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簡介
建築景點魯迅祖居
三維兀術
魯迅故居
白草花園
風情園
魯迅紀念館
其他景點土谷寺
常青寺
恒基當
景秀修女院
魯迅文化廣場
鹹亨酒店
文物保護
魯迅的足跡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地圖集的地理位置
故居環境
魯迅簡介
建築景點魯迅祖居
三維兀術
魯迅故居
白草花園
風情園
魯迅紀念館
其他景點土谷寺
常青寺
恒基當
景秀修女院
魯迅文化廣場
鹹亨酒店
文物保護
魯迅的足跡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展開地圖集並編輯此部分的地理位置。
紹興,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東臨寧波,西接杭州,距上海僅200公裏左右。全市總面積7901平方公裏,其中市區面積1 01平方公裏。紹興以其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景觀,自古以來就是旅遊勝地。以水鄉、橋鎮、酒鎮、名人鎮而聞名。是壹座有著24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魯迅故裏景區,位於紹興市中心(魯迅路與延安路交叉口),是全市保存最完好的歷史景區。魯迅故裏作為紹興對外文化宣傳的主要窗口,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基礎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到魯迅故裏景區的交通很方便。每天都有幾趟從全國各地到紹興的大巴。杭州、寧波、上海方向的特快客車分別運行20分鐘、40分鐘、50分鐘;出租車和人力三輪車是市區的主要交通工具;此外,在景區內,還可以乘坐紹興特有的吳鵬船遊覽各種景點。
編輯此段故居設置
魯迅故居公布於浙江紹興市東長房口19號(現魯迅路2號)周嘉新臺門,6月1988+10月13。魯迅故居所在的全新站臺門建於19世紀初。故居原來是兩個入口,但是前面的入口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周家的三間平房已經拆了。後面,是五棟兩層小樓。東邊樓下的小廳前,是吃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後半部分是魯迅母親的房間,西邊樓下的前半部分是魯迅奶奶的臥室。西祠是魯迅出生的房間。樓後有個天井,是廚房和三間平房,堆放雜物。魯迅在這裏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直到1899年外出求學。從1910到1912,魯迅回到家鄉教書。從1912到1919,魯迅也曾數次回到家鄉在此居住。魯迅故居的後花園是百草園,以前是周家和附近民居的菜園,占地近2000平方米。魯迅童年時經常在這裏打鳥。紹興東廠坊口11號(現魯迅路198號)是三潭映月私塾,12年至17年魯迅讀書的地方。魯迅故居經過幾次修繕後已經修復。
編輯這篇魯迅簡介
魯迅(1881 . 9 . 25 ~ 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號玉山、玉亭,後改名育才。他經常穿著簡單的中式長袍,頭發像刷子壹樣直立,濃密的胡須形成了壹個隸書的“壹”字。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要指揮者。也被民眾稱為“國魂”。
編輯此部分的建築景點
魯迅祖居
新建的魯迅紀念館展廳東端是魯迅祖居——周家老臺門,坐北朝南,前臨東長房口,後接仙環河,西接戴家臺門,隔江面對三潭映月。魯迅祖居
老臺門,占地3087平方米,是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青瓦白墻,磚木結構。其主樓* * *分為四個入口,第壹個入口俗稱“臺門”,儀門上方懸掛壹面藍底金字的“翰林”匾額。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間被任命為翰林,這是周家的莫大榮耀。於是,周家三桌的儀門上掛著翰林匾,仿佛是三張巨大的名片,顯示著主人的身份。牌匾兩側,有壹行泥字:“浙江等地巡撫兼軍務、水陸鎮管,楊昌俊兼浙江鹽務”、“庶吉士國子監周福清任”。第二個入口是廳堂,俗稱“堂前”,是周氏族人慶典、祈福、宴賓客的公共活動場所。大殿正上方懸掛著壹塊大匾“德壽堂”,柱子兩側各有壹副黑字對聯:節詳清明,德行堅定;要理智平和。第三個入口是香堂前面,這裏祭祀祖先,辦理喪事。儒家思想是以孝道為基礎的。逢年過節,堂內懸掛祖先、先人的祖先神像,擺放牌位,五物(蠟燭、香爐等。)都設置好了,祭品也獻上了。周家,老老少少,五代之內都會磕頭上香,送大禮,盡孝心。第四個入口是建築,也叫樓房,用來居住。第壹個入口到第四個入口,有對稱的側房和樓房,房間之間有走廊,可以遮陽避雨。兩側天井以假山、石池等多處小景點綴,典雅而不俗。整個周嘉老站臺門的布局細致嚴謹,極具紹興地方特色。從遠處看,白墻白瓦,黑白分明,韻味十足。清乾隆十九年,周家第七世祖周買下紹興半盆橋趙宅。經過壹次大規模的整修,它變成了壹座大型的臺門建築,也就是周嘉老臺門。從此,板盆橋周氏在老臺門群居繁衍。默默無聞的魯迅家史記載:“板盆橋府最富時,三排門有三千多畝地,有數卒。”事實上,老梯田門和房子的土地屬性並不僅限於這個數字,盡管受到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影響,房子仍然非常豐富。但到了第10代,沒有兒子,於是按照“小而長”的家規,向芝芳要了壹個,繼承了下來。這是魯迅曾祖父的弟弟,後來被統稱為“十五爺”。在板盆橋的周氏家族中,方是唯壹壹個單槍匹馬通過的,所以他的資產比較集中,是最富有的。因為何方過去經營生意,所以那個房間被特別稱為“和記黃埔”。魯迅家雖然和老臺門家相距甚遠,但在血統上卻很接近。魯迅的祖父周出獄後,經常去老臺門和叔叔聊天。長期以來,周家老月臺門為周氏所居,保存完好。新中國成立後,老站臺門被國家收購,並出資修繕。曾被紹興圖書館、民俗博物館、文物管理所使用。現在,老臺門已經恢復了舊貌。裏面的展示以周家老臺門的建築格局為基礎,以周家河日的面貌為背景,融合其他大家族的代表性生活場景進行實景布置,向遊客全面展示清代紹興大家族的生活場景。
三維兀術
壽家臺門是魯迅先生的老師壽吳京先生的住宅。壽(1849-1930)字懷鑒,字,博學之士。他人品好,性格誠實坦率。他壹生痛恨名聲。他考中秀才後就不考了,職業就是壹輩子坐圖書館教學生。魯迅稱贊他是“這個城市裏的壹個方正、淳樸、博學的人”。壽家臺門是壽的祖父馮蘭公於嘉慶年間所購,總建築面積795平方米。它正面對著壹條小河,由壹座石橋相連,西面有壹座竹園。整個建築與周家臺門隔河相望,舉世聞名的三潭映月就在壽家臺門的東翼。在第壹個入口,即臺灣門的入口,壹個“文魁”的牌匾掛在隱藏的門上方。此匾為光緒二年(1876)秀才,魯迅老師壽之弟壽子所掛。此匾是用來亮門楣的,表明壽家是舉人,是書香門第。第壹道入戶門西側,天井對面,有壹個小竹園,竹園北翼現裝修為“三余書屋”,是三潭印月的原名,三余書屋的布局仿照“三潭印月”。參觀者可以坐在這個模擬書店裏,體驗私立學校的生活或拍照。第二個入口叫大堂前的聚集地,每壹個祖先去世,婚喪嫁娶,貴賓來此。額頭上掛著“四仁堂”的牌匾。在大廳的柱子上,有壹副用淡綠色的木頭雕刻的對聯,上面寫著:“慶祝泰山和喬嶽,走妳的心流動”。後面的金柱上,有壹副對魯迅的學弟壽的德行和言論的褒獎:“德見德,諺賢桑。”穿過天井,即第三進樓,這裏是原來陳列的前廳、書房和壽先生的臥室。小廳的前面是接待親朋好友的地方。閉關屏額上掛著“重遊盤水”的匾額。這塊匾是壽的侄子壽為祝賀他六十大壽,也就是1928年他去世的前壹年送的。魯迅先生對壽先生充滿了真摯的愛和敬意,離開紹興後壹直給壽先生寫信。1906年,魯迅回到紹興,去見老師,告訴他在外面的所見所聞。當時,壽吳京先生在這裏接待了他。壽先生的書房是典型的教師之家的書房布局,配有二十四史研究專用書櫃、普通書櫃和文具。“三玉齋”的牌匾掛在房間的額頭上,“三玉齋”的含義取自《三國誌》中裴松之註,即董郁說“讀書時要用三玉齋,冬去夜來,雨去天晴。”這意味著人們應該利用所有的業余時間努力學習。在壽先生的臥室裏,有擱板床、衣櫃、箱子、木制躺椅、衣架、臉盆架等物品。因為壽吳京老師教學非常嚴格,每年只收八個學生,認為自己教不夠,所以教學收入非常有限。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臥室裝飾超出了壽吳京先生當時的實際生活條件,但他實際上過著更加節儉和簡樸的生活。從第三入口往東,是壽家臺門東翼,分為南、北兩部分。南翼現陳列歷史文化名城紹興的古代教育歷史,分為“嶽鐘府郡學堂、嶽重書院、嶽重學堂”三部分。北面的廂房是三潭映月,是魯迅先生的閱覽室。魯迅在他的著名散文《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中寫道:“我丈夫的家就在從門口往東半裏多壹點的地方,隔著壹座石橋。穿過壹扇黑竹門進去,第三個房間就是書房。中間掛著壹條平路:三潭映月;..... "三潭印月是當時紹興頗有聲望的私塾。魯迅先生12歲開始在此求學,歷時約五年。三潭印月面積約35平方米,正上方懸掛著清代著名書法家梁題寫的“三潭印月”匾額。“三味”即:讀經典味如飯,讀歷史味如菜,百家爭鳴味如酢糖。牌匾下掛著壹張鹿歌的照片。在開始閱讀之前,學生們應該向牌匾和鹿鳴的照片致敬。兩邊的柱子上,有壹對擁抱:“我默默孝敬弟弟,太湯是詩書。”圖書館中央的木質方桌和高背椅,是老師的講臺。兩邊的椅子是供遊客休息的,旁邊的座位是給學生坐的。魯迅的座位原來在圖書館的南墻下。因為別人經常在後院進進出出,走來走去,影響了他的學習,他請求老師換個位置,把座位挪到東北角。魯迅用的是硬木書桌,有兩個抽屜。書桌右側有壹寸見方的“造”字,是魯迅當年刻的。有壹次,魯迅因為某些原因遲到,被老師嚴厲批評,於是刻了個“早”字鼓勵自己。魯迅有強烈的求知欲。除了研讀四書、五經、唐詩、漢魏六朝詞等古典文學作品外,他還找來許多課外書閱讀,如《爾雅音圖》、《龜茲稿》、《詩畫院》、《紅樓夢》、《水滸傳》、《儒林外史》等。三潭印月的求學生涯讓魯迅受益匪淺。魯迅在這裏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三潭映月後面有個小花園,南北只有兩尺,東西壹尺多寬。後墻上有趙孟頫親筆簽名的“子儀”匾,亭外粉墻上有壽之父壽運超親筆題寫的四字詩:“種花壹年,見十天。珍珠春意盎然,怎能不失落?彼得是老師,現場感太強。我願上青章,林中篩。”公園裏有桂花樹和臘梅樹。魯迅在三潭印月讀書時,經常來小花園和同學們玩耍。他們在這片哮天的田野裏抓蟋蟀,找蟬,看螞蟻捉蒼蠅。魯迅先生曾說:“我讀孔孟之書最早,最熟,但似乎與我無關。”然而,盡管如此,魯迅還是對三潭印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記憶,並在《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壹文中對其進行了生動細致的描述。三潭印月已有壹個多世紀的歷史,但保存完好。房屋、桌椅、匾額、對聯等。大多是當年的原創作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三潭印月主人的後人孫壽吉明將其贈予國家。三潭印月作為國家重點文物得到了妥善保護,成為魯迅紀念館的重要對外開放場所。
魯迅故居
由於板盆橋周氏家族的不斷繁衍,牙齒數量劇增,老臺門的房子已經不夠用了。清嘉慶年間,周家在舊臺門的南、西各買建了壹處房屋,稱為橋臺門和新臺門。新臺門位於東昌坊口西側,是壹座規模宏大的臺門建築,其規模和結構與舊臺門基本相同。它坐北朝南,青瓦白墻,磚木結構,* * *有大小房屋80多間,包括後面的百草園,占地4000多平方米。當時新臺門半盆橋住著周氏六大宗親,而魯迅故居就在新臺門西邊。魯迅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都是在周嘉新臺門度過的,給人們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痕跡。魯迅故居
魯迅故居臨街的兩個黑石店面,原是周嘉新臺門的側門,魯迅壹家進出於此。從黑色的站臺門進入,穿過小天井,是壹個泥濘的站臺門房,這裏曾經是魯迅家擺放車輛的地方,這裏陳列著轎子和船槳,其中轎子杠是魯迅家最初的物件。從臺門兜側門進去,有壹口井,也是當年的遺跡。穿過這條走廊,妳就到了桂花唐明。唐明,俗稱天井,原植兩株茂盛的金桂植物,故名桂花唐明。魯迅小時候,常常在夏天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聽他的繼祖母江給他猜謎、講故事。過了桂花廳,我來到了魯迅的臥室。1909年夏,魯迅從日本留學歸來,先後在杭州和浙江師範學校任教。辛亥革命時期,他回到家鄉,先後在紹興附中、山會初級師範學校任教。這是他在邵教書時的臥室和書房。魯迅經常在這裏備課、寫作到深夜。他的第壹部中國古典小說《鄉愁》就是在這裏寫成的。臥室裏陳列的壹張鐵梨木床,是當年魯迅睡過的真跡。穿過天井,保存完好的魯迅故居有兩層和兩層。東頭前半部分是客廳,俗稱“小廳前”,是魯迅家吃飯、接待客人的地方。魯迅在邵任教期間,經常在這裏接待來訪的朋友和學生。除了桌椅,小廳前室還陳列著壹張皮躺椅,那是魯迅的父親周伯宜生病時用來休息的原物。周伯宜(1861—1896),本名馮翊,秀才出身,因屢次落榜,壹直住在家中。他思想開放,是洋務運動的同情者。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在科舉考試中舞弊後,周伯宜被剝奪了秀才身份,非常難過。他曾經借酒消愁,後來被病魔纏身,被庸醫誤認。他36歲就去世了。魯迅母親魯瑞的臥室,由小廳前後的木板隔開。魯迅的母親魯瑞(1858—1943),紹興橋頭人。她善良、堅毅,以前不識字,但“她自學學會了閱讀。”臥室的南面有壹張大床,這是魯瑞原來睡過的東西。靠近北窗的桌子上陳列著魯瑞的壽牌、剪刀、尺子、粉袋、熨鬥、線板和其他刺繡用的東西。其中壹只襪子是她親手縫制給工友王的。西半部是魯迅的繼女蔣的臥室。繼祖母姜(1842—1910)之後,她出生在紹興蘆溪。江很幽默,侄孫喜歡去找她聊天。江經常給年輕的魯迅講“貓是老虎的主人”、“水溢出金山”等民間故事和傳說,給魯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魯迅在《狗、貓、老鼠》和《論雷峰塔的倒塌》等文章中都有生動的回憶。蔣的臥室後面是壹條過道,有樓梯可以上去。樓上第壹間是魯迅原配夫人朱安的臥室。紹興丁氏朱安(1878—1947)。她是個守舊的女人,纏足,思想封建,與魯迅的思想、趣味、文化愛好相去甚遠。1906年夏,留學日本的魯迅奉母命回邵結婚。魯迅對朱安沒有愛情。他說:“這是媽媽給我的禮物,我只能好好贍養她。愛情是我不知道的東西。”婚後幾天,他回到了日本東京。從此,魯迅和朱安壹輩子成了名義上的夫妻,成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犧牲品。朱安自從嫁給周嘉後,就壹直和魯迅的母親住在壹起,伺候婆婆壹輩子。穿過故居西邊的長巷子,來到了廚房。廚房裏有壹個大家庭用的大三眼竈,方桌等炊具也陳列著。墻上掛著壹個很大的竹制菜蓋,是當年的“農忙月”張付青為周家做的。張付青,浙江上虞杜浦村人,不僅是農民,還是竹編工匠。他經常來周家忙活幾個月,比如種田、曬糧、修竹家具等等。他曾經給年輕的魯迅做過壹些竹制玩具,魯迅非常喜歡。工作太忙時,就帶著兒子張來幫忙。張和魯迅的年齡差不多。他有壹張紫色的圓臉,壹頂小氈帽,脖子上有壹個亮銀色的項圈。就是在這個廚房裏,魯迅第壹次遇見了他,並成了好朋友。挑水教了魯迅如何捕鳥,講了照顧西瓜,用叉子在海邊的沙地上刺西瓜的故事。是挑水讓魯迅認識了壹個書本上看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魯迅在撰寫著名小說《故鄉》時,以水雲為原型,塑造了壹個生動的“潤土”藝術形象。廚房北端有三個小房間,是在1981紀念魯迅百年誕辰時,經過仔細考證復原的。當年,張付青在這裏工作生活,東廳就是他的住處。西邊壹間是儲藏室,裏面存放著大米、拖拉機、風車、竹竿、鋤頭等農具。中間的房間是壹條過道,有壹扇門通向草藥園。1918年底決定把整個新站臺門連同後面的百草園賣給東邊的朱。在購買了新的站臺門後,朱花了很大力氣把新的站臺門和他原來的住所壹起建造起來,改變了原來的結構,把它拆掉,重新建造。所以新臺門的房子大部分都面目全非。幸運的是,位於原臺門以西的魯迅故居主體建築並未重建,而是得到了很好的保存。2003年6月5438日至10月,修復並展示了新站臺門的重建部分,周嘉新站臺門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展現在人們面前。修復後的周嘉新站臺門分為三個入口,由站臺門鬥、大廳、香廳、側廂和雜屋組成。壹面魯迅祖父周福清的“翰林”匾額,直接掛在站臺門暗門上方。“德壽堂”的第二個入口是第三個開口和第三個開口之間的大廳。是新臺門全體宗親舉行慶典、祈福、宴請賓客等活動的場所。就在大廳的上方,壹塊“德壽堂”的大匾掛得和周家的大門壹樣高。牌匾下掛著壹幅《松鶴圖》的大堂圖,並附了壹副對聯:“品節詳,德行堅定,事務清明,心緒平和。”兩邊的柱子上,有兩副對聯:“虛能引靜能生悟,仰視過去,俯視現在。”“持誌而不暴,敏而慎之。”東西兩側有紅木鑲嵌大理石“掛屏”。“香堂”第三入口是輔助展示,內容分為三部分。第壹部分是“周氏家族的興衰”。展覽通過大量實物和照片,展示了紹興周氏家族(魯迅)的家族歷史,揭示了紹興周氏家族的發展、成長、演變和衰落,重點展示了魯迅的祖父周福清、祖母江、父親、母親和妻子朱安的生平事跡,以及他們對魯迅壹生的深刻影響。第二部分《魯迅與周作人》和第三部分《魯迅與周》也以圖片為主要展示方式,輔以實物,展示了魯迅與周作人、周的關系。周作人部分突出了他在日本留學期間與魯迅的關系,以及他在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的成就。周部分集中論述了魯迅的關懷和培養,以及他成為壹個民主革命家的過程。
白草花園
魯迅先生曾回憶說:“我家後面有壹個大花園,相傳叫百草園。.....似乎只有壹些雜草;但那時候是我的天堂。”雖然白草花園的名字很優雅,但它實際上只是壹個普通的菜園。為新臺門周氏宗親所有,占地近2000平方米。平時種點瓜菜,秋後用來曬稻谷。童年時,魯迅經常和朋友們來到百草園玩耍,捉蟋蟀,玩斑蝥,采桑葚、覆盆子,摘何首烏。夏天乘涼,冬天雪中捉鳥。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壹文中,對百草園的細節作了生動的描述:“不用說,有碧綠的菜地,光滑的石井籬笆,高大的洋槐,紫色的桑葚;不用說,知了在樹葉中歌唱,胖黃蜂蹲在菜花上,對天子(百靈鳥)的迅捷呼喚,突然從草叢中沖向天空。就在短短的泥墻周圍,有著無限的趣味。油蠅在這裏歌唱,蟋蟀在這裏彈琴。..... "魯迅在12歲時被家人送到三潭映月,對這片屬於自己的世外桃源十分留戀。他說:“我也不知道家裏人為什麽要送我去書店,它被稱為全市最嚴厲的書店。”也許是因為何首烏。已經毀壞了的泥墻,也許是因為磚頭被扔到了梁家的隔墻上,也許是因為他在石井的圍墻上跳了下來,而...沒辦法知道。總而言之:我不會經常去百草園了。艾德,我的蟋蟀!艾德,我的覆盆子和木蓮!……"
風情園
紹興魯迅紀念館西北有壹座朱家臺門,又名“老潘璐”,西接周家臺門,東臨周家臺門,北靠仙環河。朱家臺門環境幽雅,古跡薈萃,是古城紹興最完整、最典型的園林露臺建築。朱家臺門的主人叫朱朗仙,也就是下周買了新臺門的“朱文公後裔”。朱家臺門原為王華宮舊址,是明初名將胡大海官邸的壹部分。有百年羅漢松、國槐、紅梅、綠萼梅等多種珍稀花木,還有壹個400平方米的水池,連年幹旱也不會幹涸。清宣彤元年,紹興著名學者程柏堂撰《此處為王華宮舊址,池通龍泉》,石置池畔,故名“潘璐”。這塊石頭有壹個不尋常的故事。這塊石頭屬於明朝的壹位重要大臣朱庚。這時候,朱回老家,路過山東。當他看到這塊石頭時,他懷念了很久。他的門生適合在當地當官,於是放棄了愛情,交給了老師。清代的土地廟是土地廟,“地”是指土地神、谷神、谷神。塔子橋南還有壹座土古寺,位於長慶寺斜對面,寺前有壹座過街亭。過街亭上有許多牌匾,有五顏六色的飛檐,其中壹個有“佩恩東方濤人的生活,懷劍和李京”的字樣。壽懷劍是壽吳京先生,魯迅先生在三潭印月讀書時的老師。這個展館每年至少會上演兩部劇,壹部在正月,壹部在五月。另外,作坊遭遇天災人禍,也臨時行動。魯迅年輕時曾來這裏看過這出戲。這裏有三座並排的寺廟,北面是土古寺,中間是穆寺,南面是財神殿。壹般來說,土地廟的規模都比較小,這個土地廟只有壹個門面的寬度,因為魯迅的作品對它的描寫比較多,吸引了人們的註意力。除了正門之外,土谷寺入口處還有壹扇漆成赭色的木門。門的上方有壹個寬大的飛檐,下方有壹個低矮的石頭門檻。第壹個入口是門樓,柱廊上有壹對擁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中間有天井,兩邊有遊廊。第二個入口是主廳。房間裏有兩個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的坐像。他們看起來和藹可親,就像兩邊寫的“公公做事公道,婆婆用心良苦”這幾個字,深受百姓喜愛。坐像上方有壹塊紅底金字的大匾,上書“地上”四個字,出自紹興鄉賢陶君宣的《魏碑》手書。正殿前,金柱上還掛著壹對鉤扣:福從天降,有德有義,必有公平。是隋代大書法家智勇的字體。平日的土古寺,沒有長青寺那麽熱鬧冷清。不過每到地藏菩薩生日,也就是農歷四月十四,都有人來拜佛燒香。冬天的至日上點蠟燭更熱鬧。光緒末年,土谷寺由壹個名叫阿丘的寺廟管理。因為土谷寺比較冷,當時寺裏住著壹些無家可歸的乞丐和流浪漢,負責人也不幹涉,就成了他們的避難所。說起土谷寺,人們會聯想到魯迅的名著《阿q正傳》,說阿q住過土谷寺。其實這裏並沒有阿q,只是魯迅從中取材:有壹個叫謝阿貴的人,獨居在土谷寺。他主要靠給別人打飯為生,曾經給周家做過鐘點工,但有偷竊的習慣,名聲不好。魯迅與他相熟,視他為“楷模”。在《阿q正傳》中,他塑造了阿q不朽的藝術形象,土谷寺荒廢多年,現於1981修復其門面。2003年,紹興實施魯迅故裏保護工程,有關部門出資重建土古寺,恢復舊貌。中外遊客常常回憶起魯迅筆下的阿q生活場景。魯迅夫人許廣平說,在土谷寺,妳可以“更深情地找到阿q的地方,仿佛有熟人在裏面,隨時準備出來”。
常青寺
長慶寺位於紹興城南塔子橋南,距離魯迅故居不到200米。它是紹興八大寺廟之壹。建於唐永徽二年(651),841-846年廢棄,958年重建,為千年古剎。這座廟坐西朝東,墻上貼著黑瓦。紅色山門上掛著壹塊鍍金紅底的“長青寺”牌匾。進門是第壹個大廳,裏面有壹尊原始彌勒佛菩薩,赤裸著胸膛,面帶微笑。正殿分為前殿和後殿。前殿有壹尊如來佛和十八羅漢。堂內石柱上鐫刻著兩副對聯:“九級蓮花獅子吼如獅,三條金龍虎吼出天臺”;“冰輝照西天教開漢,陰慈嶺照中土十方。”後殿是千手觀音木雕像。魯迅也說:“我的確看見了十幾尺的大佛,幾寸的小菩薩。”大廳裏有50多個大大小小的牌匾。關於魯迅和長青寺的關系,有壹個有趣的故事。魯迅是周家的長子長孫。他出生的那壹年是閏年,生日在農歷八月初三,恰好和傳說中的棗寺菩薩同壹天生日。按照民間老話說,這樣的孩子很高貴,將來壹定會有所成就,但是星星多了,就很難養了,因為鬼神就是專門用來捉弄有“出息”的孩子的。魯迅的父母也相信這個民間迷信傳說。先是他們把魯迅作為嬰兒“報名”給菩薩,說明他已經出家了,然後他們拜和尚為師,說明他已經“出家”了,不再是老百姓的寵兒了。有了神靈的保護,他可以免受惡靈的侵害。魯迅先生曾說:“我生於周家,為長輩之人”,“望為重”。父親怕我有出息,所以養不起他。不到壹歲,去長青寺拜了壹個和尚為師。”這位和尚師傅就是當時的長青寺方丈,魯迅稱他為“龍師傅”。龍大師給魯迅取名“龍根”,魯迅在《我的第壹個主人》中稱之為“長庚”。根據紹興讀音,“根”與“庚”同音,都有祈求長壽的意思。龍大師還送給魯迅壹塊寫著“三寶弟子法名生根”的銀八卦,壹塊用各種橄欖形小絹片縫制的“百家衣”,還有壹個叫“牛繩”的東西,上面掛著日歷、鏡子、銀屏等零散的小物件。據說懸掛或佩戴這些東西可以辟邪,孩子可以避免意外,長命百歲。妳也可以在紹興魯迅紀念館的展廳裏看到這些物品。常青寺
龍師傅身材修長,臉很瘦,顴骨很高,眼睛很細。他相當叛逆。和尚是不應該留胡子的,但是他有兩把下垂的胡子。更何況龍師傅有老婆。他婚禮的過程很戲劇化:其中壹場是在老家演社戲,龍師傅去看戲。因為他很了解演員,所以他上臺為他們敲鑼。龍少爺雖然漂亮能幹,但臺下的觀眾都認為他不盡職,不愛罵他。龍大師也不甘示弱,頂撞了幾句,就像臺下的甘蔗雨點般飛上了舞臺,有幾個甚至沖上前去教訓了和尚壹頓。畢竟,觀眾中有許多人。龍師傅雖有壹手拳術,卻難以抵擋,只好落荒而逃,眾人緊追不舍,逼得他逃進壹戶人家。這個家庭只有壹個年輕的寡婦,但是這個寡婦勇敢地救了他...後來龍師傅娶了寡婦。當時的佛教戒律比較嚴格,只有“吹叩和尚”才能受到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