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陵園,工程浩大為史所罕見。冢高76米,周長2000米,陵園內有兩層城垣,呈回字型,外城周長6264米,內城周長2525米,陵丘位於內城的中部偏南側。1974年至1977年在秦始皇陵東1500米處發掘出了秦陵兵馬俑坑,隨著發掘工作的展開,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三個墓坑重見天日。壹號坑最大,東西長216米,南北寬62米,面積有13260平方米,是壹個長方形軍陣,有步兵和車兵聯合組成;二號坑東西長124米,南北寬98米,面積有6000平方米,是壹個曲尺形軍陣,有多兵種組成;三號坑東西長124米,寬62米,面積僅有520平方米,三號坑最小,但據推測是指揮部,位置極為重要。目前在三個墓坑中Gong發掘武士俑800多件,木戰車近20輛,戰馬100匹。由模擬的軍陣,可以想見二千年前橫掃六國,統壹全國,所向披靡的秦國軍隊的威武強大。陶俑體態高大,與真人相仿,壹般在1.8米左右,陶俑的神態各異,表情逼真,體現了秦代高超的雕塑藝術水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各式奇異珍寶。秦陵及兵馬俑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秦朝以前,對先王的祭祀不在墓地進行,秦始皇首次將祭祀用的寢殿建在墓地。秦始皇的陵園內有兩重城垣,平面呈回字形,陵丘位於內城垣中偏南側。陵丘的西北50米處建有寢殿,現可見到的基址近正方形,面積3500平方米,附近還有其它建築遺址。在寢陵中,對秦始皇像進行供奉和祭祀。這種陵寢制度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以後歷代帝王陵墓所效仿,直至明清。這也是中國古代喪葬文化的壹個發展。
秦始皇陵位於臨撞縣城東5公裏,距西安市約37公裏,南倚驪山,北臨渭水。為什麽選位在這裏呢?有人認為,這與古人迷信風水寶地是分不開的。近年來,地質學家根據衛星拍照的圖片看:從驕山到華山工好像壹條龍,秦始皇陵正好位於龍頭眼睛的位置。眾所周知,自古就有“畫龍點睛”之說,到底是古人有“高瞻遠矚”的本領,還是今人附會之風過重,壹時間還弄不清楚。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
根據初步考察,陵園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城呈方形,周長3000米左右,北墻有2門,東、西、南3墻各有1門。外城呈矩形,周長6200余米,四角各有門址壹處。內、外城之間有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桶坑;陵外有馬廄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員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56·25平方公裏。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裏處發現從葬兵馬桶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達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桶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壹號坑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佰、陶馬約6000件;二號坑有陶桶、陶馬1300余件,戰車89輛;三號坑有武士桶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這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秦始皇陵園除從葬坑外,還發現石料加工場的遺址,建築遺物有門砧、柱礎、瓦、脊、瓦當、石水道、陶水道等。
秦始皇陵規模之大可見壹斑,但秦始皇陵有沒有設計藍圖呢?
據史書所說“使水相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鑿以章程”來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絕非任意,必定是按設計圖有計劃地營造,縱觀歷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難想像其中的關聯之處。具體設計藍圖如何,還在進壹步研究之中。
是誰主持了秦始皇陵的修建呢?
據推測,少府是主管建築的,國家陵墓當由其管理。當然最高的管理上級還是本相,只是本相日理萬機,由少府具體操作辦理而已。不過,這裏還有壹個問題,那就是少府壹官是秦統壹後命名的,在統壹之前有無這壹官職無從考證,但無論有無,肯定有壹種機構專管宮廷的土木建築工程。至於這壹機構名稱如何,尚待進壹步考證。
秦始皇陵有多深呢?《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其“穿三泉”。《漢舊書》中對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極”、“深極不可人”之語。有人認為,秦陵地宮不淺也不深,書中提到的“三泉”無外乎人們經常提到的“九泉之下”之類。據《呂氏春秋》記載:“淺則狐貍揚之,深則及於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在古代由於受技術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實為不易,並且如果地宮位於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長期滲透,定會使地宮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設計者不可能不考慮到這壹點。當然這些都不過是推測,具體情況如何,不得而知。
秦始皇陵地下墓穴的結構如何呢?
從已發掘的秦始皇陵遺跡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宮室、山河及其他壹些都帶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實現這壹點,非建造廣闊的墓室難以如願。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這裏,既提到中羨門、外羨門,想必肯定有內羨門。這似乎表明地宮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閉在中羨門以外的地方,內羨門以內才是秦始皇棺樟置放之地。至於墓道之長也就可想而知,若說有三百丈洞室的存在自在情理之中,難怪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地宮的洞室就在現在人造封土以南直達騎山中心主峰——— 望峰之下。
據考古勘探,以及對墓道兵馬桶位置的判斷,專家認為,陵墓的朝向為坐西向東。這是壹個奇特的布局。眾所周知,我國古代以朝南的位置為尊,歷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統壹天下的秦始皇,為什麽願意坐西向東呢?
有人認為,秦始皇生前派遣徐福東渡黃海,尋覓蓬萊、瀛洲諸仙境,並多次親自出巡,東臨喝石,南達會稽,在瑯邪、芝朱壹帶留連忘返,這壹切無不昭示其對仙境的迫切向往。可惜徐福壹去否無音訊,秦始皇親臨仙境的願望終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長生之藥,死後也要面朝東方,以求神仙引渡而達於天國,大概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願望。基於此,秦始皇陵也就只能坐西向東了。
有人認為,秦國地處西部,為了彰顯自己征服東方六國的決心,秦王嬴政初建東向的陵墓;並吞六國之後,為了使自己死後仍能註視著東方六國,始皇帝矢誌不改陵墓的設計建造初衷,所以我們看到的陵墓只能是東西朝向。
還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坐西向東,與秦漢之際的禮儀風俗有關。根據有關文獻記載,當時從皇帝、諸侯到上將軍,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東。秦始皇天下獨尊,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可想而知。
其實,讓人不解的不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據考察,陜西境內已發掘的917座秦墓,絕大部分都是東西向。秦公陵園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東方。秦人葬式的這壹特點,越是早期越為明顯。是什麽原因讓秦人采取這東向的葬式呢?堅持秦人起源於東方的學者認為,由於東方是秦人祖先曾經勞動、生活過的地方,他們對東方懷有特殊的感情,然而東西懸隔,路途遙遠,其間又強敵林立,“葉落歸根”的希望非常渺茫,因而采用朝向東方的葬式,以示不忘根本。相反,堅持秦人起源於西方的學者認為,秦人采用“頭朝西方”的葬俗,是想彰顯他們來自中國西部。但如果頭西足東的葬式表示秦人來自西方的話,那麽華夏諸族流行的北首而葬之俗,是否說明他們來自北方呢?現代文化學與民俗學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見解,認為秦人流行的西首而葬之俗和他們曾流行過的“屈肢葬”壹樣,與甘肅地區的古代文化或某種原始宗教信仰有關。比如“白馬藏人”對本民族盛行的西首葬的解釋是,日落歸西,人亦隨太陽走。也許,秦人對他們的葬式,也有本民族特有的解釋。
壹切都不得而知。
時常有人問,秦始皇為什麽要用那麽多的泥人泥馬來陪葬呢?
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實質上是按古代禮制“事死如事生”的要求特意設計的。因為秦始皇即位後,用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進行統壹全國的戰爭。當時他率領千軍萬馬南征北戰,從而並吞了六國,統壹了天下。為了顯示他生前的功績,以軍隊的形式來陪葬似乎是壹種必然。
大多數的學者認為秦兵馬桶是秦始皇陵的壹部分,反映的是秦始皇生前的軍事情況,但在具體問題上觀點叉不壹致。
壹種觀點認為,秦桶坑出土的這支秦代軍隊的大型群雕是秦始皇創建和加強中央集權的象征;秦桶坑大批兵馬桶的軍事陣容,正是秦始皇統治下強大的軍事實力的形象記錄。在壹定意義上也可以說,它是秦始皇東巡衛隊的象征。
壹種觀點認為,秦兵馬桶坑象征著駐在京城外的軍隊,可稱之為宿衛軍。以戰車、步兵相間排列的壹號兵馬桶軍陣為右軍;以戰車和騎兵為主的二號兵馬桶坑為左軍;未建成的廢棄坑當為四號坑,即擬議中的中軍;三號兵馬桶坑是統帥右、左、中三軍的幕府。俑坑本身象征著屯兵的壁壘。三軍拱衛京師,是秦始皇希圖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壹統江山的反映。
壹種觀點認為,不存在四號坑的問題,秦俑軍陣是由正、奇兵和指揮部組成的軍陣,從而否定了三軍說。
壹種觀點認為,秦始皇陵兵馬桶軍陣乃壹項未竟工程,全部建成應有50000兵馬桶坑。這個龐大的軍陣按前、後、左、右、中配置兵力,實為秦代“乘之”所演習的八種陣法申最基本的陣法方陣。方陣陣法的特點之壹是“薄中而厚方”,中軍兵精而少,接敵的外圍四隊兵力較多。秦俑軍陣正是按照“薄中而厚方”的方陣法來配置兵力的。
壹種觀點認為,兵馬俑三坑,不是象征左、中、右三軍,而是反映秦代中央軍的三個組成部分。三號坑絕非人們通常說的指揮部,它應該是象征郎中令統領的宮廷侍衛郎衛;壹號坑是反映衛尉統轄的宮城衛士,或稱之為南軍;二號坑是反映中尉統領的京師屯戍兵,可稱之為北軍。
對於三號坑,有人認為是軍伍社宗,是用來進行軍祭的,是作為在軍祭祖的對象的社主和遷主以及安置社祖二主的地方。
對於二號坑,有人提出是四獸陣,即彎兵陣為朱鳥陣,戰車、步兵、騎兵混合陣為玄武陣,騎兵戰車組成的陣為青龍陣,戰車陣為白虎陣。
有的學者認為,兵馬俑軍陣為《尉緩子》所雲的“常陣”。
有的學者認為,兵馬俑軍陣就是為始皇帝送葬的俑群。
究竟建造兵馬俑軍陣是出於何種目的,壹時還無法確證。
壹代偉人秦始皇,諸多謎底墓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