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名家對紫砂壺鑒定的看法

名家對紫砂壺鑒定的看法

設計應該受到版權保護

韓建明(《收藏》雜誌主編)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紫砂壺從達官貴人的最愛變成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用品,變成了當今收藏界的寵兒,甚至發展成了藝術的代名詞,紫砂壺的受眾更加多元化。選擇評價壹把壺的好壞因人而異,適合自己喜好的才是最好的。

什麽樣的紫砂壺價值最高?在機械和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紫砂壺的做工會無所不能,精致無比。未來紫砂壺的價值更多取決於凝聚在它上面的創意和智慧,而不是工藝本身。因此,如何界定和保護工匠的創造力,將成為紫砂壺發展的新課題。在未來,紫砂壺領域會有金字塔頂端的頂級設計師。最好的茶壺是通過他們的設計生產出來的,茶壺本身最大的價值就是他們的設計理念。用版權規範市場將成為紫砂壺的發展趨勢。

看壺的精神

張達華(畫家)

紫砂壺的實用價值不言而喻。說到收藏,不僅僅是實用,還有藝術元素。紫砂壺的收藏首先要看藝術價值。人與物之間的變化是內心的變化。當我們心中有壹個關於鍋的鈴聲時,我們就會產生興趣。喜歡有收藏的欲望,而不是單純從名氣的角度去追求市場價值。

紫砂壺的好壞不在於工藝是否精湛,而在於制壺者的內涵有多深。內涵是壹種心境,來自於心智覺知、心智覺知、心智清明。每個人的欣賞角度不同,每壹壺都會帶來不同的心情。我們收藏的壺,壹定是我們所想的,我們所要的,與生活息息相關。

茶壺沒做出來的時候,只是壹把土。經過匠人的藝術加工,變成了壹件精美的藝術品,讓人看了覺得很開心。制壺人賦予紫砂壺生命力,這是壹個物質轉化為精神的過程。生活離不開有形和無形。有形的是鍋本身,無形的是鍋帶來的聯想。從設備類型的聯想到我們精神的享受。

收藏是壹個學習和增長自己智慧和知識的過程。我們收藏的不僅僅是紫砂壺本身,而是凝聚在紫砂壺上的智慧,對我們的精神提升是有幫助的。每個人的眼光都不壹樣。隨著心境的提升,收藏的境界也逐漸提高,心和智慧也在增長,從而走上了收藏的另壹個高度。

制壺人用心去做,收藏家用心去理解,藝術品是他們之間心靈溝通的傳承者。收藏者只有拋棄名利,按照自己的心去欣賞壹把壺,才能理解制壺者的心情。

好名聲不如鍋

黃忠(北京化工大學教授)

在幾次大型的紫砂壺拍賣會上,單價5萬元以上的大師壺不再受追捧,紛紛被拍賣。反而是壹群中青年做的單價1000元左右的茶壺受歡迎。這種現象的出現,不僅是幾萬元、幾十萬元的大師壺讓人望而生畏,還有壹個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大師壺缺乏創新。

現在的工匠職稱評定復雜混亂,很多人都是年近六旬才被評定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有些人甚至獲得了大師的稱號,但過去把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大師資格的爭奪上,而忽略了對紫砂壺的研究和探索。相反,壹些年輕人,雖然沒有很高的職稱,甚至連職稱都沒有,但他們的作品有獨特的創新理念和藝術氛圍,他們的作品絕對不會輸給壹些國家級的大師。據我所知,在宜興,說到花器,壹定是吳俊鋒;論絞殺技術,周伯娟功不可沒;閆妍大師和周良榮的方器備受青睞。他們都沒有大師的光環,但他們的作品簡潔明快,形神兼備,保留傳統又不失時代特色,藝術品位很高。收藏圈裏有壹大批真正玩鍋的“死忠粉絲”。

姜戎大師曾說:“藝術不是盲目的模擬,細致的寫實和臨摹只能產生工匠。只有創作是藝術,才能成氣候,才有出路。”照耀妳勝過藍色。年輕人的創新作品壹定會給鍋友帶來驚喜。

好看,好用,不好玩。

於海東(藝術評論家)

時至今日,紫砂藝術的發展已經不短了。回過頭來看,很容易看出茶壺的變化有多大。紫砂壺作為壹種家用器皿,絕大多數在制作過程中始終堅持傳統形式,整體變化不大。可以說,壹個鍋成了自己,很難長久改變。

在宜興做紫砂壺的絕大多數人都習慣向師傅學習,師傅反過來又向師傅學習。紫砂藝術壹直在傳統圈子裏打轉。中國習慣用固定的審美觀來對待藝術,而國外則傾向於用變化的思維來對待藝術。紫砂藝術要想走向世界,就要跳出既定的圈子,進行創新。

說到好壺,何道洪和汪寅仙各有各的看法。在何道洪看來,好的壺首先要用好。註重藝術變化的汪寅仙認為,壺必須是美的。除了好用,好看,還應該好玩。當然,怎麽玩,怎麽獎勵,是收藏者的事。

如果要求不高,在宜興使用基本不成問題。但是好看不好看就是另壹回事了。最難做的就是找樂子,這也正是過去紫砂藝術家很少顧及的。為了好用,很多鍋的形狀看似大小多變,其實只是在變與不變之間變化。結果這個鍋破了妳才買第二個。

隨著壹些學者型陶藝家的介入,紫砂藝術創作逐漸從傳統造型之美轉向現代意識的創新。他們不再滿足於用大自然的生命意象追求表面變化的審美意識,而是直接從鍋本身進行顛覆性的革命。無論是象形壺、意式壺、概念壺,都展現了文化元素與藝術理念交融碰撞形成的新的審美視覺。用壺或器皿,把它當三腳架或東西來看,把它當美或樂趣來玩。他們的紫砂作品往往有壹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見壺不知壺,知壺不忘人。最簡單的話,紫砂壺好玩不好玩,無非是壹種特殊的意義。壹把具有收藏價值的好壺,在內心深處壹定會顯示出其獨特的創新精神和對紫砂藝術創作的影響。

發展紫砂藝術,很難避免生活的需要和藝術的需要之間的矛盾,因為生活質量的提高必然會提高對生活藝術的要求,如何把這種矛盾轉化為相互促進的動力,至少要註意以下三點:壹、少做沒有個性的壺。做鍋是最吃力不討好的事。現在宜興產的紫砂壺有多少屬於那種多壹個,少壹個,少壹個的,不用說也是可以理解的。二是多做小鍋藝術作品。我在丁蜀鎮的時候,賣鍋的多談工作,做鍋的少談藝術,“境界”這個詞是最難聽到的。第三是打造自己的個性。經常有人說,畫如其人,性格不是個人的小脾氣。對於壹個陶藝家來說,這是從他壹生的學習、工作和思考中提煉出來的藝術創造力。

好壺多好,給我的感覺就是看著它就會看著妳,看不到它就會想著它。換句話說,能打理的鍋才是真正的好鍋。

  • 上一篇:秦淮八大美女是誰?
  • 下一篇:給我壹個集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