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的代表作品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的代表作品

雲石雕像,高 175cm,創作於公元 1498 年,現收藏於羅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這件作品是為聖彼得大教堂所作,是他早期最著名的代表作。題材取自聖經中基督耶穌被猶太總督抓住並釘死在十字架上之後,聖母瑪麗亞抱著基督的身體痛哭的情景。雕像中,死去的基督肋下有壹道傷痕,臉上沒有任何痛苦的表情,橫躺在聖母瑪麗亞的兩膝之間,右手下垂,頭向後仰,身體如體操運動員壹般細長,腰部彎曲,表現出死亡的虛弱和無力;聖母年輕而秀麗,形象溫文爾雅,身著寬大的鬥篷和長袍,右手托住基督的身體,左手略向後伸開,表示出無奈的痛苦;頭向下俯視著兒子的身體,陷入深深的悲傷之中;細密的衣褶遮住了她厚實的雙肩,面罩卻襯托出姣美的面容。聖母的表情是靜默而復雜的,不僅傾瀉了無聲的哀痛,也不只是聖母充滿哀思的祈禱,它已經大大超出了基督教信仰所飽含的內容,這是壹種洋溢著人類最偉大最崇高的母愛的感情。

作品采用了穩重的金字塔式的構圖,聖母寬大的衣袍既顯示出聖母的四肢的形狀,又巧妙地掩蓋了聖母身體的實際比例,解決了構圖美與實際人體比例的矛盾問題。基督的那脆弱而裸露的身體與聖母衣褶的厚重感以及清晰的面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統壹而富有變化。雕像的制作具有強烈的寫實技巧,作者沒有忽略任何壹個細節,並對雕像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打磨,甚至還使用了天鵝絨進行摩擦,直到石像表面完全平滑光亮為止。這壹切都賦予了石頭以生命力,使作品顯得異常光彩奪目。米開朗基羅還將自己的名字第壹次刻在了雕像中聖母胸前的衣帶上。作品壹經展出,立即轟動了整個羅馬城,從此便與作者的名字壹起成為了藝術史冊中光輝的壹頁。 雲石雕像,像高 2.5 米,連基座高 5.5 米,創作於公元 1501~1504 年,現收藏於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米開朗基羅生活在意大利社會動蕩的年代,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對所生活的時代產生了懷疑。痛苦失望之余,他在藝術創作中傾註著自己的思想,同時也在尋找著自己的理想,並創造了壹系列如巨人般體格雄偉、堅強勇猛的英雄形象。《大衛》就是這種思想最傑出的代表。大衛是聖經中的少年英雄,曾經殺死侵略猶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亞,保衛了祖國的城市和人民。米開朗基羅沒有沿用前人表現大衛戰勝敵人後將敵人頭顱踩在腳下的場景,而是選擇了大衛迎接戰鬥時的狀態。在這件作品中,大衛是壹個肌肉發達,體格勻稱的青年壯士形象。他充滿自信地站立著,英姿颯爽,左手拿石塊,右手下垂,頭向左側轉動著,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雙眼凝視著遠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線的遠處搜索著敵人,隨時準備投入壹場新的戰鬥。大衛體格雄偉健美,神態勇敢堅強,身體、臉部和肌肉緊張而飽滿,體現著外在的和內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視著前方,表情中充滿了全神貫註的緊張情緒和堅強的意誌,身體中積蓄的偉大力量似乎隨時可以爆發出來。與前人表現戰鬥結束後情景的習慣不同,作者在這裏塑造的是人物產生激情之前的瞬間,使作品在藝術上顯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態似乎有些像是在休息,但軀體姿態表現出某種緊張的情緒,使人有強烈的“靜中有動”的感覺。是用整塊的石料雕刻而成,為使雕像在基座上顯得更加雄偉壯觀,藝術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頭部和兩個胳膊,使的大衛在觀眾的視角中顯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滿了巨人感。這尊雕像被認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誇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壹。不僅如此,《大衛》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它對人體的贊美,表面上看是對古希臘藝術的“復興”,實質上表示著人們已從黑暗的中世紀桎梏中解脫出來,充分認識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作者在雕刻過程中註入了巨大的熱情,塑造出來的不僅僅是壹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運動在藝術上得到表達的象征。作為壹個時代雕塑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大衛》將永遠在藝術史中放射著不盡的光輝。 為美第奇家族的陵墓所作的大理石雕像,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 1520~1534 年,現位於佛羅倫薩聖洛倫佐教堂新聖器室。  佛羅倫薩巨頭美第奇家族的陵墓位於聖洛倫佐教堂的壹座小禮拜堂內,斷斷續續地前後施工長達 15 年之久。捉著為這座陵墓制作了幾尊著名的雕像,成為他創作盛期最後階段的作品。

《晝》:似乎是壹個未完成的男性人體雕像,他好像剛剛從睡夢中被驚醒醒,右手在背後支撐著身體,眼睛圓睜著,正越過自己的肩頭向前方凝視著第二張夜。

《夜》:是壹個身材優美的女性,但身體的肌肉松弛而無力,她右手抱著頭,正在深深地沈睡著,腳下的貓頭鷹象征著黑夜的降臨,枕後的面具則象征著惡夢纏身,她似乎已經精疲力盡,只有在夢境中才能得到安寧。

《晨》:的形象是處女的化身,她豐滿而結實,全身煥發出青春的活力和光輝,似乎正從昏睡中掙紮著蘇醒過來,但沒有歡樂,只有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

《暮》:被表現成為壹個強壯的中年男子,他松弛的肌肉無力地下垂著,上了年紀的臉上沈浸在平靜的反醒中,或許是由於苦悶而在發呆。這四個人物形象都被賦予了特殊的寓意,具有強烈的不穩定感,他們輾轉反側,似乎是為世事所擾,顯得憂心忡忡,既象征著光陰的流逝,也代表著受時辰支配的生與死的命運。

美第奇家族陵墓和其雕塑作品是紀念碑式的傑作,同時也是米開朗基羅藝術生涯中重要的轉折點。尤其是這四件雕像所表達出的不安、緊張以及帶有辛酸的屈從,正是作者心靈深處真實寫照。作者面對處於動蕩之中的意大利現實社會,人文主義的理想破滅了,他的思想開始變得深沈和苦悶,作品中留下的只有對祖國命運的擔憂和對人類美好未來的感傷。這些雕塑作品表示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並成為後來“樣式主義”美術作品的先驅。 《垂死的奴隸》,雲石雕塑,高 229厘米,現收藏於法國巴黎盧浮宮內。

《垂死的奴隸》兩眼緊閉,似乎不是在迎接死亡,好像是在休息。他那安詳的臉上,沒有垂死掙紮的痕跡,也沒有因痛苦而造成的痙攣,卻呈現出壹種夢幻般的平靜和陶醉,仿佛是壹種擺脫了苦難的昏迷。他左手支撐著頭部,右手扶在胸前,好像剛剛經歷過嚴酷的折磨,精疲力盡,正在進入壹種解脫的狀態。

《被縛的奴隸》,雲石雕塑,高 215厘米 ,米開朗基羅創作於 1513~1516 年,現收藏於法國巴黎盧浮宮內。

《被縛的奴隸》與《垂死的奴隸》相比明顯是另壹種風格。他如公牛壹樣健壯的身體呈螺旋形強烈地扭曲著,似乎正在力圖掙脫身上的繩索,雖然雙臂被反綁著,但全身的肌肉都緊繃著,讓人感到那裏蘊含著無比強大的反抗力量,相比之下,身上的繩索則顯得那麽脆弱無力,似乎僅僅成了裝飾品。他的頭高昂著,緊閉著嘴唇,眼睛圓睜著,眼神中流露出反抗的憤怒和堅強不屈的意誌。

這兩尊奴隸雕像都是用來裝飾陵墓的,最早的目的是來象征死者的權威,但在這裏卻變成了作者自己思想的真實寫照。雕像中的奴隸都被塑造成了渴望自由和解放的強壯青年,都有著年輕而健美的體魄。

這兩尊雕像表現的仿佛不是奴隸,而是兩個英勇的鬥士,人的尊嚴達到了完美地體現。當時作者壹直被迫為教皇和城市的統治者們服務,而作為壹個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藝術家,他與他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壹樣具有壹種被壓抑、被束縛而渴望解脫的痛苦,和實現理想的要求。作者不僅為處於動蕩的祖國憂心忡忡,同時還苦於擺脫不了為統治者服務的命運-這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的普遍遭遇。他的精神空間是窒息的,只能在相對自由的藝術創作中發泄對統治者的不滿和尋求精神上的解放。他曾寫到:“……在這樣奴隸般和這樣寂寞無聊的條件下,在斜路上,在極端的精神疲乏中,我應該雕刻自己神聖的制作……”。後來由於勢態的變更,作者的思想變得深沈而苦悶,再也沒有創造出類似這兩件作品那樣充滿生命力的雕刻。 大理石雕像,高 74 厘米,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 1537~1538 年,現收藏於佛羅倫薩國立美術館。

布魯特斯(公元前 85~公元前 42 年)是羅馬***和時期的第壹任行政長官,早期曾參加過刺殺羅馬獨裁者凱撒的行動,他有著光明磊落的性格,在歷史上,是壹個維護民主,不徇私情,大公無私的執政官形象。作者選擇他為刻畫對象,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雕像中,布魯特斯身披古羅馬長袍,臉向左側有力的轉動著,嘴角緊閉著,專註的眼神凝視著前方,面部神情表現出勇敢、公正、機智、堅定和決不妥協的英雄氣概,顯示了面對嚴酷現實所具有的大無畏精神。如果說作者的《大衛》和《摩西》都是完美的理想化英雄化身,那麽這尊《布魯特斯胸像》則可以認為是現實中的實實在在的、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英雄形象,具有壹種行動的意誌力和內在的精神力量。雕像的頭部並沒有像作者的其他作品壹樣經過細致的打磨,這反而更賦予了英雄人物以粗獷的性格,增加了雕像的現實感。這件作品是作者晚期的代表作品之壹,體現了作者對現實中能夠拯救祖國的英雄的渴望。

  • 上一篇:有多少後宮妃子,她們是如何分等級的?
  • 下一篇:美女介紹湖北最美的旅遊景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