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上林湖以風景優美、旅遊資源豐富而聞名,那麽獨湖、白洋湖則以風景優美、歷史文化遺跡眾多而聞名。慈溪人對迪拜湖情有獨鐘,稱之為三北大地的兩顆璀璨明珠。
杜湖和白洋澱其實只有200米的距離。東邊是杜湖,西邊是白洋澱,所以有人稱之為“姊妹湖”。如果沿著白洋澱往西走,妳會發現上林湖和迪拜湖只有幾座山的距離,真的很美,遙相呼應。
獨湖:作為慈溪市最大的湖,占地3700多畝,新來的遊客都不會相信它有多大。如果妳對遊泳感興趣,妳原來的看法將會大大改變。其實,和杭州西湖壹樣,都湖也分為內湖和外湖兩部分。只是因為兩湖之間有5公裏長的堤岸,才會造成都湖不大的假象。但是,遠遠看,還是壹體的。沿著湖堤西行,湖的南面是連綿的群山,北面是十裏長的堤岸,樹木蔥郁,山峰隱現,煙波浩渺,水天壹色。但壹到陰天,就壹掃平時的美景,陰天山風滾滾渾濁,讓人不寒而栗。在湖堤北面的高田村,有壹座清末的磚木結構建築。湖南謝佳村有定水寺遺址,是初唐著名官員、書法家余士南的故居。南宋的越王袁紹也葬於此,著實為杜湖增色不少。
獨湖以西是白洋湖,形成於漢代。與獨湖不同的是,它的面積只有1.700畝,卻三面環山,狹長。如果把杜湖比作壹個大家閨秀,那麽白洋澱就像壹個婀娜多姿的農家少女,嬌艷文靜,賞心悅目,舍不得離開。
白洋澱:其實白洋澱的吸引力主要在於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湖西山下的大型革命烈士陵園,安葬著慈溪縣委組織部長鄭,寧紹臺農協特派員沈、等近百名烈士。與烈士陵園隔湖相望的是近代著名愛國僑商吳金堂先生的墓。坐北朝南,武公的傳記和自撰的對聯,南面鐫刻著:“葬骨為愛湖光山色,不論風水,唯用心”,從中可以看出先生熱愛故土的殷切之心和高風亮節的情懷。
離吳錦堂墓不遠就是金仙寺,壹座新修復的千年古剎,始建於南朝梁朝,已有上千年歷史。寺廟的入口正對著白洋澱,前面的壹對石獅子正望著千百年後依然明亮清澈的湖水。每當夕陽西下,夕陽如血,田野寂靜,濃郁的鐘聲悠悠傳來,帶著千年的銹跡,充盈每壹個角落。疲憊的鳥兒渡過湖面,敲響鐘聲,返回它們的巢穴。
& gt& gt上林湖窯址
中國陶瓷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中國的本義,中國國名的英文縮寫,是瓷器,可見中國瓷器文化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原始青瓷”出現在東周前後的中國,東漢完成了向青瓷的過渡,開創了人類生產瓷器的歷史。這壹顯著的演變是在上林湖窯區完成的。唐代上林湖越窯青瓷生產進入鼎盛時期,成為中國規模最大、工藝最先進、產品最精美的青瓷產地,並延續了唐代、五代、北宋六百多年。
陳列室裏精美的青瓷,無論是造型、紋飾、釉色、胚質、品種、數量都遠遠領先於國內各大窯系。歷代文人常以上林湖明亮潤澤的色彩、晶瑩如冰如玉的胎料、多樣的器皿造型、富有想象力的裝飾圖案作為詩歌中的繪畫題材。
展室墻上的地圖告訴我們,上林湖生產的青瓷不僅銷往當時的皇室,還遠銷亞非2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在日本、朝鮮、印度等地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大量上林湖越窯青瓷。它們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收藏,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
& gt& gt五雷寺
慈溪的靈山寺很多,其中當推五雷寺最為著名。位於都護府東側,對應金仙寺。壹邊是遼闊的湖泊,壹邊是巍峨的高山。濃厚的佛教文化給這裏的景點蒙上了壹層祥和的氣氛。五雷寺被譽為浙東第壹古寺。
五雷寺有許多名勝古跡。在寺廟的前面,有壹個名為“鎮明池”的水池。清澈的水從東邊的象眼墓汩汩流出,再通過壹條小運河流入月亮湖,終年取之不盡。
池子裏的水清澈甘甜。池旁有五棵赤松,是五裏廟的香樹,後人栽種的。在離寺廟不遠的山坡上,有幾棵參天古樹,有些難以估計,需要幾個人才能折起來。寺內香樟樹眾多,枝葉繁茂,四季常青,與五雷寺的金色建築相得益彰。各種經典建築的閣樓很美,廳堂的亭臺樓閣都很氣派。歷代文人騷客為五裏寺留下了相當數量的美章美句,五裏寺在杜湖石湫頭有壹座下宅,供上山下山的人歇息。到20世紀30年代初,法門第11代祖師弘毅大師曾在此止步,創辦南山法學院,但因分歧而未能成功。但五雷寺卻成為寧波天臺宗的發源地,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 gt& gt靠山
又名仙居山,以青山怪石瀑布聞名。考邦山上的植被以松、竹、桐為主。炎炎夏日,當妳踏入這條幽幽的林間小路,妳只覺得涼爽。山頂,茶樹千株,清香陣陣。
考邦山有兩個東西,東峰高424米,西峰高357米。考邦溪繞嶺而流,兩股溪流在上方的瀑布嶺匯合,沖出崖口沖下,壹路跳躍著銀白色的水花,遇到懸崖形成各具特色的瀑布。西灣的密水潭瀑布最有特色。汛期瀑布如煙如霧,瀑布聲如雷擊鼓。
沿著陡坡,迎面跨過小溪的石橋叫汀布橋,小溪上濕滑的石梁叫泥鰍。站在這座石橋上,到處都可以看到美麗的風景,南邊是年布石階,西邊是落基山脈,北邊是西灣,都被綠色的籠子罩住了。
站在這個小山頂上,我們再看看。東峰有仙居寺遺址,西峰有清波書院遺址。
都是魏晉遺風。還有宋代莫子純的讀書處和摩崖石刻。
& gt& gt時宇故居
慈溪俞氏舊居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余故居位於慈溪市龍山鎮山下村。這是虞洽卿去上海做生意後,在他的家鄉建造的私人住宅。寬59米,深94米,* * *由五間房屋組成。
三晉第壹部分,建於1919,由照壁、臺門、大殿、三晉、廂房組成。正殿上有壹個“天虛堂”的牌匾,意思是“慶祝家庭的幸福”,後來成為俞舊居的名字。後者由主樓和後樓兩座西式建築組成。建於1929,是整個建築的主體和精華。
余故居是現代建築中中西結合的成功範例。
不同風格的建築為左右對稱結構,位於同壹中軸線上,主體突出,過渡自然,整體感強。主體建築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和各種外國建築風格,在高墻深院中營造出非常精致和諧的環境。同時在外觀上與周圍灰墻青瓦的房屋相協調,體現了20世紀20年代中國建築師對外國建築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俞故居的建造已達到相當高的技術水平。
於舊居的建築,無論是石雕、磚雕、木雕、梁架還是混凝土,用料考究,做工細致。尤其是主體建築的混凝土結構和裝修,歷經70多年,很少出現開裂、酥脆、脫落的情況,馬賽克地面和墻磚壹如既往,色彩鮮艷。混凝土檐口線條棱角分明,柱身和圍欄上部的混凝土上整齊地裝飾著毛茛葉、卷草花紋和掛簾,其精湛的工藝令人驚嘆。
余故居的裝飾藝術獨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俞氏舊居隨處可見各種類型的裝飾,梁、梁、麻雀、門楣、對聯、柱、欄、樓梯、墻壁、地板,或富麗堂皇,或精致美觀,都具有相當的藝術特色。
余舊居是壹座優秀的近代建築,它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與外國建築文化有機結合,能和諧地屹立於中國江南建築環境之中,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 gt& gt大鵬山
“魏大鵬,大海的東方,在古代留下了佛的痕跡,現在遇到了龔輝。我已經在這裏十年了,但是如果我想消失。達摩面對墻壁,就像余楓壹樣。是山洞,是大英雄。梵文的聲音,大海的聲音。命令花落下來,定居在雲裏。佛跡不同,師為魏沖。我聽他的牧師講,對語言有透徹的理解。敢附翁濤於虎溪。”這首摩崖石刻的詩氣勢磅礴,讀來令人心酸。
大鵬山位於慈溪市田陽鄉,海拔422米。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為了長生不老,第五次出巡。也許是因為前四次遊覽都沒有到達蓬萊仙境。這第五次,他不再從沿海出發,而是“越過丹陽,到了錢塘,來到了浙江...祭奠大禹”,最後來到大鵬山。相傳在秦始皇到來之前,大鵬山原名香山,因山上多種草藥而得名。大鵬山以北,也就是329國道以北的大片土地,當時還是壹片潮灘。秦始皇趕到後,命煉丹師徐福在山上的巨石上設壇祈福。這就是著名的“千人祭壇”。祭祀結束後,秦始皇命徐福帶領三千少男少女漂洋過海,尋找長生不老之藥。所以,在延遲?《四明誌》記載:“大鵬山,又名大鵬山,山巖高五六尺,左右峭壁如雞石相向。秦始皇東遊,欲入蓬萊仙境,故名。”《山源集》還載:“聞喜通北大鵬。相傳有學者說秦始皇爬此山,說是可以到達蓬萊,俯瞰東邊的大海。方士徐福的追隨者說,他們將穿越萌萌,並要求仙藥,永遠不會回來。”後人在群峰修建了秦都寺,至今遺跡猶存,掩映綠蔭,青山、廟宇、輪廓、水池、古跡環繞,引人遐思。
在秦杜寺北面不遠處,有壹塊巨石矗立在蜿蜒的山前。石頭下面有個洞,洞很窄。只有壹個人能幫助洞穴坍塌。洞穴很寬,周圍的懸崖都是切割的。天空湛藍,爬滿了墻上的藤蔓和樹枝,身上涼涼的。懸崖下部有壹個巨大的天然腳印,據說是觀音大師留下的。它類似於普陀山的“觀音跳”,被稱為佛跡洞。離山洞不遠,還有壹處摩崖石刻。除了喪臺和神龕的造型,兩邊還分別雕刻了波濤洶湧的大海、船只、人和馬。從形象上看,可能是以徐福下海為原型。石雕前方十幾米處,有壹個裊裊冒著熱氣的小洞。這就是縣誌中所載的“小憩洞”。由於洞內常年有白色氣體逸出,當地人俗稱“漏氣洞”。
關於大鵬山的壹系列傳說和記載吸引了許多學者。特別是幾個日本朋友,帶著對徐福的敬仰,來到大鵬山探尋舊址。據有關人士分析,真正造成這壹歷史誤會的人應該是南宋孝宗趙昚。趙匡胤的第七個孫子在1162年即位後,對靖康的恥辱耿耿於懷。他不滿足於局部安全的現狀,決心恢復大宋。他壹上任,就派張浚率領幾十萬大軍北伐。然而,趙昚的雄心壯誌卻因為用人上的失誤而付諸東流。1163年,張軍戰敗出走,趙昚被迫簽訂和約。這種可恥屈辱的結局幾乎讓他絕望。和歷史上任何壹個失意的人壹樣,趙昚尋求解脫的方式當然是去廟裏燒香,在煙霧中尋求短暫的滿足。於是,他派人出去尋找舍利子。隆興二年,錢幹和陳邦彥來到大鵬山,在那裏刻石刻字,思索著古老的愛情。此後,隱藏多年的佛洞流傳甚廣,但當年秦始皇派人出海的歷史逐漸被人遺忘,只能在古代文獻中找到蛛絲馬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