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時期,那時已經開始燒制最原始的青瓷,也就是塗抹 了青釉的瓷器。那時以南方的類似雪與北方的如冰似玉為主。以現河南博物院與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原始青瓷尊為代表。
隋唐:
瓷器發展到隋,也進入壹個繁榮成長的階段。唐已經開始有唐三彩
這種低溫釉瓷產生了。因經常使用黃、綠、褐三種色彩得名,壹般作為陪葬品,
分為器皿、人物、動物,是我國古代陶器工藝的精品。
宋元
:宋代是中國制瓷業極其輝煌的歷史時期,各地新興窯場不斷,湧現
出不少馳名中外的瓷窯。所謂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鏈接:汝窯專為宮廷燒制禦用青瓷器燒造工藝達到了中國陶瓷史上的極致,有“天下瓷器,汝瓷為魁“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壹片”的美稱。可見其有多麽珍貴了。汝瓷使用上好的高嶺土制成,將珍珠瑪瑙磨碎了使用在瓷器表面,使其擁有異常光滑的表面。釉色分天青、粉青、天藍。有壹句古話:“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官窯的瓷器釉色胎骨堅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潤如脂紋片縱橫,飄逸流暢。
哥窯又稱章窯。瓷器造型端莊古樸器身釉色滋潤腴厚,傳世者禰足珍貴。
定窯也稱粉定以燒白瓷而著稱碗、盤制品彩覆燒工藝口沿上不施釉俗稱“芒口”。鈞窯以燒制乳濁釉瓷為主兼燒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窯壹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而聞名。宋瓷在工藝上取得較高成就,形成品種豐富多彩、造型簡潔優美、裝飾方法多種多樣。官私名窯名瓷都
風格各異,有的清秀、有的渾厚、有的典雅、有的絢麗、有的淳樸、有的民間色彩濃厚、百花爭艷。元代由於戰亂,打擊了制瓷業,但制瓷業工藝仍有新創新,出現了青花瓷和釉裏紅技法。
明清:明、清時期的陶瓷文化明代以前陶瓷釉色以青為主,明代以降則 白瓷為大宗,為瓷器的裝飾創造了物質條件。清初制瓷技巧更達到了歷史的高峰,清代前期和中期,從整個社會來說,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社會經濟進人了壹個繁榮時期,我國制瓷工藝達到了歷史高峰,造瓷技術有更大進步,凡是明代已有的工藝和品種,大多有所提高或創新。清代西亞的琺瑯器傳入中國,使清代瓷器更加變幻莫測,玲瓏精致。
釉色發展:
壹道釉——就是壹種顏色
紅
:
有祭紅、豇豆紅、寶石紅、郎窯紅、抹紅、珊珊紅、胭脂紅、粉紅、海棠
紅、束紅、磯紅、肉紅、鮮紅、朱紅、大紅、柿紅、娃娃臉等。
青
:
有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蝦青、影青、蛋青。
綠
:
有孔雀綠、鸚哥綠、寶石綠、瓜皮綠等。
黃:有蛋黃、嬌黃、雞油黃、姜汁黃、鵝黃、魚子黃、蜜臘黃等。
藍:有霧藍、灑藍、天藍、翠藍、寶石藍、抹藍等。
白
:
有牙白、月白、甜白、青白、魚肚白等。
黑:有黑彩、墨彩、鳥金等。 紫:有茄皮紫、豬肝紫、玫瑰紫等。 爐鉤釉:是由高梁紅和松石綠二種顏色組成的。窯變紅釉是由紅和蘭兩種顏色組成的。 茶葉沫釉:象茶葉顏色。 彩瓷我國古代瓷器的裝飾方法是十分豐富的,壹般來說,宋代以前多采用刻花、劃花、印花等方法,即在坯胎 未幹以前,用壹種工具在胎上刻成花紋圖案或劃成花紋圖案,再有就是刻好模子印出花紋圖案,然後施釉入窯燒制。元代景德鎮瓷器的裝飾方法,除壹部分保留宋代的做法外,又大量興起用筆畫彩的方法,這種用彩料畫出的花紋圖案燒制的就叫做彩瓷。 彩瓷又分為釉下彩與釉上彩兩大類,在坯胎上畫好花紋圖案後再施釉入,窯燒制的叫釉下彩。在坯胎上施釉後入窯燒制好的瓷器上加以彩繪,又以爐火烘燒而成的彩怪叫作釉上彩。我國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壹種,鬥彩、五彩、法瑯彩、粉彩等都屬於釉上彩。我國瓷器彩繪極為豐富,其品種有二百多種,現介紹以下幾種: 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鉛釉陶器的總稱。鉛釉陶器在漢代已經出現,至唐代開始盛行。就是在同壹器物上用黃、綠、白或黃、綠、蘭、褐等基本釉色,同時交錯使用,而以黃、綠、白為主的低溫彩釉陶器,這就是“唐三 彩”。 青花 青花瓷器,從元代開始出現的,明代得到了廣泛應用,到清代康熙時期有了顯著的發展。青花是屬於瓷器的釉下彩。 青花加紫 用青料和氧化銅在胎上繪畫,然後施釉壹次燒制後,呈現出兩種顏色,壹是青花、壹是紫色, 故請之青花加紫。 釉裏紅 用氧化銅在胎上繪畫後,再施釉入窯燒制成的,呈現出紅色。 釉下三彩 釉下三彩是由青花、釉裏紅、豆青三種釉下彩所組成的。 釉上三彩 釉上三彩是瓷器釉面上的彩色,其顏色由黃、綠、紫三色組成。三彩瓷器在康熙時品種很多, 有黃地三彩、綠地三彩、紫地三彩、醬白地三彩,此外還有加蘭三彩。 素三彩 首創於明代正德年間,嘉靖、萬歷時有較大發展。它壹般由黃、綠、紫、白、蘭等色構成,只要沒有艷麗的紅色,就可以稱為素三彩。 明代素三彩制做方法有兩種:壹種是直接將釉彩施在坯胎之上壹次燒成;另壹種是將釉彩施於掛釉的素瓷之上,經爐火第二次燒成。 墨地三彩 創於康熙中期,晚期就停燒了,成品件數極少。墨地三彩是先在坯胎上刻出圖案紋飾再用青花、黑裏紅、豆青三種彩料宣染後敷釉燒成。我國歷代陶窯鑒定家都認定“五彩以描金為貴,三彩以墨色質地為貴”。 而今已極為少見。 水彩 水彩是光緒末期出現的壹種瓷器彩色。此種彩色不含粉質,具有彩料薄,顏
色暗淡之特征,它是光緒末期,宣統以後瓷器上所使用的壹種彩色。 軟彩 所謂軟彩就是壹種含粉量極微,顏色暗淡的壹種彩色,它介於粉彩與水彩兩者之間,可以說是屬於粉彩的範疇,它是在同治晚期開始出現的,到光緒、宣統時比較盛行。 鬥彩 就是用釉下青花勾繪圖案輪廓,然後在釉上用紅、黃、綠、紫等各種彩色在輪廓線內填繪,經爐火烘燒而成的,使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結合在壹起,互相爭艷。 五彩 所謂五彩,並非五種顏色,而是多種顏色的含意。其彩繪方法與鬥彩的彩繪方法大致相同。也是在燒好了的瓷器上施加各種色料,再次經過爐火烘燒而成的。不同的是鬥彩的釉彩多為釉下青花勾畫圖案的輪廓線然後再在輪廓線內填以彩料。而五彩則不然,五彩雖有釉下青花,但它不僅是用以勾畫輪廓線,多數還繪成完整或部分圖案,並常用褐黑或褐赤色代替青花作為圖案的線描。另外,還有壹種五彩瓷器不用青花作為線描,而直接上了釉的白瓷上加彩。五彩是用黃、紅、綠、紫、蘭等顏色所組成。 明代五彩是由紅、綠、黃、紫四種釉上彩和釉下彩的青花所組成。清康熙五彩卻是由五種釉上彩組成,以釉上的蘭彩代替釉下青花部分。常見的是由紅、黃、綠、蘭、黑五種顏色所組成。有的還增加了金彩。 明萬歷五彩壹般可分為三類:壹類是釉下青花,釉上用黃、綠及磯紅三色,雖僅四種顏色,但在運用上交替錯綜,富於變化;壹類是青花上加黃、綠、茄紫、磯紅各種色彩,並用黑褐或褐赤色作為圖案的線描,還有壹類是不用青花,僅在釉上加以彩繪。壹般說,康五彩比較淺淡、明五彩比較濃重,所以康五彩比明五彩更加艷麗。五彩品種很多,還有:釉裏紅五彩、青花釉裏紅五彩、天蘭釉地五彩、豆青釉地五彩、米色釉地五彩、哥釉五彩、黃釉五彩、黑釉五彩、水墨五彩等。 粉彩 粉彩是在五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釉上彩。因為彩料中加有鉛粉成分,故稱之為粉彩。粉彩可分:青花粉彩、祭紅釉地粉彩、天蘭釉地粉彩、豆青釉地粉彩、珊珊釉地粉彩、抹紅彩地粉彩、綠釉地粉彩、窯變釉地粉彩等。 琺瑯彩:琺瑯彩是琺瑯彩瓷的正式名稱。是專為清代宮廷禦用而特制的壹種精細彩繪瓷器,部分產品也用於犒賞功臣。據清宮造辦處的文獻檔案記載,其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辦處琺瑯作的匠師將銅胎畫琺瑯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制的新瓷器品種。琺瑯彩盛於雍正、乾隆年間,屬宮廷壟斷的工藝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鎮禦窯廠特制,解運至京後,在清宮造辦處彩繪、彩燒。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琺瑯彩瓷創燒於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時盛行。清代後期仍有少量燒制,但燒造場所已不在清宮中而移至景德鎮。初期琺瑯彩是在胎體未上釉處先作地色,後畫花卉,有花無鳥是壹特征。康熙朝琺瑯彩瓷器多以藍、黃、紫紅、松石綠等色為地,以各色琺瑯料描繪各種花卉紋,其色彩、繪畫、款式皆同於當時的銅胎畫琺瑯。古銅彩:在褐色的釉上加施古銅蘭色或綠色銹斑及金彩,在彩色和紋飾方面仿古銅器,故稱為古銅彩。此外,還有金彩、紅彩、黃彩、紅綠彩等。
瓷器是中國人民的獨特創造?並以其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代表著中國悠久的文明。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發展的交流起到了壹種互通往來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從瓷器的特色和內涵來看?它比較完美地體現中國文化的面貌。 作為傳統文化的內在傳承和外在載體?瓷器值得我們認真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