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期:5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周刊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董振國、黃耀騰在紅水河流域發現壹面銅鼓。雖然鼓面已經磨損,但字跡依然清晰可見。已傳承20代,現藏廣西東蘭銅鼓民間收藏。新華社記者張愛林攝”“天上有許多星星,地上有許多銅鼓;星星和銅鼓給了我們快樂。“廣西壯族人都唱過這首代代相傳的銅鼓歌。在廣西,每逢重大節日、婚喪嫁娶等活動,壯、瑤、侗、水等少數民族都要敲銅鼓。銅鼓是中國和東南亞古代南方少數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史學界有“北鼎南鼓”之說。據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原會長蔣介紹,在2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銅鼓與當地各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緊密聯系在壹起,形成了獨特的銅鼓文化。銅鼓是中國與東南亞文化交流最有說服力的證據之壹。據我們所知,越南、泰國、老撾、緬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等九個國家鑄造或使用過銅鼓,部分國家和部分民族至今仍在使用。”姜對說道。東南亞的銅鼓文化歷史悠久。銅鼓上的主要裝飾圖案,如太陽紋、鳥紋、羽毛紋等,與中國南方銅鼓上的裝飾圖案非常相似或相同,表明中國與東南亞各國人民早有交流和接觸。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漫長歷史時期,擁有銅鼓往往是權力的象征。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和保護,銅鼓文化再次繁榮起來。在廣西、貴州等西南地區,很多人開始購買銅鼓放在家裏。遇有重大節日和喜慶家事,他們紛紛敲響銅鼓。銅鼓作為民族樂器,也開始走進校園,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在廣西東蘭巴疇鄉巴營村,少數民族同胞扛著銅鼓參加“馬懷節”。新華社記者呂伯安攝中緬銅鼓,東南亞古老文化的載體,歷史悠久。唐代柳高《異嶺錄》記載:“鎮遠有玉螺,晉國有銅鼓。”我們是由古代緬甸人建立的。據史書記載,公元802年,西王母派太子率團訪華,在長安以銅鼓獻樂。著名詩人白居易還為此專門寫了壹首《魯國樂》:“玉螺吹脊,銅鼓擊文身千擊。”越南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銅鼓國家。越南慶化省東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銅鼓,被專家認為是越南最早的銅鼓。14世紀,越南漢文手稿中就有與銅鼓有關的神話傳說,如《越典集鬼》、《嶺南怪》等。14世紀,泰國古籍《三界經》也提到銅鼓:“鑼鼓報天,法螺號響,金鐘叮當,銅鼓冬冬。”“在大城府早期,波羅莫·達勒加納頒布的宮廷法令中再次提及銅鼓,並將其視為宮廷樂器之壹。東盟十國中,除菲律賓外,其他九國都有銅鼓。中國的銅鼓和東南亞國家流通的銅鼓在形狀、風格和裝飾圖案上高度相似。1979年,日本學者凱爾今村在東京大學考古研究室的研究總結中發表了壹篇關於第壹I型銅鼓的文章,提出了第壹黑格爾I型銅鼓是中國學者分類最早的銅鼓的命題,在越南和泰國都有發現。有學者認為,越南早期的東山銅鼓是在中國萬家壩銅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年80歲的姜是廣西興安人,從事銅鼓研究已有30多年。他去過越南幾次。通過對銅鼓的形制和花紋進行比較,他發現東山銅鼓與中國石寨山銅鼓、冷水銅鼓相似:“越南早期的東山銅鼓受萬家壩銅鼓的影響,與中國石寨山銅鼓並行發展,有異同。越南後期,東山銅鼓反過來影響了中國銅鼓的發展,創造了壹種新型的冷水洗銅鼓。這種早期的文明交流相互促進,使銅鼓文化達到了壹個高峰。國內外學者對銅鼓的分類不盡相同,但無論是黃霞鼓、廣昌鼓、河內鼓、老撾的烏班鼓、柬埔寨的馬德望鼓和托斯塔鼓、緬甸的八旗鼓,還是泰國的知府鼓,這些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銅鼓都與我國某壹類型的銅鼓相似。近年來,中國與東盟的友好關系發展迅速,雙方的經貿和文化交流日益加深。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與東盟國家少數民族在語言和文化上的相似性,為推動中國-東盟關系快速發展、深化經貿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基礎。銅鼓文化很好地證明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可以通過相互學習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繁榮。廣西國家博物館展出的銅鼓。新華社記者盧博安攝越南的傳說和圖騰崇拜。神話傳說中提到,古代壹個首領出征時,晚上夢見山神,要求帶銅鼓來助軍。最後,在銅鼓的幫助下,他贏了。壯族的祖先叫布洛陀。在壯語中,“布洛陀”的意思是“山中老人”或“無所不知的老人”。在壯族先民的口頭文學中,布洛陀是創造之神和道德之神。據說布洛陀開天地、修萬物、生火、開紅河、制五谷、制牛、種禽、造屋、射日,成就斐然。銅鼓也是布洛陀做的。布洛陀開天地造人之後,把家安在天上,但有時候也會從天上飛下來,聽聽世界的聲音,看看世界缺什麽,然後再去創造。曾經,地球上的人說:“地球上的壹切都很好,除了缺少星星。”布羅陀說:“是的,地上應該有星星。”於是布洛陀領著人用三色泥做模具,采集孔雀石,削青鋼木,燒石煉銅。三天三夜之後,壹個兩頭大中間小,壹頭有蓋,壹頭空的物體就做出來了。頂端有壹顆又大又亮的星星,周圍還有壹些小星星。布洛陀用拳頭擊打大明星,發出“拋人就跑”的聲音。布洛陀對人說:“這些東西叫冉阿讓,是地球上的星星。壯語“阿潤”二字為銅鼓,“拋人跑”為壯語“護村寨”的諧音。傳說從此壯族就有了銅鼓,銅鼓歌也在壯族中代代相傳。據姚傳說,銅鼓是他的祖先彌勒陀派他的兒子制作的。據布依族傳說,銅鼓是祖先傑布為使老布依族人死後在12樓成仙而犧牲,從神靈那裏得到的。根據廣西那坡彜族的傳說,銅鼓是他們的祖先波羅和羅麗芬鑄造的。彜族人每逢農歷四月初壹跳弓,節日裏唱的《詩經·銅鼓王》就講述了夫妻倆鑄造銅鼓的經歷。各少數民族都將銅鼓視為上天神器,認為銅鼓的聲音可以與天上諸神溝通。江說,在壹些使用銅鼓的少數民族地區,外國人不能打銅鼓,甚至不能碰銅鼓,否則會被視為對神的不尊重。銅鼓是聖物,常被用來居住城鎮和住宅,或作為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神器。在廣西紅水河兩岸的東蘭、巴馬、天峨、南丹等地的壯族村落,每年農歷大年初壹至二月初二舉行“蛙節”,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蛙節”在當地也叫“馬懷節”,敲銅鼓是祭祀活動中的重要環節。冷水銅鼓、靈山銅鼓、北流銅鼓、錫盟銅鼓基本上都有鼓上的青蛙或立體裝飾。在冷水打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遵義銅鼓,雖然沒有青蛙,但紋飾上仍有青蛙爪的痕跡。根據莊的傳說,青蛙是的孩子,他們是人類世界和雷神之間溝通的使者。在青蛙節上壹邊跳青蛙舞,壹邊敲銅鼓,壹邊唱青蛙歌,就是要告訴天上的雷神,人們在祭祀青蛙,表達對雷神的敬意。在使用錫盟銅鼓的雲南錫盟佤族地區,據說銅鼓是壹對在山裏耕作過的青蛙夫婦的孩子制作的。青蛙被鑄在銅鼓上,以紀念已經培育成人的青蛙祖先。銅鼓上除了青蛙、牛馬等立體裝飾外,還有壹些雲雷紋裝飾,反映了少數民族把銅鼓視為聖物,希望通過敲打銅鼓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水稻豐收。因此,銅鼓成為紅水河兩岸民族崇拜稻作的圖騰。充滿神話傳說的銅鼓真正的發源地在哪裏?它是如何從起源處傳播開來的?隨著兩千多年歷史的不斷演變,我喜歡上了壯族文化。在中心,明亮的太陽發出耀眼的光芒。《周天辰畫像》12、雲層中重疊線條的數量。邊上,蹲蛙成雙,伺候牛馬。尋小路,壯大;小路近在咫尺,精致優雅。不全壹樣。東漢的馬援曾經見過這個,道光的頭銜就在它的下面。仔細想想,建地窖是不對的。1963年3月,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在南寧參觀廣西博物館銅鼓展,對造型各異、制作精美的銅鼓藝術風格贊嘆不已。他寫了這首《滿江紅》。正史中關於銅鼓的最早記載,源於南北朝時期葉凡的《馬援傳》:“善騎者,善稱馬,得遺址駱越銅鼓,鑄為馬,歸之。“在雲南楚雄萬家壩墓中,最珍貴的出土文物是五面銅鼓。根據“C 14”的測定,這些銅鼓所在的墓葬距今約2700年,也就是說最早的銅鼓已經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證實了雲南楚雄是銅鼓的發源地,為銅鼓起源的爭論劃上了句號。”姜對說道。蔣師從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蘇,1964畢業於北京大學。他回憶了第壹次與銅鼓“相遇”的經歷:1962,1年6月,蘇帶著學生參觀中國歷史博物館。在邊疆少數民族文化展示區,江第壹次看到了廣西岑溪出土的銅鼓,感到親切,並與銅鼓結下了不解之緣。蔣從事銅鼓研究30余年,主編或參與編著銅鼓專著20余部。銅鼓最初是用來烹飪的。蔣認為,銅鼓是由銅壺演變而來的。水壺主要是用來煮飯和做飯的。古人把它翻過來,飯後敲壹下,得到有壹定音樂效果的聲音。久而久之,銅壺逐漸演變成壹種特殊的打擊樂器。萬家壩出土的銅鼓底部有火的痕跡,可以印證這壹觀點。“銅鼓是怎麽從雲南流傳到這麽廣大的地區的?蔣認為,銅鼓主要是沿河流傳的。從地理上看,貫穿廣西全境的紅水河發源於雲南省東部曲靖市的馬雄山,在廣西境內有多條支流。紅水河最大的支流北盤江流經雲南和貴州,貴州境內的支流有桑朗江和蒙江。紅水河的下遊是柳江-潛江-蔣勛-西江,最後通過珠江流入大海。銅鼓發源地雲南楚雄萬家壩,位於長江上遊金沙江壹級支流龍川江的支流青龍西岸。這些河流的分布與中國僅有的9個省份的銅鼓出現相吻合:雲南、廣西、廣東、海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南、湖北。目前,在廣西200多公裏長的左江沿岸的壹些巖壁上發現了60多幅大型壁畫。據考證,這些壁畫是兩千多年前在這裏生活繁衍的壯族先民古洛越人留下的。最著名的是廣西寧明縣的花山巖畫。其崖高270余米,南北長350余米,彩繪圖像1300余幅,包括人、船、馬、銅鼓等。這些巖畫很可能記錄了古代銅鼓神賽江的活動。在漫長的交流過程中,銅鼓的形制、造型和裝飾不斷發生變化。其功能也逐漸從烹飪銅壺和打擊樂器轉變為統治階級權力和財富的象征,最後成為少數民族首領或貴族的禮器和祭品。銅鼓雖發源於雲南,卻在廣西發展繁榮。蔣說,無論是銅鼓的發現數量、銅鼓的分布範圍、民間收藏的力度、現在使用銅鼓的頻率、資料的豐富程度,廣西無疑都是全國乃至世界之最。失傳的手藝與千年銅鼓的“新生”美國、日本、英國、越南、老撾、泰國等國家都有人在做銅鼓研究。中國銅鼓研究有些後勁不足,年輕人對研究銅鼓興趣不大。江對這壹點頗為擔心。曾經在中國許多省份廣泛流行的銅鼓,現在只在桂西北、廣西和雲南、貴州的部分地區還在使用。學術界對銅鼓的研究,國外比國內起步早。真正用現代科學方法系統研究銅鼓的是奧地利學者弗朗西·黑格爾。19年底,在漢學家夏德的幫助下,研究中國古籍,結合維也納博物館收藏的銅鼓和資料,完成了《東南亞古代金屬鼓》壹書。在越南,對銅鼓的研究由來已久,甚至與中國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日本,銅鼓也引起了壹些學者的研究興趣。江說,1995年他應邀訪問日本時,在東京大學看到了銅鼓收藏。日本東京的東南亞學會也召開了“考古學與銅鼓研究”會議和“地理學中的銅鼓研究”專題分會。在壹個民間不流通不使用銅鼓的國家召開銅鼓研究會,江深受感動。在國外學者對銅鼓爭論得如火如荼的時候,直到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壹些學者才意識到收藏和研究銅鼓的必要性。新中國成立後,銅鼓的研究和收藏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階段。清朝道光年間,尤其是鴉片戰爭後,銅鼓基本停止鑄造,相應的,銅鼓鑄造技藝也慢慢失傳。蔣說,鑄造銅鼓的過程至今沒有任何歷史文獻記載。鑄造銅鼓的遺址仍然存在,但沒有留下鑄造模具。20世紀50年代後期,壹些幸存的銅鼓由於鋼鐵冶煉被破壞或損毀,銅鼓數量銳減。此外,失傳的制造技術讓這個少數民族文化的“活化石”面臨著極大的危機。2006年5月,壯族銅鼓習俗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壯族青蛙節、南丹白褲瑤銅鼓舞、布依族銅鼓十二調等與銅鼓相關的習俗和節日相繼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民間銅鼓愛好者的反復實驗下,銅鼓鑄造迎來了“新生”。現在,東蘭、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都有制作銅鼓的工廠。現在東蘭幾乎每個村都有銅鼓,有時是村民自己買,有時是全村人湊錢買。東蘭傳承民間銅鼓廠的創始人京說,近年來,買銅鼓的人越來越多。在東蘭、南丹等縣,逢年過節、開業典禮、婚喪嫁娶都恢復敲銅鼓的習慣。去年,僅在東蘭,就賣出了500套銅鼓。如果算上賣給雲南貴州的,大概有2000套左右。”壹套銅鼓* * *有四種不同音調的鼓,是桂西北常用的。春節期間,這裏所有的銅鼓都缺貨。另壹家銅鼓廠的創始人牙雲勇說,原來作為禮品的銅鼓,現在大多賣給村民自用。雅韻用12銅鼓演奏了壹段樂曲,聲音洪亮,扣人心弦。遠古先民敲銅鼓或歡慶舞蹈或祈福上天的場景仿佛浮現在眼前,千年鼓聲久久回蕩在歷史時空。往期文章監制:易延剛|編輯:張輝|校對:趙岑
上一篇:壹生必去的這7個油菜花景區,觀賞油菜花的幹貨攻略:記得收藏好下一篇:程子古村落旅遊指南古城村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