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七星劍(鑲有七顆銅釘寶劍)詳細資料大全

七星劍(鑲有七顆銅釘寶劍)詳細資料大全

七星劍是指鑲有七顆銅釘的寶劍,近現代存有的明清實物,是譚嗣同使用的。七星主要是象征意義,但是從材料力學角度應該有緩沖應力集中,防止劍斷裂的作用。

基本介紹 中文名 :七星劍 外文名 :Seven Star Sword 產地 :中國 使用者 :譚嗣同 刀具歷史,近代七星標誌,現代龍泉寶劍,生產工藝,譚嗣同兵器,寶劍歸宿地, 刀具歷史 近代七星標誌 清朝初期,道教興起。自古來道士均以“ 七星劍 ”為作法儀典的法器,甚至以“七星劍”為鎮門之寶。其時佛道並雄,又均崇尚武藝興起。因而佛道兩教大大地促進了中華武術的蓬勃發展。壹時間,佛徒、道士和俠者鑄劍要求增多,龍泉寶劍就自然得到發展,據1994年新編《龍泉縣誌》記載: 乾隆十三年(1748年),鄭義生在龍泉城鎮東前街設鋪鑄劍,用“灌鋼”法(熔化生鐵註熟鐵)制劍,所鑄之劍,鋼鋒很佳,只是沒有彈性。但很鋒利 1830年前後(清道光年間),龍泉廖太和劍鋪,在劍面上創造了鑿洞嵌銅技術。這時的嵌銅,只能嵌七星(北鬥星座,標誌劍池七井),謂 七星劍 。 清鹹豐五年(1855年),劍匠鄭義山第四代孫鄭三古繼承並發揚了廖太和的煉劍技術,在東街天妃宮門正式開設“千字號”劍鋪。他改用土鋼鍛造,沿用“水淬”方法,比用舊法所煉的寶劍堅硬鋒利。但劍面仍顯粗糙,並且容易折斷。 清鹹豐八年(1858年)太平天國起義軍駐紮龍泉旬日,需補充大量刀劍作為官兵武器,故“千字號”劍鋪,應接不暇。另外,千字號劍,不少還供佛像裝飾之用。 光緒初年,周國華、周國榮、周國貴三兄弟拜千字號劍鋪鄭文軒(鄭三古之子)為師,滿師後,周國華在“千字號”劍鋪隔壁單獨開設了“萬字號”劍鋪。 光緒二十年(1894年),麗水碧湖的鐵匠高手沈庭璋遷到龍泉,在縣城西街開設“沈廣隆壬字號劍鋪”,向五子煥文、煥武、煥周、煥清和煥全悉心傳授鑄劍技藝,時稱“鑄劍之家沈氏文武周清全”。1915年2月20日到12月4日,在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沈廣隆壬字號”所鑄的龍泉寶劍被列為獲獎工藝品,蜚聲於世。 這段時期,匠人們開始試驗在劍鋒嵌入質量較好的建鋼(福建產的土鋼),在壹定程度上增強了劍身的堅韌性,但還不能變曲,無柔性。造型方面,有普通單劍雙鋒(分長鋒、短鋒兩種),也有雌雄雙劍(雙劍***裝壹個劍鞘)。裝潢方面,劍面刻圖鎏銅,即在劍面上先刻出圖案,再放上銅片,加熱後銅流入刻痕,則圖案鑲銅即成。不過只能鑲簡單的圖案花樣。 劍鞘包銅工藝,自姜元大(原籍溫州)銅店於1924年開始,鏤鑿雲勾、古文錢等花紋,同時在劍柄上掛色絳,寶劍外觀較過去美觀得多了。 1927年農歷正月初壹日,某軍自閩入浙,經過龍泉,某營有個劉槍長(俗呼槍長,系槍械管理參謀壹類人物)問沈廣隆劍鋪能不能用鋼鍛劍。他說:“熟鐵鍛劍可用水淬,純鋼不能用水淬,不然松脆易斷。”沈氏兄弟忙請他指教,他說:“槍內機柄、彈簧等小件機件我能淬,大件的卻不能”。又說,要想寶劍發青光,得用比劍身還硬的鋼在劍面上“養光”。沈家煥文、煥武、煥周三兄弟聽了,馬上著手試驗。 爾後幾個月裏,從無數次的失敗中得到教訓,最終試驗成功。過去熟鐵水淬容易變曲,土鋼水淬,極易斷裂。因此,古代寶劍均不能變曲。而純鋼技術改用新法淬火,劍身既鋒利又能屈能伸,再用硬鋼“養光”鋒芒青寒閃爍。從此,沈廣隆劍鋪所制之劍,逐步形成了“鋒利”、“堅韌”、“青光”三大特點。沈家對此壹直保密,後因沈煥文之妻泄露,“淬火”和“養光”兩技術才擴散給了其他劍鋪。 不管怎樣,這在寶劍的鍛煉技術方面是壹大飛躍。造形方面,劍身“壹樣寬窄”改為“菖蒲葉”型,宜於翩躚起舞。裝潢方面,劍身的壹面由七顆圓星改為 七顆五角星 ,排列也更加恰當,另壹面還創制了“龍鳳吉祥”、“鴛鴦戲水”、“白鶴飛舞”、“仙女下凡”等吉祥圖案紋樣。劍鞘鑲銅則添鏤“八卦”等傳統優美圖案式樣。這壹時期,寶劍的整套生產技術有了顯著進步。 現代龍泉寶劍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 *** 十分重視恢復傳統工藝品生產。1950年以後,龍泉新華街21號“沈廣隆”劍鋪復業。這時,雖然沈廣隆壬字號寶劍質量上等,但因我國正處在經濟恢復期,人民的生活仍處於貧困狀態,因而寶劍的銷量不多,沈廣隆壹家靠生產寶劍還不能餬口。因此,他們還生產壹些手工農具,同時種著幾畝農田,生活清苦。 1956年,龍泉的鑄劍藝人組成了龍泉城鎮寶劍生產合作小組,隸屬龍泉縣鐵器社,地址在新華街21號。當時***有7位老藝人,鑄劍的有沈煥文、沈煥武、沈煥周以及他們的徒弟季陽春,制鞘的有季火榮,包銅的有姜華、孔慶標、張寶華,以沈煥周為組長。 我國經過三年經濟恢復和土地改革,鎮反肅反,社會穩定,人民生活開始好轉,寶劍市場開始復蘇,制劍藝人們生活有了保障,生產積極性很高。合作小組集各家之長,出於他們對黨和新中國的感激,因此,在中國 *** 第八屆代表大會期間,鑄了壹把銀光閃閃的長鋒寶劍,獻給毛主席。後來毛主席匯了200元錢給龍泉縣 *** ,由縣 *** 轉給了寶劍生產小組,給藝人們極大的鼓舞。 自此,龍泉的寶劍生產,就以寶劍生產小組為主流,開始蒸蒸日上。寶劍生產小組為了便於顧客使用和保管龍泉寶劍,也為作廣告宣傳,請陳其楷執筆,沈煥文提供資料,誕生了龍泉寶劍有史以來的第壹篇說明書。 後來寶劍生產小組與鐵器社、國營鐵工廠幾經分開、合並,最後於1963年9月成立了龍泉縣寶劍生產合作社,由沈煥周擔任理事主任,季陽春和姜華為理事委員。這時年產寶劍420把。1965年為了擴大寶劍生產,將廠址從新華街21號遷入華樓街74號。 從1956年到1966年這段時期,合作社生產的寶劍,或名為龍泉寶劍,或名為龍泉古劍,名稱不定;在工藝上,完全按照傳統的鍛、鏟、銼、刻、淬、磨等28道手工工序進行生產,龍鳳七星圖案隨意鑿刻,無壹定標準。而龍泉寶劍堅韌鋒利、剛柔並濟、寒光逼人、紋飾巧致等四大特色仍保持不改。龍泉寶劍市場逐漸擴大,主要行銷於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廣州、河南壹帶。可是,剛進入蓬勃發展時期的龍泉寶劍,“文革”壹開始,即遭厄運,被當作“四舊”批判封存,合作社停止了生產,鑄劍藝人被趕到農村制作柴刀、鋤頭。直至1971年底,再次復建寶劍生產合作社,並建立革委會。1978年改名為龍泉寶劍廠。 由於龍泉寶劍精美絕倫,揚名四海,國家將其列入“國禮”,因而在1972年時,龍泉寶劍接受了外交部的定制,由鑄劍師沈煥周及其傳人沈新培精心作了4把高檔龍泉劍,作為國禮贈送給來華訪問的美國總統尼克森壹行,為中美復交作出了貢獻。此時,寶劍社的職工發展為14名,年產寶劍827把,比文革前翻了壹番。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龍泉寶劍業迎來了自己燦爛的春天,龍泉寶劍上升為縣屬大集體企業,改名為“浙江省龍泉縣寶劍廠”,擁有職工43人,年產寶劍3079把,創稅利5萬多元,而且先後獲得了“龍泉”和“龍鳳七星”兩個註冊商標。從此,龍泉寶劍的全名固定為“龍鳳七星龍泉寶劍”,龍泉寶劍業邁開了快速發展的步伐。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鑄劍技師沈新培研制了“雲花劍”和仿古“魚腸劍”,陳阿金研制了“花馬劍”,其中“雲花劍”在中國國際旅遊紀念品評比中榮獲國際旅遊商品優秀獎,“花馬劍”被列為麗水地區“四新產品”。而且在同年的第五屆全運會期間舉辦的全國體育器械展覽會上,還展出了龍泉寶劍廠生產的長鋒劍、短鋒劍、手杖劍、雌雄劍,以及仿明、清代十八般兵器。 隨著武術熱的升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龍泉寶劍在市場上更加緊俏,單憑縣寶劍廠壹家、單憑手工生產,龍泉寶劍已滿足不了市場的需要。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鄉鎮的、個體的寶劍廠家,在龍泉不斷出現。1984年4月,龍淵鎮的“萬字號寶劍廠”成立,聘請原“萬字號寶劍鋪”的傳人周子望為顧問。從而打破了“龍泉縣寶劍廠”在龍泉縣壹統天下”、獨家生產的局面。這是龍泉寶劍生產行業發展的壹個裏程碑。 龍泉寶劍有史以來不存在標準化。但是在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勢下,對龍泉寶劍的生產進行科學管理有了條件。為此,龍泉縣寶劍廠在1987年這壹年裏,做了大量的工業生產經營的基礎工作,接受了浙江省標準計量局的委托,制訂了浙江省寶劍質量標準《浙Q/SG45—84標準》,同時根據本廠的技術和工藝水平,又制訂並實施了比《浙Q/SG45—84標準》要求更高的《龍泉寶劍Q/LBJ05—87標準》。這是有史以來給寶劍制訂的第壹個質量標準,使我國寶劍生產步入有質量標準的時代。 生產工藝 譚嗣同兵器 七星劍是戊戌六君子之壹譚嗣同使用過的,譚嗣同遊歷了黃河上下、大江南北。“七星劍”是他旅途的忠實伴侶,伴隨著他壯遊祖國山河,行程8萬余裏,足跡遍布13省,結交義士,拜訪名家,大開眼界。 寶劍歸宿地 特別是有壹次譚嗣同仗劍策馬射獵,7晝夜行程1700多裏,雖遇“髀肉狼藉”,但他仍然“怡然自樂”。壯遊期間,譚嗣意外地從兩個極其偏遠的地方,得到了他平生最崇敬的人物文天祥的兩件舊物:“蕉雨琴”與“鳳矩劍”,對這兩件寶物他珍愛如命。從此,他將 “七星劍” 留在“大夫第”

  • 上一篇:《全唐詩》卷386
  • 下一篇:怪獸大學可以收藏的句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