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觀後感(合集15篇)
當品味完壹部影視作品後,妳有什麽總結呢?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壹篇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百家講壇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百家講壇觀後感1
《百家講壇》欄目壹貫堅持“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欄目宗旨,欄目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壹座橋梁--“壹座讓專家通向老百姓的橋梁”,從而到達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
我們主要說說近期的錢文忠講的《三字經》吧: 錢文忠的《三字經》植根於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為素材,講述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許多觀念已融刻在中國人的思想血脈中,如開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數中國人都耳熟能詳。
雖然在中國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惡沒有定論,然而《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觀念體現了中國文化對人類的完美信念和期望。《三字經》壹方面認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壹方面又強調後天環境對於人成長的重要性,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講得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能夠找到很多歷史故事來印證成長及教育環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沖四人同是曹操的兒子,但由於成長經歷不同,差距越來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經》認為,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後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汙染。同時,學習是壹種生命的過程,學任何壹樣東西,務必專心致誌、持之以恒,壹心壹意地去經歷,才會有所成。
這就是錢文忠講《三字經》的根本目的。
百家講壇觀後感2今天看了百家講壇,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講的是“合縱連橫”,說實話,剛剛聽到這個詞的確有點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來說說什麽叫合縱連橫吧!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與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遊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張儀曾經遊說六國,讓六國***同事奉秦國。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東西相連,故稱連橫。
講壹個關於合縱連橫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壹天,秦國的使臣張儀來到楚國,對楚懷王說:“秦王願意與大王結成兄弟之國。大王如果能同齊國斷交,秦國願獻地六百裏,兩國永遠與好。”楚懷王聽了非常高興,便壹口答應下來,並派使者同張儀壹起來到秦國,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剛入秦國境內,張儀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稱病不出,拒絕會見楚國的使者。楚懷王見秦王遲遲不肯獻地,以為秦王擔心楚與齊的斷交不夠徹底,於是又派人北上大罵齊王。齊王被惹怒了,堅決與楚國絕交,並且與秦國建立了聯盟關系。當楚使再次向張儀索討獻地時,張儀卻說:“哪有六百裏地獻給妳們,壹定是聽錯了,只有六裏寬嘛。”楚懷王發覺上了當,決定發兵攻秦,結果受到秦、齊兩國夾攻,楚國大敗而歸。接著,在藍田交戰中,楚國又被秦國打敗,割給秦國兩個城市。從此,楚國就壹蹶不振。這就是張儀采用連橫政策,幫助秦王離間敵國聯盟,擴張秦國勢力的典型例子。
合縱連橫就是壹種外交的國策選擇,關系著壹個國家的未來,其歷史作用受到人們的重視,也是智慧的壹種表現。
百家講壇觀後感3經常看《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啟發了我們的心靈,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橋梁……它帶領著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讓我們了解了我國5000年的歷史,了解了古代偉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們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講壇我明白了不少,本以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真正的三國,因為《三國演義》把東漢末年的戰事誇張的淋漓盡致,自從聽了易中天教授品論《三國演義》後才明白真正的三國並不是那麽驚心動魄,只是少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陰險。
《三國演義》裏把諸葛亮說成了壹個神機妙算的智多星,關羽、馬超等壹幫文武雙全的大將成了諸葛亮手中的壹線木偶,只需在危急時刻打開諸葛亮預先準備好的錦囊,依計行事,就能夠安然退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把那些文武雙全的文臣武將貶得是壹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國》中,易中天把三國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展此刻我們眼前,其實與其說諸葛亮是壹個傑出的軍事家,不如說諸葛亮是壹個傑出政治家。火燒博望,火燒新野……
我覺得《百家講壇》除了《易中天品三國》,還有更加精彩的評述,比如說劉心武的《揭秘紅樓夢》;王立群的《品漢代風雲人物》……這些都是大師級人物在百家講壇上陳述自己的觀點,並且有自己的觀點來證實真正的歷史。我漸漸喜歡上了歷史,所以我就要盡量多看歷史節目,來豐富我的歷史知識。
百家講壇觀後感4今天,我們壹起看了百家講壇之天地人之道,於丹用它自己的語言為我們解讀《論語》。看了之後,我感觸博深。很多我們現在煩惱著的問題其實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孔子就已經為我們解決了。
《論語》是孔子的學生依據孔子的言行零零散散集合而成的,而本書的核心就是“仁”“恕”等。宋朝宰相趙普曾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他對《論語》的推崇至極。其實不僅僅是他,整個封建社會都以儒家學說為基礎的。而我們,更應該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精髓——《論語》。
聽著於丹的講解,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孔子的學生曾問過孔子,壹個人貧賤而不為此感到恥辱,富貴而不感到驕傲,這樣的人怎麽樣呢?孔子則用商量的語氣回答道還不錯,但最好的就是貧賤而樂在其中。由此可見,我們面對苦難的最高境界就是樂在其中,或許,我們會認為這是不思進取,但其實,這卻是讓我們的心靈放松,讓我們的身心愉悅的最好辦法。
而我最大的收獲就是“仁”與“恕”。在我們這個充滿了競爭的社會中,我們更應該能寬恕別人,愛別人。常說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每當別人做了什麽讓妳感到難以理解,讓妳厭惡的事情,妳應該去懂得寬恕別人,只有擁有壹顆包容的心態,妳才能受人尊重,才能在當今社會中有著較好的人際關系。而好的人際關系又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壹項。且雖然我們生活在壹個不斷變化著的世界,但我相信,無論社會怎麽變,擁有壹顆寬恕的心依舊是最重要的。反而,如果沒有壹顆寬恕別人的心,那我們不僅會讓別人不快樂,也會使自己的心進入壹個困局,讓自己身心疲憊。
所以,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我們更應該閱讀《論語》,去學習《論語》中的優秀品質,學習中華民族的精髓,讓自己盡善盡美。
百家講壇觀後感5在這些天來,我壹直在收看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是由教授於丹講的《論語》。她在這裏講述了如何以道德的觀念,來對待人生。對待身邊的壹切事情。聽著她的演講,我壹次次地感悟著。暢想著……於是我寫出了自己對道德的看法。大家都知道《論語》就是講道德的,
剛才看到了中央電視臺播發的對待中國遊客提出了幾條建議和意見,讓大家遵守道德的規範,其實這些建議都是在《論語》裏說過的話,也是孔子讓人在小時候樹立的禮貌行為。如果我們在小時侯都能學學"論語","論語"是孔子教弟子在課堂上的課堂筆記,後來讓學生們整理出來的教材。其實如果這些良好的品德就會從小樹立起來。那麽每個中國人的素質就會提高壹些。就不會有說隨地吐痰和出口不遜的事情出現。於丹教授說:學論語對創造和諧社會有著壹定的積極作用。這就是當前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播放學習論語的原因。
論語裏述說的就是要學會感激。於丹教授說:學會了感激,就學會了如何樂觀的生活。她還說:如果妳對經常為壹些小事流淚,那麽妳就看不不見星星和太陽。對世界上的萬物,要心存感激,人生就不再單調,而會顯得更加美好。壹個人要懂得學會感激,感激是壹個人應樹立的美德。也是壹個人應該具有的素質。古人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是啊,我認同於丹教授的觀點,也同意論語裏說的哲理性的話語。我認為:要記住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錯,那是壹種豁達和寬容的體現。如果妳能做到這壹點,妳的心胸就會是寬廣的。
退壹步海闊天空。妳的胸懷是無比的寬大。人生是壹場戰鬥,需要妳有技巧,讓妳有睿智和智慧。
百家講壇觀後感6前段時間,我看了《百家講壇》中的愛上語文,感悟很深。
愛上語文總***有12集,講的都是如何學習中國的古典詩詞。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第1集和第6集。
第1集主要講了王安石覺得自己的《泊船瓜洲》中“春風又過江南岸”中的“過”字用的不好,推敲修改了很多次,先後改成了“滿”,“去”,“近”……等,還是不滿意,總覺得有欠缺。直到他看到了壹首詩當中的“綠”字,眼前壹亮,最終定下了。我想:作為北宋有名的詩人,王安石寫詩都要修改那麽多次,那我們寫作文修改的次數豈不是更多?我決定以後寫作文壹定要多修改,爭取更加完美,使作文無可挑剔!
第6集講的是“言與意之間的轉換”,讓我懂得了怎樣去解讀詩。解讀壹首詩,要聯系詩人的生平去聯想他寫這首詩時的畫面,從而去理解其中的韻味,意思。而言與意這個中介就叫意象。例如,“飽經風霜”這個成語,老師們有兩種教法。第壹種是讓同學們先預習這篇文章,再說出這個成語的意思;第二種是由同學們在生活中見到過的飽經風霜的臉,把所見描繪出來。兩種方法都可以學會飽經風霜這個成語,但顯然,第二種方法更能加深大家對成語的印象和理解。這,就是言與意中意象結合的方法。
愛上語文對同學們學習語文很有幫助,我建議大家去看看!
百家講壇觀後感7今天中午,我打開電視機,又開始看百家講壇了。
這次主要講了對事情了解不夠清楚明白時,不能輕易發表意見,不能任意傳播不合儀禮的事,不要輕易答應。說話時,對於沒有把握的事,千萬不能亂講亂說。這樣有可能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並且,對壹些謠言,既不要相信,也不要傳播。錢文忠教授說了壹句話:“謠言止於智者。”謠言對於智者來說已經沒有用了。所以,我們對那些了解不夠清楚的事情千萬不能傳播,萬壹它是壹句謠言呢?而對於做不到的事,不要去承諾別人。如果已經承諾了,那就要想方設法地去做到,否則,就會失去別人對妳的信任。
錢文忠教授還給我們講了壹個故事,名字叫《荊棘刻猴》。從前,有壹個皇帝,非常喜愛收藏各種奇珍異寶。有壹天,壹個衛國人來找到他,說他能在荊棘尖上刻壹只猴子。其實他根本就刻不成。過了幾天,皇帝問他刻好了沒有?可是他根本就沒有刻。他只好說:“刻好了,但是妳必須半年不進後宮,半年不吃肉、不喝酒。還要趕上壹個雨後天晴的日子,並且要在那陰晴轉換的壹瞬間才能看見。”
後來,壹個鐵匠聽說了這件事,來問皇帝:“看見那只猴子了嗎?”皇帝說沒有,並不把那些衛國人說的.要求說了壹遍。鐵匠聽後說:“妳可以問他有沒有這把小刀。”皇帝照做了,衛國人便回去取。可壹直都不來。原來早已逃跑了。承諾是沈重的,衛國人本來就做不到,可他還是承諾了,最後進入了進退都錯這種地步。我們千萬不能學他,要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
看完這期節目後,我學到了很多,以後壹定按照《弟子規》上的要求去做。
百家講壇觀後感8在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是樸素的。真正的聖賢也是平易近人的。趙普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這部儒家經典對為人處世和社會風氣的影響之大。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就是指有利的時令和氣候,有利的地勢,得人心和上下團結。中國自古以來就講究天地人的和諧。從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說到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都說明了天地人之間的必然聯系,這是壹個完美的整體,以及其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壹個人要想在自然之間立足,也就必須與自然融合,吸取天之靈氣,地之精華,這樣才能讓個體的智慧無限擴大,發揮到極致。只有天地之氣凝聚在壹個人心中的時候,他才會變得十分強大。蒼天在上,高於壹切,大地在下,厚重於壹切。而人,則處於天和地之間,目睹著天地間的風雲萬變。人在自然的熏陶下不斷成長,而“神於天,聖於地”則是,每壹個中國人的理想境界。壹個好的人格,應當有理想主義的天空,有壹雙能飛翔的翅膀,絕不妥協於任何障礙或困難,同時也要有腳踏實地的能力,在大地上進行其理想的拓展。倘若沒有能力去實際行動起來,就是理想主義。而天和地就是我們的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這兩樣東西在我們成長的路上需要齊頭並進,缺壹不可。
天地人為三才,人的意義與天地的意義是壹樣的,天地之美在於莊嚴與敦厚。人之美在於能夠與天地融合,凝聚正能量,不斷完善自己。作為壹個中國人,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了天地給予我們的力量,與自然和諧相處,那麽自然也會回饋我們更多能量。
作為天地之間的每壹個人,我們都應當學會鍛煉和提取與自然、生物和諧快樂***處的力量,那樣,我們便可獲得比海更寬,比天更廣的心胸!
百家講壇觀後感9今年寒假,我為了增長知識,經常看《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啟發了我們的心靈,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橋梁…… 它帶領著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讓我們了解了我國5千年的歷史,了解了古代偉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們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講壇我知道了不少,本以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真正的三國,因為《三國演義》把東漢末年的戰事誇張的淋漓盡致,自從聽了易中天教授品論《三國演義》後才知道真正的三國並不是那麽驚心動魄,只是少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陰險。 《三國演義》裏把諸葛亮說成了壹個神機妙算的智多星,關羽、馬超等壹幫文武雙全的武武將成了諸葛亮手中的壹線木偶,只需在危急時刻打開諸葛亮預先準備好的錦囊,依計行事,就可以安然退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把那些文武雙全的文臣武將貶得是壹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國》中,易中天把三國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展現在我們眼前,其實與其說諸葛亮是壹個傑出的軍事家,不如說諸葛亮是壹個傑出政治家。火燒博望,火燒新野……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羅貫中為了使《三國演義》更加的好看,而胡編亂造的。
我覺得《百家講壇》除了《易中天品三國》,還有更加精彩的評述,比如說劉心武的《揭秘紅樓夢》;王立群的《品漢代風雲人物》……這些都是大師級人物在百家講壇上陳述自己的觀點,並且有自己的觀點來證實真正的歷史。我漸漸喜歡上了歷史,所以我就要盡量多看歷史節目,來豐富我的歷史知識!
百家講壇觀後感10今天中午,我繼續收看了百家講壇這個節目。這次主要講了關於飲食方面的禮節。
在飲食方面,不能挑食,這壹點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們時常做不到的。遇到好吃的食物,總會不停地吃,對不喜歡吃的食物從來不吃壹口。這樣不僅不會營養均衡,在和別人吃飯的時候,也會給對方留下壹個不好的印象。我們平時總是只吃自己喜歡吃的,別人對妳的印象自然也很差的。我們看見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也不要暴食暴飲。在飲酒方面,我們不能飲酒,而有些家長卻十分喜歡飲酒,我們要經常提醒家長。
錢文忠教授給我們講了壹個關於吃相的故事。古代,有壹個人叫鄭浣,已經當了官,他是壹個非常看重吃相的人。有壹天,他的遠方孫子要看他,這個孫子是農間種地的,並沒有見過面,也不懂禮節,衣服很破。鄭浣沒有嘲笑他,問他想做什麽?孫子說他想當縣尉。鄭浣便想去找相關的人說壹說,並在晚上讓他和他壹塊兒吃飯。那天吃的是蒸餅,他發現孫子只掏裏邊的瓤吃,第二天便把他送走了。試想,如果給我們壹個蒸餅,相信我們也會吃只瓤,對外面的餅皮視而不見。就是因為這麽壹個小細節,使本來對孫子印象很好的鄭浣,對孫子的印象壹下子差到極點。
看完這期節目,我發現在飲食這麽壹個小的細節中,我還有很多禮節沒有做到。
百家講壇觀後感11每天早上起床就是看《百家講壇》,今天聽的是喻大華教授評說《嘉慶王朝(五)——洪亮吉大案》當把洪亮吉流放新疆後,地方上發生了壹場罕見大旱,先是老百姓拜神祈雨,後來各級官員向天求雨,大到極致的官員也沒有用,無奈皇上只好親自向天祈雨還是沒用。實在沒有辦法,想到了大赦天下,仍然仍然是滴雨不下。於是嘉慶想到了洪亮吉,在他親自含淚寫完詔書(相當於自我檢討,嘉慶覺得委屈所以流淚)後,壹場大雨傾盆而下。
這是迷信嗎?應該說不是,因為從老百姓到當官的祈雨應該是過了很久的時間,從時間上來說,也許本來就是到了該降雨的時候,再者嘉慶本身就有點心虛,如果說他對洪亮吉不是心存不安,他不會覺得自己應該受到懲罰,他作為壹國之君能夠自我檢討非常不容易,在他內心深處其實早就知道自己錯了,只是壹直不願意承認,直到這場大旱讓他把這份內疚顯露無遺。
每壹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線,這個底線就是牽制自己的行為,甚至也會讓自己倍受折磨,當自己無法逾越自己的時候,就會產生壹些恐懼,於是就會用壹些行為救贖自己。於是人的信仰便產生了,不斷的用壹些行為來救贖,只求自己問心無愧。
但是如果壹個國家的人沒有了這種種的自我約束,內心沒有壹種道德的天平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全靠著所謂的法律法規來制約,約稱“樹無皮則無命,人無臉則無敵”,那麽,後果無法想象,而壹個人真的什麽都不在乎了,活著還有意義嗎?
百家講壇觀後感12在這個假期裏,我在電視這個萬千世界裏觀看到了壹個使我受益匪淺的節目——《百家講壇》。這個節目是由錢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說了《三字經》中的奧妙。
其中,我觀看了第5集,這集是講孝和悌是壹種什麽樣的東西,它們能起到什麽樣的作用。錢教授說:“百善孝為先,孝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是人的本分。”古往今來,都有很多兒女都很孝順父母,在這個節目中,錢教授告訴了我們壹個感人的故事:《二十四孝》裏的黃香在九歲的時候,就非常孝順父母了。在炎炎夏日裏,為父親扇涼枕席;在天寒地凍的時候,黃香躺在父親的床上為父親溫暖被褥,父親睡在暖洋洋的床上,小黃香卻渾身冷冰冰的,他真懂事啊!
做人除了有孝心之外,還有壹樣重要的是“友愛兄弟”,《三字經》裏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壹定都聽過,小孔融四歲就學會禮讓和孝悌,學會把好的給別人,把壞的給自己,令人動容。
看了這個節目,我懂得了壹個道理:孝和悌是永恒的,不會隨時代的變遷而變遷,它應是人人都具備的東西。這時,我回想起平時在生活中老和別人斤斤計較,什麽事都不讓別人,傷了人家的心!從今以後,我要孝順父母,關愛他人,做個新壹代的小黃香!
讓我們做個有愛心和孝心的人吧,只要妳是壹個這樣的孝道之人,那麽妳就會擁有用不盡的財富!另外,要多看壹些有意義的電視節目,那麽妳壹定會懂得很多的人生哲理!
百家講壇觀後感13百家講壇是我在科教頻道中最喜歡的欄目之壹,可以說是天天都看。看著主講人們在講壇上繪聲繪色、揮灑自如地講述著,時常讓我沈醉其中。
在商傳先生的《永樂大帝》中,我看見了壹代明君的成長、發家,在靖難中奪得皇位,君臨天下,治國安邦,禦駕親征,直至踏上最後的征途,結束他輝煌的壹生。
我又在《漢代風雲人物》中認識了忍辱負重,熟讀兵書的偉大軍事家、戰略家韓信,為他的命運扼腕;了解了知人善任,禮賢下士,善於聽人勸告,總是問“為之奈何”的漢朝開國皇帝劉邦 ;見識了勇猛過人,力能扛鼎,在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最後因為政治糊塗,失去天下的西楚霸王項羽。
在蒙曼的《武則天》中,我見到了壹代女王武曌的入宮、出宮,及再次入宮,由天真的少女蛻變成叱咤風雲的女王,勵精圖治,成就了唐朝的盛世。
錢文忠娓娓道來,在壹個個小故事中,《三字經》、《弟子規》也變得通俗易懂,生動有趣。
周思源正說三國人物,揭示了許多歷史真相——劉備並不是壹個好脾氣的人,鞭打督郵居然是出自於劉備之手,周瑜並不是壹個小肚雞腸的人,他反而是壹個豁達、心胸寬廣的人,也沒有總在諸葛亮之下。相反,諸葛亮在歷史上只是壹個無名小輩,他幾乎成為《三國演義》的主角的原因竟然是因為相比之下他去世最晚……
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讓我在娛樂中培養了對歷史的興趣。
百家講壇觀後感14於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真是壹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與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麽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人生在世,面對生活、工作的種種不公,除了檢討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們更多的是包容,於丹在談到孔子“仁者不惑”時講到,“妳寬容壹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壹片海闊天空,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對那些“利”字當頭的人,或許我們更應該坦蕩處之、平淡視之、淡漠待之,正所謂有容乃大,“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裏面所教給我們的這種仁愛之心是從壹開始就去本著平等與理性的態度尊重每壹個人,稍微留壹點分寸,有壹點余地,這壹點非常像禪宗裏面所說的壹個境界,禪宗說這個人間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是這樣七個字。也就是說花壹旦全開馬上就要雕謝了,月壹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就是妳內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壹點分寸,海闊天空。
總之,在當今以經濟利益為主導的社會潮流中讀於丹的論語心得,真的能給人以心靈凈化,如壹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以啟迪。與友寬容,與同事寬容,與親人寬容,與生活中壹切給予寬容,播種樂觀、豁達的處世態度,我想收獲的就是壹種熠熠生輝、壹種與諧的美。寬容是人生的哲學,但更是壹種境界吧。
百家講壇觀後感15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的解讀《三字經》,裏面的內容令我記憶深刻。錢文忠教授講了人之初性的善惡,他講了曹操的四個兒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沖同樣是曹操的兒子,但由於成長經歷不同,相距很大,看起來他們根本不像兄弟。還講了周處,本性不壞,但由於他父母雙亡,沒有良好的後天教育,成了壹大害。
但他知道後,誠心改過,為人們做了許多好事。《三字經》認為,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後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汙染。歷史上的唐伯虎,從小繪畫就很有天賦,他的母親送她去沈周那兒學繪畫,學了壹兩年,他想:哎!師傅繪畫也不怎麽樣,說不定我比他還好呢!然後,他向師傅提出結束學業,他的師傅知道後也同意他滿師了。
唐伯虎離開之前,師傅做好了酒菜就放在壹個唐伯虎沒有去過的房子裏,唐伯虎走進房子,看見裏面居然有四扇門,每壹扇門外都有不壹樣的景色,他先不吃飯,看看門外的風景。“咚咚咚”他的頭上撞了三個包,終於他知道那些風景是師傅畫出來的,他知道了自己太驕傲了,後來他專心致誌地學習。
這告訴我們:學任何壹樣東西,必須專心致誌、持之以恒,壹心壹意地去經歷,才會有所成。《三字經》告訴我們:人的本性很善良,並不壞,主要是後天的良好教育以及正確的引導,才能成為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