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888 —1961年),名_,西平居士,亦稱嶧山樵夫,齋名西平,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祖籍山西省太原市,祖上為躲避戰亂遷居安徽黟縣。他出生在江西省鄱陽縣黃崗村。
中文名:王大凡。
國籍:中國。
出生地:山西省太原市
出生日期:1888
死亡日期:1961
職業:美術碩士
主要成就:榮獲巴拿馬博覽會金獎。
代表作品:馬獻都督,粉彩瓷瓶,大瓷瓶,大禹治水,瓷板畫,破王進京。
生活經驗
王大凡是儒商的後代,祖上是教商的。因為戰亂,父親失去了生意,靠母親呂維持生計。王大凡小時候在壹所私立學校學習了三年。13歲之前是學徒理發。1901年,隨父母到景德鎮投靠姐姐的“紅店”,隨哥哥王大平學習。當了三年學徒後,王大凡在她姐姐的店裏獨立畫瓷器。這時,他的姐姐雇了當時著名的洪憲瓷畫家、淡絳畫家王在店裏畫瓷器,給提供了壹個學習的機會。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文人畫”的代表人物,其仕女畫尤為著名。王早年在杭州以畫紙扇為生。其書法受清代“二王”影響,其畫與費、沙山淳、壹脈相承。王只比大三歲,所以他很容易溝通,他們從友誼發展到師徒關系。王不僅教畫畫,還教他詩詞歌賦。在王的指導下,刻苦學習,成績斐然。1915年、、潘溝玉、王、周、作品被江西省瓷業公司、景德鎮商會推薦,送巴拿馬博覽會。王大凡的粉彩瓷畫《傅貴手拷》獲巴拿馬博覽會金獎,是當時唯壹的金獎獲得者。
1922年,參加了浮梁縣縣長許發起的“瓷器藝術研究會”,王、為副會長。從1922到1924,* *吸收了200多名會員,出版了20多期,舉辦了多次師生和會員的畫展。針對陶瓷繪畫的不足,利用中國繪畫理論經典《林誌》來提高紅殿藝術家的藝術修養,探索陶瓷藝術的發展。1924年,研究會被軍閥洗劫壹空。不久,39歲的王病逝。失去老師後,王大凡並沒有感到沮喪,而是繼續努力,勤於練功,博覽群書,從而奠定了他在景德鎮瓷器藝術界的地位。為了致力於陶瓷繪畫的創作和研究,
王大凡、王琦於1916年赴上海觀摩海上畫派作品,並結識了吳湖帆先生。在這次訪問中,他們分別喜歡揚州八怪中的羅聘和黃慎的繪畫風格。回到景德鎮後,我們經常壹起學習、臨摹、討論,影響越來越大。浮梁縣縣長安辰專門為他們的畫室陶陶題寫了“太神奇了”的匾額,兩人從此名聲大噪。1928年1月,壹個瓷器商想收藏兩套八件套長瓷盤,分別畫山水、花鳥、人物、動物。王大凡、王琦聯系了汪野亭、何猷仁、鄧碧珊、程意亭、畢伯濤、劉雨岑等八位瓷藝家進行繪畫,形成了“月圓節”,別稱“珠山八友”。不久,畢伯濤回老家參加他的葬禮,鄧碧珊去世,於是徐仲南、田和賢被吸收為會員,壹直持續到大約1940。
從1901到1940的39年間,王大凡的陶瓷藝術完成了從古代色彩和圖案到傳統文人畫的轉變。
從1901—1920,深受其師傅王的影響,早期畫的仕女畫與王的仕女畫壹脈相承,都是晚清時興的畫風。如《西廂記》中的仕女形象,王的狩獵圖,都屬於鵝蛋臉、櫻桃小口、細腰。風格很像費、沙山純和的風格。它以表現名媛淑女為基礎,以戲劇手法為表現方式,筆觸細膩,造型正規。它尚未達到成熟階段,但它顯示了王大凡對藝術追求的執著。
1916、王琦和王大凡回滬觀察海洋畫家的作品後,羅聘的繪畫風格對王大凡影響很深。與羅聘的繪畫相比,王大凡的超自然人物繪畫就像是再創造。中年學習吳道子、陳老蓮、馬靖江的繪畫技法,可以說是受益良多,博采眾長,成為法家。後來,王大凡從馬濤的“詩中有畫”中汲取了營養,而馬濤似乎也可以從“富貴壽考”中窺見壹斑。此時,王大凡還創作了壹些帶有儒家思想和歷史典故的瓷器作品,如《婆婆紋身》、《木蘭從軍》、《桃園三界》、《風塵三俠》、《執燭》、《西河情鵝》、《太白不醉》、《取智救世》、《宋菊遺風》等。其中,《采藥濟世》講述的是八仙人鐵拐李從山林中采集靈芝治愈人類創傷的故事。圖為山勢險峻,群峰眾多,曲徑通幽。無論是人物的塑造,還是山石的構圖,都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感受,內容與形式達到了高度的統壹與和諧;“聞雞起舞”是王大凡最喜歡的繪畫主題之壹。其準確的造型註重體量感和揮劍的靈動,表現出優雅和力量之美。王大凡年輕時喜歡彈琴舞劍,還喜歡畫《聞雞起舞》來練習寫作。動筆之前,他對著鏡子擺好姿勢,舞劍,有了明確的計劃之後,就壹氣呵成的畫完了。《戲月-承天寺》在詩詞書畫方面都非常成熟。“戲月——承天寺,蘇公與客閑。我知道,幾千年後,我又在客廳裏了。”這首詩寫得自然樸實,寓意深刻。“文人畫”的氛圍是畫面感十足,人物的刻畫、服裝線條的組織、場景的搭配、畫面的構圖都恰到好處。《松菊猶存》雖為兼職作品,但其人物造型、畫面構圖都表明作者在表現手法上追求高雅典雅,強調寫意。以上作品足以代表王大凡中年繪畫的藝術風格和審美特征。
品格榮譽
2011 1 10月22日,景德鎮市民間民俗文化協會、景德鎮民族民間文化搶救保護中心上報江西省藝術工作委員會審核,並提交中國陶瓷藝術榮譽稱號授牌儀式醞釀。正式代表在收到近百名中國陶瓷藝術高級人才、大師、教授、新聞媒體代表的意見後,舉手壹致同意將其召回為”。
人物作品
王大凡歷史典故人物畫的人文內涵來源於他的廣泛閱讀。當他年輕的時候,他沈迷於書籍。畫完之後,他專心讀書。他在日常生活中省吃儉用,卻毫不猶豫地大量買書。經常是他被買來接去畫室,晚上看書到早上。我看的書有《曾國藩家書》、《園中詩話》。有《聊齋》、《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文學名著,也有《花間集》、《山水戰術》、《書法》、《玉》等古代畫論。
作為人物畫畫家,王大凡也非常重視內容與形式的統壹。比如他作品的表現形式,比如《塵中三俠》《手持蠟燭》《我婆婆的紋身》《梁紅玉在金山打鼓》等,都是根據內容的需要而深化的。“從形式上看,是內容的表象,從內容上看,是形式的內涵。”這時,王大凡已經開始探索和研究形式美。他知道理解和把握形式美是藝術家成功的秘訣,也是他的作品代代相傳的前提。
縱觀王大凡壹生的創作,其瓷器藝術中“文人畫”的風格和追求都是建立在“雅俗共賞”的基礎上的。《竹山八友》中的十位畫家,除了王琦是偶然大寫,其他都是小寫意,婉約。這種藝術表現和審美觀念的本質是“雅俗共賞”。王大凡粉彩瓷盤《梁紅玉擊鼓打金山》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他用斧頭劈法突出了金山的壹角,遠處是若隱若現的群山。近景是梁宏宇指揮的戰艦,只露出船頭,艦體和船尾被山峰擋住。戰艦盤旋在碧波蕩漾的近水和鏡面般的遠湖之間,形成了動與靜的鮮明對比,旨在突出戰爭場面的遼闊和宏大,從有限的畫面中傳遞出無限的信息,在畫意、畫內涵、畫景等方面進行了有價值的探索。歷史典故肖像畫是王大凡藝術生涯的壹大亮點。
從20世紀40年代到建國10周年,王大凡陶瓷藝術達到頂峰。此時,在各種藝術思潮的激蕩下,王大凡對新時代的藝術充滿了向往,對新中國懷著極大的熱情,創作了《馬謖獻給統帥》、《面壁十年》、《大禹治水》、《破王進京》、《卓文君》、《松下聽琴》、《新八仙》、《竹林七賢》等名作。
王大凡的作品,無論是大的還是小的,都可以說是充滿了“文人畫”的趣味之美、意境之美、形式之美。小作品要整體考慮,少勝多;大型作品是有策略安排的。他筆下的神仙人物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而是充滿人性、人情、血肉的人;他筆下的歷史人物或惡毒或正直,或幽默或睿智。如竹林七賢,人物風格、內在精神氣質、藝術內涵各不相同,強調繪畫的審美趣味,並將這種趣味延伸到繪畫之外,提高其文化品格。他的“新八仙”前後呼應,首尾相融。八塊瓷盤可以獨立制作,也可以放在壹起,形成完整統壹的畫面。
面對新的時代,王大凡的內心充滿了風雨後的豁達。他以開拓進取的精神,譜寫出崇高壯闊的生命之歌,讓《十年面壁》、《卓文君》、《大禹治水》、《闖入王者之都》在筆底化作波瀾,訴說著自己對新時代的感悟,讓人體會到作者追求的是壹種寧靜的美,壹種至高無上的藝術境界。
成就
20世紀,景德鎮陶瓷藝術進入了輝煌時代。流派突兀,風格爭鋒。從淺絳到粉彩,從寫意青花到綜合裝飾,從民間青花到現代陶藝,壹代又壹代書寫著瓷都的時代主題。如果說“珠山八友”奏響了壹場瓷器文人畫的新樂章,那麽作為藝術家60年的王大凡就是這場樂章中最強音之壹。其作品獲得巴拿馬博覽會金獎1915,使景德鎮陶瓷登上世界藝術舞臺。他對“落地粉彩”陶瓷技法的研究和發明給陶瓷顏料帶來了革新,使中國畫風格和技法在陶瓷中的運用變得毫不費力;他致力於“陶瓷文人畫”藝術的發展,深化了陶瓷藝術的表現空間,為景德鎮陶瓷裝飾藝術樹立了又壹座裏程碑;他培養的幾代藝術家都在從事陶瓷藝術的創作和研究,真可謂是閃耀藝術界的壹朵甜瓜般的花。他的兒子王筱凡是著名的陶瓷藝術家,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籌備組的核心人物。它的王後小藍是20世紀50年代的壹位女性肖像畫家和工藝美術家。他的侄子王錫良是改革開放後國務院授予的第壹批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進的關門弟子,是1996年國務院授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其孫王懷軍,第九屆、第十二屆政協委員,1985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王大凡的第三代和第四代家庭成員甚至更加星光燦爛。
王大凡在輕滴色的基礎上創造了“落地粉彩”的技法,符合輕滴色的設色改革,使輕滴色法起死回生。在60年的繪畫生涯中,王大凡邊工作邊寫作,構思嚴謹,用筆流暢優雅。其代表作品為《袋中羅漢》,造型逼真,表情莊重慈祥,動態飄逸,用筆似風隨吳。生動精彩地描述壹個無憂無慮的和尚放下了包袱。
王大凡是將中國畫、詩、書、畫、印藝術運用於陶瓷裝飾的傑出代表。他傳世的近千件藝術作品,充分體現了以詩入畫、畫懷詩、詩畫結合的藝術風格。如果說他的早期作品用畫筆向人們講述了壹個感人的故事,那麽他的中年作品則傳達了壹種禪意,而他的後期作品則表達了壹種精神境界。林風眠、潘天壽、周昌谷、吳山明等中國大畫家稱王大凡為藝術修養極高的“陶瓷文人畫大師”。如果當時景德鎮不是封閉的,缺乏宣傳,“大梵先生在人物畫上的藝術造詣,可以和海上所有人相媲美。”看了王大凡的原作,吳山明說:“王大凡的人物畫,不比許、張大千、傅抱石遜色。”但他始終是繪畫與人格的完美結合,掛在畫室裏的他的座右銘“畫業自甘淡泊,陶業以精進為先”,是他靜、遠、淡、無止境、奮鬥不息的人生信條的寫照。王大凡逝世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國美術家協會等部門邀請《人民中國》、《人民畫報》、《人民日報》采訪了這位為中國陶瓷藝術做出突出貢獻的陶瓷藝術家,《人民中國》和《人民日報》也撰文介紹了王大凡先生擔任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的藝術生涯和成就,高度評價了他的歷史性貢獻。
瓷畫鑒定
王大凡早年的人物畫多為富貴壽考、羅漢上虎、八仙等。晚年木蘭從軍,聞雞起舞,嶽母刺字,講究作品的時代性。仿制品多為他三四十年代的人物畫,也有少數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從王人物畫的特點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壹,用筆線條渾厚,類似於傳統的線描方法,如高古遊四妙、綁線描等。多為中心筆,簡單、粗、圓,構圖獨特,裝飾性強。這是王大凡和王琦用筆畫人物畫的最大區別。但模仿者很難通過勾線來學骨頭,缺乏圓潤有力的魅力。有的是中心和側面都用,沒有意義。
二是人物面部刻畫細膩,註重明暗變化。西洋畫有素描關系和光影變化,塗抹手法獨特,立體感強。王的仕女畫以“丹鳳眼”和“櫻口”為冠,具有鮮明的特色,形成了壹個習慣性的程式。
三、人物畫背景描繪蔥郁的樹木、竹石茅屋、野花山野,染綠、草綠、青綠、墨綠,筆法細致。從王作品的色彩設計來看,第壹,畫面華麗、發絲明亮、場面大、人物多的作品,總是根據主題的需要,使用鮮艷奪目的色彩(如胭脂紅、紅色),次要人物壹般用赭色、黃色、藍色襯托;第二,顏色填充較厚。人物畫在雙鉤素描的基礎上,運用厚重、深沈、艷麗的色彩進行多層次渲染,註重明暗層次和冷暖變化,具有傳統工筆畫的藝術效果。仿品上色染平,厚重且陰陽層次變化不大,色調過渡生硬,潤澤感不大。
此外,王大凡還開發了“落地粉彩”的方法,不需要玻璃白來填充底色,而是直接在瓷胎上填充顏料,再用雪白、水綠等材料覆蓋,簡化了工藝,更具畫感。
題字印刷
王大凡書法的特點是行書,典雅秀麗,平實細膩,細致飄逸。大部分碑文都是在詩詞之後。
常見題字有:“西平草堂畫彜山王”、“長江西平草堂寫彜山樵夫”、“長江彜山王”、“彜山畫”、“長江西平俗人客”、“王畫”等。
常見的印章有“大篆”、“王_”和“左”。最下面的落款是“西平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