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留守兒童心理教育案例

留守兒童心理教育案例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留守兒童現象已經成為壹個非常現實的社會問題,其核心是教育。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勢在必行。以下是我整理的留守兒童心理教育案例,供大家分享。

留守兒童心理教育案例1

壹、學生情況:

姓名:徐爽

性別:男

年齡:十壹歲

五年級學生(1)

二、問題與行為:

1,學習缺乏主動性。能完成作業,但不努力,缺乏毅力,沒有學習精神。

2.固執又倔強。與人相處,魯莽,缺乏自制力,責任心不強。

3.情緒化和沖動。他遇事不冷靜,有逆反心理,虛榮心強。

4.自理能力差,自主性差。有依賴性和惰性,聰明但不喜歡多動腦筋。

5.主要原因是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爺爺奶奶住在壹起。

三、相關信息的調查:

徐爽今年十歲,由於頻繁轉學,成了問題學生。家裏是獨生女,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從小在爺爺奶奶的呵護下長大,因為是男孩,所以被奶奶無微不至的呵護和寵溺。沒人能碰他,也沒人能罵他。再加上家裏物質條件優越,養成了倔強、偏激、固執的性格,不愛思考事情,壹意孤行,不顧後果,出了事缺乏責任感,表現出逆反心理。學習缺乏自覺性,老師布置的作業已經完成,多了壹點。

不想做,沒有克服學習困難的毅力,基礎不紮實,導致學習成績下遊。做錯了事,不接受批評,不讓別人說,表現出強烈的虛榮心和抵觸情緒。

四、案例分析:

根據徐爽的性格和心理特點,通過調查,我認為他的性格問題來自家庭環境和學校教育的影響:

1鑒於他從小嬌生慣養,被人捧為掌上明珠,做什麽事都隨心所欲,被家裏主要成員慣壞,又過於溺愛,過著伸手要衣不蔽體,入不敷出的生活。缺乏自理和自立能力,養成了對他人的依賴和惰性。

2.在班裏,壹個年紀大了,壹個學習成績差了,缺乏認真努力的學習精神。他們不願意思考難題,不肯請教別人,不懂裝懂,長期持續發展下去,就無法牢固掌握知識。妳有自卑感。我覺得反正就是這樣。我認輸自暴自棄,導致成績下滑。總覺得什麽都是對的,不清楚自己,情緒不穩定。

動詞 (verb的縮寫)采用的方法和實施過程:

1根據徐爽的實際情況,我認為他的本質是好的。如果他配合父母,給他耐心細致的教育和幫助,他會改變的。於是我和父母取得了聯系,讓他們經常和孩子電話溝通。並且讓他爺爺奶奶改變對孩子教育的態度,更好的配合老師,嚴格管教孩子。

2.他經常犯錯誤。在問題方面,我耐心引導他,幫他認真分析錯誤的原因,讓他自己找出錯誤。同時不放松對他的教育,用愛去關心他,用愛去嚴格要求他,讓他真正體會到老師對他的關愛,有利於他良好行為準則的形成。

3.針對徐爽強烈的惰性,激發他對生活和勞動的熱情,鼓勵他認真做好值班工作;主動幫助老師獲取教具等。並給予肯定。

通過和父母的交流,我知道他在家裏可以盡可能的幫父母做家務,我也耐心的幫他樹立熱愛生活的信心。

第六,教育效果:

經過近壹年的了解和教育,徐爽已經有了壹定的進步,就像壹個人的性格不可能在壹夜之間改變,它有穩定的特征,要徹底改變需要很長的時間。現在,徐爽對尊重老師和學習的目的有了清晰的認識。他能堅持所有的課程,逐步提高成績。他對生活也充滿信心,情緒比較穩定,沖動事件逐漸減少,對勞動有初步的認識,值班積極熱情,犯錯時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哪裏。他的任性和固執得到了緩解,做事能有目的,逆反心理在減弱。他還缺乏努力學習的精神,輕易放棄難題,缺乏堅強的毅力,抗挫折能力弱。他未來的教育還是長期的,希望他成為壹個身體強壯,知識淵博,身心健康的人才。

留守兒童心理教育案例2

壹、問題表現:

安某,男,年齡15,九年級5班學生。父母離異,判給父親,父親在外打工,和叔叔壹起生活。多說話,多打架,多走動。

二、教育過程和結果:

通過觀察、家訪和交談,我發現他性格古怪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壹是家庭教育缺失;二是補償性的父愛。父親每次回來都給他生活費和零花錢,盡量滿足他的物質要求,但基本不提學習,也從來不問德育。第三,忽視學習,養成了為所欲為,漠不關心的習慣。於是我開始慢慢觀察他,了解他的心理特點和成因。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項措施:

(1)走進內心,傾註無限關懷。

我真誠地走進他的內心,發自內心地關心他的健康成長,驅散他因為父母不在而累積在心裏的陰影。我經常和他聊天。聊天的內容不限於生活和學習。我可以說說我的想法,了解他的愛好,消除他的困惑,讓他知道我壹直在關註他。當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我會像對待自己的孩子壹樣關心他,幫助他。

(2)拒絕訓斥,實行寬容教育。

在他犯錯誤的時候,要及時幫助他,教育他,用情感推心置腹,面對面,用理智對待他,幫助他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求知,學會追求。當他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沒有按時完成,書寫潦草,忘記東西,遲到早退,紀律松散時,盡量少訓斥,盡量抽出時間和他談話交流,必要時可以容忍,或者降低作業量和難度。多給他鼓勵,少給他批評。

(3)充分發揮集體作用。

壹位心理學家曾經指出?讓孩子教育孩子?該原則很有見地,揭示了集體教育的巨大作用。班級就像壹個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藝術。

訣竅是讓這個大家庭對學生有吸引力,尤其是對缺乏愛的人?留守兒童,還要讓他們在班級中獲得情感體驗,讓他們對班級產生向往感和友誼感。人非草木,誰能無情。

通過父母、我和同學的努力,我已經基本消除了厭學情緒,上課也能說話了。我經常能看到他舉起右手急切的說話,他能按時完成作業。數學作業正確率高,單詞聽寫能過,作文水平提高,他的成績也有很大提高。他當時只是坐在教室裏,下課後也和同學們壹起玩。在操場上,經常能看到他和同學玩耍時活潑的身影,聽到他歡快的笑聲。他的變化令人欣慰,成績也逐漸提高。他的父親在電話中多次表達了對老師們的感謝。同時,我更欣慰的是他性格上的巨大轉變。在學校組織的運動會上,他為班級和自己贏得了榮譽,最終順利進入高中。

留守兒童心理教育案例三

壹個母親可以超越100個老師;壹個父親可以超過100個校長。

-題字。

社會現狀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農村父母外出打工或經商,於是大量處於認識生活關鍵期的孩子被迫由爺爺奶奶或親戚照顧,成為留守兒童。由於家庭親情和家庭教育的雙重缺失,他們在學習、心理、思想認識、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各種問題,是典型的弱勢群體。作為鄉村教師,我們要盡可能地關註他們,走近他們的內心,把愛的陽光灑在他們身上,做他們的老師,像他們的父母,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引導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下面,我就根據自己的班級實際,結合真實案例,談談我的做法。

留守兒童案例分析(1)

壹、問題表現:

李,男,13歲,七年級5班學生。他的父親在外工作,他的母親。

他患有精神疾病,和母親住在壹起。上課發呆,厭學,作業不寫完。

二、教育過程和結果:

有壹次,我沒有完成作業。當我問他的父母是否在家檢查和監督他的作業時,他突然變得沈默並開始哭泣。通過他的表現,我知道這是壹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我不會再問任何問題了。後來就聯系不上父母了。所以從側面了解到的情況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有精神病,生活自理能力差,根本照顧不了他。他基本上自己照顧自己。

我決定給他特殊的照顧和幫助。我經常和他聊天。在接觸中,我發現他其實是壹個很懂事的孩子。受家庭環境的影響,他學會了做很多家務,動手能力很強。他特別勤快,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搶著做,生活自理能力很好。這些生活技能是其他同學遠遠無法企及的。我及時在課堂上表揚了這些優點,並號召全班同學以他為榜樣,學習更多的生活技能。在學習上,我也特別關心他。我經常給他成功的機會,讓他享受學習的樂趣,讓他擔任班級的勞動衛生委員,讓他樹立自信心,不再自卑,不再厭學。通過這些活動,他的自信心倍增,融入了快樂的集體生活。

猜妳喜歡:

1.留守兒童心理特征分析

2.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案

3.關於留守兒童心理的論文

4.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5.關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實踐報告

  • 上一篇:求艾辛吉奧羅的家譜
  • 下一篇:對喜歡的人說溫暖的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