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硯在哪個朝代發展最顯著?

硯在哪個朝代發展最顯著?

硯是文房四寶之壹。據史料記載,硯起源於黃帝時代,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它見證了偉大中華文化的發展,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硯的制作和雕刻水平的不斷提高,硯材的多層次發展和文化藝術的定向融合,硯集雕刻和繪畫於壹體,濃縮了中華民族各個朝代的各種文化、經濟乃至審美信息,逐漸從單純的書寫工具轉變為具有較高藝術品位的觀賞性和收藏性。它集歷史、藝術、使用、欣賞、研究、收藏等價值於壹身,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傳統藝術,是中華藝術殿堂中壹朵耀眼的鮮花。

硯是中國傳統的書寫工具。它的產生和發展與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相適應,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最近的考古發現,硯臺有5000多年的歷史,可以推至5500年前的黃帝時代。

硯是在文字出現後,隨著文字的頻繁交流和書寫中其他工具(如筆墨)的出現而形成的。1975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硯墨,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書寫硯和人造墨。硯臺用鵝卵石打磨成圓餅狀,無任何紋飾和雕刻,旁邊有杵。墨錠質地粗糙,呈圓柱形,所以應該用杵來研究。

硯的顯著發展是在西漢時期。西漢硯臺多為長方形硯臺,配有精美的木盒或彩繪漆盒。此後,硯逐漸從實用的書寫工具中脫穎而出,步入手工藝品的殿堂,玉硯、漆硯、陶硯應運而生,成為漢代人們社會地位和財富的象征。

東漢時期,硯的發展出現了明顯的轉折。大多是圓的,三足的,有蓋的,有的還伴有磨石。他們的工藝水平比過去有了明顯的提高。裝飾上采用通雕與浮雕相結合,三足及邊、蓋常刻動物圖案,如雲龍、鴿鳥等。但從實用的角度來看,秦漢時期的硯臺從質量到造型都沒有達到成熟的程度,還處於初級階段。

從魏晉南北朝到隋朝統壹的300多年間,出現了大量瓷器,取代了昂貴的銅和漆器。圓三足青瓷硯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硯的主要品種。

這壹時期,除了青瓷硯,陶硯繼續存在。與此同時,具有突出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格的北方雕花方硯開始出現。其中以北魏的石雕最為精美。

隋唐時期,瓷硯更加流行。除了圓形的三條腿硯臺,還出現了多條腿的硯臺。到了唐代,除了瓷硯之外,還出現了端硯、尉氏等著名的特種硯,紅綾石、程妮也成為制作硯的材料。此時制硯技術發展迅速,誕生了中國四大名硯。

典型的唐代硯是壹種簸箕形硯,壹端圓(或方)窄,壹端扁而寬,開口如簸箕。硯底壹端用腳支撐,有壹腳、兩腳、梯腳;又叫“鳳凰”,因為長得像“鳳凰”。

紅絲石在唐代曾經很有名,產於山東青州。它是豐富多彩和多樣的。這時,人們開始研究優秀的石材。唐代大書法家劉公權在《論硯》中說:“青州為儲硯之首,其次為江州。始後重末,易,臨洮,好事者,用未央宮銅雀臺瓦,不及末,乃第二。”江州位於陜西省新絳縣,是“程妮硯”的原產地。中唐以後,硯呈現出壹派繁榮景象。從質地上看,有石硯、陶瓷硯、瓷硯、銅硯、鐵硯、漆硯、玉硯,不僅品種多樣,風格各異,而且制作和風格都比秦漢六朝時期更加精美。

五代時期雖然不長,但書房的家具受到朝廷的重視。南唐統治者李靖首次在漳州設置硯官,專門負責刻石、卷硯的制作,並為宮廷提供精品,大大提高了硯本身的地位。再加上桌椅的進壹步普及,人們逐漸形成了伏案書寫繪畫的習慣,於是足尺硯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足尺臺硯取而代之,硯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石硯在宋代越來越受歡迎。此時,除青州紅石、紫石、端州石、漳州石外,硯的開采還發展了子洲金雀石、唐周紫石、瀘州石、永嘉觀音石、富蓋山仙石。宋人對硯的顏色和質地有著濃厚的興趣,甚至成為壹種追求。據史書記載,珍貴硯的固有顏色,使人越來越珍惜,越來越覺得神秘。

宋代硯的形制趨於多樣化,其風格壹掃漢唐時期圓形三足、簸箕形硯的單壹風格。從此硯壹統天下,形制多樣。樣本多達40種,如端樣、月樣、圭樣、蟾樣等。,記載於宋唐。端硯的樣式還包括太史硯和蘭亭硯。宋硯的輪廓古樸大方,實用典雅,以臨摹硯為主要風格。所謂手抄,因其體積小而得名,用手抄硯底即可抓取。

自宋代以來,“四大名硯”相繼確立了其不可動搖的地位。宋代蘇易簡指出,產品有四十余種,其中青州紅綾石第壹,端州斧克山石第二,漳州衛龍石第三,甘肅洮河石第四。後來因為紅綾石脈斷了,取而代之的是程妮硯,所以從明代開始,“四大名硯”就變成了“端硯、佘艷、洮河硯、程妮硯”。

明硯的制作和工藝裝飾的指導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功能從實用轉向藝術,成為文人收藏。在明代,端硯、碎硯和陶河石仍然是最有價值的硯臺。此時,由於端石的開采從未停止,而尉氏石的開采規模又很小,陶河石又因水深而難取,因此端石的名聲與日俱增,被提升為所有硯石之冠。明代成化年間,由於端氏水坑的發掘,發現了許多更精美的硯臺,如青花、冰紋、魚腦等。明代篆刻硯臺,風格凝重厚重,圖案簡單,典雅精致。隨性硯(異形硯)生動活潑,開創了文人硯雕追求神韻的先河。

清代是硯臺生產的輝煌時期。除了前代著名的硯料外,還有水晶、漆砂、玉石、象牙、玻璃(舊稱“饋料”)等材料,有些是不能研磨的。這時候的硯臺講究靈巧,又大又厚是非常難得的。清代硯雕吸收了石雕、牙雕、木雕和漆雕的優點,圖案多樣,有花木、鳥獸、山川、日月、歷史典故、人物故事、名家書法、篆刻等。圓雕、深雕、鏤空雕、浮雕、淺浮雕、凹版雕刻交替使用。

由於硯雕技術的飛速發展,明清時期對硯的審美趣味越來越高,對硯的評價也越來越精致。墨由實用變為藝術欣賞和收藏對象,許多整理硯史、研究硯和硯雕藝術的著作相繼問世,流傳至今不下35種。如:明代曹昭的《論》、張的《墨論》、清代阿的《段曦墨史會參》、吳的《段曦墨史》、朱彜尊的《墨談》、曹榮的《墨錄》、懷玉的《墨林》、朱煉的《墨簡史》、冀南的《墨余稿》等。

歷代硯臺以其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質地、不同的類型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構成了壹部豐富多彩的中國硯史。

  • 上一篇:目前我應該把我的錢投資在哪裏?
  • 下一篇:秋冬面料保養常識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