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甘肅省臨洮在哪?

甘肅省臨洮在哪?

臨洮歷史悠久,是文化大縣。自距今五千年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開始,勞動人民就在這裏繁衍生息,創造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族特色的文化。

被譽為人類文明曙光的馬家窯彩陶文化,是古文化遺存中最燦爛的代表,是仰韶文化發展的另壹個高峰。1988年馬家窯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馬家窯遺址的保護方案已通過評估,可望在2004年開工建設。另有辛店文化、寺窪文化等28處比較完整的文化類型。

秦長城首起臨洮縣城北三十裏的洮河岸邊,穿越縣境九十余華裏,蜿蜒曲折,雄偉壯麗。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縣***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

東二十鋪漢墓群,位於東峪溝南岸,為漢代墓葬遺址。

東山上有姜維墩,超然書院。城內南大街有哥舒翰紀功碑。

二、臨洮文化的特質

臨洮,為河隴漢羌氐文化交融之地,自漢代開始的絲綢之路,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曾是使節往還,僧侶絡繹,商隊逶迤的富庶繁華之地。內地文化與邊疆文化,中西文化在這裏匯集、交流碰撞,提升了臨洮文化的品位,並以發展創新的大氣魄給黃河文化註入活力。臨洮文化的實質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敢為人先、豪邁大度,自強不息。

明朝楊椒山的對聯,清朝吳鎮的詩,唐璉的書畫,李景豫的書法,李道真的戲曲創作都著名於隴上。

三、文化機構

1949年成立文教科,1954年,專設文化科。1957年文教合並,1983年,成立文化廣播局,1989年成立文化局,現有局長1人,副局長2人,下設辦公室,群眾文化股、市場管理股,文化稽查隊,工作人員8人,***11人。

1949年,成立人民文化教育館,1957年,增設縣博物館,圖書館1958年文化館、博物館合並為文化站。1980—1985年,三館相繼恢復分設。文化館現有館長副館長各1人,工作人員7人。圖書館現有館長副館長各1人,工作人員10人。圖書館藏書已接近12萬冊,博物館現有館長副館長各1人,工作人員6人,2004年7月博物館投資90萬元,從嶽麓山遷至隍廟中院。

2000年成立縣文聯,掛靠文化局。設專職秘書長1人。現有文聯主席、副主席各1人。首屆主席張祖印,現任主席燕嘉琪。秘書長喬舉平。

2001年成立縣文化中心。編制15人,為自收自支事業單位。

2002年成立縣畫院,編制2人。設院長、副院長各1人。聘請畫師15人。

2004年,鄉鎮撤並後,有18個文化站,專職文化專幹30人。聘請農民文化專幹2人。

四、群眾文化生活

臨洮群眾文化生活,歷來以節日最為活躍。“春節”、“五壹”,均按各地不同情況,開展各類文體活動。主要有社火、舞龍、獅子、旱船、高蹺、推車、花藍、秧歌、高月燈、腰鼓、太平鼓、唱戲等活動。

1956年,舉行了全縣第壹次戲曲觀摩大會。每年五壹節,在物資交流大會期間,舉行群眾性文藝演出活動。2003年舉辦了全縣社火調演。2004年“五壹”節期間,舉辦了第壹屆“洮陽之春”文化藝術節。上營鄉每年舉辦文化節,衙下鎮油磨灘的花兒會已連辦5屆。初步形成花兒演唱基地。

群眾文藝演唱活動起步很早。1924年王竹庵創辦臨洮圖書館,並在館內設演廳,舉辦秦腔演唱。新中國成立初期,群眾文藝演唱十分活躍。主要形式有表演唱,快板、民歌。1958年,臨洮縣被省上命名為甘肅第壹個“文化縣”,群眾性的作詩,畫畫,唱歌掀起壹個高潮。王瑞昌創作的眉戶劇《把豬買給國家》參加省文藝會演,獲壹等獎。1957—1981年,編印《臨洮文藝》八期。2001—2003年,編輯出版《洮河》雜誌1—3期,發表作品600多篇。產生很大影響。2003年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作品三十多篇。吳連芳的長篇小說《三生石》,曹敦的散文集《隴中風情》、趙舉民的小說集《尋找壹條河的源頭》,王開元的詩集《聲音》、厲凱騰的詩集《燈下集》都是近年來取得的成果。另外王子建、喬舉平、田生成的散文,李鴻武、趙懷俠,趙銳的小說都具有較高成就。農民作者曹永福在劇本創作上取得了壹些成就。詩詞協會辦的《臨洮詩詞》已出了21期。業務藝術團體有:老年書畫協會、馬家窯文化研究會、臨洮詩詞學會、銀河藝術團、春暉藝術團。壹中、二中、三中、都有自己的小刊物,廣場文化方興未艾。

五、書畫

臨洮素以油漆家具著稱於隴上。民間女藝人精於花樣刺繡,剪紙窗花,風格獨特,鄉土氣息濃厚。峽口王壽英的剪紙作品,有7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寺廟建築雕梁畫棟,極為盛行。早在1926年,張教三就舉辦書畫展。繪畫方面的代表有張教三、陳紹伯、周劍名;書法有蔣紹伯、張崇昭。另有張月秋、牟月秋、王宇之、王熙之、王威楊等。

進入本世紀以來,書畫活動十分活躍,作品不斷升位,形成不同的風格流派。2000年,臨洮書畫作品到蘇杭展出,2002年到天津展出,並在蘭州舉辦高規格的展覽。目前,活躍於省內外的書畫家有:何裕(書法)、康莊(書法)張壁原(國畫竹、梅)、肖克儉(工筆花鳥)、高舉明(書畫)孫維天(繪畫)、潘瑞(山水畫)、楊繼周(書法)、慶忠(油畫)、樊壽(書法)張應欣(花鳥畫)、潘養之(書法)茍惠迪(書法)、樊壽(工筆花鳥畫)、張亞平(工筆畫)。還有壹些極有實力的書畫作者:張祖印、趙春瑞、高念曾、楊誌、肖長林、趙為民、張宏林、蘇建軍等。

六、戲曲

清同治年間,李道真的戲曲創作就很有名。1926年,成立民眾教育館,設民眾俱樂部壹處,供愛好者清唱。光緒末年,成立“福盛社”秦劇團,在春節及山會、廟會演出。每逢節日,群眾有搭臺唱戲的習慣,劇種有秦腔、眉戶、小曲等,尤以秦腔為廣。1961原屬民樂劇團與定西秦劇團合並,改臨洮秦劇團。目前,臨洮秦劇團有36人,團長馬維真、副團長張永忠。

在農村,以戲曲愛好者為主,組成許多業余劇團。有玉井王壽班業余劇團,改河張永順業余劇團,站灘皮影戲等。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群眾生活質量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贏得廣大群眾贊譽的民間藝人有:張永順、石吉泰、陳誌三、陳琪、王瑞昌等。

目前,臨洮秦劇團藝術較高的演員有:王昭安、劉世有、王佐育、竇小強、孫慶霞、王德敏。

七、音樂和花兒

民間音樂,以民歌、花兒、勞動號子和民間樂曲為主。民間有小曲、小調、勞動號子、社火、秧歌、酒曲。根據不同樂器,三弦琴、板胡、嗩吶、簫、笛等、都有不同的曲調。在全縣範圍內,流行壹些秧歌小調,如劃旱船、踩高蹺、上滿場、進莊歌等。其內容是歌頌吉祥,五谷豐登。1981年編印了《臨洮民 歌》。舞蹈,多數是集體舞蹈,隨從社火表演。道具有扇、花、綢帶等,以鑼鼓擊拍伴奏,動作粗獷優美,陣勢龐大,氣氛熱烈。

花兒是臨洮民間的奇葩,群眾基礎十分廣泛,全縣有花兒會場24處。紫松山,鴉溝、油磨灘、郭家泉的花兒最為有名。所唱花兒,壹般為蓮花山令,兼有臨夏花兒。蓮花山花兒格律獨特自由,詩意濃郁,高亢奔放。有散花和整花之分。花兒歌手丁如蘭,曾在人民大會堂進行演唱。男歌手靳尚明曾出席全國業余創作積極分子會議。趙惠琴於1985年7月參加了省文聯舉辦的“金城花兒演唱會”受到獎勵。縣文化館在花兒的收集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出版了《花兒選集》等四個集子。馬文惠在花兒收集、研究、創作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200年5月臨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2年成立了花兒研究會,推動了花兒藝術的發展。花兒作為民間藝術的重要壹支,它的前景是十分廣闊的。

現代音樂,演唱以流行歌曲為主,於平創作了《西部的太陽》歌詞集,王守廷譜曲30多首。演唱成就突出的有燕嘉琪、張亞平、雷娟、雍亞麗、羅曉軍等舞蹈方面有鄭華等。

攝影方面有趙忠、李效民。洮硯、彩陶、奇石收藏經營代表有:王誌安、王芬蘭、李克勤、張春瑞。

  • 上一篇:描寫物品的句子和詞語
  • 下一篇:自媒體創業4年,現在月入3w。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純幹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