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的八卦
傳說在古代,陰陽始於氣象觀測。傅,坐在天文臺上,擡頭看天象,低頭看地理,了解世界,舉壹反三,發現陰陽是宇宙萬物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
傅《壹畫開天》:太極形象為“○”,代表日出日落的升降規律。太極包含陰陽,是宇宙的原始狀態,是世間萬物的本源。太極就像壹個圓,有無限、無窮小、包容宇宙萬物陰陽屬性的深刻含義。
古人觀察到太陽在周日運行,太陽因周日而變化。太極動為陽,靜為陰,太極生陰陽。符用“-”來代表陽、熱、天和天空。用“-”符號代表陰、寒、夜,取地象;用“”代表陰陽,反映天地、晝夜、冷熱。
太陽壹天的升降運動,使陰陽交感,產生冷、暖、涼四種意象:晨暖——少陽,午熱——老陽,暮涼——少陰,半夜冷——老陰。這是古人觀察到的:“——”陽轉化為“少陽”;“-”陰向“老陰少陰”的轉化就這樣演變了。陰陽四象取自壹年中的“生化集”,象應采集於壹年中“春夏長秋收冬藏”的四季。四“長收”之間還有壹種過渡狀態,後世稱之為“華”,像五季中的“春夏長,夏秋冬”。隨著四象的形成,五行出現了。這是陰陽五行最原始的理論淵源。
陰陽四象相合,再分別轉化為陰陽,也就誕生了幹、坤、坎、利、艮、回、真、荀三圖。天不可分,地可分。天上動的是火,地下動的是風,天上動的是澤。地面分三層,中間為水動,地下為雷動,地上為山動。八卦類比中的八象要全方位運用:幹如天、朝南、坤如地、朝北、坎如水、朝西、離象火、朝東、朝象山、朝西北、朝象澤、朝東南、震如雷、朝東北、迎風、朝西南。
八卦反映的八卦正好對應了我國的基本地理地形。八卦圖的方位與現代地圖完全相反,因為傅西施坐北朝南,以人的方向感為方位標準,而西方地圖以地理物體的方向為方位標準。這恰恰反映了中西文化差異的根源:中國文化重視“人”,以人為本;西方文化重視“物”,以物為本。
陰陽化生規律圖
八卦繼續演化,八卦演化為十六卦,十六卦生三十二卦,三十二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生壹百二十八卦...直到無限,才演變成壹個復雜的世界。其實16、32卦、64卦本質上都是八卦,因為它們的形象都是以八卦為基礎的,世間萬物都可以概括為天、地、火、水、風、雷、山、澤八種現象中陰陽相互作用、演變的結果,世間萬物都離不開它的祖先。這種所謂的八卦會導致成功,就是老子“三生”的道理。
傅擡頭看天文,低頭看地理,了解世界,取象類比。發現人是頂天立地,萬物之靈,也是世間萬物的代表。人是壹個小世界,人也有天地陰陽的特性。人們根據陰陽的特性將天地分為陰陽。天、地、人在古代被稱為三才。用這個概念來理解陰陽,陰陽是三才,三才也是陰陽。傅把太極定義為陰陽變化的基本規律,二儀生二儀(陰陽),四象生八卦。因此,八卦被定義為三圖。其實八卦本身就包含了天地三才的思想,並被後人繼承和發展,形成了系統的三才理論。老子有:道生壹,生二,生三,生萬物,其中的“三”就是真理。不難理解,天人合壹理論、六經三陰三陽理論、三焦理論都是從陰陽八卦理論開始的。
總之,伏羲的畫打開了世界,代表了宇宙萬物的本源;以八卦為基礎,把壹切都歸為八卦等八個基本要素。傅根據自然界的現象畫出先天八卦,揭示了宇宙陰陽的自然規律。給後人留下了“無字天書”。陰陽學說與當今哲學中的矛盾論相比,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角度來理解陰陽八卦是非常抽象和困難的。但是,我們從觀察太陽圍繞太陽運動的角度來理解陰陽八卦是非常容易的。
太陽在日出和日落時的升降運動似乎是在壹個圓形的軌道上運行。古人稱之為周日運行,將壹天分為陰陽兩器,將壹天分為早、中、晚、午夜四象。四象又進壹步分為陰陽,也就是所謂的八卦。八卦分為連續三次,可分為六十四卦。這些卦可以等分,直到無窮遠。
對於世間任何事物,無論陰陽如何劃分,事物總是按照陰陽的內在規律周而復始地運動變化,每壹個完整的運動周期都可以視為阿泰之氣;壹個循環大致分為陰陽轉換循環,再細分為四象'寒,溫,涼變化循環,再細分為八卦'序循環,再細分為六十四卦'序循環。.....甚至連續細分,而且壹個周期可以無限細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陰陽定律。太極,陰陽,四象,八卦...都是具有相同周期律的事物,描述的精細程度不同。
結合現代人的理解,太陽繞天運行,就是所謂的太極;太極思想指導我們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事物。晝夜把壹天分為陰陽兩部分;陰陽思想指導我們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認識事物的陰陽規律。把壹天分為早、中、晚、午夜四象;四象思想指導我們運用四象規律來提煉對事物的認識。四象對分八卦;八卦思想指導我們從八個方面把握事物的演變規律。我們可以根據認識事物精細程度的具體要求,選擇太極、陰陽、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來認識和把握事物。用現代的話來說,太極、陰陽、四象、八卦是自然循環規律不同的模型。陰陽八卦是科學觀察的成果,並非都是迷信玄學。我們應該深入挖掘陰陽學說的科學內涵。
後天八卦
相傳,在古代,82歲的周文王因誣告被商紂王囚禁在酉酈城七年。在獄中,周文王保持低調,了解伏羲的陰陽原理和先天八卦。他使用蓍草作為工具,根據桶柄沿四季、五行和八個方向旋轉時的周日天文規律,並根據皇帝的國家法律。八卦:地震、荀、理、坤、對、幹、坎、艮位於“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等八個方位,在壹個360天的“星期日”中,依次應在45天;從而推斷出後天的八卦。
文王,後天八卦,北鬥四小時運行圖
史記?天官書:“鬥為帝車,運於中央,於四鄉,分陰陽,建四季,全五行,移節,定紀。”記錄的是周文王推演後天八卦的過程:壹年中,星宿運行壹次,鬥柄指向東方,震位如二月春分,壹陽在另壹陰之上,春意盎然,為木;鬥柄指東南,在荀之位,似長夏,地上驕陽似火,萬物蔥郁而木;鬥柄指南,離位,似五月之夏至日,萬物生長成形,有可圈可點之象,王洋與範瑛成秀,即火;鬥柄指的是西南,坤,像之間的立秋,夏末,這裏的壹切都因土氣而生。鬥柄正西,位置反了,好像應該是八月的秋分。壹陰壹水在上,陽克制在下,水潤澤在下,萬物皆喜而金黃;鬥柄指西北,幹位,似立冬,陽在陰位,陰陽會爭金;桶柄指出,北方,營地的位置,就像陽光燦爛的時候躲在樹蔭裏,中間藏著壹切,是水;鬥柄指向東北,和迎春花的陰和壹樣,壹歲了。氣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是土。
可以看出,周文王對後天八卦的解釋記錄了天體的八個符號,其中四個是生長集合,第二個是極寒極熱,第二個是陰陽之和。後天的四季八節八卦,揭示了宇宙萬物持續存在的周期律。
周文王在後天八卦的基礎上,把每壹個卦演繹成八卦圖,八卦圖之間相互匹配,形成基於六爻的六十四卦,有* * *三百八十四爻。文王借用帝王之事的生活規律,夫妻兒女的家事,人的成長成熟,為後天八卦的每壹次占蔔寫下蔔辭,寫成了《易經》,形成了《陰陽易經》。從此,流言蜚語就有了文字記錄。用現代的話來說,周文王為後世建立了六十四種事物的發展模式,可以涵蓋宇宙、社會、家庭、生活、心理、生理、病理的周期律。
十只翅膀
雖然周文王用文字記錄了八卦,但它含義深刻,意義古老,充滿暗示,壹般人很難理解。孔子50歲開始學易經。他認為《易經》是陰陽之精,致力於《易經》的研究,壹生致力於詮釋《易經》,作了壹系列俳句,創作了《十翼》。史記?孔子家“有”孔子喜晚易,序,象,蔔,文言,讀易微。“記錄。《十翼記》共有十章:《段傳》、《象傳》、《連環畫傳》、《文言傳》、《八卦傳》、《序圖傳》、《雜圖傳》。至此,《易經》的基本內容已經全部形成。十翼是易經(周易)的註解,因為有十翼而易於解讀,使易經流傳後世,成為中國文化的“第壹經”。十翼是學習易經必不可少的基礎知識,要先學習十翼。學習《易經》不要死記硬背卦、辭、經,要深刻理解《易經》六爻六十四卦的邏輯思維過程和方式。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學習和掌握研究事物、分析事物、認識事物規律的途徑和方法。易經破解了復雜多變世界的普遍規律。
懂氣
氣是天體在地下運行引起的氣象變化。氣象變化有六種:冷風、暑、暑、濕、燥,故稱六氣。古人認為氣象學中的陰陽變化是由天體的運動決定的。天體氣象變化的方向和季節取決於北鬥七星鬥柄的方向。宇宙萬物都是壹口氣誕生的。分陰陽,合太壹。本來只有陰陽兩個方面,正因為陰陽需要劃分標準,才出現了人。天地合稱為三才。太極是壹、二、三。所以古人按照天、地、人三部分來觀察宇宙萬物的氣化活動。氣是無形的,所以古人用“以形觀氣”的方法來觀察氣的活動,用律動、五音缺刻的方法來訓導。
觀察氣
1.觀天象的部門應該根據季節觀察其氣的盛衰。
太陽以年為周期運行,太陽的影子壹年運行壹次,影子在圓周上運行,左升右降,經過四正(東、南、西、北)的四個角(東北、東南、西南、西北),按照日月星辰的周期律。每有壹個氣,太陽就隨著風、夏、濕、燥、寒五氣的變化而運動,對應著陰陽盛衰五路的生長和匯集。五氣匹配五行:木、火、土、金代表五氣的變化。這就是所謂的天庭五運機的興衰規律。
2.地面觀測部門從四點開始檢查它的地面生化采集。
地下的自然之氣來源於三個陰三陽,可以概括為:風、熱、夏、濕、燥、寒。六氣在每年變化的氣候中有節奏地出現:厥陰為天,化為風,初主毛寅;少陰為天,化為熱,以二氣主宰辰巳;天太陰,轉濕,三氣主宰午後;少陽主天,化為火,以四氣主沈悠;陽明思天,化為燥,五氣主宰海;太陽主宰天空,天空變成寒冷,最終主宰醜陋。這樣,每六氣對應兩個月,六氣與十二月重合。古人觀察到,風、熱、夏、濕、燥、寒本來就是自然之氣的正常變化,也就是所謂的地中六氣。但是,如果地面的六種氣體過多或過少,必然會嚴重影響地面氣體的生長和聚集,產生自然災害。同樣,六氣也有年節律變化,五運六氣也有復雜的規律。六氣的本質是天體在地下運行引起的氣象變化,所以地上的六氣本質上是天上五氣的表現,這也是五氣與六氣的關系。
氣是看不見的,觀察不到。古人用“以形觀氣”的方法來間接觀察氣的活動。“形”是指土地中有形的東西。睿智的古人通過觀察風向間接了解地氣的活動。古代稱之為風角術,又稱自然。具體的觀測方法是古人借助時令風,通過對東南西北風向的觀測,以及對氣候的觀測,發現時令風向與四季的寒熱冷暖大氣密切相關。古人觀察到,天地之氣在盛衰過程中,在不同的季節可以發出不同的自然頻率。古人是借用律管的振動法來測量地氣變化規律的。古人通過對自然五音的觀察,發現五音也與人體五臟的功能密切相關。
古人還將地下有形之物分為五行:根據苦、甜、苦、鹹五味,辨別事物的陰陽屬性;根據寒、熱、溫、涼,辨別事物的盛衰;然後識別有形之物的五行,間接了解有形之物的五行氣化狀態是否正常,是否過多。最後古人把運氣理論發展到六十甲術中,六十甲子術是古人掌握五運六氣規律的數學工具之壹。
3.觀人部從天地交流中觀察氣的起伏。
古人認為人與自然是壹體的,人也是壹個小世界,人與天之間的氣化是相通的,有* * *溝通規律,都遵循陰陽五行相害的氣化規律。人體隨著天地五運六氣的變化而變化,產生相應的陰陽、生長、收藏的變化。當五運六氣正常時,人體之氣和諧,陰陽隱秘,五臟平和無病。五運六氣過多或過少都會發生自然災害,也會嚴重影響人體五臟之氣的紊亂,產生疾病。因此,人體內陰和楊琪的變化間接反映了天地氣的活動狀態和規律。這也是古人“以形觀氣”的方法和思路。
“以形觀氣”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觀察天象規律的方法,也為後人提供了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中醫在“以形觀氣”方面尤為突出,中醫藏象的理論基礎是“內必有外”的易原理,中醫辨證治療的過程是通過患者的表證來診斷其內在病機、指導臨床用藥的過程, 其本質上是“以形觀氣”的治療過程中醫利用陰陽五行學說判斷五臟亢盛的承載狀態,作出五臟過多或過少的診斷,指導用藥糾正和治療疾病的陰陽偏向。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中醫的四氣五味理論,根源於陰陽五行學說,根源於古人“以形觀氣”的思想和方法,陰陽結合人體的規律:“氣有多少”在人體表現為三陰三陽和六經;“形有起伏”表現在人體五臟的起伏。五臟的病變有三種:不外乎五臟自病,互失平衡,互失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