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第壹課什麽是藝術作品的思考與交流?

第壹課什麽是藝術作品的思考與交流?

第壹課什麽是藝術品?

壹,教學目標

1,理解審美概念和形式規則的產生。

2.培養學生用審美的眼光看待藝術作品,自己保護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美的概念和形式法則是如何產生的?

2.藝術作品的基本內涵是什麽?

3、藝術欣賞的意義,自覺保護民族文化。

第三,教具和學習工具

教具:教材、課件、多媒體播放工具。

學習工具:筆記本、筆

第四,教學過程

(壹)組織教學,檢查學習工具:按常規進行。

(二)新課引入板書話題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第壹課:什麽是藝術作品?這節課,我主要講三個問題。1,審美觀念的形成;2、藝術作品的意義;3.藝術欣賞的意義。現在我們從第壹個問題開始。

教學內容1、審美觀念的形成

教學目標(1):審美觀念的形成源於人的生活實踐。

教學策略:通過展示作品進行觀察和思考。

老師點評:很多同學都註意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壹個美好形象(展示圖片)。

美好的事物(展示圖片)

美麗的形式(展示圖片)

於是在我們的生活實踐中,更多我們喜歡的人自然變得美麗,而那些不被大多數人喜歡的形象、事物、形態卻變得醜陋。形象方面,比如美術老師是美還是醜?或者從形象上來說:比如頭上戴著壹朵花(老人、小孩、位置),那麽壹個人對美的觀念的形成就來源於人們的生活實踐。比如美、崇高、善良、莊重、幽默、真實等等,在生活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審美觀念。

媒體應用:展示美麗的圖像、事物和形式的圖片。

老師活動:老師問:妳覺得這幅作品怎麽樣,好看不好看?為什麽?

學生活動:學生站起來回答。

教學評價:這個目標是為了解決審美觀念的形成?然後得出結論,審美來源於我們的生活實踐。

教學目標(2)美的形式規律是在生產勞動中形成的。

教師點評:美的形式法則包括對稱、穩定、平衡、連續、抽象等。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勞動中發現,上半部和下半部的物體,重心在中軸線上的物體,容易放平放穩,遵循美的形式法則(展示彩陶圖片,提問)。同時,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勞動中創造了中國的象形文字(根據這些美的形式規律和他們對自然的認識)。簡而言之,審美觀念是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產生的,美的形式法則是在生產勞動中形成的。

媒體應用:展示象形文字和彩陶圖片。

教師活動:這些詞語和物體采用了哪些美的形式規則?這篇文章看起來是什麽形狀?

學生活動:思考和回答

教學評價:通過教學,讓學生明白這些形式規則是在生產勞動中形成的。

教學內容2、藝術作品的意義

教學目標(1):藝術家出於審美目的創作的作品當然是藝術作品..

教學策略:講解和展示作品。

老師點評:那麽什麽是審美呢?它是人的壹種特殊的心理活動。審判是人們對美醜的判斷。美是讓人感到幸福的壹切。它表明了人們對某事的看法。

比如開國大典的油畫。

例如,公元1945年9月9日9點的油畫..《南京》的作者陳建。

這幅油畫,高2.2米,寬6米,真實再現了1945年9月9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後,日本軍國主義向中國軍民投降的場景。1945年9月9日9時至9時20分,侵華日軍在南京正式簽字投降,日軍總司令(右)將簽字的投降書遞交給國民黨總司令何。

媒體應用:展示兩幅油畫。

教師活動:解釋和提問

學生活動:思考,聽老師講解。

教學評價:通過教學理解藝術作品的意義。

教學目標(2):隨著社會的變化,壹些實用器具原本的實用功能退居次要地位,而審美功能得到了凸顯。這種器具也被稱為藝術品。

教學策略:提、釋、問

老師點評:比如八角形的漆盒子,是明代裝零食的盒子,上面有松下聽琴的畫面。這個盒子是幹什麽用的?是給人過生日的。展示另壹種明代裝零食的盒子,所以想問問大家,這個盒子是明代的藝術品嗎?(學生回答,老師總結)再比如夜壺(展示現代夜壺圖片)。

學生回答老師的總結。

夜壺是藝術品?(展示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夜壺圖片)

媒體用途:展示漆器盒和夜壺圖片。

教師活動:問題:八角形漆盒是明代的藝術品嗎?為什麽?

學生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

教學評價: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實用器具成為藝術品的條件(只有放在博物館供人參觀欣賞,獲得獨特的審美功能後,才能稱之為藝術品)

教學目標(3):在了解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壹個有趣的現象是,當時價值不高、知名度很高的藝術作品,若幹年後會成為備受關註的藝術珍品。

教學策略:解釋與欣賞

老師點評:課本上列出了兩幅年畫,壹幅是《十個忙碌的女人》。

壹個是《林黛玉與賈寶玉》。當時這兩幅年畫價格最低,印數最多。妳可以花65,438+0美分買幾十個,這在每個家庭都很受歡迎,但現在都沒有了。是民間藝人和博物館爭相收藏的珍品(展覽圖片),也有紅色藏品。

A.展示並解釋60年來小學課本的變化。從這些小學課本中,我們可以感受到60年來教育變革的巨大成就。

B.建國初期語文教材的特點是:毛主席像太陽。第壹段文字是“毛主席像太陽,比太陽還亮。小弟弟,小妹妹,我們壹起唱歌吧。當時新舊時代剛剛交替,教材在形式上仍有陳舊的特點。比如課本從左向右翻,采用舊社會的豎排方式,印出來的字都是繁體字。

60年代中國教科書的特點是:滿紙的階級鬥爭。有壹個數學習題,題目是“不忘班苦,牢記血淚”。然後切入形式上的數學問題:家裏有多少土地,每年收多少糧食,要給地主交多少房租,借了多少高利貸,時間長了會翻多少倍...

70年代中國教科書的特點是:教科書變成了紅寶書。無論是語文還是數學,每壹課的開頭都是“最高指示”,封面大多是毛主席的紅色畫像。毛主席語錄占了教材的大部分內容,完全像壹本小紅書,也叫“紅色教材”。

80年代語文教材的特點是:教材的春天來了。“冰雪融化,種子發芽,果樹開花。我們來到河邊、田野和山上。我們找到了春天。”對於每壹個改革開放後出生的孩子來說都是幸福的。純政治的內容終於從教材中消失了,知識的春天來了。優美的散文、勵誌的寫作、革命的故事成為這壹時期文本選擇的主流,《瑯琊山五傑》、《誰是最可愛的人》、《小橘燈》、《背影》、《荷塘月色》、《生命的意義》、《海燕》等文本成為這壹代人的經典記憶。

當前語文教材的特點是:人類文化的人性化。“遙望群山,靜聽流水無聲。春天還在,人也不奇怪。”這些是目前使用的小學語文教材,充滿了時代氣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更大的變化是,自2001課改以來,學生可以選擇豐富多彩的教材。

b、毛主席語錄、像章

毛主席的安源之行,漫畫書:地球上的紅色飄帶,等等。)

媒體應用:顯示收集的圖片。

教師活動:解釋和欣賞

學生活動:欣賞和思考

教學評價: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民間藝術的歷史意義和價值。

教學內容3。藝術欣賞的意義

教學目標(1):豐富我們的知識,陶冶我們的情操。

教學策略:解釋和展示

老師點評:當我們以藝術審美的方式認識世界時,整個世界都有了不同的意義,幸福的生活,美好的形象。在這裏,我們先看壹個短片。從這個短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生活在湘西這個地方的人們是幸福的,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追求美的方式。(播放短片)。同時也豐富了我們的知識,比如我們的土家服飾,超級褲襠褲,布紐扣等等(展示講解圖片),在這裏我們可以獲得很多我們土家人的知識。

媒體應用:展示苗族、土家族的服飾。

教師活動:圖像表現、解釋和欣賞

學生活動:觀察、思考和欣賞。

教學評價:通過教學理解藝術欣賞的意義

教學目標(2):自覺保護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

教學策略:解釋與欣賞

老師點評:湘西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播放短片了解苗鼓、苗號、民族建築、蠟染、銀飾、苗歌、刺繡、宗教活動、服飾、土家族吊腳樓、社壩節、擺手舞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我們有義務保護和宣傳這些民族文化,但是對我們民族文化的保護,尤其是龍山的保護需要加強,尤其是對建築的破壞和對環境的破壞(來自洗車-石渺-龍頭-立業講解和展示圖片)

媒體使用:展示簡短圖片

教師活動:演示和解釋

學生活動:思考、觀察和欣賞

教學評價:讓學生明白民族文化是我們的財富。

(3)課堂總結:

(1),審美觀念的形成來源於人們的生活實踐。

(2)理解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出於審美目的而創作的作品。同時也明白了實用器具成為藝術品的條件和民間藝術品的歷史意義和價值。

(3)知道藝術欣賞的意義,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陶冶我們的情操。明白民族文化是我們的寶貴財富,自覺保護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

布置課堂作業:思考課本P3頁上的“活動建議”。

(5)、黑板設計

第壹課什麽是藝術品?

1,審美觀念的形成

2、藝術作品的意義。

3.藝術欣賞的意義

第二部分評價內容

1.清晰的思維歸納整合豐富的畫面,“審美觀念”、“藝術作品”、“藝術欣賞”三個環節形成有效遞進,首尾自然融入民族文化,使教學設計有效新穎。

2.《審美觀念》和《藝術形式法則》中彩陶和象形文字的例子很有說服力,符合雷圭元先生認為彩陶和象形文字是中國圖案美的經典形式美的觀點。包括多樣、統壹、比例、節奏、對比、和諧等等,在免費教育新課標後的美術語言中有詳細的講解。

3.《美術作品》系列語文教材的特色,進壹步提升了人文性,有效拓展了學生理解的美術作品內容範疇。

4.整篇文章以教學為主,學生的活動僅限於簡短回答。建議通過設置“藝術作品”辯論賽的組織形式,增加學生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壓縮教學內容。

  • 上一篇:秦始皇壹生癡迷收藏的三樣東西女子財富宮
  • 下一篇:索尼照相機的鏡頭發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