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冷兵器簡述青銅劍歷史
青銅劍始於商代。那個時候,它的劍身壹般較短,形狀就像柳樹的葉子,制作也比較粗糙。春秋晚期以後,青銅劍的制作達到成熟,“越王勾踐”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此時的青銅劍,劍身普遍被加長到五六十厘米。壹把青銅劍主要由劍身和劍莖兩部分組成,所謂劍“莖”就是劍的把手。在劍莖和劍身之間還有壹塊凸起來的隔板,做“格”。比較講究的青銅劍,“格”的上面都有壹些裝飾物,以此顯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這些裝飾通常使用玉質材料,所以這種劍也叫“玉首劍”。戰國後期,隨著鐵器的興起,青銅劍逐漸走向了衰落。西漢以後,鐵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銅兵器,青銅劍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青銅是人類歷史上壹項偉大發明,它是紅銅和錫、鉛的合金,也是金屬治鑄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銅發明後,立刻盛行起來,從此人類歷史也就進入新的階段-青銅時代。
青銅具有熔點低、硬度大、可塑性強、耐磨、耐腐蝕、色澤光亮等特點,適用於鑄造各種器具、機械零件、軸承、齒輪等。
中國使用銅的歷史年代久遠。大約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並開始使用銅。1973年陜西臨潼姜寨遺址曾出土壹件半圓型殘銅片,經鑒定為黃銅。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約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壹件青銅刀,這是目前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的證明。相對西亞、南亞及北非於距今約6500年前先後進入青銅時代而言,中國青銅時代的到來較晚,但卻不能否認它是獨立起源的,因為中國存在壹個銅器與石器並用時代,年代距今約為5500~4500年。中國在此基礎上發明青銅合金,與世界青銅器發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國青銅器是由境外傳播而來之說。
“國之大事,在祀及戎”。對於中國先秦中原各國而言,最大的事情莫過於祭祀和對外戰爭。作為代表當時最先進的金屬冶煉、鑄造技術的青銅,也主要用在祭祀禮儀和戰爭上。夏、商、周三代所發現的青銅器,其功能(用)均為禮儀用具和武器以及圍繞二者的附屬用具,這壹點與世界各國青銅器有區別,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青銅器文化體系。
壹般把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時期和轉變期。形成期是指龍山時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壹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國傳統體系的青銅器文化時代;轉變時期指戰國末期-秦漢時期,青銅器已逐步被鐵器取代,不僅數量上大減,而且也由原來禮樂兵器及使用在禮儀祭祀,戰爭活動等等重要場合變成日常用具,其相應的器別種類、構造特征、裝飾藝術也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
壹、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龍山時代,相當於堯舜禹傳說時代。古文獻上紀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遊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裏,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裏發現了青銅器制品。從現有的材料來看,形成期的銅器有以下特點:
1、紅銅與青銅器並存,並出現黃銅。甘肅省東鄉林家遺址,出土壹件範鑄的青銅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遺址發現兩件帶孔紅銅牌飾;河南省登封王城崗龍山城內出土壹件含錫7%的青銅容器殘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內出土壹件完整銅鈴,系紅銅;山東膠縣三裏河遺址出土兩件黃銅錐;山東省棲霞楊家圈出土黃銅殘片。2、青銅器品種較少,多屬於日常工具和生活類,如刀、錐、鉆、環、銅鏡、裝飾品等。但是應當承認當時人們已能夠制造容器。此外,在龍山文化中常見紅色或黃色陶鬶,且流口,腹襠部常有模仿的金屬柳釘,如果認為這時的銅鬶容器與夏商銅鬶,爵、斝容器功能壹樣的話,當時的青銅器已經在或開始轉向禮器了。
3、壹般小遺址也出土銅制品,壹般居民也擁青銅制品。此外,這個時期的青銅制品多樸實無飾,就是有紋飾的銅鏡也僅為星條紋、三角紋等等的幾何文飾,絕無三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壹千六百余年。這個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樂器也主要用在宗廟祭祀活動中。禮器是古代繁文縟節的禮儀中使用的,它帶有壹定的神聖性,是不能在壹般生活場合使用的。所有青銅器中,禮器數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禮樂器可以代表中國青銅器制作工藝的最高水平。禮器種類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類。這壹時期的青銅器裝飾最為精美,文飾種類也較多。
青銅器最常見花紋之壹,是饕餮紋,也叫獸面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遊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東龍山文化繼承了這種紋飾。《呂氏春秋·先識》篇內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壹般把這種獸面紋稱之為饕餮紋。饕餮紋在二裏頭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西周時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色彩逐漸減退。龍和鳳,仍然是許多青銅器花紋的母題。可以說許多圖案化的花紋,實際是從龍蛇、鳳鳥兩大類紋飾衍變而來的。
蟬紋,是商代、西周常見的花紋,到了春秋,還有變形的蟬紋。春秋時代,螭龍紋盛行,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把其他花紋差不多都擠掉了。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另壹個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藝的精巧絕倫,顯示出古代匠師們巧奪天工的創造才能。用陶質的復合範澆鑄制作青銅器的和範法,在中國古代得到充分的發展。陶範的選料塑模翻範,花紋刻制均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非常成熟。隨後發展出來毋需分鑄的失蠟法工藝技術,無疑是青銅鑄造工藝的壹大進步。
在青銅器上加以鑲嵌以增加美觀,這種技術很早就出現了。鑲嵌的材料,第壹種是綠松石,這種綠色的寶石,至今仍應用在首飾上。第二種是玉,有玉援戈,玉葉的矛,玉刃的斧鉞等。第三種隕鐵,如鐵刃銅鉞,鐵援銅刃,經鑒定,鐵刃均為碩鐵。第四種是嵌紅銅,用紅銅來組成獸形花紋。春秋戰國時也有用金、銀來鑲嵌裝飾的青銅器。著名的越王劍也是由青銅鑄造的。
東周時代,冶鑄技術發展較高,出現了制造青銅器的技術總結性文獻《考工記》。書中對制作鐘鼎、斧斤、弋戟等各種器物所用青銅中銅錫的比例作了詳細的規定。由於戰爭頻繁,兵器鑄造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別是吳、越的寶劍,異常鋒利,名聞天下,出現了壹些著名的鑄劍的匠師,如幹將,歐治子等人。有的寶劍雖已在地下埋藏兩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開成疊的紙張。越王勾踐劍等壹些劍,其表面經過壹定的化學處理,形成防銹的菱形、鱗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紋,異常華麗。
中國青銅器還有壹特點,就是迄今為止沒有發現過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銅器用人的面形作為裝飾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鉞等,但這些人面都不是什麽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體形象,如人形的燈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體作為器物的壹部分,如鐘架有佩劍人形舉手托住橫梁,銅盤下有幾個人形器足之類,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從的裝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立體像、人頭像,大小均超過正常人,均長耳突目,高鼻闊口,富於神秘色彩,應是神話人物。
商周青銅器中數以萬計的銅器留有銘文,這些文字,現在壹般叫做金文。對於歷史學者而言起著證史、補史的作用。
三、轉變時期
轉變時期壹般指戰國末年至秦漢末年這壹時期。經過幾百年的兼並戰爭及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政治、經濟、文化改革,以郡縣制取代請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權性質的封建社會最終建立,傳統的禮儀制度已徹底瓦解,鐵制品已廣泛使用。社會各領域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青銅器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體到某些青銅器,精美的作品還是不少的。如在陜西臨潼秦始皇陵掘獲的兩乘銅車馬。第壹乘駕四馬,車上有棚,禦者為坐狀。這兩乘車馬均為青銅器鑄件構成,大小與實際合乎比例,極其精巧。車馬上還有不少金銀飾件,通體施以彩繪。第二乘馬,長3.17、高1.06米,可以說是迄今發掘到的形制巨大、結構又最復雜的青銅器。
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從而把日用青銅器皿進壹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至於兵器,工具等方面,這時鐵器早已占了主導地位。隋唐時期的銅器主要是各類精美的銅鏡,壹般均有各種銘文。自此以後,青銅器除了銅鏡外,可以說不再有什麽發展了,因而本網對中國古代銅器發展的研究,至隋唐為止。
青銅器上的紋飾
壹壹動植物形象紋
“蟠虺紋”因圖形為盤繞成組的蛇形得名,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虺是上古典籍記載的劇毒蛇,所謂似蛇而小。“蟠虺紋”僅見於春秋時期。
“象紋”與“象鼻紋”也是青銅器上的常見紋飾。象,通相。既是壹種溫順的大型動物,又常作為太平吉祥的象征,還有就是“出將入相”的輝煌。
“獸面帶紋”過去亦稱“狩帶紋”,是青銅器上壹種變形為帶狀裝飾紋的動物面部形象組合。這種紋飾帶出現於西周晚期,流行於春秋戰國。
壹壹幾何圖形紋
幾何圖形指菱形、三角形、圓形及其他相連成組的變形圖案等。比較典型的有:“圈帶紋”或稱“串珠紋”,多為輔助紋飾,流行於商周時期;“三角雲紋”常交錯其他紋飾,流行於戰國時期;“菱形斜格紋”多見雜以“渦紋”和“S”形圖案,流行於戰國;“環帶紋”,舊稱“公字紋”,表現為連續的“S”形波浪帶圖案,上下充填“竊曲紋”或環紋,流行於西周晚期;“竊曲紋”很早就見於《呂氏春秋》的記載,“竊曲紋”的變化很多,如蜷曲若雙環而其中之壹有目形者,有兩端內曲呈壹如意頭狀者,不壹而足。
青銅使用的意義:1.青銅冶煉術的發明和應用,使金屬冶煉業得到大力發展,促進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得以從農業中分離。 2.青銅冶煉術在農業工具制造領域的作用:促進了農業生產技術的革新,段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3.用青銅制造武器提升了軍隊戰鬥力。 4.青銅器在人類生活中的使用,使人們生活質量有所提高,並推動了文化的繁榮。
鑒別
當下市場上比較能見到的青銅劍,主要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而這壹時期也是青銅器發展歷程中,鑄造工藝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時期,當然了,青銅時代無論如何高超,都離不開範鑄這壹根本技術,青銅劍也是壹樣,所不同的是這壹時期除了鑄造技術的飛速發展之外,機械加工技術同樣得到了飛速發展,而且廣泛應用於青銅器以及兵器的鑄後加工中,我們鑒別青銅器以及青銅兵器時候除了鑄造工藝、銹色之外同樣還需要考量表面鑄後加工所殘留的信息,這樣綜合判定對於真贗將有極大的意義和參照價值。
壹;我們需要了解和正確認識到,青銅劍中所有劍都是采用了分段鑄造工藝實現的,劍體是需要單獨鑄造加工結束後,才能鑄接手柄部位的,否則劍身是無法實現打磨加工的,因為有格部存在,從加工角度講是個大問題,因此只能先結束劍身。對於壹般的劍也就是常說的竹節柄、喇叭筒這樣的劍,壹般從格到柄首實行整鑄,就是首部範型於格柄範型組合後壹次澆鑄結束,澆口通常呈現橄欖型,在首部下端,有時候也會打磨掉,多數時候會完整保留下來。澆口的兩個端部正好與劍柄側邊範線相接,因為這是分型線也是合範的結合部位。對於同心圓相對就復雜些,多數同心圓都是采用三段式鑄接,因為同心首部位是單獨鑄造,同時還需要註意壹個問題就同心圓劍的格,基本上講這個格也是單獨鑄造後插接上去的,部分同心圓的格部甚至可以看到縫隙,就是這個原因。
二;就是與範鑄工藝對應的脫範問題,以及劍體上的特征。壹般講竹節柄、喇叭筒劍均屬於兩次鑄造,其格部到首是整鑄,因此格部位於劍體所構成夾角必須符合鑄造圓角理論,否則會出現脫範困難甚至無法脫範的問題,所以真品的這個角度是大於90度的;但是對於同心圓劍就不壹樣了,同心圓的格是單獨鑄造後插接進去的,因此不存在脫範問題,就發掘的實物看,同心圓的此部位夾角基本上都會小於90度。
三;表面加工特征,壹般講劍身是沿脊部進行縱向打磨成型,開刃是垂直脊部進行的,這種開刃方式是具有科學道理的,因為在放大鏡下看,我們會發現刃口呈現細鋸齒狀,就殺傷力講,這種細鋸齒狀具有更高破壞力。這種開刃方式目前在新疆維吾爾人的小刀上依然應用著,所以維吾爾人的這種開刃方式的小刀聲明赫赫,究其原因主要還是鋒利,其次才是美觀,因為刀的作用和價值就是切割。當然了使用後再次被開刃的劍或者戈等兵器就不壹定采用這種開刃技術了,因為這種開刃技術只能是專業技術人員才能做到,所以使用後二次開刃甚至多次開刃的兵器上會出現橫向開刃,其實這不是規範的,但是我們通過觀察還是會發現有些角落部位或者使用不到的部位也就是後面也不會磨到也沒必要磨得部位,往往依然會殘留下初次開刃的痕跡。格部位的打磨方式基本是兩種方式。
四;劍首部位的加工打磨痕跡特征,我們壹般都忽略了這壹部位的鑄後加工打磨問題,實際上這是壹個很關鍵的問題,因為他涉及當時機械加工方式的應用,以及合理高效加工技巧,當然這種技巧是於當時所使用的工具密切相關的,也是今天比較難以復制的。幾乎所有青銅劍的首部都采用了機械加工方式。從我們觀察的實物看首部的外圓應該都是通過類似於今天的車的方式打磨,因此看見的痕跡多是順圓周方向呈環狀的,竹節柄首部喇叭型也是壹樣,實物上加工痕跡也多是順圓周方向呈環形狀,壹般講大多不會形成圓環狀,但其基本打磨痕跡看是明顯走圓弧形,會有交錯現象,但整體不淩亂,有明顯順序和規律。首部喇叭圓的直徑也都在4公分正負公差不會超過1毫米,基本上我們測量過的都在4公分正負1以內,就實測數據來看基本上以走上公差為多。因此可以認為這是壹個定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