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165438+10月27日,丁美媛出生在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杏樹街道姚佳村。姚佳村是壹個遠離行署街、面向黃海的小漁村。杏樹屯雖然地處偏遠,但卻是著名的田徑之鄉,培養和輸送了徐永久、劉東等6位世界冠軍。小時候丁美媛的顯著特點是腿粗,胳膊圓。當他開始跑的時候,他重重地摔在地上。她天性堅強,是村裏孩子們的國王。所有的孩子都喜歡和她壹起玩。
丁美媛的母校杏樹屯街中心小學距離丁王屯十裏,羊腸小道蜿蜒曲折,早晚走路都讓人膽戰心驚。所以,直到9月1988,她的父母才在她9歲的時候把她送到學校。丁美媛熱愛學習。小學的時候,她是班裏的學習委員。
12歲,學校成立了舉重隊,教練是大連體校的舉重運動員。只有17歲的體育老師季發現丁美媛是個好苗子,便動員她參加。丁美媛拿不定主意。過了好久才吐出壹句:“讓我回家問問!”
“練舉重?”母親丁紅雲堅決反對。“女生還是安靜的好,練舉重太可怕了。況且妳的理想是上大學。如果妳因為訓練考不上大學,別怪我。”
但他的父親丁長江認為,只要訓練得當,絕對不會影響孩子的發育。後來,石先生還親自上門做工作。無奈之下,丁紅雲只好和女兒商量。丁美媛不假思索地點了點頭。
自從加入舉重隊,丁美媛每天都要比其他同學早半個小時到校,放學後比別人晚1個小時回家。因為學校離家太遠,她壹個人走路有點害怕,所以不管晴雨,姐姐都會陪她去學校,帶她回家。
舉重是壹項苦而單調的運動。和丁美媛壹起練舉重的同學有十幾個,大部分都是太累太累而退出的。丁美媛看著其他朋友紛紛退出,她想打退堂鼓,但她爸爸鼓勵她:“小源,妳看看我們鎮上的世界冠軍,哪個不是咬著牙的?”而且,如果妳半途而廢,妳會對不起妳姐姐陪妳走過的路!"
1994年,年僅15歲的丁美媛參加了大連市運動會舉重比賽,獲得了人生中的“第壹枚金牌”。
不要對妳媽媽說任何事情。
丁美媛去聯體學校的時候,是她家比較困難的時候。丁家建新房的時候欠了很多錢。後來,他只是吸了壹口氣。我妹妹需要很多學費才能再去衛生學校,她在體校壹個月至少要賺200元。有壹次,我媽實在沒錢,給了她160元。其實200元是最少的,但她什麽也沒說,只是含著眼淚走了。
丁美媛是個懂事的孩子。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她回家時總是選擇恰當的詞語。每當媽媽問她苦不苦,她都搖頭笑著說:“媽媽,不苦能成就什麽嗎?”沒什麽!“至於怎麽受的,她壹點都沒說。壹天,兩個女孩坐在壹起,聊起了她們的家庭。丁鴻運說,“小源,讓我看看妳的手。”丁美媛臉壹紅,磨蹭著把手伸了過去。丁紅雲壹把抓住它,攤開手掌。她看到自己手掌上的老繭像舊樹皮。她不禁鼻子壹酸,淚流滿面。反正她不想讓她再練了。丁美媛咬著嘴唇,拒絕了。
姐姐的良苦用心藏在心裏
訓練不斷增加,從最輕的44公斤級開始,以每年5公斤左右的速度遞增。丁美媛參加了幾乎所有級別的女子舉重訓練,最終在無差別級獲得了壹席之地。在這個重量級中,她的體重較輕,只有103公斤,而她的主要對手波蘭的弗倫貝爾體重高達120公斤。為了拿金牌,丁美媛訓練後的另壹個任務就是增肥。
二十多歲的女生,誰不愛苗條?有壹段時間,丁美媛特別難過。體操隊和遊泳隊的運動員都在教練的監督下減肥,舉重隊的初級隊友也在教練的監督下保持體重,而她卻想增肥。她最難受的不是苦和累,而是壹天吃五六頓飯,每頓飯都吃得很好。壹兩天沒問題,時間長了就受不了了。
當然,丁美媛也明白,體重壹旦增長,就不容易減掉了。有時候,丁美媛會偷偷拿出自己的相冊,看著自己過去苗條的身材,想想自己現在臃腫的身材,忍不住偷偷流淚,於是也把自己的苦惱告訴了妹妹。
丁美媛從來不化妝。有壹次,她在家休假,姐姐在化妝的時候突然心血來潮,也想幫她換。我撫摸著眉毛,塗上口紅。我化完妝,姐姐笑著把鏡子遞給她。她跳起來抱住姐姐喊:“姐姐,化妝真好看!”過了壹會兒,丁美媛自覺用水洗掉了妝。
還有壹次,姐姐覺得丁美媛整天穿著運動服,沒有什麽像樣的衣服,就特意在大連給她挑了壹件漂亮的衣服送過去。半個月後,丁美媛把那件衣服寄回來,並附了壹封信:“姐姐,謝謝妳的關心。這件衣服很適合我,很漂亮。請妳替我保管,等我退休後再穿。”自從丁美媛加入省隊和國家隊後,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每次回來,她都要去老家,和親戚鄰居聊天,還要在家裏幫忙餵豬收玉米。奧運會前,她回家住了兩天。考慮到她睡不慣炕,父母特意給她騰了個地方,還特意多鋪了床墊讓她好好休息,但她還是堅持和父母睡在炕上,說“方便和父母說說話。”知道爺爺愛喝啤酒,丁美媛在村裏的雜貨鋪裏搬回了壹箱啤酒。她回北京後,爺爺每天晚上都喝壹瓶。當時釀酒廠為了促進銷售,在壹些瓶蓋上印上了“壹瓶獎”。結果爺爺壹瓶喝了壹瓶,壹箱喝了24瓶,都中獎了!他高興得直拍手:“淵源有福氣,這屆奧運會壹定拿冠軍!”“這的確是真的。
2000年9月22日北京時間12,丁美媛以抓舉135公斤、挺舉165公斤打破世界紀錄。賽後,在接受央視采訪時,丁美媛深情而自豪地說:“我是大連的孩子。我感謝我的父母和教練這些年來對我的支持。我只能用今天的成績來回報他們。”
對於未來,丁美媛深情地說:“舉重比賽不同於其他項目。我們的競爭就是和自己競爭,不斷挑戰極限。只有戰勝自己,才能真正戰勝對手!希望在未來的世界大賽中不斷刷新自己的紀錄,給世界壹個又壹個驚喜!”聰明的雪梨壹夜沒睡。
2000年悉尼奧運會。女子舉重第壹次被列為正式項目。中國女子四個級別出局,丁美媛是75公斤以上級別的奪金熱門。作為最大級別的比賽,丁美媛的比賽是在各位“師姐”之後舉辦的,中國女子連得三枚金牌。丁美媛的壓力陡增,決定了中國女子舉重能否順利完成悉尼奧運會的任務。
對手壹定是沃倫·貝爾,壹個比丁美媛重18kg的“巨人”。體重明顯處於劣勢。丁美媛的教練想盡辦法為丁美媛“增肥”,每頓飯都在教練的註視下進行。少吃是絕對不行的!當時丁美媛幾乎每頓飯都吃得很苦,但為了金牌,她含著眼淚努力地吃著。“說說決戰開始的前壹天。我們終於見面了。其他選手都練完了,剩下我們兩個提前開始比賽。其他國家的選手站在旁邊看,場面還挺搞笑的。”丁美媛回憶起往事,眼裏不自覺地閃過壹絲笑意。
“決賽那天,說不緊張是假的。但我突然意識到我緊張,沃倫·貝爾肯定也緊張,於是我突然放松了。反正我得這麽打。”丁美媛淡定自在,似乎說話很輕。但在那壹刻,中國人民實際上付出了多少關註?那壹年,在丁美媛家裏,她的父母都不敢再看屏幕上的直播了。當親戚和記者歡呼時,他們淚流滿面地回到家裏。
“我當時真的很激動。我看著我的對手失敗。後來教練給了我壹個手機,讓我給家裏打電話。那壹刻我覺得很輕松,因為我對得起教練,對得起領導和隊友,對得起父母親人,對得起自己。”丁美媛沈浸在對過去的回憶中,努力的感覺好幸福。“本來以為可以睡壹會兒,沒想到的是躺在床上睡不著,反而覺得真的很興奮。”
夢想打破雅典最悲傷的記憶
似乎丁美媛獲得悉尼奧運冠軍後,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事實上,在2003年的世界舉重錦標賽上,她兩次打破世界紀錄,追平1世界紀錄,成績分別為137.5公斤、162.5公斤和300公斤,其中包括本次比賽的女子抓舉、挺舉和總分三枚金牌——此時的丁美媛應該說正處於運動巔峰狀態。
“其實那時候我的訓練和比賽成績都遠遠超出了悉尼奧運會的水平。應該是我運動生涯最美好的時期。我甚至在訓練中完成了365,438+00公斤的總成績(超過5公斤的世界紀錄),但沒想到拉傷了右腿內側肌肉,最終因為種種原因無緣雅典奧運會。回想起來,我真的感到很難過。因為那時候最希望的就是能重新站上奧運會,為國爭光,但最後還是失敗了。”這段灰色記憶對丁美媛的打擊很大,因為雅典給了丁美媛退役的想法。兩年時間,她瘦了近20公斤。
2005年,丁美媛在東亞運動會上遇到了雅典奧運會上輸給唐的韓國姑娘。但由於減肥和傷病太多,丁美媛輸了也在情理之中。在張美蘭成功奪冠後,她放棄了175kg的第三挺舉——根據她在雅典舉起172.5kg的成績,她可能有這個能力,這意味著在2008年奧運會上,張美蘭也將是中國軍團女子舉重75kg以上最大的對手。
渴望北京再次展現風采
“我帶的徒弟比較少,他們壹下子走出水平還是有難度的。”丁美媛現在是遼寧女子舉重隊的隊員和教練。在無緣雅典後,她壹度將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下壹代選手身上,但她很肯定地說,這些弟子在北京奧運會上還是很難壹下子脫穎而出,因為現在還不是他們取得真正成績的時候。“這件事其實有壹定的規律性,就像當年我們拿市級冠軍的時候,我們期待著後來拿省級冠軍;得了省冠軍,然後垂涎全國冠軍;直到全國冠軍到手,我們才開始向世界冠軍發起沖擊。我的弟子其實也壹樣。他們需要按照法律壹步步成長。”
丁美媛近日低調復出,28歲的她重返舉重臺。在刻苦訓練的同時,丁美媛還要再次面對體重增加的煎熬,而這壹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壹年後的北京奧運會。“也許奧運會是每個運動員的夢想。雖然贏過壹次,但畢竟是在自己的國家,我很期待。”丁美媛毫不掩飾自己想在北京奧運會上獲得壹枚金牌的願望:“他最終能否走上奧運會,取決於他平時的表現。我們都有個人積分,是根據我們平時參加全運會,世錦賽,世界杯的成績來計算的。誰得分最高,誰就有資格參加奧運會。”目前,丁美媛正滿頭大汗。對她來說,錯過雅典已經是壹種痛苦,她真的不想再錯過北京。
而且她也很清楚,女子舉重,中國女子表現突出的局面已經不存在了,世界各地的高手也很多:“我們必須給自己壹個準確的定位,才能認識自己,努力戰勝對手。”丁美媛現在面臨的是另壹種情況:她想讓自己重新變胖,因為那是她取得更好成績的壹個基礎。作為中國體育界的傑出代表,丁美媛參與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火炬傳遞。2008年7月19日,火炬手丁美媛手持火炬。當日,北京奧運聖火在遼寧省大連市傳遞。她說:“雖然我已經離開了奧運會,但作為壹名教練,我想為我的國家培養更多的世界冠軍。”作為大連火炬傳遞的火炬手,丁美媛說:“我感到榮幸。雖然之前做過火炬手,但這次能在家鄉做火炬手還是很開心的。我非常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