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所有成功的科學家都必須有壹個共同點,那就是必須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努力。這是壹個道理。其實,無論在社會上從事什麽樣的職業,想要成為這個行業的佼佼者,就必須付出比普通人更多的時間。
大約10年前,壹位著名的中國生物學家蒲慕明先生有壹封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的電子郵件。這封郵件是蒲老師寫給他實驗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後的,我完全同意他的觀點。無論在普林斯頓還是清華,我都把這封郵件轉發給實驗室的所有學生,讓他們知道。其中壹段是這樣的: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在實驗室的工作時間。今天,壹個成功的年輕科學家平均每周花60個小時在實驗室進行研究...我建議每個人每天至少花6個小時進行緊張的實驗操作,花2個小時以上進行閱讀和其他與科研直接相關的工作。文件和書籍的閱讀應主要在這些工作時間之外進行。”
有同學看完郵件跟我說:“看來我不是搞學術的料,因為我真的承受不起那份痛苦。”我經常回答:“當我在妳這個年齡時,我會覺得像這樣工作很長時間是不可思議的。”但不知不覺中,妳會逐漸被科研的精妙所感動,會為自己的努力和成就而自豪,會逐漸適應這種生活方式!“這樣的回答其實來自於我自己的經歷和理解。
我從小就特別愛玩,也不愛學習,但是來自學校和父母的教育和壓力逼著我盡量努力學習。高中就讀於河南省實驗中學,憑著比別人更努力的努力,綜合成績壹直名列前茅。1984年全國高中數學聯賽河南賽區第壹名,我走進了清華。大學階段,我保持了努力學習的傳統,綜合成績全班第壹,前年畢業。然而其實我很少真正獨立思考,對自己的專業也不感興趣。大學畢業的時候,我並沒有打算從事科研,而是壹心壹意想下海經商。結果壹不小心走上了美國留學之路。
可想而知,留學第壹年,我的情緒波動很大,浮躁,迷茫。我根本沒有打算學習或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時間在中國餐館工作和學習計算機課程。第二年,我開始逐漸適應科研的“枯燥”,開始有了壹點自己的體會。有時候,在了解了壹些細微之處後,會忍不住“沾沾自喜”,也會有“原來是這麽多”的想法,逐漸對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壹點信心。在此期間,博士研究生的所有課程已經完成。我每天早上9點到晚上7點做體檢,壹周五天,周末會去兩天半。到了第三年,我已經開始明白科研的邏輯了,有點躍躍欲試的感覺。經常在小組會上提問,這種“入門”的感覺增加了我的研究興趣。我經常工作到晚上11,趕從霍普金斯醫學院到住處附近霍姆伍德校區的末班車。在1993中,我在實驗筆記本的日期旁邊標註了“這是我在實驗室連續工作的第21天”來激勵自己。其實這有點作秀,因為有個周末我只做了五六個小時的實驗。到了第四年,我完全適應了實驗室的科研環境,不會再覺得無聊,也不會再有時間的壓力。時間安排完全服從實驗的需要,盡量提前。其實這期間的實驗時間比剛進實驗室的時候長了很多,但是感覺好多了。
讀研後期,我的努力在實驗室是出了名的。在紐約做博士後,是我人生中最苦的兩年。我做實驗到半夜3點左右,回到住處躺下睡覺往往是4點多。但每天早上8點,我都會被紐約第壹大道的汽車噪音吵醒,9點左右回到實驗室開始新的壹天。壹日三餐都在實驗室,分別是晚上9點,3點,90點。這樣的生活節奏持續11天,從下周的周壹到周五,周五晚上我坐灰狗長途汽車回巴爾的摩的家。周末兩天每天睡將近10個小時來彌補過去11天睡眠的嚴重不足,然後在周壹早上開始接下來的11天。雖然身體很累,但是很滿足,很自豪。我知道,因為......
中科院自動化所和哈爾濱理工大學的“聯合培養計劃”怎麽樣
以下回答來自知乎,應該對妳有幫助:
我是14的研究生,我們這壹屆是中科院自動化所和哈工大的第壹次聯合培養(我覺得是第壹屆,因為沒聽過~)。以下是幾個問題的詳細說明:
Q1:連培生是哪裏來的?
A1:具體原因不清楚。2014年哈工大MBA研究生考試作弊是當時的大新聞。教育部給出的處罰決定之壹是,從2015調減哈爾濱理工大學研究生招生計劃。不知道這件事和連培有沒有關系。
Q2:如何成為聯合學生?
A2:每年四五月份,自動化學院都會有考研面試。面試結束後,根據初試和面試加權後得到的總成績進行排名,各中心根據自身招生名額擇優錄取。那些成績差壹點,可惜沒被錄取的同學,學院負責招生的老師會問妳要不要做聯合培養生,聯合培養生也是在有興趣參加聯合培養的同學中挑選的。
Q3:聯合生和考上自動化學院的學生有什麽區別?
A3:對於我們班(14級)來說,兩者的培養方案幾乎沒有區別。第壹年研究結束後,都在懷柔上課,然後回實驗室參加課題組的研究。但是從15年級開始,培養計劃有了壹些變化。上學期需要去哈工大上基礎課,從下學期到畢業壹直在課題組參與研究。不知道以後培養政策會不會變。所以就科研而言,差別不大。學院裏的每個人都很好,妳不會因為是聯校生就覺得自己很特別。拿畢業證的話,會拿到哈工大的畢業證,但是到了研究所畢業的時候,很可能會給妳壹個類似於聯合培養證書的文件。
如何評價全球免費Wi-Fi覆蓋的Outernet計劃?
不知道為什麽這兩天很多不了解這個項目的記者都在發關於這個Outernet的新聞報道。個人對這個項目的評價:野心大,希望小。
詳細討論之前先介紹壹點背景。Outernet網站提到,他們打算借鑒開源衛星CubeSat的設計,該衛星的正方形為10cm,以快速開發出可用的衛星。因為項目的草根性,我想他們也會把這顆衛星放到盡可能低的近地軌道——最低亞穩軌道是160km,不能再低了不然衛星很快就要墜毀了。另外,很容易產生誤解。有幾位朋友指出,Outernet的主要目的是用現有的WiFi設備接收單向的信息廣播,而不是上網。
應用IDEO的理論,沒有這三個要素,任何創新項目都不可能成功:
技術可行性(技術可行性)
經濟可持續性(財務可行性)
滿足市場需求(市場需求)
仔細分析的話,Outernet項目要想成功,就要在這三個方面克服太多的困難。
首先說說技術上的可行性。
掉線:由於傳輸距離遠,手機根本收不到衛星信號。這是@楊侃生提到的,但不清楚他是怎麽得到的。我在這裏假設在理想情況下,沒有空氣吸收電磁波,有辦法在這顆衛星上神奇地折疊壹個直徑為1米的巨無霸拋物面天線(24dBi增益),那麽壹個全功率為100 MW(20 DBM)的WiFi衛星發射機發射的信號,經過160km的長途跋涉到達地面後,會衰減到-65430。由於手機和筆記本的天線增益小得可憐,手機WiFi芯片能看到的信號強度只有-100dBm左右——這種情況下手機根本無法正確接收數據(大部分手機至少需要-80dBm才能勉強工作)——而這壹切的計算都是在理想條件下得出的,考慮了空氣損耗、傳播非最短路徑、建築樹木遮擋、多徑效應等等因素。
衛星功耗:衛星的電源不足以增加發射功率來彌補鏈路損耗。顯然,由於項目的草根性和體積限制,衛星不可能攜帶核燃料電池等先進電源,只能靠太陽能電池板工作。目前太空中最成功的電板只能產生300W/sqm的功率,換算成立方衛星的面積。假設壹面壹直對著太陽,只能產生3W的功率——這個可憐的功率勉強夠控制器、內存和WiFi電路用。而且單純增加電板的功率也是不可行的。退壹步講,就算衛星神奇地折出1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板(差點變成變形金剛!)並且可以有效產生300W的功率。理想情況下,只能保證地球上的露天手機勉強工作。這還沒有考慮到WiFi功放的效率,衛星需要復雜的姿態控制電路,衛星會進入地球陰影等因素。最可怕的是,在太空中,衛星工作產生的這麽多熱量是無法輕易消除的,衛星很快就會過熱致死!
覆蓋面:衛星覆蓋面太小,數量太少,速度太快。上述衛星上壹個直徑為1m的拋物面天線,只能覆蓋地球表面壹個直徑約20km(約7度)的圓形區域。就算覆蓋中國960萬平方公裏中最需要這種服務的1/100的面積,也需要76顆衛星!不知道Outernet是怎麽宣稱150顆衛星覆蓋全球的。這還不是問題的全部。這顆近地軌道衛星的速度約為7.8km/s(第壹宇宙速度),這意味著手機只能接收壹顆衛星3秒的數據,因此需要掉線或切換到下壹顆衛星。我很難相信下壹顆衛星的廣播數據可以和上壹顆衛星無縫對接。
數據分發:技術難點沒有攻克。Outernet提到了使用WiFi多播來發送數據,而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