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知道雲南最奇怪的節日是什麽嗎?

知道雲南最奇怪的節日是什麽嗎?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潞西等縣。有自已的語言但沒有文字。由於長期和漢、傣族雜居,大多數阿昌人兼通漢語和傣語,使用漢文。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聞名。水稻品種多、質量好,梁河地區的“毫安公”品種,過去曾號稱“水稻之王”。阿昌族制造的鐵器也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於世。 習俗  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壹殺家畜和傷害動物;婦女生孩子未滿7天時,忌諱別家男子進入院內。 阿昌族男女青年結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請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並擺上壹盤用豬腦拌制的涼菜,酒宴後舅舅要送新娘壹條約4.5千克的帶豬尾巴的後腿,稱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遠不忘娘家的養育之恩。 阿昌族以米飯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餌絲、米線作為主食。餌絲食用方便,食用時只需在沸水中稍燙壹下,撈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喜吃芋頭,傳說古代慶豐收時,殺狗和吃芋頭必不可少。阿昌族婦女大都會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涼粉供食。 肉食主要來源於飼養的豬和黃牛。豬肉喜歡用來作火燒生豬肉米線,即將豬宰殺後用麥稈或稻草將豬皮燒黃,刮洗幹凈,然後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與米線壹起食用。 稻田養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食用時多將鮮魚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魚(栽秧時將魚苗放入田內,谷熟後取魚,稱谷花魚)最具特色。腌制的鹹菜、鹵腐、豆豉常年必備,每餐不少。 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斷的飲料,婦女常飲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濃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飲白酒。現在大多數阿昌族都已會用蒸餾法制作燒酒。 節慶   阿昌族過去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在梁河、潞西壹帶的阿昌族主要奉行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出窪(開門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其中以火把節和窩羅節的規模較大,活動內容較多。 1、窩羅節每年農歷正月初四舉行,以紀念傳說中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遮麻為民除害、造福後人的功績,屆時人們要祭獻最好的菜肴,然後殺狗吃狗肉和芋頭,如果在祭祀的當天能捕到蟒蛇,則認為更吉利。 2、火把節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為祈求五谷豐收,驅蟲灃災,要殺豬、宰牛祭祀,屆時要熟制火燒生豬肉拌米線給大家分食。入夜後點火把在村寨周圍遊動。 3、潑水節和當地的傣族壹樣,阿昌族也過潑水節,潑水節期間是年輕人擇偶的好機會,屆時常常由姑娘家備好八大碗菜肴招待來串親的小夥子。參加聚餐的人數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小夥子要在別人不察覺的情況下把姑娘家的雞頭偷走,如雞頭被姑娘查出來,要罰偷雞頭者壹碗酒,否則就要罰姑娘喝酒。如果偷者被人當場抓住,不僅要受罰,還要被姑娘取笑。酒後小夥子要根據菜價,將錢在不讓姑娘察覺的情況下交給姑娘。   名聞遐邇的“戶撒刀” 阿昌刀,又稱“戶撒刀”,因多產於阿昌族聚居的隴川縣戶撒、臘撒這個地區而得名。這種刀“制煉極精純,柔可繞指,剁鐵如泥”,用木、皮、銀等原料配制的刀鞘也極為精美。 阿昌刀的長短、形狀多種多樣,有生產用刀、生活用刀、狩獵者護身用的長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數十個品種。由於工藝精湛,阿昌刀不僅本民族人視若珍寶,而且還深受附近漢、傣、景頗、傈僳、藏、白等民族的喜愛。如今,阿昌刀還走出了雲南,遠銷到北京、西藏、青海、新疆、黑龍江等地,甚至為外國友人收藏。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明代屯駐戶撒、臘撒的軍隊中,有壹部分是專門制作兵器的,他們具有較高的鍛造技術。後來,這些匠人與當地人通婚,逐漸融合於阿昌族中。阿昌族繼承和發展了明軍的冶鑄和鍛造技術,生產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種刀具,而且越來越精。村寨之間分工較細,各寨有自己的名牌產品,整個戶撒壩好比壹座手工業加工廠,各寨就是它的車間,各以壹種產品聞名。如來福寨的黑長刀、花鋼刀、芒東寨的腰刀、小尖刀,臘姐寨的鋸齒鐮刀,新寨的背刀,芒所寨的刀鞘等。戶撒刀之所以經久耐用,壹是選料講究,二是淬火技術掌握的好,加之刮磨的漂亮美觀,所以他們打的刀拿來隨便磨壹下即鋒利無比。壹些老藝人能夠把刀打制得剛柔兼備,乃至可以任意彎曲。比如壹把長刀,不使用時,可像腰帶壹樣圍系在腰間,需要時解下,立即自然伸直,其技藝堪稱壹絕。 傳遞愛情的樂器——葫蘆簫 阿昌族的樂器主要有葫蘆簫、三月簫、銅口弦、三弦、象腳鼓、鑼等。葫蘆簫是用葫蘆連接三根竹管制成的,它有7個音,音量小,音調低緩圓潤,壹般晚上用。三月簫是用壹根竹管制成,也有7個音,它的音量大,音色細亮,多在白天使用。葫蘆簫和三月簫不僅是阿昌族人民心愛的傳統樂器,還是男女青年傳遞愛情的媒介。 每年農閑季節或各種節日集會以及平時的勞動之余,都是阿昌族青年談情說愛,尋覓終身伴侶的大好時光。每當此時,男青年不管走到哪裏,都要把葫蘆簫斜插在脖子後面的衣領裏,或者別在腰間,無論在村邊、寨旁,還是趕街的路上,只要遇到心愛的姑娘,便吹起動聽的樂曲,傳意請姑娘停壹停,然後上前搭話逗趣,詢問姑娘的芳名貴姓。如果姑娘此時還情無所屬,又有意相識,便巧妙應答。小夥子心領神會,主動提出送姑娘回家,姑娘則以“要送就要送到寨子頭,不能送半路”相答,於是小夥子高高興興地用簫吹起山歌,陪同姑娘回家,純真的愛情便由此開始。 每當夕陽西下,年輕的小夥子吃罷晚飯,忙著洗飾壹新,壹個個悄悄來到自己心愛的姑娘家附近,吹起葫蘆簫,用優美的曲調逗引心上人出來相會。姑娘聽到這親切而熟悉的曲調,心領神會,趕緊回房梳妝打扮。然後借故外出,與情人幽會。如果是初次拜訪,姑娘的嫂子或母親還會熱情開門相迎,請小夥子到屋裏火塘邊坐下,家人紛紛回避。於是小夥子和姑娘就在火塘邊含情脈脈相對而坐,或對唱情歌,或竊竊私語、情話纏綿,待到雄雞報曉,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天下,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這神奇的葫蘆簫引來美麗的姑娘,結為秦晉之好。 耍青龍·玩白象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節日很多,大都與佛教有關。 會街節是戶撒和臘撒地區的傳統節日。過去多在農歷九月中旬舉行,壹般持續15天左右,現在已改在國慶節前後的三天舉行。耍青龍、玩白象,是會街節期間最隆重、最精彩的娛樂活動。 阿昌族視青龍、白象為吉祥、幸福的象征。會街前,要紮好青龍、白象。會街這天,當天空霞光初露,小夥子們便身背戶撒長刀,挎著象腳鼓,姑娘們身著嬌艷的民族服裝,在鼓樂和鞭炮聲中簇擁著披紅掛綠的青龍、白象進入會街節廣場。當主持節日的長者宣布節日開始,青龍、白象活躍起來,青龍時而搖頭、時而擺尾、時而張嘴歡笑;白象時而甩動長長的鼻子,時而前進,時而後退,接著滑步、下跪、後仰、前傾,笨拙的憨態引起人們壹陣陣哄笑。此時,姑娘小夥子們便圍著青龍白象翩翩起舞。他們雙腳跳躍挪動,身體象波浪般地起伏,邊跳邊蹲。此時的會場,鼓樂齊鳴,龍舞、象躍、壹片歡騰。 紮制青龍、白象並不是壹件簡單的事,老藝人先用木頭做架子、紙糊身,布做象鼻和龍頭、龍尾。要結實、輕巧、形象。耍青龍、白象時,人藏在龍身象肚子裏,有的人負責擡龍、搬象,有的專門負責扯動龍頭、龍尾和象鼻,所以青龍就能擡頭、張嘴、閉嘴、擺尾,白象就會上下左右甩鼻子了。

  • 上一篇:盆景好素材——花石榴,如何設計造型?掌握這幾點,成型不難!
  • 下一篇:壹縷陽光,壹份溫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