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部戰爭史詩和傳奇色彩融會貫通的軍事題材作品,《亮劍》中愛國精神與英雄主義、鐵血丹心與人世常情、鬥智與鬥勇、友情與愛情交相輝映。李幼斌、何政軍、張光北在劇中分別塑造了李雲龍、趙剛、楚雲飛3個軍旅硬漢形象。此外,“海巖女郎”童蕾、孫儷、於娜的集體加盟,讓這部陽剛氣十足的男人戲同時縈繞著縷縷柔情。
男壹號李雲龍的扮演者李幼斌在談到《亮劍》時,眼睛裏滿是晶亮的神采:“這部戲特別震撼我的內心,當時看了劇本就很有沖動感,想去演好這個戲。”在該劇中飾演政委趙剛的何政軍表示:“雖然我沒當過兵,但我是軍人的後代。放棄比較輕松舒服的現代劇,拍這部環境條件非常艱苦的戲,我覺得是很值得的。如果說這是部硬漢戲,我覺得《亮劍》是我目前所看到的最典型的壹部。”
對於有業內人士說《亮劍》是《歷史的天空》和《激情燃燒的歲月》的翻版,導演張前作出了如下解釋,首先,《亮劍》是宏觀的,不局限於壹位軍人、壹個軍隊的個體命運,它覆蓋的是整個華北戰場;其次,《亮劍》描寫的雖然是軍人,但更多的是寫男人的故事,通過實實在在的戰爭體現出男人的精神,可以說《亮劍》是壹部具有深厚歷史感、史詩感的人物傳記片。
亮劍的主要劇情是:八路軍團長李雲龍以獨特的戰術指揮,消滅了驕橫的日軍山崎大隊。李雲龍會同國民黨軍358團團長楚雲飛聯手在抗日的戰場上作戰,兩人因此名聲大噪,並成了朋友。幾年以後,李、楚二人在淮海戰場上相遇,面臨生死壹搏……
電視劇亮劍評析:
《亮劍》開播的時候,很多人都說,這是中國的《兄弟連》。這個說法的由來,指的應該是劇中1941年主人公李雲龍帶領的獨立團和日軍在野狼峪下壹場冷兵器的肉搏戰。那壹場戰爭在原作中的字數只用了1000字。對於戰爭的慘烈,也只用了壹句話來描寫:“田野裏橫七豎八地躺滿了血淋淋的屍體,像個露天屠宰場。300多個關東軍士兵的屍體和300多個八路軍士兵的屍體都保持著生前搏鬥的姿勢。”在電視劇中,這壹段是拍得最好的壹段。在往常的戰爭電視劇中,拍攝方法通常如下:在硝煙彌漫、塵土飛揚的戰場,敵我雙方勢力懸殊,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每位士兵將生死置之度外,沖鋒號角響起,集體舉起刺刀沖出戰壕———慢鏡頭、大特寫,英雄緩緩倒下,音樂響起。
在《亮劍》中,導演只用了壹個長鏡頭冷靜地對準了這肉搏時刻,前排的倒下來,後排填充上去。如果說這部電視劇是中國版的《兄弟連》的話,也只有這壹段具有了《兄弟連》的冷靜與殘酷。
其實,無論從立意還是敘述手法《亮劍》與《兄弟連》並無***同之處。《兄弟連》講述了壹個整體,所有對戰爭的殘酷展示都是為了說明戰爭對人的摧殘和改變,是反戰。而《亮劍》是在塑造英雄,講的是戰場上的俠義傳奇。小說作者都梁借主人公李雲龍之口點出了題目的含義:“古代劍客和高手狹路相逢,假定這個對手是天下第壹劍客,妳明知不敵該怎麽辦?是轉身逃走還是求饒?
當然不能退縮,要不妳憑什麽當劍客?這就對了,明知是個死,也要寶劍出鞘,這叫亮劍,沒這個勇氣妳就別當劍客。“從這句話中,很容易看出都梁對人物,尤其是對英雄的評價標準其實是相當傳統的:血性、講義氣、豪爽。所以,作品中安排了大量的情節來表現李雲龍的草莽性格:講粗話、向往大碗喝酒,大塊吃肉。
有壹段情節最具典型性:獨立團收編了壹群土匪,李雲龍的好友和尚去收編這群土匪,卻在路上被他們誤殺了。李雲龍壹怒之下掃平了土匪的老窩,殺了土匪的頭領,因此背處分也在所不惜。這是典型的話本小說裏對英雄的描寫方式。
據說,《亮劍》的作者都梁之前從來沒有寫過小說,寫成《亮劍》之後,他把小說投往數家出版社均被拒絕。這樁逸事當然可以被看做又壹個典型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例子,但是從壹家普通出版社的角度,做出拒絕的決定有情可原。因為,如果妳壹口氣看過《激情燃燒的歲月》、《歷史的天空》等等近年流行的軍旅作品,妳就會發現,李雲龍與石光榮、姜大牙等人的形象太相似了:同樣是沒有文化,同樣草莽出身,同樣娶了“小資情調”的革命女青年,同樣因此而引起了家庭矛盾,在“文革”中遇到了同樣的遭遇。或許這的確是當時壹批將領的***同經歷,但作為文藝作品,獨特性才是生命力所在。
值得讀者欣慰的是,在《亮劍》小說的結尾,都梁給出了壹個和其他不壹樣的慘烈結尾:在“文革”中,血性的李雲龍被打成反革命後拒絕了老戰友為他安排的逃生途徑,卻把造反派的首領請到家中,當著他的面用手槍自殺。
而他的妻子在監獄中憤然割腕。我喜歡這樣的結尾,這結尾才符合壹個血性英雄的性格:不低頭,不乞求,不茍活。相比之下,電視劇《亮劍》的結尾令人失望:在這個結尾中,李雲龍下放到農村隱居,邊境吃緊,他被重新起用,終於死於飛機故障———這更像是壹個滿懷韜略的逸士高人的收梢。有的故事之所以精彩,主要是因為它的悲劇性。雖然人人都向往和平,向往美好,但現實是殘酷的,世界上哪裏有那麽多的世外桃源。比起都梁的小說,電視劇的結尾有點落入俗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