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高更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陶藝家和版畫家。高更於1873年開始繪畫,收藏了印象派畫家的作品。他擁有畢沙羅、馬奈、雷諾阿、莫奈、西斯萊和塞尚的作品。1876年,高更有作品入選巴黎沙龍;第二年,他制作了他的第壹個雕塑。漸漸地,高更越來越專註於藝術創作。他參加了最近四次印象派畫展。
高更在技法上使用平面彩畫,講究和諧而不講究對比。《傳道後的幻想》就是這種藝術處理的代表作。他的繪畫風格與印象派截然不同。強烈的輪廓和主觀色彩表現的概括簡化的圖形,都服從於幾何圖案,從而達到音樂性、節奏性和裝飾效果。他的理論和實踐影響了壹大批畫家,被譽為繼印象主義之後對法國繪畫產生重要影響的藝術革新家。[編輯本段]人物生活保羅·高更早年在海船上工作,後在法國海軍服役。23歲時,他成為壹名股票經紀人,賺了很多錢,並娶了壹位美麗的丹麥女孩梅特·索菲亞·加德。然而,高更在35歲時從銀行辭職,投身繪畫。38歲時,高更與家人決裂,過著孤獨的生活,並通過畢沙羅涉足印象派的世界。高更在印象派朋友、象征主義、日本版畫和聽文學的影響下開始繪畫。高更總是向往遙遠的地方,懷念那些異國情調的地方。他要求拋棄現代文明和古典文化的障礙,回歸更簡單、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他非常願意過野蠻的生活,這讓他在39歲時踏上了巴拿馬和馬提尼之旅,在那裏他找到了他所期待的:茂密的植物、永恒的藍天、慷慨的大自然和簡單的生活。後來因為壹些事情不得不離開這個熱帶天堂,回到法國。此時的我,剛剛40歲,精力充沛,固執己見,保留著當年的尊嚴和傲慢。他是壹個個性很強的人,討人厭與討人喜歡,粗魯與優雅並存,他總是強烈要求自我表現,證明自己的價值。
1887年,他在布列塔尼、巴拿馬、馬提尼克找到了天堂般的環境。清晰的線條,巨大的體量感,生硬的對比色,從此他與印象派決裂。回到法國後,他譴責了莫奈和畢沙羅獨特的自然主義幻覺,提出了藝術表現的“綜合”。
簡化的巨大形狀,統壹單壹的色彩,分離主義,無影光,素描和色彩的抽象,脫離自然,這是高更發現和創立的藝術。但他的幻想和藝術在自己的國家無處可去,於是在2月23日,1891,他拍賣了30幅作品,得到了壹筆錢。4月4日,他乘船去了大溪地。在經歷了快樂和痛苦之後,他畫了許多畫,然後回到了法國。他的大溪地展覽在1893,11年6月舉行,結果徹底失敗,沒有任何物質收入。而他新穎、神秘、野蠻的畫作,也贏得了壹些崇拜者。巴黎文明人的嘲笑讓他回到了大溪地。就這樣,就有了廣為人知的高更脫下文明的衣服,在大自然中赤身裸體的傳說。疾病和家中失去女兒的不幸讓他想到了自殺。得救後,他畫了壹幅傳世之作《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去哪裏?》後移居馬薩斯群島首府伊瓦,於1903年5月8日逝世。[編輯此段]高更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陶藝家、版畫家。高更於1873年開始繪畫,收藏了印象派畫家的作品。高更早期的繪畫是實驗性的和正式的,讓人想起他在巴比松畫派(巴比松畫派)的作品和他在畢沙羅的影子。在1880年代早期,高更放松並拓寬了筆觸,賦予畫面壹種顫動的節奏特征,色彩仍然非常正式。他遮擋顏色,自由增強顏色的亮度:例如,他用亮藍色畫陰影,用紅色畫屋頂,使它們在背景中突出。
1888年2月,他去了布列塔尼的阿凡橋,遇到了伯納德。博納的壹些觀點被高更修改和潤色,形成了今天所知的“合成論”運動的理論基礎。博納拒絕了庫爾貝的寫實方式,主張擴大印象主義的領域,這是壹個新的探索方向。李炳然和高更都在尋求新的表現力。他們主張藝術應該有壹個強大的、直截了當的、普遍的同壹符號,從而拋棄細節和特征,通過壓縮的感覺,強烈而集中地表達印象、想法和經驗的綜合。高更於是走出了印象派畫家瑣碎的光影,對固定壹個短場景的用心,對文學隱喻的逃避。
1889第二年他去了樂普地。在樂普地的時候,他的畫呈現出最簡單的形式,色彩強烈,背景簡化成有節奏的形式。這種現象可以在黃色基督看到。高更對熱帶天堂的懷念使他於1891年在巴黎拍賣自己的畫作籌集資金,並於6月抵達塔希提島,在那裏壹直呆到1893年。他被這個地方的美麗和神秘迷住了。他不僅舍不得離開,還探索著原始的、未開發的純真。他把“野蠻人”理想化為壹個受本能引導、親近自然的人,是真正創造的源泉。至此,高更不再使用互補色。他開始喜歡用紅色和橙色,藍色和綠色,紫色和深棕色,靛藍作為黑色。雖然這幅畫的色調比他早期的作品更暗,但在構圖上變得更加直接和大膽。這些作品既有壁畫的風格,又有重量。
1901到馬奎斯群島。盡管他極度消極,高更還是在這壹時期完成了壹些最生動和最富想象力的作品。[編輯此段]相關作品裸體操
高更在1881年的獨立畫家展上展出了壹幅完全原創的畫作《裸體工作簿》。壹位評論家在評論這次展覽的文章中寫道:“這幅畫展現了壹位當代畫家無可爭議的氣質。在所有畫過裸體的當代畫家中,沒有壹個人能如此有力地表達生活...栩栩如生的...這整個身體,這掛在腿和大腿上的微微隆起的腹部,多麽真實啊。”
今天看這幅畫,可以看到這幅圖像的結構符合畢沙羅印象派的明暗觀念。但有明顯的寫實色調(如人體皺紋、背部變形),明暗色調對比更強烈;還可以看到壹個不太高明的素描,有不相稱的地方。這些標新立異的表現,壹方面說明了高更的現實主義傾向,但另壹方面又阻礙了整體的統壹。現在談談顏色。裸色是玫瑰色和綠色,有深藍色陰影;內衣是粉色和天藍色;人體右側的襯布是綠色和藍色;頭發是藍色和黑色的;墻是紫色的;掛在墻上的吉他是黑黃相間的;掛毯是黃色、白色、藍色和紅色的條紋。吉他和掛毯的質感很完美;剩下的事情就不太準確了。色彩大膽強烈,但細節上比整體上更成功。總之,這部作品的作者是壹個不太考慮調整的大膽調色師,壹個對自己的方案缺乏信心的素描師,壹個沒有太大生命力,爭論多於靈感的藝術家。
1888《布列塔尼的豬》這幅畫被畫上了黑色的邊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