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妳別嚇唬我,妳怎麽傻了?”
我最好的朋友繼續說:“我感覺我現在腦子特別別扭。經常看不下書,註意力分散。明明簡單的內容讀起來特別吃力,完全靜不下心來,卻恨不得馬上看完。我很焦慮。”
我理解我最好的朋友的感受。畢竟壹年前我也是這種情況。上個月,我最好的朋友向我發誓,這個月我必須讀完三本書。在這種情況下,我無法完成任務。女朋友的這種困惑並不是個例。現代社會大多數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那麽是什麽導致我們有這個問題呢?
答案是:手機和互聯網的出現。
Locket APP收集了壹天內15萬用戶查看手機的頻率。數據顯示,普通人每天查看手機(激活屏幕或解鎖)110次,平均每小時9次。在頻繁查看手機的情況下,閱讀的連續性無法得到保證。古人可以壹口氣從早讀到晚,中間最多上個廁所吃個飯,其他時間享受讀書。今天,這種閱讀體驗已經非常難得了。
微信微信官方賬號、知乎、今日頭條、各大論壇等。提供大量閱讀,只要用戶想學,都非常方便。這種閱讀在壹定程度上填補了我們的業余時間,避免了浪費時間,同時也使我們在壹定程度上補充了知識,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但是只要深入分析就會明白,現在的碎片化閱讀方式肯定是弊大於利的。
現代時間被切割成碎片。我往往沒有耐心去認真理解和分析壹篇文章,而只是停留在表面閱讀,也就是掃屏閱讀,點進去,滑下去,點進去下壹篇文章,再滑下去。這種膚淺的閱讀,無法將閱讀信息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
大學生使用微博的調查報告中有這樣壹組數據:42.11%的人認為閱讀過於“微”,會讓大家形成閱讀慣性。碎片化閱讀的缺點是,有些內容雖然有用,但卻是碎片化的,給人壹種獲得了知識的錯覺。其實我只是得到了新的信息,沒有沈澱,沒有反思,沒有消化,給自己制造了壹種虛無縹緲的閱讀錯覺。長此以往,大腦會養得越來越懶,不願意接觸難懂的內容,不願意思考。越是不願意思考,越是只能看不需要動腦的內容,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大腦太懶了,會不假思索地自動選擇閱讀標題吸引人的文章。相信大家都遇到過這種情況,開始寫文案。突然微信群裏分享了壹條八卦新聞,忍不住點進去看壹看,浪費了大部分時間;本來打開知乎是想尋找深度信息,但是瞬間就被故事吸引住了。當我打開那篇需要思考的深度文章時,並沒有什麽刺激性的內容,我無法靜下心來仔細閱讀。
關於碎片化閱讀,李笑來曾說“誰見過有人撿硬幣變成富翁的?”?沒有制度的地方不要找制度。每天留出固定時間閱讀。“這壹點,我非常認可。偶爾的幹貨文章和壹兩篇專業的解讀文章可以幫妳學到壹點知識,但這些不足以支撐壹個知識體系的形成。如果壹個人沒有系統的學習某壹領域的知識,那只是碎片化的。他在朋友圈學壹點,在頭條看壹點,覺得自己懂得很多。殊不知,妳離這個專業領域還差十萬八千裏。
說了以上四點關於碎片化閱讀的危害,很多人認為閱讀習慣壹時半會兒不會改變。其實只要我們有意識地用正確的方式閱讀,就可以避開這些陷阱。以下是改變這種情況的幾種方法:
碎片化閱讀的壹個特點是,它把每個人獲取知識的方式從主動模式變成了被動模式,會讓我們的大腦每天像雜物間壹樣把東西儲存在裏面,不需要對知識進行仔細的整理,達到即時獲取的效果。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頭腦中檢查基礎知識,有計劃地汲取專業權威的知識,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目前很多微信官方賬號為了吸引妳打開,都在千方百計的喚起讀者的情緒。所以壹定要拿壹些沒有營養的微信官方賬號,選擇更權威、可信、優質的信息源,比如知名的、科學的、客觀的、準確的,這樣才能更好的做到缺量。
在建立知識庫的時候,經常有人說我讀的太多,忘的太多。看完之後,好像沒看過壹樣。這時,壹款筆記軟件就顯示出了重要的作用。當我們看到壹些有用的片段時,妳要迅速把這些知識點整理成筆記,分類保存。有時間可以圍繞這壹點進行搜索瀏覽,盡量用自己的話把這壹點解釋透徹。這個時候,這個知識才是真正屬於妳的。這個軟件有壹句話。
很多人不知道,知識是壹個三維的存在,也就是說,知識和知識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是通過壹個中介建立起來的。
比如老師在教孩子學習圓的概念時,直接告訴他圓是什麽樣子的。他當然不懂,但是如果告訴他壹個圓是月餅的形狀,孩子就懂了。相同內容碎片化的原因是我們沒有仔細探究內容和知識之間可能的聯系。
比如我們在看書的時候,不僅可以吸收書本知識,還可以追蹤哪些書影響了作者的思想,然後按圖索驥找到知識的來源,進行系統的閱讀,從而形成立體的知識框架。這些相關信息是我們閱讀過程中的路標和標誌,我們的知識體系就可以在這樣壹次次穿針引線的過程中建立起來。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很快,信息來源很多。大多數人是通過碎片化閱讀獲取知識的。如何避免碎片化閱讀的陷阱,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是壹個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相信這篇文章會給妳壹些啟發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