則見之,不至心則隱形不見。衣服在架,履杖猶存,或欲取其衣者,終不及,企而取之,衣架逾高,而屋亦不大,覆杖諸物亦如之。
姚萇之入長安,禮嘉如苻堅故事,逼以自隨,每事諮之。萇既與苻登相持,問嘉曰:「吾得殺苻登定天下不?」嘉曰:「略得之。」萇怒曰:「得當雲得,何略之有!」遂斬之。先此,釋道安謂嘉曰:「世故方殷,可以行矣。」嘉答曰:「卿其先行,吾負債未果去。」俄而道安亡,至是而嘉戮死,所謂「負債」者也。苻登聞嘉死,設壇哭之,贈太師,謚曰文。及萇死,萇子興字子略方殺登,「略得」之謂也。嘉之死日,人有隴上見之。其所造《牽三歌讖》,事過皆驗,累世猶傳之。又著《拾遺錄》十卷,其記事多詭怪,今行於世。
附翻譯:
王嘉字子年,隴西安陽人。他舉止輕浮,形貌醜陋,外表像是無用之輩,而內心聰敏明慧,喜好滑稽談笑,不吃五谷, *** 艷麗的衣服,置身清虛之中服氣養性,不與世人交遊。隱居在東陽谷,鑿崖為洞穴居住。數百名受業學習的弟子,也全部進入洞穴居住。
石季龍末年,王嘉丟開他的眾弟子,只身來到長安,在終南山潛隱,居住在自己蓋的草庵之中。他的門人聽說了,又隨之前來,他又遷入倒獸山中。苻堅多次征召,他總不應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親自拜會,好學之士無不推崇他為宗師。人們向他詢問當今之事,都隨口而答。很喜歡運用比喻,其情其狀如同在調戲人們壹般;預言未來要發生的事,辭意隱晦,當時很難知道究竟,但事後都壹壹應驗如神。
苻堅準備南征,派使者向他詢問吉兇。王嘉說:“金剛火強。”說完便跨上使者的馬,端正衣帽,慢慢向東走出數百步,然後策馬返回,脫掉衣帽,丟掉鞋帽而歸。下馬之後盤坐在床上,壹言不發。使者回來後據實相告,苻堅不能悟解,又派人前來問他,說:“我們的國運如何?”王嘉說:“未央。”大家都以為是吉利。第二年是癸未年(320),苻堅在淮南被打得大敗,這就是王嘉所說的未年有災殃的印證。拜候他的人如果心誠,他就出見,心不誠就隱形不見,只見他的衣帽掛在衣架上,手杖仍在原處。如果有人想取他的衣服,始終夠不著,伸長手臂去取,衣架會變得更高,鞋杖各物也是如此。
姚萇進入長安以後,禮遇王嘉像從前苻堅壹樣,並逼著王嘉跟隨他,每件事情都要向他征詢。姚萇不久便開始與苻登爭權,問王嘉說:“我能殺掉苻登平定天下嗎?”王嘉說:“略得之。”姚萇惱怒了,說:“得就說得,哪裏有什麽略呢?”於是就殺了王嘉。這以前,釋道安對王嘉說:“世事正沸騰暄擾,可以走了。”王嘉回答說:“妳先走吧,我欠的債還未還清,還不便離去。”不久,釋道安就死了,到這時王嘉被殺,就是前面所說的“欠債”。苻登聽說王嘉的死訊後,設壇哭祭,贈號太師,謚號“文”。姚萇死後,他的兒子姚興字子略殺了苻登,這便是王嘉所說的“略得”的意思。王嘉死的那壹天,有人在隴上看見過他。他所寫的《牽三歌讖》壹書,事情過後都能夠應驗,歷時幾代還在流傳。又著有《拾遺錄》十卷,所記載的事跡大多荒誕詭怪,直到如今,仍舊風行於世。
2. 王嘉 拾遺記 譯文東晉 王嘉《拾遺記》
譯文:
任城王曹彰,是魏武帝曹操的兒子。小時候就剛強堅毅,學習陰陽術數,誦讀《六經》、《尚書》等典籍數千言。武帝計劃攻打吳、蜀,問曹彰行軍作戰的訣竅。曹彰能左右開弓,劍術於百步之內,斷人的胡須和頭發。當時東浪郡獻來壹只猛虎,紋理斑彩,用鐵籠關住。力士們都不敢看。曹彰抓住虎尾,纏在自己胳膀上,猛虎貼著耳朵,不敢出聲,大家都佩服他的神勇。後來南越國獻壹白象子給武帝,曹彰用手捏住它的鼻子,象乖乖地伏在地上不敢動。文帝曹丕曾鑄壹口萬斤重的大鐘,懸在文華殿,想換壹個地方。力士壹百人也挪不動。曹彰把鐘背起來就走。四方聽到他的神勇,都息兵自保。文帝說:“以任城王的雄武,並吞巴蜀,就象貓頭鷹銜死老鼠!”後來曹彰死了,以漢代王禮安葬。出喪時,空中有幾百人的哭聲相送。都說過去亂兵互相殘殺而死的魂靈。沒有棺槨收殮,任城王仁慈恩惠,埋葬了這些枯骨。死者在地下也喜歡,精靈心知感激。所以有人贊美王的恩德,國史撰有《任城王舊事》三卷,晉初珍藏在持宮秘閣中。
3. 王嘉拾遺記翻譯東晉 王嘉《拾遺記》譯文:任末,他14歲時就背著書箱拜了很多老師,不怕艱難險阻。
他常說人如果不好好學習,將來憑什麽去完成壹番事業。他貧窮無家,有時沒有宿處,只在樹下搭壹個草棚,把荊棘削成筆,用樹汁當墨水。
夜晚在月光下看書,沒有月亮的日子就點燃枯草雜木照明。平日裏每當讀書有體會時,便把心得寫在衣服上。
跟他學習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學,他們經常輪流用幹凈的衣服跟他交換。臨死時告誡後人說:“壹個人如果終身好學習,即使死了還像活著壹樣;要是不學習,即使活著也只能算行屍走肉罷了。”
4. 任末苦學文言文翻譯任末苦學
原文
任末年十四,學無常師,負笈從師,不懼險阻。每言:“人若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月而讀,暗則縛麻蒿以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常以凈衣易之。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東晉王嘉《拾遺記》
註釋
1、任末:字叔本,東漢繁人(今屬成都市新都縣),少習《齊詩》,學識淵博,遊京師,教授十年。
2、常師:固定的老師。
3、負:背。笈(jí):書箱。
4、不遠:不怕路途遙遠。
5、而:若,如。
6、或:有時。
7、庵:茅草編制成的小屋。
8、荊:這裏指荊的枝條。
9、映星望月:指在星月下讀書。
10、縛:綁。
11、麻蒿(hāo):壹種植物,點燃後可照明。
12、題:寫。
13、門徒:指壹同求學的人。
14、悅:意動用法,“以……為悅”。
15、易:交換。又,《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否?”
16、誡:告誡。這是他臨終時對他弟子說的話。
17、猶:還。
18、行屍走肉:活著的死人,比喻庸碌無能無所事事。
譯文
任末十四歲,沒有固定的老師,背著書籍去拜師,不怕(壹路上的)危險困阻。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麽憑什麽取得成就呢?”有時靠在樹下,編白茅為茅草小屋,削荊條制成筆,刻劃樹汁作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讀書,遇上沒有月亮的黑夜,他便點燃麻稈、蒿草之類取光。他看書有領悟到的地方,就寫在衣服上,用來記住這件事。學生們欽佩他的勤學精神,常用洗凈的衣服換取他寫滿字的衣服。任末臨終前告誡說:“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像活著;不學習的人,即便是活著,也只是行屍走肉罷了。”
作者簡介
王嘉,字子年,隴西安陽(今甘肅渭源)人。今傳本大約經過南朝梁宗室蕭綺的整理。《拾遺記》又名《拾遺錄》《王子年拾遺記》。
5. 求壹篇《任未負笈從師〉的古文翻譯原文
任末年十四,負笈從師,不懼險阻。每言:人若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而讀,暗則縛麻蒿以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及其事。門徒悅其勤學,常以凈衣易之。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譯文
任末,他14歲時就背著書箱拜了很多老師,不怕艱難險阻。他常說人如果不好好學習,將來憑什麽去完成壹番事業。他貧窮無家,有時沒有宿處,只在樹下搭壹個草棚,把荊棘削成筆,用樹汁當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書,沒有月亮的日子就點燃枯草雜木照明。平日裏每當讀書有體會時,便把心得寫在衣服上。跟他學習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學,為了要研讀他寫的心得體會,他們經常輪流用幹凈的衣服跟他交換。不是古代聖賢的著作他是不看的。臨死時告誡後人說:“壹個人如果終身好學習,即使死了還像活著壹樣;要是不學習,即使活著也只能算行屍走肉罷了。”
啟示:壹個人從小就要立誌苦學。
6. 王嘉《拾遺記》中的 “聞鄰中讀書,旦夕抱逵隔籬而聽之”是什麽意思“聞鄰中讀書,旦夕抱逵隔籬而聽之”的意思是:姐姐經常會聽到鄰居大百聲讀書的聲音,就會把賈逵抱到鄰居圍墻下去聽。
具體全文如下: 賈逵年五歲,明惠過人。其姊韓瑤之婦,嫁瑤無嗣,而歸居焉,亦以貞明見稱。
聞鄰中讀書,旦夕抱逵隔籬而聽之。逵靜聽不言,姊以為喜。
至年十歲,乃暗誦《六經》。姊謂逵曰:“吾家貧困,未嘗有教者入門度,汝安知天下有《三墳》、《五典》而誦無遺句耶?”逵曰:“憶昔姊抱逵於籬間,聽鄰家讀書,今萬不遺壹。”
乃剝庭中桑皮以為牒,或題於扉屏,且誦且記,期年,經文通遍。於閭裏每有觀者,稱雲振古無倫專。
門徒來學,不遠萬裏,或繈負子孫,舍於門側,皆口授經文。贈獻者積粟盈倉。
或雲:“賈逵非力耕所得,誦經吞倦,世所屬謂舌耕也。”《拾遺記》介紹: 拾遺記誌怪小說集。
又名《拾遺錄》﹑《王子年拾遺記拾遺記》。作者東晉王嘉,字子年,隴西安陽(今甘肅渭源)人。
《晉書》第95卷有傳。今傳本大約經過南朝梁宗室蕭綺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