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1歲的張學良閉上雙眼,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他的離去,帶走了壹個時代,卻留下無數“回憶”。張學良“遺產”眾多,這其中包括於鳳至留給他的遺產、他本人的珍藏、財富,以及難以估算價值的 歷史 資料。
這些“遺產”該歸於何處,張學良的選擇令世人驚詫: 全部捐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1940年,43歲的於鳳至不幸患上乳腺癌,不得不離開張學良的幽禁之地,前往美國治病,陪在張學良身邊的獨剩趙壹荻。
於鳳至的父親是富甲壹方的大糧商於文鬥,嫁到張學良後也過著殷實的生活。但來到異國他鄉,於鳳至的日子並不好過。
為了節省開支,於鳳至選擇在紐約郊區的壹家機會醫院治病。可治病、孩子讀書、生活都需要錢,於鳳至陷入窘境。
她到英國倫敦找到張學良昔日朋友伊雅格,早在1933年張學良前往意大利考察軍事時,將壹筆私人錢財交給伊雅格,讓他幫忙代管。張學良交待伊雅格,將來孩子讀書時,實在需要這筆錢就拿出來。
於鳳至經濟困難,伊雅格便將英國渣打銀行的支票,也就是本屬於張學良的錢款交到於鳳至的手中。
於鳳至用這筆錢買了房子,余下的錢款她用來炒股。於鳳至清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筆錢早晚要花完的,在這異國他鄉,她必須要憑借自己的能力活下來,為了自己,為了孩子們,也為了給中華民族、中國婦女爭氣。
華爾街上的證券交易所人頭攢動,十分火熱,於鳳至推門走了進去,駐足凝望許久,又與和她年紀相仿的人交談許久,買了壹些資料,回家細細研究。
面對變幻莫測的股市,於鳳至冷靜睿智、下手果斷,很快就賺了第壹筆金。不過,她並未在股市裏多做停留,而是將目光瞄準剛剛興起的房地產。
她壹邊學習英語,壹邊去房地產中介公司與客戶交流,充實忙碌的生活甚至讓她忘記了患病帶來的痛苦。
她慢慢積累了財富,在好萊塢的山頂買了兩棟別墅,按照張學良喜歡的房子風格裝修好。於鳳至想著,這兩棟房子壹棟給自己,壹棟給張學良,他日張學良恢復自由,她要將張學良、趙壹荻接過來***同生活。
當於鳳至心懷盼頭,壹心賺錢的時候,中國人民迎來了解放,但張學良卻沒有迎來自由。她就奔走相告,控告蔣介石的陰謀,呼籲還給張學良的自由。
於鳳至沒有等待張學良釋放,等來的是她不得不與張學良離婚的消息。盡管於鳳至萬分不舍,還是選擇答應了與張學良離婚。
1964年,張學良於鳳至離婚,同年,64歲的張學良與53歲的趙壹荻結婚,趙壹荻這才真正意義上成為張學良的妻子。
彼時,在於鳳至的心中,她依然覺得張學良是她心中的好丈夫,她決心,好好照料身體,等著張學良自由的那天。於鳳至時常對孩子們說:
她好好經營事業,每天鍛煉,保持好的心情,在與癌癥抗爭的情況下,於鳳至活到了93歲。
1990年3月,於鳳至突發重癥,她已經不能說話了,可眼神卻壹直盯著墻上的照片,那是她和張學良的合照,這時她的心中依舊牽掛著張學良。
孩子們圍繞在她的身邊,於鳳至就這樣靜靜地閉上雙眼,結束了她坎坷的壹生。
多年來在美國打拼的財富,於鳳至全都留給了思念半生的愛人張學良。她甚至在自己的墓旁留了墓地,希望能與張學良合葬。
當張學良得知於鳳至逝世的消息,整個人驚詫不已,壹言未發,眼淚卻壹滴壹滴地往下掉,喃喃自語:“她怎麽會先我而去了呢。”
壹旁的趙壹荻捂著臉,喊著“大姐,大姐”,當夜幕降臨,兩個人滿是悲傷地坐在屋子裏,陷入悲痛中不能自拔。
就在於鳳至逝世的這壹年,張學良、趙壹荻等來了壹個好消息: 全面恢復人身自由。
他心上有許多牽掛不已的親人,以前都是趙壹荻去美國看孩子們,如今張學良也想去美國看看。
終於在1991年,張學良、趙壹荻壹同前往美國探親,三個月後再返回臺灣,重新回歸他們寧靜、平淡的日子。
很多研究機構、或者教會都想邀請張學良口述 歷史 ,但張學良鮮少見他們,只是與貝夫人蔣士雲、還有老朋友呂正操見過幾面,以及在貝夫人的介紹下,見了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中國 歷史 、文化的研究生,與他們淺談了壹些 歷史 記憶。
1993年,張學良、趙壹荻再次前往美國探親,此後又來到夏威夷,張學良、趙壹荻年紀大了,風景宜人的夏威夷實在適合他們休養。
起初,他們在夏威夷住在生活在這裏的弟弟張學森家中,後來擔心給弟弟添麻煩,張學良就租下了壹套住房,房子靠近海邊,他與趙壹荻都很喜歡,此後,他們在這裏生活了許久。
幾十年來,張學良收藏了不少字畫,在夏威夷居住之後,張學良還委托美國的拍賣行,幫忙拍賣他收場的字畫,七百余件藏品曲全都拍賣出,成交額超億元。
年邁的張學良與趙壹荻到夏威夷生活,安度晚年,他喜歡打麻將、唱京劇、說笑話,鄰居們也只覺得他是個生活簡單的老人,對他的過去壹無所知。
2000年,張學良迎來生活上的壹大變化,因為陪伴他多年的趙壹荻因病逝世。 早前趙壹荻就查出了疾病,盡管張學良對這件事做了心理準備,但當醫生宣布趙壹荻死亡時,張學良依舊沒能承受這個巨大的打擊。
他靜靜握著趙壹荻逐漸冰涼的手,整整壹個小時都沒有松開。趙壹荻的追悼會上,張學良輪椅,久久凝望,情緒突然爆發之際,他朝著趙壹荻的遺體大喊了壹聲,沒有人聽清他喊了什麽,卻能感受到他在告別。
被推出殯儀館時,張學良準備上車,突然人群中沖出壹個壯年男子,跑到坐在輪椅上的張學良面前,那男子挺直腰桿,向張學良敬軍禮。
剎那間,張學良老人的眼中閃過壹絲光芒。於鳳至、趙壹荻都離他而去,此刻留在他心裏的,是無盡的思念,還有那些留給後人評說的 歷史 記憶。
他時常壹個人坐在家裏的陽臺前,發呆的望著天空,幾乎人人都能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孤獨的孤獨。
有時候張學良甚至會忘記趙壹荻已經離開他的事實,當旁人詢問詢問他是否要去做禮拜時,張學良會脫口而出:“問我太太去。”
可是趙壹荻再也不會出現了。
在哥倫比亞大學中文史料圖書館裏,張學良出資設立了壹個書齋,起名為“毅荻書齋”,顧名思義,是由張學良的號“毅庵”、趙壹荻名字中的“荻"壹同組成,可見趙壹荻對於張學良的重要性。
前文我們提到,張學良第壹次赴美國探親時,面見了幾位哥倫比亞的研究生,那時趙壹荻還在世,張學良趙壹荻多次接受采訪,講述他們經歷過的故事。
哥倫比亞大學是世界著名的“口述 歷史 ”創始地,曾經對李宗仁、陳立夫、顧維鈞等人都進行過 歷史 采訪。
或許張學良也覺得自己該為後世留下什麽,他竟然接受了哥倫比亞大學的采訪,這讓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張之炳十分意外,也很高興。
張學良只提出了壹個條件: 那就是所有的資料,要在2002年後才能公布。
據資料分析,張學良如此選擇主要是出於兩個原因:第壹,自己年事已高,好友張群活了102歲,他思索著自己余後的生命,選擇在2002年,那時他已經長命百歲。
第二,事關張學良的過往,必然要提及蔣介石,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尚且在世,他不希望這些往事對宋美齡產生影響。
哥倫比亞大學方面自然同意了張學良的要求,漫漫 歷史 長河,有多少東西要細細講述,所以從1991年開始,張之炳教授時常采訪張學良,這條采訪的“戰線”長達五年。
大約在1996年的時候,這項“口述 歷史 ”才基本完成。
也就是在同年,張學良將自己壹生所珍藏的文獻手稿,都贈給哥倫比亞圖書館。這些資料包括張學良珍藏的善本圖書、以及研讀書籍時的手記。
為了保存好這些資料,張學良自己出資建了那個“毅荻書齋”,書齋設計為八卦形,裏面放置著張學良東北老家、西安事變、幽禁歲月等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
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專門來到哥倫比亞大學查閱資料,大學是十分歡迎的,連張學良本人也樂於接受。
張學良的晚年在回憶與孤獨中度過,到2001年,101歲的張學良身體不適,患上肺炎被送進醫院,此後壹直在醫院治療,兒子張閭琳、女兒張閭瑛等親人都守候身旁。
10月23日,張學良的公祭活動在博思威克殯儀館舉行。參加悼念活動的人很多,有多年未見的老友,也有當地的百姓,還有許多外國友人,人們自覺排隊進入正門。
呂振超、宋美齡等老友們都送來花圈,在眾人的悲戚中,送別了張學良最後壹程。
雖然於鳳至、趙壹荻逝世前都被張學良留了墓地,但張學良終選擇了與陪伴了幾十年的趙壹荻相伴長眠。
值得壹提的是,當張學良逝世的消息傳來,楊虎城的孫子哀婉嘆息: “那壹個時代結束了,完全結束了,毛、蔣、周、張,俱往矣!”
人們每每提及西安事變時,總會提起張學良、楊虎城。他們毅然兵諫,改變了之後的 歷史 。只可惜,楊虎城早逝,張學良被幽禁多年,二人的壹生都讓人頗為惋惜。
毛主席、周恩來、蔣介石、張學良, 歷史 永遠不會遺忘名字,誠如楊虎城之孫所言,“俱往矣”。但後人決不會忘記那些波瀾壯闊的 歷史 !
張學良逝世後,留給了很多“財富”,這其中包括於鳳至留給他的遺產、多年來他的珍藏、拍賣所得、以及無法估量價值的 歷史 資料。
壹時之間,輿論嘩然。世界上眾人紛紛,有人理解他,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他。畢竟在大家的預想中,有三種可能,壹種是給子女,壹種是給故鄉,壹種是給臺灣。
偏偏,張學良哪壹種都沒有選擇。我們淺析壹下:
何以不留給子女?
在之前的采訪中,張學良就曾提及,他不打算將自己的財產留給孩子們。他的兒女大多都是在美國長大,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對於故鄉的 歷史 、文化了解甚少。
而他的財產中大多東西都富有 歷史 價值,孩子們能否保護好他的藏品也尚未可知,更何況,這也給過著安寧生活的孩子們增添壹些負擔。
還有壹點,張學良也清楚自己是壹個爭議性很大的人,壹方面他促成了抗日民族統壹戰線的建立,壹方面卻又身背“不抵抗將軍”的名號,壹旦那些 歷史 資料交給孩子們,他們被卷入輿論中心,這是他所不願意看到的。
何以不留給故鄉?
我們都知道,張學良晚年時常表達對故鄉的懷念。1990年,他為東北大學校友會刊題詞;1993年,張學良見到東北老鄉、小品演員黃宏,傾訴思鄉之情:“我非常想念咱們東北的老少爺們。”
張學良的兒子張閭琳曾返回家鄉,拜謁大帥府,參觀九壹八事變紀念館,並將回到故土的所見所聞所感分享給父親,張學良內心十分激動。
要說他不思念故鄉,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但直至去世,他都沒能回到故鄉。
對於故鄉,他有著別樣的 情感 ,壹方面是思念,壹方面又滿是愧疚。再加上這麽多年過去了,故鄉舊識又當如何,他也無法預料。
退壹步講,即使他打算將“財產”給故鄉,又該交到什麽人的手裏?綜合各種因素,他沒有將“遺產”留給故鄉也算是情有可原。
何以沒留給臺灣?
眾所周知,張學良在臺灣生活了很多年,這裏幾乎有他半生的回憶,可這些回憶大多是不快樂的。
他被幽禁,失去自由,與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又有著多年恩怨,提起這個他和趙壹荻生活多年的地方,張學良身心俱疲。
那些關於蔣介石的資料,他該如何留在這個地方?
在張學良晚年的生命裏,與哥倫比亞大學有著深刻的交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連續幾年的時間裏,張學良與張之炳教授深切交談,甚至還同意他們攜帶攝影器材。
而且,在張學良未逝世前,他與哥倫比亞大學就有個“2002年才公布資料”的約定。
哥倫比亞大學裏已經有他出資建設的“毅荻書齋”,這是為存放關於他的資料而設,可以說,這裏已經算是關於他的 歷史 資料的“收集站”了。
按照他的遺願,他所有的“遺產”就會歸於此處,哥倫比亞大學對於我國傳統文化、 歷史 的研究又十分細致,對張學良而言,大概交到他們手裏,是放心又客觀的。
或許這也為後人創造了壹種方便,關於張學良的資料不必四散各地,人們對他的過往、他的選擇、他的壹生有壹個全面的了解。
他的人生絕唱已經拉上帷幕,而那些迷霧重重的 歷史 也逐漸被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