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篆刻的來歷

篆刻的來歷

據「漢書 祭祀誌」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這個時候,印是作為信用的憑證,可以防偽,所以稱印信。

遠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便盛行刻字藝術。但印面並無本來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征血緣集團的記號,附加在同時代的青銅器或旗子上。雖說是記號,卻有壹定的讀音。在出土中,年代最早的印章有“亞”字印等,便是殷商時代的文物。

中國特有的具有藝術價值的印章鐫刻。因古代印章多以篆書入印而得名。篆刻二字,最初見於楊雄的法言:“童子雕蟲篆刻是也。”篆刻有廣義與狹義兩種解釋。狹義的篆刻專指後人所謂的治印之學;廣義的篆刻則泛指壹切雕琢技法。

篆刻也是刻印印章的壹種,但卻是藝術家將學術,素養化作個性所表現出來的藝術。

篆刻是壹種特有的傳統藝術,從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歷史。 篆刻,顧名思義,即是用篆書刻成的印章,是壹種實用藝術品。它又稱為“璽印”、“印”或“印章”等,這些稱呼都因時而異。早在殷商時代,人們就用刀在龜甲上刻“字”(即現在稱為甲骨文)。這些文字刀鋒挺銳,筆意勁秀,具有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戰國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稱為“璽”。秦始皇統壹六國後,規定“璽”為天子所專用,大臣以下和民間私人用印統稱“印”。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稱“璽”或“寶”,官印稱“印”,將軍用印稱“章”,私人用印稱“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時寫作「瑑」,從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後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用具,於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為“竹”。其實在古代凡屬於雕玉、刻石、鏤竹、銘銅的範圍,都可稱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壹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時,將全國書體作綜合整理,書分八體,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書時,稱為“繆篆”,從此便明定篆書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體。唐宋之際,由於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制,但仍以篆書作印,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型態,篆刻也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學。而此治印之學也有人直接稱為“刻印”、“鐵筆”、“鐵書”、“刻圖章”等。

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端午節、中國書法、中國篆刻、中國剪紙、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媽祖信俗、南音、南京雲錦織造技藝、宣紙傳統制作技藝、侗族大歌、粵劇、格薩(斯)爾、熱貢藝術、藏戲、瑪納斯、花兒、西安鼓樂、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呼麥等22個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起源: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長歷史中,歷經了十余個朝代。在這個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篆刻藝術出現了兩個高度發展的歷史階段。壹個是戰國、秦漢、魏晉六朝時期,這壹時期的篆刻用料主要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稱為“古代篆刻藝術時期”,它的篆刻藝術特點主要是以時代來劃分。篆刻發到了唐、宋、元時期,則處於衰微的時期。在這壹時期,由於楷書的應用取代了篆書,同時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藝術走上了下坡路。這種形勢到了元末出現了轉機,畫家王冕發現了花乳石可以入印,從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藝術進入了復興時期。明清以來,篆刻又迎來了它的第二個發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藝術特點主要是流派紛呈。在這壹時期文彭、何震對流派篆刻藝術的開創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征明的兒子,是他在壹次偶然的機會,發現了“燈光石”凍石可以當做治印材料。經過他的倡導,石材被廣泛的應用。在這以後的壹段時期內篆刻藝術流派紛呈現,出現了程邃、丁敬、鄧石如、黃牧甫、趙之謙、吳讓之等篆刻藝術家,壹時間篆刻藝術呈現出了壹派繁榮的景象。直至近現代篆刻大師吳昌碩、齊白石,從而形成了壹部完整的中國篆刻歷史。篆刻藝術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壹方印中,即有豪壯飄逸的書法筆意,又有優美悅目的繪畫構圖,並且更兼得刀法生動的雕刻神韻。可稱得上“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中國文字隨著時間的綿延、空間上的歧異發展,蘊涵了動人的多樣風貌,在印面之內跌宕生姿,以壹種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現出來,小小方寸之內充滿了時間的古樸和空間的渾厚,雖幾經更叠,仍能以溫潤的光澤、古雅的韻趣,引人玩味,這就是篆刻的藝術。

篆刻,有廣義與狹義的兩種。篆刻的“篆”宇,古寫作“瑑”,從玉(說文的註釋上說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後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工具,於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從“竹”。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據《漢書 祭祀誌》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

遠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便盛行刻字藝術。但印面並無本來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徵血緣集團的記號,附加在同時代的青銅器或旗子上。雖說是記號,確有壹定的讀音。到了周代,以青銅質為主的“周璽”大為興起。各種大小形狀都有,壹般分為白文,朱文兩種。秦代是中國文字由“籀書”演變成為篆書的時期,印的形式也更為廣泛,印文圓潤蒼勁,筆勢挺拔。

漢代印章到達興盛,史稱漢印,字體由小篆演變成“繆篆”。漢印的印形制、印紐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岡曾說:“印之宗漢也,如詩文宗唐,字文宗晉”。 唐宋之際,由於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制,但仍以篆書作印。 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型態,篆刻遂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舉。

傳統認為,篆刻必先篆後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說。篆刻本身是壹門與書法密切結合的藝術。篆刻家的作品與刻字鋪師傅刻出的領工資用的印章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是“寫”的,講究章法篆法,後者是靠“描的”,並不計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講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學習篆刻的同時壹定要十分認真地選擇篆書碑貼臨寫,經過壹個階段的訓練,便會明顯覺得篆印時的便利,不少初學者重刻輕寫,往往事倍功半。

章法就是壹個字或壹個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藝術、比較復雜而變化多端,實在是篆刻藝術中最重要的壹環。如果壹方印光有熟練的刀法而無高明的章法,必無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組的創作,必須方方有變化,更要顯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設計印稿時應反復構想。這壹點,篆刻大師吳昌碩慎重的創作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要根據文字具體的筆畫、筆勢、形體及字與字之間的相互關系設計出相宜的形式。

種類

周璽印

周璽印

秦朝以前,不論官印或私印都不稱為印,統稱為“璽”。這是中國印章最早的名稱。璽有大有小,大的幾寸見方,小的只有幾分。印質有銅有玉。璽印采用大篆、籀文,布局松而不散,舒展自如,氣勢雄健挺拔。小璽則比較清麗。

秦漢官印

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對混亂的六國文字作了改革,制定了統壹的字體─小篆。在當時社會,小篆是規範用字,因此也是印章上的規範用字。

秦印的形式與以往不同:四周多采用“田”形框。印文平均分配在框內。

唐宋以來的官私印

唐代印章仍用篆體,但和六朝以前有很大區別。秦漢印印文多用謬篆,刻白文。唐代因用印色直接蓋在棉紙上,官印壹律采用朱文,當時也有人用隸書入印。宋代官印接近唐代。但到金代則用「九疊篆」入印。宋元私印變化很多,用途廣泛,質地除銅、玉外,又增用象牙、犀角之類。當時並且以能看到朱紅印泥印在書畫作品上,產生藝術效果。明代官印也沿用“九疊篆”,尺寸比宋代、元代更大。多數是闊邊粗朱文。 清代官印半邊用漢篆,半邊用滿文。常設正規官,官印是方形;臨時派遣的官,官印是長方形,叫做“關防”。

流派

徽派

篆刻徽派從何震開始,後有以下幾位:巴慰祖(1774~1793) 字穆青,又號垢道人。胡唐(生於1759年) 又名長庚,字子西。董洵(生於1740年) 字企泉,號小池。蘇宣,字爾宣,號泗水。汪關,字尹子。程樸,字元素。朱簡,字修能,號畸臣。以上都是遠追秦漢,自出新意的高手。徽派的印章特點加強了對秦漢印長處的吸取,篆法簡潔,章法平正。刀法多采用沖刀,線條凝練。

浙派

浙派名家最著名的為:胡震(1814~1860) 字不恐,號鼻山,師事丁敬奚岡(1746~1803):字鐵生,工山水浙派的特點,用刀多采切刀法,線條粗獷,運刀任意不羈。給人老辣痛快的感覺。

西泠八家

西泠八家有以下八位:丁敬(1695~1765):字敬身,精隸書黃易(1744~1802):字小松,善畫並工隸書奚岡(1746~1803):字鐵生,工山水陳豫鐘(1762~1822):字俊儀,工畫蘭竹,善制小印陳鴻壽(1768~1822):字子恭,善古隸錢松(1818~1860):字叔蓋,曾摹刻古印兩千余方趙之琛(1781~1852):字獻甫,善畫花卉

晚清名家

晚清名家有以下多位:趙之謙(1829~1884):號益甫。曾苦工漢印、瓦當吳昌碩(1849~1908):字倉石,為近代罕見之書畫印全精大師。是上海西泠印社創始人之壹。黃士陵(1849~1908):字牧甫,治印初學皖派,後力宗周秦印璽。印風平正中見流動。

當代名家

篆刻齊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是中國20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來楚生(1903-1975):浙江蕭山人。是詩、書、畫、印四絕的著名藝術家。 王 賢(1896-1989):江蘇海門人。受業於藝術大師吳昌碩,深得吳派藝術之精華,成為吳派的傑出傳人。 鄧散木(1898--1963):生於上海,在藝壇上有“北齊(白石)南鄧”之譽。 梁少鷹(1966- ):浙江新昌人,是當代書法界的新秀。他的篆刻追求的是渾樸雄強之氣象。用刀爽利痛快,極少雕琢修飾,所用字法在篆、隸、楷之間,尤其是陰文印章,皆采用滿白文,無風挾雨,洋洋灑灑,展示出蒼茫深厚的特色。 王鏞,別署凸齋、鼎樓主人等。壹九四八年三月生於北京,山西太原人。壹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術學院 王鏞篆刻中國畫系李可染、梁樹年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畫和書法篆刻專業,得到葉淺予、梁樹年等先生的指導,壹九八壹年在研究生畢業展中獲葉淺予獎金壹等獎並留校執教。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書法藝術研究室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評審委員會副主任。作品曾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和發表,被多家美術館、博物館收藏,並出版專集數種。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東方美術交流學會副理事長。王鏞先生作為當今富有獨立見解和開拓精神的藝術家,在書、畫、印三方面都有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石開,1951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市。原姓劉,別名吉舟。從事藝術職業後改姓石。青少年師從陳子奮、謝義耕、何敦仁等先生學習書法、篆刻、繪畫、詩文。1998年遷居北京,為職業篆刻書法家。歷任福建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中國書法進修學院教授。現居北京,為職業篆刻書法家。作品曾參加第壹、第二、第四、第五、第六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參加第壹、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曾受聘為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屆中青展評委;第二、第三、第四屆全國篆刻展評委;第壹、第二、第三屆全國楹聯展評委。曾在湖南湘潭、福州、日本沖繩市舉辦個人書法展。2006年1月在福州畫院舉辦敬鄉展。出版有《石開印存》、《石開書法集》、《當代篆刻名家精品·石開卷》等個人專集。 陳沫吾,男,祖籍重慶市開縣,本名陳瓊,字無忌,號九燈,雨公,自謂醉墨軒、風雨樓、愚魯角、煮 陳沫吾篆刻墨館、大墨觀、宣仁坊主人,人稱陳煮墨、煮墨翁、九燈壹禪,大學文化,1964年農歷7月出生。四川省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蜀山印社社長,四川中國畫院畫師,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書法學會會員,四川省草書研究會創作研究員,巴蜀詩書畫研究會原副秘書長,四川省楹聯學會理事,成都市書法家協會理事,成都市政協書畫院畫師,益州書畫院畫師,雅紙中國畫院畫師。其傳記被收錄到《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專家人才辭典》、《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巴蜀印人》中。其印頗長於在文字形體的經營,入古出新,不以技法精湛勝人,而是自然天趣勝人,構圖錯落有勢,平中寓奇,老辣蒼茫,憨態天真。其作品屬於寫意型,他善於處理邊欄殘破、並筆粘連,印風蓬頭丐面、粗獷雄暢,氣勢豪邁奪目,於拙樸中見靈韻。虛實對比變化大,但又不失整體的和諧。著有《陳沫吾詩文集》、《陳沫吾印存》、《中國書法述要》、 《鋼筆楷書自修教程》、《陳沫吾美術書法篆刻選》、《三十六計書法篆刻賞析》等,發表各類文章、詩歌數十篇(首),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有綜合性圖書陳沫吾,即《中國當代藝術家--陳沫吾》(陳若文編)。 劉雅樓,男,四川成都人,1949年生,當代書法篆刻家。字壽禪,號南野居士、天僧、野道人。齋號壯牛堂、蔬香軒、野墨齋等。12歲自學書法篆刻,曾拜四川著名草書家許肇鼎,著名書法篆刻家蘇園先生為師,悉心聆教。嘗喜雞毫作書,天真爛漫,得心應手,大氣磅礴。治印速度極快,中切並舉,往往數分鐘即能刻就,古樸老辣,自然天趣;邊款行中帶草,頗受行家前輩贊許。 崔誌強,字蒼巖,壹九五三年八月生。號水墨樵夫、夢華堂主、受戒胡子、二百芙蓉齋等。研習書法篆刻藝術二十余年,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級及國際交流展。並多次參加代表中國書法界最高水平的書法篆刻作品展赴海外展覽,並多次應邀到日本、韓國及歐洲參加學術交流,作品也被許多國內外博物館和被公私收藏。其書法先從漢隸入手、繼而改工篆書、行書和草書。書法風格雄強姿肆、粗獷豪放,線條變化豐富,極具感染力。篆刻初宗秦漢、後學明清流派,對吳讓之、吳昌碩和齊白石藝術風格的學習用功頗深,食古而化,形成自己的獨特的刀法和藝術風格。崔誌強作品被收錄出版的有:《當代篆刻名家精品集。崔誌強》,《當代著名篆刻家十人字典》、《北京七人印集》等和各種名人錄、書法篆刻作品集。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藝術委員會秘書長、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覽評審委員、全國篆刻展評審委員、北京印社秘書長、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雜誌社副社長。 曾默躬,男,書畫篆刻藝術家,又稱墨公、默居士,四川成都人,生於1880年,卒於1961年,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通詩文、會書法、精篆刻、善繪畫、懂醫術、高鑒賞。據傳,著有醫論醫案數十卷,書畫作品大多散失於“文化大革命”期間,尚有近四百方印分三卷遺留存世。藝術界有張正恒撰文《印藝臻化境,涵蓋古與今--介紹曾默躬老師的印藝》、鄧代昆撰文《匠大不斫 自然為歸--藝林巨子曾默躬印 曾默躬篆刻藝》、陳沫吾撰文《樸拙高古,壹代宗師 --曾默躬先生的篆刻藝術印象》等。關於曾默躬的篆刻藝術成就,當年齊白石在題《門人羅祥止印譜》中就有過評語:“今之刻印者,惟有曾默躬刪除古人壹切習氣而自立……成都曾默躬為余神交友。”這裏的所謂“刪除古人壹切習氣”,是指摒棄傳統印章中那些毫無生氣的陳舊作風,而非拒絕對優秀傳統的汲取。齊白石並不認識曾默躬,曾氏不守成法的篆刻創新,正暗合齊白石的藝術理念與興趣,所以他說“為余神交友。” 印農,本名趙遠強,字印農、印濃,別號大雨,祖籍山東,1964年生於北京。書法篆刻家,印石鑒定專家,寄居設計調整專家、風水掌紋學專家、古文化專家、詩人。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雕刻委員會委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華僑文學藝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社會名人工作委員會理事創會會員、北京外國語大學工委會特聘書法篆刻教授、北京藝術博物館特聘發展顧問研究員、國內數家大型企業風水顧問,世界最大印章“天下第壹璽”首創人、組合印獨創人。印農幼承家學,其書法篆刻作品多為社會名流及博物館珍藏。除精工書畫治印外,還長期從事環境景觀與家居設計的策劃研究工作,並將傳統理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將玄奧深邃的傳統理論化繁存精地深入於現實生活中而得以應用。印農提出了和諧家居的新理念,倡導人文家居的合理性與***溶性。同時,印農還提出了和諧家居的五大組成要素,即“綠色的環境,環保的建材,健康的裝修,時尚有度的裝飾,和諧合理的家居布排”.還從事傳統風水理論研究及住宅企業風水布局,曾先後受邀為內地和海外多家企業進行現場勘查或風水布局。1990年,拜中國佛教協會副主席上明下旸大法師為師,並先後得到真禪大法師、昌明大法師等多位名師指點,受印度密宗大師巴沽拉仁波切親賜法名“願望金剛”. 自1992年出版篆刻專輯《趙遠強組合篆刻》又名《佛說阿彌陀經組合印》,至今已有多部專著出版,並為國家圖書館收藏。先後著有《中國印》(原名《中國璽印發展史上下部》)、《篆刻基礎》、《篆刻初步十八講》、《篆刻學講義》等專業著作。 陳明德,字千石,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書法篆刻創作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成都書院客座藝術家,作品多次在國內獲獎。

  • 上一篇:童年拾趣
  • 下一篇:紅茶的功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