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論中世紀及以後西歐城市變遷的關系

論中世紀及以後西歐城市變遷的關系

本文從羅馬帝國後期的經濟危機入手,探討西歐中世紀城市的興起和發展。

老婦人談論歷史

2019-09-25高質量歷史領域的創造者

西歐封建社會發展到十壹世紀前後,城市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重新出現。後來,城市在采音河以東興起。

首先,經濟危機導致了西歐城市的衰落

西歐,這個原本屬於西羅馬帝國領土的中世紀城市,與亞非壹些國家封建社會的城市不同。它們不是直接從奴隸社會繼承下來的,而是隨著經濟發展重新出現的。

羅馬帝國後期,由於奴隸制的經濟危機,城市逐漸衰落。德國人的征服和掠奪摧毀了大量的城市。少數在災難中幸存下來的城市也失去了經濟意義,只作為牧師的駐軍或軍事防禦的城堡而存在。

在封建社會早期,每壹個馬可或封建莊園都是壹個封閉的經濟單位,自然經濟占絕對主導地位。在莊園內部,農業和手工業有壹定的分工。莊園以自給自足的方式獲得全部或大部分生產生活資料,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幾乎不存在。

第二,生產力的恢復促進了西歐新城市的發展。

隨著封建生產關系的建立,生產力逐步恢復和發展。到了十世紀和十壹世紀,西歐的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三圃制逐步推廣,鐵犁、鐵斧廣泛使用,耕地面積擴大。除了糧食生產,園藝和葡萄種植也得到廣泛發展。隨著農作物品種的增加,產量大幅增加。農業生產的發展,使發展手工業和商品交換成為必要和可能。

同時,手工業生產技術和專業化也有所發展,出現了壹些需要專門技能的生產部門,如毛紡織工業、采礦業和金屬加工業。手工業生產的發展要求擺脫領主莊園的束縛,獨立經營。壹些農奴,特別是有專業技能的手工業農奴,通過逃跑、贖回和繳納固定數量的手工業產品,突破封建莊園主的控制,在港口、河渡口、陸路口岸、封建主的城堡和寺廟、殘存的古羅馬城堡等有利於產品交換的地方定居下來,從事商品生產。這些工匠聚居的地方逐漸出現新城市。

12世紀以後,前羅馬帝國疆域之外的西歐其他地區沒有經歷奴隸社會階段,城市也是在生產力發展和分工的基礎上出現的。

第三,西歐中世紀城市的興起

西歐的中世紀城市規模普遍較小。在它興起之初,壹些著名的城市只有幾千人。14世紀中葉,在意大利這個發展最快的城市,只有米蘭、威尼斯、那不勒斯和佛羅倫薩四個大城市的居民超過5萬。

1377年,英國最大的城市倫敦只有35000到45000居民。在同時期的德國,居民超過2萬人的城市不多,但2000到1萬人的城市有200多個。西歐城市發展初期,由於市場小,商品銷量小,城市居民往往兼營農牧業。城市很不整潔,道路泥濘,房屋擁擠狹窄。

在封建主領地興起的城市可以滿足封建主的消費需要,所以封建主壹般采取吸引其他領主莊園的農奴進城定居,庇護城市的政策。在封建領主眼裏,這些城市居民還是他們的農奴。在12、13世紀,法國許多城市的居民仍然要繳納遺產稅,這象征著農奴制的義務。這個城市處於領主的司法和政治權力之下,它就像壹個封建領地。封建董事打算向城市居民勒索稅收,攤派徭役,甚至公開搶劫。

第四,西歐城市的發展和城市居民自治的出現

城市工商業越發展,與領主的矛盾就越尖銳。因此,城市興起後不久,城市居民就組織起來,展開了反對封建領主爭取自治的鬥爭。1057年,米蘭市民起義反抗作為城市之主的大主教。1094年,成立城市自治政府,選舉執政官。

1077年,法國北部坎布雷市民起義反抗城主、大主教熱拉爾二世,建立自治公社。在法國北部的另壹個城市程朗,市民堅持鬥爭了十多年才贏得自治。12世紀以後,許多城市通過武裝起義、金錢贖買等方式從封建領主和國王那裏獲得了特許狀,獲得了不同程度的自治權。

意大利的城市如切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都建立了完全獨立的城市和國家,統治著周圍的村莊。德國的壹些城市以“帝國自由城市”的身份享有自治權。在法國北部和佛蘭德的壹些城市,流行的自治形式是獨立的城市公社。法國南部的壹些城市建立了類似意大利的自治政府,由選舉產生的執政官統治。這些城市的公民不僅獲得了自由的地位,而且獲得了獨立的行政、財政、司法甚至立法的權力。

在法國中部,尤其是法國皇家領地上的城市,大部分城市並沒有獲得自治權,通常由國王派出的官員統治,或者城市由國王的官員共同統治,但公民仍然獲得自由的身份和各種特權。在英國,大部分城市沒有實現完全自治,但被賦予了很多特權。

動詞 (verb的縮寫)城市興起後行會的產生和鬥爭

城市興起後,城市的工匠們聯合起來,組織了手工業行會。行會組織最早出現在十世紀的意大利,十至十二世紀相繼出現在法國、英國和德國。

很快,商人也組成了商業協會。行會組織對行會工匠的生產、原料采購、產品銷售都有嚴格的規定。行會內有師傅、助手和學徒的等級制度。行會組織在壹定時期內避免了競爭,保證了生產者的穩定和生產的正常進行,有利於生產技術的改進、教學和普及。

行會工匠參加了城市中反對封建領主的鬥爭,但勝利後政權落入城市中由土地貴族、大商人和高利貸者組成的城市貴族手中。他們壟斷了市政府,壓迫剝削手工業者,激起了行會的不滿和反抗。行會工匠與城市貴族的鬥爭,歷史上稱為“行會革命”。

從13世紀到14世紀,西歐幾乎所有國家都有行會革命。行會經常在手工業特別發達的城市獲勝。1293年,意大利佛羅倫薩的行會奪取政權,來自行會的代表組成市議會,掌握著城市的權力。經過斯特拉斯堡的兩次鬥爭(1308和1322),公會代表占了市議會成員的壹半。從13世紀上半葉開始,科隆就開始了行會手工業對抗城市貴族的鬥爭。經過復雜曲折的歷程,最終以1396勝出。在商業發達的城市,如漢堡和呂貝克,行會鬥爭未能取得勝利。

但是,行會的勝利並不意味著民主的勝利,行會上層壟斷了政權。14世紀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市場的擴大,行會內部工匠之間的競爭加劇。行會極力限制生產規模的擴大,排斥新作坊的設置,限制幫工成為商販。行會變成了壟斷行業,壓迫徒弟的集團。只有商人的兒子或女婿才能加入行會,普通的幫工和學徒都得是終身雇傭的勞工。於是幫工們又組織起來,組成了兄弟會或聯誼會,* * *為增加工資,減少工時而鬥爭。

與此同時,行會工匠內部也出現了分化。到了14、15世紀,許多城市形成了城市平民階層,由破產的店主、幫工、學徒、短工、雜工等遊民組成。城市平民經常為反抗城市上層階級的剝削和壓迫而鬥爭。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出現,行會制度原有的保護和促進作用消失了,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

第六,西歐城市崛起和市民產生的意義

西歐城市興起後,封建領主的貪欲與日俱增,更加殘酷地向農民掠奪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城市中的商品貨幣經濟逐漸瓦解了封建莊園和農奴制,英法國內市場逐漸形成。

市民階層開始活躍在歐洲國家的政治舞臺上。在英國和法國,國王和公民反對封建割據勢力,加強了王權,促進了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城市和工商業的發展需要文化知識。於是,從12、13世紀開始,大學如雨後春筍般遍布歐洲,公民文化應運而生。

  • 上一篇:有人知道這兩個字怎麽讀嗎?
  • 下一篇:讓人emo的網易雲評論文案通用五十壹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