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就是在不同的任務之間快速切換,而不是同時處理多個任務,而且這種切換對精神的影響比人們預想的要大得多。
也就是人腦自我更新的能力,這會讓妳更好的引導大腦自我更新,而不是被動的任其擺布。
①註意力、記憶力和執行控制是思維的基本組成部分。
②為了有效控制現代媒體的使用,執行控制是最有力的武器。(執行控制只是壹個功能,不是壹個個體。)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某壹時刻,工作記憶中只能保留七個單位(根據個體差異存在兩個信息單位的正負誤差)。如果要處理七個以上的信息單元,大腦會啟動壹個機制,將信息從當前的註意力焦點中移除,並從記憶中調動其他信息。
大腦的特定區域可以調用特定的記憶,將有用的信息保存在工作記憶中。
執行控制使我們能夠思考自己的思維,這就是所謂的元認知。
●在激活壹個新目標之前,中央執行控制功能必須終止與前壹個目標相關的記憶、思想和感知。(妳準備做的事情叫做“戰略目標”)
只要轉移註意力,總是需要很短的壹段時間來重新調整思維,重新集中精力,讓大腦過濾掉無關信息,從而實現主要任務的過渡。認知科學家將這種短暫的註意力中斷稱為“註意瞬脫”。
新的通信技術使我們能夠更好地控制我們互動的時間、方式和對象。巴倫將這種變化稱為“流量控制”。
大腦使原有機制服務於新功能的現象。
即核實來自三個不同和可信的信息來源的信息的可靠性。
壹個簡單的訓練註意力的方法,妳只需要在壹張紙上寫下妳每天的主要任務,把計時器(看起來像壹個西紅柿,因此得名)設置為25分鐘,然後開始工作,直到工作完成,或者計時器響起。然後花5分鐘做自己想做的事。重復這個過程四次,然後就可以長時間休息了。
用多個搜索引擎搜索,突破搜索結果的第壹頁就能看到更多內容。如果壹個網站的域名以。gov或者。edu,妳通常可以認為他們更可信。
維基百科等社會知識整合社區炮制了壹個所謂的“真理”,他[史蒂芬·科拜爾]稱之為“維基性”,並發明了壹個詞叫“truthiness”。他讓觀眾在維基百科上發布假消息,讓維基百科被用來制造假現實,也就是“維基現實”。
即核實來自三個不同和可信的信息來源的信息的可靠性。判斷壹個網站是否符合可信度的標準,學生們會尋找各種線索:網站的知名度、專業聲譽、線下聲譽、個人使用網站的經歷、與“中立”機構的接觸、筆法和風格。網絡信息是否值得測試。
壹套關於人類思維如何工作以及應該如何工作的假設。
人們只關註符合他們現有信念的信息。
進行搜索並訂閱搜索結果。這樣,只要世界上成千上萬的信息源中有壹個發布了符合搜索條件的信息,妳就能立刻看到。
印第安納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壹個可以跟蹤Twitter謠言過程的系統。
壹種觀點認為,自動信息提取過程是權威的,它通常從廣泛的信息源中獲取信息,而這些信息源不壹定是可信的。這個過程是完全自動化的,沒有人支持信息提取的結果,也沒有人聲稱“因為妳相信我,所以妳要相信這個信息。”
人們可以很容易地參與協作的原因之壹是他們無論如何都應該這樣做,所以把它看作是對每個人的貢獻。
在使用資源時提供資源的用戶。
它包括壹系列技能(說服、策展、討論以及最重要的自我展示),以及各種參與方式,如標記照片、收集網站、編輯維基百科頁面或撰寫博客。
對大眾有貢獻並從中受益的人。
人們總是有選擇地分配註意力。在網絡世界裏,有些人的選擇也會影響其他人的註意力分配。
這個角色過去是指管理博物館的人,但這個詞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並擴展到描述為彼此尋找和評估信息的網絡參與者。他們通過精心收集的鏈接進行創作,這些鏈接可以提供給他人使用。
1.器械包需求。
2.重新排序的需要
3.信息發布的需求。
4.征求意見
5.更新的需要。
6.邀請參加的要求
7.跟蹤觀眾的需要。
1.找到突破點。
篩選
3.搜索框架。
采取主動
5.聚合。
過濾。
7.選擇新聞故事。
8.驗證。
9.編輯。
10.添加上下文。
11.升華。
12.加標題。
13.來源。
14.分類
15.組織。
16.更新。
17.公開
18.發布
19.反饋
20.監控。
21.改進和進步。
當數百萬人添加標簽時,類別就會出現。事物和實體可以通過多種分類輕松存儲和發現。
出版商獲得免費或廉價的服務,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公共圖像、書簽、視頻和幻燈片。
人們向他人“提供”信息,從而塑造他人對自己的印象。
以前所未有的網絡規模進行協作。
註意力是社會合作的基石。
2.人類是超級合作者。
3.創新的社會系統和傳播媒介壹直在壹起發展。
3.互惠合作,對非作者的懲罰,合作的意願,對個人和機構都非常有用。
社會學家把人們投資市場、組建軍隊、創建宗教的行為稱為“集體行動”。
集體智慧是指沒有人什麽都知道,每個人都知道壹些東西,任何成員的知識都可以通過即時問答與他人分享。
壹群見過面或沒見過面的人,通過BBS和互聯網分享他們的想法。它和其他社區壹樣,是由壹群遵守壹定的軟性社會契約,擁有相同利益的人組成的。
它指的是超大規模協作,眾包不是針對某些組織,而是公開召集人。用來形容把問題和任務分成小塊,然後公開號召群眾自願參與的現象。
壹個可編輯的災難應急資源目錄,靈感來自HurricaneWiki和東南亞地震海嘯博客。
開源社區解決了“公共產品”的社會困境。公地的悲劇來自資源的過度消耗,公共產品的困境在於供給不足。如果別人已經交了公共廣播費,我為什麽還要交?
在這個星球上只有六個人彼此分離。我們和這個星球上的任何人只有六度的距離。六度分隔裏可能有美國總統,也可能有威尼斯船夫。
社會資本是不斷積累的,不斷更新的,可以轉化為現實世界的行動。這些社會資本是由素不相識但誌趣相投的網友培養和發展起來的。
如果壹個人既認識數字社會學家,又認識社會計算機科學家,他就能把這兩個網絡聯系起來。如果沒有這個人,那麽這兩個網絡就缺乏聯系,形成了“結構性漏洞”,聰明的人會想辦法填補這個漏洞。
以電視先驅大衛·沙諾夫命名的薩諾夫定律指出,在電視、媒體等廣播媒體中,價值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呈幾何級數增長:用戶越多,價值越大。
數學公式
用戶n =N的網絡值
用戶n的網絡和用戶m的網絡之間的互連值= n+m。
能使個體形成群體的多對多網絡(如互聯網和萬維網),其實用性的增長速度比馬特·卡爾維定律預測的要快,因為每個節點的價值不僅需要乘以它所連接的節點數,還需要乘以它可能接觸的潛在群體數。
數學公式
用戶n =2N的網絡值。
用戶N的網絡和用戶M的網絡之間的互連值=2N?2M
馬特·卡爾維定律來自羅伯特·卡爾維,以太網的創始人,互聯網硬件結構的開創者。他認為,在以太網、互聯網等多對多的網絡結構中,價值的增長速度比廣播網絡更快,因為增加節點可以大大增加每個節點的連通性。當每個節點可能連接到任何節點時,每增加壹個節點,不僅單位值增加,而且潛在的連接是節點數的平方。
數學公式
用戶n =N2的網絡價值
用戶N的網絡和用戶M的網絡之間的互連值=N2+M2+2NM。
以上內容摘自《網絡素養》(霍華德·萊茵戈爾德著)
響應式網頁設計(RWD):
名詞解釋:壹種全新的網站設計模式,可以自動適應不同的訪問設備(從臺式電腦、平板電腦到智能手機),方便用戶閱讀、導航和瀏覽,減少用戶的放大/縮小/滑動操作,從而提供完整友好的用戶體驗。
為什麽需要“響應式網頁設計”?
下圖是市場研究機構statcounter提供的2016年全年和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全球臺式電腦、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市場份額:
從以上兩組數據可以看出:
使用手機的人數在逐年增加,在2016年10月下旬超過了使用臺式電腦的人數,在2017年仍然超過了使用臺式電腦的人數,但兩者的用戶差距整體上並不大。
但是手機、平板、臺式電腦的屏幕尺寸差距還是非常顯著的。而原來的普通網頁無法自動適應不同的設備,所以經常出現在臺式電腦屏幕上的正常大小的網頁,在用手機等移動設備訪問時,就變得很小,不方便瀏覽。在越來越多的人使用不同的電子設備的背景下,讓網頁更好地適應訪問設備屏幕變得越來越有必要。而響應式網頁設計只用HTML5和CSS3,沒有後端支持。因為方便,所以被更多人需要。
案例:
●Airbnb[www.airbnb.com]
以下是Airbnb網站在不同接入設備上的顯示。
iPad:
●中國傳媒大學官網:[/]
以下是中國傳媒大學官網在不同接入設備上的顯示。
三星Galaxy S5:
iPad:
從上面三張圖可以看出,網站沒有使用響應式網頁設計,所以同樣的界面在不同的設備屏幕上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效果。在臺式電腦屏幕上,頁面大小適中,符合屏幕比例,但是換成三星手機或者iPad,頁面和屏幕的比例會變得有點失衡,文字和圖片會變得不方便閱讀。
●RWD的三項組成技術:
●RWD的前端和後端:
前端和後端有什麽聯系?