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畫家名人有哪些?

畫家名人有哪些?

比較著名的畫家名人有畢加索、梵高、達·芬奇、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吳昌碩、黃賓虹、蔣兆和、李可染、傅抱石等。

畢加索:

畢加索(1881-1973),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產黨黨員。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藝術才能,他的父親是個美術教師,又曾在美術學院接受過比較嚴格的繪畫訓練,具有堅實的造型能力。

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馬拉加(Malaga),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不朽的地位。畢加索也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 37000 件,包括:油畫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畫20000 幅,平版畫6121幅。

畢加索的全名: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Ruiz y Picasso(巴勃羅·叠戈·何塞·弗朗西斯科·德·保拉·胡安·尼波穆切諾·瑪麗亞·德·洛斯雷梅迪奧斯·西普裏亞諾·德拉聖蒂西馬·特林尼達德·魯伊斯·畢加索)。

藝術成就:

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

畢加索的壹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壹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在1999年12月法國壹家報紙進行的壹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位畫家之首。對於作品,畢加索說:“我的每壹幅畫中都裝有我的血,這就是我的畫的含義。”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賣價的畫作裏面,畢加索的作品就占據4幅。

畢加索壹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也許是對人世無常的敏感與早熟,加上家境不佳,畢加索早期的作品風格充滿了早熟的憂郁,早期畫近似表現派的主題。在求學期間,畢加索努力地研習學院派的技巧和傳統的主題,而產生了象《第壹次聖餐式》這樣以宗教題材為描繪對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調,與羅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會的題材,也是畢加索早年學習的對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畫作中,總看到用羅特列克手法經營著浮動的聲光魅影,曖昧地流動著款款哀傷。畢加索十四歲那年與父母移居巴塞羅那,見識了當地的新藝術與思想。然而正當他躍躍欲試之際,卻碰上當時西班牙殖民地戰爭失利。政治激烈的變動導致人民壹幕幕悲慘的景象,身為重鎮的巴塞羅那更是首當其沖。也許是這種興奮與絕望的雙重刺激,使得畢加索潛意識裏孕育著藍色時期的憂郁動力。

遷至巴黎的畢加索,既落魄又貧窮,住進了壹處怪異而破舊的住所“洗衣船”,這裏當時是壹些流浪藝術家的聚會所。也正是在此時,芳華十七的奧麗薇在壹個飄雨的日子,翩然走進了畢加索的生命中。於是愛情的滋潤與甜美軟化了他這顆本已對生命固執頹喪的心靈,筆下沈淪痛苦的藍色,也開始有了跳躍的情緒。細細緩緩地燃燒掉舊有的悲傷,此時整個畫風膨脹著幸福的溫存與情感歸屬的喜悅。

玫瑰紅時期的作品,人物表情雖依然冷漠,卻已註重和諧的美感與細微人性的關註。整體除了色彩的豐富性外,已由先前藍色時期那種無望的深淵中抽離。摒棄先前貧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生百態充滿興趣、關註及信心。在《穿襯衣的女子》中,壹襲若隱若現的薄紗襯衣,輕柔地勾勒著自黑暗中湧現的侗體,堅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輕女子的傲慢與自信。鬼魅般地流動著纖細隱約的美感。整體氣氛的傳達幽柔細致,使得神秘的軀體在氤氳中垂憐著病態美;拼貼藝術形成的主因,源於畢加索急欲突破空間的限制,而神來壹筆的產物。實際上拼貼並非首創於畢加索,在19世紀的民俗工藝中就已經存在,但卻是畢加索將之引至畫面上,而脫離工藝的地位。首張拼貼作品《藤椅上的靜物》與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貼手法實現立體主義的最佳詮釋。

後期畫註目於原始藝術,簡化形象。1915-1920年,畫風壹度轉入寫實。1930年又明顯的傾向於超現實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畢加索作油畫《格爾尼卡》 德、意法西斯對西班牙北部小鎮格爾尼卡進行狂轟濫炸。這幅畫是畢加索最著名的壹幅以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手法相結合的抽象畫,劇烈變形、扭曲和誇張的筆觸以及幾何彩塊堆積、造型抽象,表現了痛苦、受難和獸性,表達了畢加索多種復雜的情感。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畫和陶器等,亦有傑出的成就。畢加索從十九世紀末從事藝術活動,壹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畢加索是整個二十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現代派畫家。畢加索的作品對現代西方藝術流派有著很大的影響。

畢加索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選為自己的風格。他的才能在於,他的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壹與和諧。他有過登峰造極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論是陶瓷、版畫、雕刻都如童稚般的遊戲。在他壹生中,從來沒有特定的老師,也沒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紀活躍的畫家,沒有壹個人能將畢加索打開的前進道路完全迂回而進。

1973年,他靜靜地離去了,走完了九十二歲的漫長生涯,如願以償地度過了壹生。

梵高: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代表作有《星月 夜》、自畫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梵高出生於1853年3月30日荷蘭鄉村津德爾特的壹個新教牧師家庭,早年的他做過職員和商行經紀人,還當過礦區的傳教士最後 他投身於繪畫。他早期畫風寫實,受到荷蘭傳統繪畫及法國寫實主義畫派的影響。1886年,他來到巴黎,結識印象派和新印象派 畫家,並接觸到日本浮世繪的作品,視野的擴展使其畫風巨變。1888年,來到法國南部小鎮阿爾,創作《阿爾的吊橋》;同年與 畫家保羅·高更交往,但由於二人性格的沖突和觀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敗。此後,梵高的瘋病(有人記載是“癲癇病”)時常 發作,但神誌清醒時他仍然堅持作畫。1889年創作《星月夜》。1890年7月,梵高在精神錯亂中開槍自殺,年僅37歲。

梵高的十大著名畫作:

《星月夜》、《向日葵》、《鳶尾花》、《烏鴉群飛的麥田》、《羅納河上的星空》、《夜晚露天咖啡座》、《夜間咖啡館》、《吃馬鈴薯的人》、《加歇醫生》、《凡高在阿爾丁臥室》。

達·芬奇:

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 (意大利文原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享年67歲),意大利學者、藝術家。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科學家、發明家、畫家。現代學者稱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他的傑作《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巖間聖母》等作品,體現了他精湛的藝術造詣。他認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對象是人體,人體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畫家應以人為繪畫對象的核心。

他是壹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畫家、天文學家、發明家、建築工程師。他還擅長雕刻、音樂、發明、建築,通曉數學、生理、物理、天文、地質等學科,既多才多藝,又勤奮多產,保存下來的手稿大約有6000頁。他全部的科研成果盡數保存在他的手稿中,愛因斯坦認為,達·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當時就發表的話,科技可以提前30-50年。

達·芬奇少年時已顯露藝術天賦,15歲左右到佛羅倫薩拜師學藝,成長為具有科學素養的畫家、雕刻家。並成為軍事工程師和建築師1482年應聘到米蘭後,在貴族宮廷中進行創作和研究活動,1513年起漂泊於羅馬和佛羅倫薩等地。1516年僑居法國,1519年5月2日病逝。小行星3000被命名為“列奧納多”。最著名的作品是《蒙娜麗莎》現在是巴黎的盧浮宮的三件鎮館之寶之壹。

齊白石: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男,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是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樸實。

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齊白石書工篆隸,取法幹秦漢碑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自成壹家,善寫詩文。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代表作有《蛙聲十裏出山泉》《墨蝦》等。著有《白石詩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徐悲鴻: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

被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願望,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壹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余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余件, 全部捐獻給國家。

張大千:

張大千(1899年~1983年),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出生在四川省內江縣城郊安良裏象鼻嘴堰塘灣的壹個書香門第的家庭。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省內江市人。傳說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夢壹老翁送壹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壹歲的時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後因為出家為僧,法號大千,所以世人也稱其為“大千居士”。張大千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為傳奇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壹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治學方法值得那些試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畫家們借鑒。

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影響巨大,又最為傳奇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他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壹體,尤其是開創潑墨與潑彩,發展了中國畫新的藝術風格。無論山水、人物、花鳥都在中國繪畫歷史上寫下了濃重壹筆,他是中國畫史上少見的最具全方位的畫家。由於其技法獨到,創立了名聞爾的大風堂畫派,俗稱“大千畫派”。

吳昌碩:

吳昌碩(1844.8.1-1927.11.29)原名俊,字昌碩,別號缶廬、苦鐵等,漢族,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是晚清著名畫家、書法家、篆刻家,為“後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與任伯年、趙之謙、虛谷齊名為“清末海派四大家”。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石尊者等。

吳昌碩個人生平: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8月1日,生幹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壹個讀書人家。幼時隨父讀書,後就學於鄰村私塾。10余歲時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點,初入門徑。鹹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與清軍戰於浙西,全家避亂於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後死於饑饉。後又與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雜度日,先後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數年,21歲時回到家鄉務農。耕作之余,苦讀不輟。同時鉆研篆刻書法。

同治四年(1865)吳昌碩中秀才,曾任江蘇省安東縣(今漣水縣)知具,僅壹月即去,自刻“壹月安東令”印記之。同治十壹年(1872),他在安吉城內與吳興施酒(季仙)結婚,浙江歸安具(今屬吳興具)募湖鎮人。結婚後不久,為了謀生,也為了尋師訪友,求藝術上的深造,他時常遠離鄉井經年不歸。光緒八年(1882),他才把家眷接到蘇州定居,後來又移居上海,來往於江、浙、滬之間,閱歷代大量金石碑版、璽印、字畫,眼界大開。後定居上海,廣收博取。

詩、書、畫、印並進:晚年風格突出,篆刻、書法、繪畫三藝精絕,聲名大振,公推藝壇泰鬥,成為“後海派"藝術的開山代表、近代中國藝壇承前啟後的壹代巨匠。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夏季,與篆刻家葉為銘、丁二、吳金培、王等人聚於杭州西湖人倚樓,探討篆刻治印藝術,1913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吳昌碩被推為首任社長,藝名益揚。七十歲後又暑大聾。中國近代傑出的藝術家,是當時公認的上海畫壇、印壇領袖,名滿天下。

黃賓虹:

黃賓虹(1865-1955) 原名質,字樸存,號賓虹,別號予向。安徽歙縣人。自幼酷嗜丹青,曾從陳崇光、鄭珊等學畫。1908年起在滬京等地從事書畫編輯、鑒定和教學。1948年來杭,應聘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後兼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研究所所長、華東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等職。榮獲華東行政委員會所授的人民藝術家稱號。黃賓虹特擅山水。初從明人入手,繼攻宋代馬、夏、二米與元四家,又上溯五代之荊、關、董、巨,下取清代之程邃、髡殘,兼綜並蓄,旁收博采,盡窺古人之深心。平生又喜遊歷,足跡遍及名山大川,實地寫生,積稿盈萬。故其畫融會古今,窮極變化,自成渾厚華滋之獨特面貌。用筆融入篆籀之意,凝重高古,剛健婀娜;又精墨法,好用破墨、積墨、宿墨;其章法亂而不亂,不齊而齊,繁而不悶,疏而不空,尤善以"黑、密、厚、重"之繁體抒寫山川渾然之氣趣。間作花鳥蟲魚,妍雅清逸,別有水流花開之妙。黃賓虹學養淵博,著述宏富,出版有《黃賓虹美術文集》等,另有《黃賓虹畫集》等多種畫冊行世。黃賓虹是現代中國畫壇的藝術大師,傑出的藝術教育家。

蔣兆和:

蔣兆和(1904-1986)被稱為20世紀中國現代水墨人物畫的壹代宗師,中國現代畫壇獨領風騷的藝術巨匠。蔣兆和學貫中西的代表作《流民圖》,以其前所未有的宏大、悲壯,以渾厚有力的筆觸揭示了大師至真至善的人性,傾泄著對戰爭的憤怒,表達了對正義與和平的呼喚,為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在世界藝壇上確立了光榮的地位。

蔣兆和是“五四”運動以來極具變革思想的藝術家之壹,中國現代著名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為徐悲鴻寫實主義繪畫體系的重要人物。在徐悲鴻先生的影響下,他集中國傳統水墨技巧與西方造型手段於壹體,在“寫實”與“寫意”之間架構全新的筆墨技法,由此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水墨人物畫的表現力,使中國的水墨人物畫由文人士大夫審美情趣的跡化轉換為表現人生、人性,表達人文關懷,呼喚仁愛精神的載體。蔣兆和在水墨人物畫領域中把中國畫特有的造型魅力最大化,使中國的現代水墨人物畫壹躍而並立於世界現實主義繪畫的行列。

李可染:

李可染(1907-1989) 江蘇徐州人。早年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1929年考入杭州國立藝術院研究生班,從林風眠、克羅多學油畫。1937年進入郭沫若主持的政治部第三廳,創作抗日救亡宣傳畫。1943年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中國畫講師。1946年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授,並師從齊白石、黃賓虹。後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等職。李可染積極從事傳統中國畫的變革,主張"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 "。既取法前代範寬、李唐、龔賢及黃賓虹等大師,又適當吸收西方繪畫技法,而更重實地寫生。他認為山水畫創作是"為祖國河山立傳",多年來行程十數萬裏,走遍大江南北,飽遊飫看,深入探求自然山川之奧妙。其山水畫渾厚凝重,深沈茂密,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獨創性。所作寫意人物與牛,形象生動,筆墨簡勁,富於生活情趣。有《李可染書畫全集》、《李可染論藝術》等行世。李可染是當代著名的中國山水畫大師、傑出的藝術教育家。

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出生於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喻,家境貧寒,幼時在鄰居裱畫店裏接觸到清代大畫家石濤的作品。在當時山水畫盛行的是“四王”畫風,傅抱石卻偏愛石濤的畫,並且受石濤繪畫理論的影響,所以18歲時改名抱石。此外研習梅清、程邃等的畫法。1933年在徐悲鴻的幫助下到日本留學,吸收橫山大觀、竹內棲風、小杉放庵等日本畫家的畫法。抗戰時期,傅抱石到了重慶,在蜀地寫生作畫,形成散鋒筆法和抱石皴,個人面貌初見端倪。建國後,傅抱石在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任教。1957年籌建江蘇省國畫院。1959年赴北京與關山月合作,為人民大會堂創作《江山如此多嬌》。1960年3月,江蘇省國畫院正式成立,傅抱石任院長,9月率“江蘇國畫工作團”寫生。可以說,在“新金陵畫派”出現之前,傅抱石就已經在畫壇享有聲譽,他那時已56 歲,個人風格漸趨成熟。以《茅山雄姿》、《山陰道上》為其代表作品。

油畫的簡介:

油畫的前身是15世紀以前歐洲繪畫中的蛋彩畫,後經尼德蘭畫家揚·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年-1441年) 對繪畫材料等加以改良後發揚光大。後人因揚·凡·艾克對油畫藝術技巧的縱深發展做出的獨特貢獻,譽其為“油畫之父”。油畫逐漸成為西方繪畫史中的主體繪畫方式,存世的西方繪畫作品主要是油畫作品。隨著時間的發展油畫逐漸生活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麗莎》表現的壹個普通婦女並廣為流傳。油畫是歐洲人發明的。約在公元10世紀時就有了油畫的形式,經過各方面的改進,終於在公元15世紀形成了油畫藝術。油畫是用油質顏料在布、木板、厚紙和墻壁上繪制而成的圖畫。

油畫由於其自身的三大特點:色彩豐富,表現力強,最善於再現周圍世界的真實;顏料覆蓋力強,便於修改,作畫自由;色彩穩定,不易黴變,可長期保存等,而成為繪畫藝術中壹個最重要的畫種,在全世界普遍流行。許多世界畫庫中重要的、著名的繪畫題材都是用油畫來表現的。油畫的顏料是用油來溶和顏料制成的。油畫常用的油有:亞麻仁油、松節油、上光油等。油畫筆壹般都是豬鬃扁筆,較硬。制作油畫還需要用到油畫刀、油畫布或油畫紙板。畫布壹般要求不吸油和不滲透顏色,這些都可以自制。

油畫的基本技法可分為兩大類型:單層畫法和多層畫法。單層畫法是直接調好顏色完成作畫,其最大特點是色彩新鮮明朗,筆調流暢。多層畫法是壹層層地復加色彩,可以很好地表現物體的質感或空間感,色彩豐富而又含蓄。

談到油畫,不能不提及14世紀下半葉至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壹些最出色的畫家如達·芬奇、桑特洛·波提切利、米開朗基羅·波納羅提等都是那個時期的代表人物。壹些著名油畫如《蒙娜麗莎》(達·芬奇)、《春》(波提切利作)、《沈睡的維納斯》(喬爾喬內作)等都是這個時期的優秀作品。19世紀後期,由於科技發展,許多新材料應用於油畫領域,如丙烯顏料,油漆等。

油畫的特點:

油畫的工具材料的性能具有比較明顯的優越性:

繪畫中的各類造型因素色彩、明暗、線條等等都可以獲得綜合的、充分的運用。油畫可以極度具體地、細致地表現工具的全部造型和視覺的特征——即再現對象在具體的時間、空間裏的光色關系、明暗層次、形體結構、空間感和質量感,使畫面形象達到非常真切的地步。油畫顏色幹透後,十分堅固,不易損壞,可以長期保存。韓默藏畫在我國展出時,其中有魯本斯、倫勃朗的原作,雖然已經歷了數個世紀,仍色澤奪目,恰似新畫壹般。畫面豐富、厚重、沈著和有光澤感。畫面總的效果來看,如果說水彩畫給人以通明、輕快、流暢的感覺,水粉畫給人以鮮艷、柔潤、渾厚的感覺,那麽油畫的特點是豐富、厚重、沈著和有光澤感。由油畫的色彩、筆觸和色層厚薄相間所構成的油畫畫肌顯示出油畫獨特的質地感、質地美,並且十分豐富多變。

水墨畫簡介:

是中國畫的壹種表現形式,壹般指用水和墨所作之畫。由墨色的焦、濃、重、淡、清產生豐富的變化,表現物象,有獨到的藝術效果。更多時候,水墨畫被視為中國傳統繪畫,也就是國畫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畫,僅有水與墨,黑與白色,墨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為濃墨、淡墨、幹墨、濕墨、焦墨等,畫出不同濃淡(黑、白、灰)層次。別有壹番韻味稱為“墨韻”。而形成水墨為主的壹種繪畫形式。相傳始於唐代,成於五代,盛於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

水墨畫的藝術特征:

水墨畫是中國漢族特色較強的壹種繪畫藝術形式,借助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繪畫工具和材料(毛筆、宣紙和墨),表現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繪畫。其特征主要有兩個方面,壹是從工具材料上來說,水墨畫具有水乳交融,酣暢淋漓的藝術效果。

具體地說就是將水、墨和宣紙的屬性特征很好地體現出來,如水墨相調,出現幹濕濃淡的層次;再有水墨和宣紙相融,產生溵濕滲透的特殊效果。

二水墨畫表現特征,由於水墨和宣紙的交融滲透,善於表現似像非像的物象特征,即意象。這種意象效果能使人產生豐富的遐想,符合“中國繪畫註重意境”的審美理想。

  • 上一篇:關於珍藏記憶作文的600字
  • 下一篇:胡哥的生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